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197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事到如今,有了李乐和胡才两人的鼎立相助,再加上庐江近些日子的人口也是越来越多,那第三支成建制的部队的招募工作,也就不再像是原先那样遥不可及了。

由于今年的饥荒并不是因为天灾的原因,而是受到了人祸的影响,因此今年的灾民并不像是往常那样遍地都是,反而集中在了中原、青州这两个分别受到白波黄巾、青州黄巾肆虐影响最为激烈的地方。

不同于一州粮仓都被吃的干干净净的青州,扬州、徐州这种往年的产粮大省在粮食供给上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甚至由于张彦的直接干涉,今年庐江的粮食产量还比往年高出不少,在满足了现有人口需求的基础上,更是囤积下了大量的粮食库存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今严冬即将来临,大量的人口自然是选择了南下渡过黄河与长江,想要到相对稳定的扬州、徐州去求生存。

为此,张彦在庐江四下的交通要道设立了大量的收留点,从灾民中不断的吸纳人口,同时向着灾民群体散播“庐江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热烈欢迎各种人才前往定居”的消息,可以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吃了一个盆满钵满。

只是可惜,除了那些灾民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群体盯上了粮食丰足、百姓富饶的庐江——

那便是北边的青州黄巾了。

暂且不说张彦这一波大规模吸纳人口的操作吸引了整个华夏地区三分之一的领主诸侯的目光,同时也被那些快要饿急了的贼人掂记在心上了这件事,毕竟不管是被丹阳山越惦记还是被青州黄巾惦记,这两者之间本就没有什么太过明显的差距。

债多不压身、虱子多了不痒便是这样一个道理。

就单单说起这样大规模吸纳人口的结果,那便是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庐江的人口便从七十万人迅速的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八十余万,同时还在向着更高的级别不断的挺进着。

要知道,十余万人可不是一个小数字了,换算成平均值的话,就是从十月末到十一月中旬的时间里,每天都有超过一万人从外部涌入,入住到了庐江的境内去讨生活。

这些人中绝大多数都选择了前往皖城、舒县这样的“市区”,却也有一部分人选择前往稍微落后一些的侯国,这些人做出这样的决定自然都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这样大规模的人口涌入自然给庐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住房的紧张、骤降的治安度以及逐渐开始上涨的物价。

只不过在治安司的全力压制之下,很快,这些外来的人口就逐渐适应了庐江的生活,一些聚众闹事之类的案件也减少了许多。

可以说,大量的人口迁入为庐江的发展带来了一波巨大的红利。

肉眼可见的,在未来的一段时间里,庐江的发展不但不会停下脚步,反而会比之前更快。

而这样的成绩,却并没有让张彦满足。

庐江吸纳人口的动作依旧没有停下。

按照张彦的估计,当冬天正式到来的时候,很多人才会开始打破幻想,开始正式面对自己在今年的战乱影响下即将被饿死这件残酷的事实。

而等到那一刻,庐江也才会终于迎来大量人口进行南迁的最高峰。

不得不说的是,现在的大汉还没有进入崩溃,汉天子刘宏高坐朝堂、十常侍代表的内宦与大将军代表的军方两权对立,在董卓入京之前,大多数的关东诸侯们都还是比较遵守大汉的律法的。

在这些律法之中,便有着一条明确的规定,讲的不是别的,正是在没有特殊情况存在的时候,大汉的农户不能肆意迁徙。

换句话说,也就是生是哪里的人,死便是哪里的鬼。

而在这样的想法先入为主之下,像是徐州、荆州这些产粮大户都在下意识的排斥这进入自己领地之内的难民,只有卡在两方中间,正好堵住了中原南下扬州唯一道路的庐江,才是那些南迁的百姓们唯一能够去到的地方。

这一波啊,虽然有些不好意思,但张彦属实是在发国难财了。

第三十一章 归途

“太——守来啦!”

……

“庐江太平啦!”

……

“太……守来啦!”

……

“青天就有啦!”

