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张三丰,以理服人 第242章

作者:无名道士

这样一来,内力要分成多少份,他又是如何控制的呢?

他怎么会如此雄厚的内力,又如何能分心千用呢?

重重疑问,在场中众人的脑海中飘闪而过。

却是没有人知道,张三丰所用的,不是内力,则是灵力。

灵力可比内力的等级高得多。

内力无法做到的事情,对灵力来说,轻而易举。

扶苏僵在了那里。

这个时候,他才知道,天下第一人的名声,当真是名不虚传。

晓梦站在那里,僵住不能动弹。

她闭关修炼十年,自以为自身内力高超,当世几乎无人能敌。

却没有想到,在张三丰的手中,有如笑话。

这就是天下第一人的本事吗?

当真不是她所能企及的。

晓梦收剑跪拜。

“张真人道法通神,晓梦甘拜下风。晓梦多谢张真人指点。”.

第229章

“晓梦大师何必如何多礼。”

张三丰左手一拂,一股柔和的力量,便将晓梦的身体轻轻托起。

与此同时,他右手的手指微微动了动。

刹时间,数以千计的“道”字,在空中排列组合,汇聚成一个硕大的“礼”字。

随后,突然再次一变。

那数以千计的“道”字,变成了“礼”字。

而它们组合而成的大字,却由“礼”变成了“道”。

场中众人,鸦雀无声。

大家只觉得呼吸都开始变得困难起来。

这得有多么可怕的修为,才能如此轻松自如的控制这些水呢?

尤其是要分成数千股,每一股又要使其生出变化来。

如此手段,当真神鬼难及。

张三丰真不愧是天下第一人。

楚南公伸手摸了摸胡子。

“道家以天道御万物,无为无不为。”

“上善若水。张真人如此操控水流,正是道家御物的最高境界。”

“但他又给无常水性立下规矩,让它们有序遵循,这又深得儒家礼之精髓。”

“儒道两家融而为一,却又泾渭分明。”

“道韵天成,礼在其中。”

“原来张真人不仅是道家修行者,还深得儒家之礼。”

场中众人的脸色,皆是微微变了变。

晓梦大师已经收功认输,但张三丰却没有立即缩手。

反而向他们展示了更高明的控制手法。

这其中,自是不无隐隐警告之意。

扶苏再怎么说,也是大秦公子,在宫廷中长大,自幼耳濡目染,对于张三丰的旁敲侧击之意,岂有不知之理?

李斯,赵高,更是老奸巨滑之辈,心中自无不明。

此际见到张三丰这般通天手段,三人的额头上,不由得都渗出了点点汗珠。

李斯素来相信,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任世间何等高手,在王道之下,皆应俯首称臣。

然而,这世间总有一些人,已经跳出帝国之外,不受王权管束。

如搅动天下风云的鬼谷子。

鬼谷怒而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

毫无疑问,鬼谷子这样的人物,就不会受到诸侯和帝国的制约。

而现在的张三丰,亦是一样。

赵高眼神中的骇然之色凝而不散。

“每一颗水珠,都需要一股独力的内力,来保持它在空中的形态` 〃。”

“控制的水珠越多,则此人的内力越深厚。”

“控制得越精妙,则内力修为越是玄妙精深。”

“张真人能将内力分成数千股,每一股内力,又能自得其妙,将水珠凝聚成字。”

“如此功力,世间从未有闻。”

赵高微微摇了摇头。

“这不是一个人的内力修炼能实现的,张真人能做到这一步,靠的绝不是内力,而是道。”

“难怪这些字当中,都有道韵天成。”

“难道说,他已经突破了人间的武道极至,成就了真仙之位吗?”

公孙玲珑的眼珠瞪得老大。

“啊!这……”

不止是她,场中观战的小贤庄弟子,皆忍不住发出轻声惊叹。

如此手法,令他们皆是大开眼界。

张三丰手指再动。

原来水珠凝聚成的数千个“礼”字,骤然消散。

空中水珠如雨滴一般,纷纷散落。

却并没有落在地上。

数不清的水珠,聚集成一张薄薄的大盘。

张三丰的嘴角微微翘起,手指再次动了几下。

水聚大盘顿时分散开来。

一串串由水凝聚而成的字,极速形成。

每一个字上都耀耀发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水珠聚散,竟凝聚成道家经典《道德经》全文。

洋洋五千言,呈现在众人面前。

这一刻,堂中所有的人,都感到一阵阵舌干口噪。

公孙玲珑手中的面具蒲扇,掉落在地。

荀况拿起酒杯的手,僵在了半空中。

扶苏的嘴巴张得老大。

楚南公微闭的双目,骤然睁开,再不复之前的淡定从容。

以内力将水珠凝聚成字,已需要极为可怕而高明的功力。

而分成数千份内力,每一份内力凝聚成一个字,便更是令人匪夷所思。

但似眼下这般,五千份内力,五千个不同的字,聚合成文。

如此功力,已经超出了众人的想象。

这不仅仅是需要高深的内力,还需要一心多用。

但一心能两用,便已是超越了无数人。

一心五千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