抗战之无敌基地 第127章

作者:fgghk

不过这些事情处理完了,还有着很多的事情要处理。

这一次占领的这些地区,总人口加起来在三亿以上,政治有可能达到四亿人左右,这一次政府部门要处理的难度可是相当的大的。

不论是对已经难以生存下去的贫民的救济,还是要重新整理户口,亦或者是每一个地方的土地改革,处理起来都是相当的麻烦的?

不论是义务教育还是什么,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人才的数量不够,民国时期与华夏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五,想要在这种情况下找到合适的人才,难度可以说是非常大的

不过,现在的姬云已经把克隆人的生产数量,调到了最高的水平,一年时间就可以生产出1200万来。

而且经过几年的培训之后,北方地区也可以挑出一些由自然人组成的基础官员。

虽然大部分只能承担乡镇一级的工作任务,但是也能处理很多事情了,毕竟对于老百姓而言,很多时候他们能够接触到的官员也就是这一级别,所以这一级别的官员才是最能够体现政府的613精神面貌的。

不过因为种种的原因,这些地方,依然会安插.进入大量的克隆人,毕竟人都会有私心,在面临足够大的利益的时候,如果只有一个人的话,那么很有可能会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的。

有些人可能会担心,克隆人的数量太多会怎么样,其实也不会怎么样,那些克隆人,和华夏人是完全一样的,无论是在哪一个方面。

而且克隆人的男女数量比一直在一比一左右,所以也不会造成克隆人数量过多,搞的自然人都娶不上老婆的问题。

这半个多月的时间,生产了数十万名克隆人,只不过这一次他们的职业相对单一了不少,那就是老师。这几十万克隆人之中,大部分都是老师,特别是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最多。

这一段时间每天都有飞机和飞艇,或者是火车从察哈尔,等等地方,朝南面运输过去大量的人才。

与此同时还用输了不少的生活物资,比如说粮食还有棉花什么的,现在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南方的老百姓需要这些东西。

求鲜花……

有些卡文了,这一章改了好几遍,但是总觉得不太好。。

第159章:救灾

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二十世纪前中期,华夏人遭受了多少的苦难,四十年的时间里,天灾人祸,让这个国家变得千疮百孔,再加上外敌的入侵,谁也说不清楚,这几十年中到底有多少华夏人死于非命。

就在一九三一年,这也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灾年,长江以南的地区都爆发了一定的洪水,特别是中游和下游地区,受灾的人数多达数百万。然后北方也发生了旱灾,西北地区在北方自治政府手中,所以倒也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华北地区受灾十分的严重,不过这根本原因不在于天灾,军阀之间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劳动力,再加上一部分的人口外流导致的。

再加上多年处于战乱之中,各地的军阀可没有那么多的钱财去救济灾民,有些雄心大志的对手下老百姓的生存还算的上是关注一些。

那些只顾着享受一时的,可管不了那么多。

蒋光头虽然也有着雄心大志,但是奈何他是有心无力呀,北方自治政府的军队打过来之后,他可以说的上是自保都难,更不要在说什么救济灾民之类的事啦。

不过他不管有人管,北方自治政府自从发生灾荒之后,就一直通过白头鹰的渠道,从米国本土买来粮食然后在长江两岸救济灾民。

这也是长江地区的老百姓,对于解放军的到来并不抵制的原因之一,毕竟他们很多人如果不是接受了北方自治政府的救济,那绝对撑不了这么久的。

很多人虽然现在也吃不饱饭,但是在天灾发生之前本来就吃不饱,所以长江两岸的那些灾民,可以说是对北方自治政府有了十分良好的印象。

蒋光头虽然对这种事情并不高兴,但是他也没有什么办法,谁让他自己现在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赈灾呢?