……

初冬时节,庐江郡治所皖城西方的一条大道附近,来往的行人们正急匆匆的埋头向前赶路。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冬天已经来临的原因,从皖城向外方向的行人已经比起前段时间少了不少,取而代之的,则是大量衣着各异的百姓,正三两成行的自西向东,朝着不远处的皖城挺进着。

这些人中有衣衫褴褛的无家可归之人,有外表干练的行人商贾,还有不少穿着华丽,一看就不知道是周边哪个世家出身的富豪公子。

这些来往的的人们形形**各不相同,但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看向远方那座有些模糊的城池的表情,都带着一股淡淡的好奇与向往。

……

公元188年腊月初,在那道路旁的一处茶摊内部,一名容貌无比俊秀的公子正手捧着热茶坐在角落,看似正在暖手,实则侧耳偷听着不远处的声响。

而那茶摊的门口处,距离富家公子所在的位置不远,几个年轻人正眉飞色舞的聊着什么。

只是侧身倾听了片刻,周瑜的脸上就浮现起了一丝好奇的神色。

……

“呵呵,庐江的新任太守,那位洛阳出身的衙内么?”

捧起手中的茶杯,周瑜将随身的行李从一旁的桌子上背起,随后便留下数枚钱币,一边思索着刚才那几个年轻人话中的内容,一边从茶摊之中走了出去。

大雪已经停了,他还得继续赶路才行。

这里距离皖城已经就剩下数里地之遥了,如果顺利的话,今天天黑之前,他应该能成功抵达皖城,好好的休息一下。

挺胸抬头大跨步的向着远方行进着,周瑜在附近那些人艳羡的目光与议论声中,朝着皖城的方向走了过去。

算一算时间,自从他暂时辞别孙坚、孙策父子,从长沙郡归来计算,已经过去数天之久了。

快步走在被积雪覆盖的小路上,周瑜一边听着自己的皮靴踩在那新雪上的咯吱声,一边有些好奇的打量着沿途的景色。

自打他半年前离开庐江投奔孙策之后,已经足足有半年多的时间没有再回来这里,因此对于自己从小长大的这篇土地,周瑜有些惊讶的发现,这里相比自己离开时似乎有了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好奇的看了一眼身旁来往的行人,感受着隆冬腊月时分极为罕见的人潮,周瑜心头难免开始泛起了一丝嘀咕。

……

“真是奇怪,往年这冬天可不会有这么多人顶着风雪出行,从方向上看,还都是往皖城去的,这倒是有些不大正常。”

“看这些人的样子,莫不都是从外地过来的?”

……

收回自己的视线,周瑜在那行人之中发现了几辆家徽熟悉的马车之后,顿时意识到那车中的都是中原一带的一些世家子弟,便没有再去过多打量。

只是莫名的,周瑜却又想起了刚才在茶摊里面避雪时候听到的那些东西,特别是一个衣着明显带着庐江本地特色,一开口就是一股古皖国口音的年轻人之前所说的话。

……

“太守来了,庐江就太平了……青天就有了?”

“啧,真是好大的口气。”

“只不过,之前往些年的时候,却是的确没有见到这么士子向着庐江方向迁徙。”

“这么看来,该不会这些人都是奔着那位太守去的吧?”

……

下意识的啧了下嘴唇,周瑜一想起那些中原世家对他们这种江东本地人的鄙夷与轻视,顿时对那未曾某面的太守好奇心更甚。

他可是很清楚,在过去那些年里,这群家伙可都是对江东不屑一顾,颇有一种我来你这地界转一圈都是对我的一种侮辱的感觉。

伸手摸了一下自己的包裹,感受了一番那包裹之中的书信,周瑜回想起自己前段时间在家书中了解到的那些东西,不由自主的加快了自己的脚步。

……

“这才上任半年多的时间,先是大力推广农务,紧接着又平定了困扰庐江多时的山越匪患,这么想想的话,其实那些人对这太守的吹捧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只是……呵呵,若是交由我来做的话,可未必会比这人差到哪去。”

心中一边回忆着自己了解到的那些东西,周瑜一边忍不住吐槽了张彦一句。他虽说现在对对方的成就表现得满是不屑一顾,可在那话里话外的,却又明显能够感受到一股子熟悉的酸味。

对于自己不在庐江的这段时间,对方所取得的的成绩,他自然是十分清楚。

只是作为一个年轻人,周瑜难免还是表现得有些意气。

他这次回来,可不光光是为了感慨一番家乡的发展的。

除了正好赶上过年,打算回家和自己的叔父一聚,好好的看望一下从小就带着自己的叔父之外,周瑜的心中还有着一个小小的想法,那就是对庐江的新任太守张彦深入的了解一番,看看对方到底是不是真的像家书和传闻中说的那样功劳卓越。

若是张彦真的十分优秀,那也就罢了,他自然不是心胸狭隘的人,看谁都不顺眼,看谁都想要上去比划两下。

甚至从他所在家族的角度来讲,就算投靠对方也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

只是假若对方不过是徒有虚名的话,那周瑜就难免生出了一丝较量的心思。

若是他从他的父亲周异那里了解到的信息不错的话,这张彦不过是洛阳城内的一名衙内,之前并没有什么高功卓迹,只不过是凭借着家中的关系和剿匪的功劳,这才在不到三十岁的年纪成为了一方太守。

而他今年也十多岁快二十岁了,自小便在同龄人中十分卓越,甚至比起更加年长者还要成熟的周瑜自然也会琢磨,若是一个没有什么实际功夫的衙内也能够当上地方大员的话,那他多多少少似乎也应该有些机会才是。

倒不是说他对于权力这种东西有着多么执着的追求,只是自小收到世家教育的他,从来都是将自己定义为了那种史书之中才会存在的大英雄大丈夫,那大丈夫生于天地间,若是碌碌无为、无功而碌的话,难免有些不太能说的过去。

更别说,这还涉及到了他今年上半年的时候,前往自己的青梅家中求亲,却因为身无功名而被拒绝了。

若是自己比他更加优秀的话,那就证明太守之类的职位,他也不是做不得的。

论起出身,家中有着三公背景的周家在周瑜的严重并不逊色与大汉的任何一个家族,因此虽然不知道张彦这位太守是哪家的衙内,但下意识的,周瑜便觉得自己的那位叔父应该也有能力帮自己搞定一个这样的官位。

……

“如果我也做到了对方的这种地步,那下次再去求亲,桥家那老爷子就没有理由再拒绝了吧?”

……

心头默默地嘀咕了一句,要不怎么说少年不堕青云之志呢,之前在对方家中被拒绝时虽然周瑜满脸的气愤鄙夷,但对于自己被对方轻视这一点上,他这个年轻人还是有些在意的。

第三十二章 捐书

就在城外,周瑜正满心的志气想要见识一下张彦这位庐江的新太守,同时和对方攀比一番的同时,庐江皖城内部的官署之内,张彦也在埋头忙碌着。

距离之前又是一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在经过了大量奴隶长达数十天的辛勤工作之后,原本还只是光秃秃一片的那处工地之中终于建立起了一座像模像样的建筑。

也就在几天前,张彦终于收到了卫贤的通知,只说是大图书馆的主体部分终于修建完毕,他已经开始带领众人进行图书馆内部的细节装修工作。

作为这件事的实际发起人,张彦自然也在前两天抽了一个空闲时间,前往大图书馆的建筑现场大致了解了一下现状。

老实说,在见到那一大片的建筑群后,张彦还是不得不承认,他有些被前世的经验限制住了自己的想象力。

和大汉的“本地人”不同,出身在后世的张彦是见过“图书馆”这种东西是长什么样子的。

无论是位于帝都的华夏国家图书馆、位于南直隶的金陵市图书馆还是位于三线三线小城市的图书馆,张彦其实都见过不少。

正是因此,他也难免受到了前世经验的影响,对图书馆这种建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那种近现代的模式上。

而当前几天,当他受到卫贤的邀请,前往位于皖城旧城区正中心的那处工地一观之后,张彦才明白了一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