而且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蒋光头可不会做出什么太过分的事来。

之前虽然没有人因为饥荒饿死,但是很多老百姓都已经流离失所了,所以军队过来之后最主要的作用还是维持治安。

在武昌周围,有着数量巨大的难民,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家园,现在想要回去也没有办法了。

虽然大水已经退了下去,但是他们可没有那个经济实力重建自己的家园。

不过今天,一大群士兵来到了这里。

一个个难民钻出了自己的窝棚,感觉有些害怕,虽然这一段时间解放军良好的军纪并没有发生什么恶性的事件,但是面对当兵的这些被欺压已久的老实百姓,总会有一种害怕的感觉的。

领头的一个连长,拿出了一个大喇叭,在那里喊了起来:“各位乡亲父老,今天我们来这里,是要招工的,政府打算对你们已经损坏了的屋子进行重建,并且对原来分散的村子进行合并,我们是这几个村子进行重建的,下面我念名字,这几个村子的人都出来。柳树村,王家村,刘家村……这几个村子的人都出来,有些事情要通知一下~々。”

难民里面绝大部分的人不肯相信,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几年前,有哪一个政府会好心到老百姓的家损坏了,他们会去帮助重建的。

不过这一段时间,北方自治政府对他们的救助,也让有些人感觉可以相信,不多时就有一些人走了出来。

不过走出来的都是些青壮年,那些老弱妇孺根本就没有敢出来。

第159章:救灾(求订阅)-->>(第1/2页),

不过走出来的都是些青壮年,那些老弱妇孺根本就没有敢出来。

带队的连长见到这种情况,倒也没有感觉奇怪什么的,毕竟各个地方都是这样的,现在大家刚刚互相接触,之前不太信任是很正常的事情。询问了一下:“你们都是这几个村子的没问题吧?”

一个壮汉走了出来回答道:“放心吧,我们都是那几个村子的有什么事儿你现在先可以说了吧?”

连长见他们有些疑惑也就把这一次的事情说了出来:“政府打算把你们几个村子并在一起,现在要重建但是人手不足,正好需要招工,男人去那边打工一天六角钱,你们要报名的话,就跟我们走到那边去报名。还有把你们村子里的村长这些的都叫过来,我们要了解一下你们村有多少人。”

连长的话很快就说完了,但是下面的这些人却不敢相信,打一天工六角钱,在这边哪里会有这么好的事。

那个壮汉在这群人中显然地位比较高又是他回的话:“1天六角钱,你们没骗我们吧?以前的政府也让我们帮他们干活儿,不过那可都是强征壮丁。别说给钱啦,人能回来就算不错啊,至于你们要找的那些村长,你们前不久都抓走了,不过也有一些到别的地方逃难去啦!”

“是这样吗那也就没办法啦,不过总要找一个对你们这边熟悉的人,如果可以的话,你们就互相推荐一下,还有之前的事情,你放心,我们北方自治政府说话绝对算话,1天六角钱就是六角钱,绝对不会坑你们。”连长无奈之下,又把刚才的话重申了一遍。

不过很显然,这些人还是有些疑心,但是利益是十分,能够牵动人心的,很快就有人站了出来愿意去作工,这种情况有了一个就会有两个,很快就招到了足够的工人。

然后过了不久,都有一些军队到难民营那边去招人,这后面的这些,人们的积极性也要比原来高很多。很快,难民营里面的人就走的差不多了,只留下一些老弱妇孺,为了管理这边的问题,留在这里的卫戍师专门派了一个营在这边盯着。

就是为了防止一些事情的发生,也让那些工人没有了后顾之忧。

这样的事情,在各个地方都有发生,数量众多的士兵,到处寻找(赵的的)着各个村子的灾民,然后又把它们会聚在一起。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来改变这些人现在的状态。

虽然也有一些懒汉,不愿意去工作,宁愿在那里接受那一份让他不会被饿死的救济,不过这样子的人终归是少数啊!

依靠这一次天灾,本来有些难度十分巨大的工程,却很轻易的就完成了。

这也说的上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吧,其实对于这些工程,最大的阻力并不是来源于这些底层的老百姓,而是一些腐儒,或者是那些所谓的乡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