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这可不是汉代的四百五十亩地,而是现代时期的土地计算方式……
若是换成汉亩的话,这已经是足足一千五百亩左右的极大规模土地了!
就算是比起整个皖城的旧城区,这一千五百亩土地,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甚至相当于旧城区接近三分之一左右的面积。
而这样巨大的面积预算之下,张彦能够做到的事情,自然也就变得更多了起来。
……
首先,便是教学楼,张彦大手一挥,便定下了七座。
其中的三座作为基础教育和综合性教育的场所,而剩下的四座,则分别对应张彦计划中的“文”、“史”、“理”、“工”四大学院共计十来个学科,大家一个学院一座,谁也不用羡慕谁的。
这种在图纸中高达三层的建筑,在张彦引入水泥和钢筋作为修建材料之后,直接向上提升了百分之六十,变成了五层不说,每一层的空间,都比原本的木质楼层更加明亮,干爽。
而除了这七座大楼外,张彦还额外预留了五座同样规格教学楼面积的土地……
是的,除了“文”、“史”、“理”、“工”之外,张彦还打算在后面名声打响之后,加设“法学”、“哲学”、“农学”、“经济学”和“医学”五大门类,共计九个学院,基本遍布东汉未来能够涉及到的所有行业,以及所有需求。
等到了那时,他甚至可以学习那些玄幻小说中的做法,将九个学院分为上中下三个类型:
其中文学、理学、哲学为“上三院”,医学、法学、史学为“中三院”,工学、农学、经济学为下三院。
一想到未来的庐江国立中央大学名满天下,桃李盈门的景象,张彦就忍不住激动了起来。
……
PS:第二章~
第八章 高等人才教育的通道
什么?
你说这样过度人为割裂专业,会进一步导致社会分层,并使得士人独占鳌头?
……
不不不,完全不会。
……
要知道,张彦这上中下三院,并非指代的社会地位的上下割裂,更不是知识重要性的贵贱与否。
真正区别这上中下三院的,只是各自需要学习的知识量不同,进而导致的修习时间不同罢了。
以上三院为例,文、理、哲这三个门类,不管是哪一条路,都不是寻常人能够通过短暂的学习就融会贯通的。
说句不好听的,就算是李白、王安石那样的文学天赋极强的大咖来了,想要在这条路上闯出点名堂,也要半辈子,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行。
这样知识驳杂、课时又极度繁重的学科,张彦打算将学制定位为五年。
任何学子,必须在庐江的学宫修习五年之后,才有资格进行毕业考试,通过后即得到由学宫官方及庐江市政府……额,是庐江郡政府联合颁发的学士称号。
而这,才是他们被称为上三院的原因。
……
相比之下,医学、法学、史学这三个学类虽然也是课业繁重,但在目前东汉的整体形式来说,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其实比上三院的人要少上不少。
整个华夏就算从炎黄时代开始算,截止东汉,才几千年的时光?
没有那些繁杂的外国史,也没有那些纷乱又节奏极快的民国史……以现在的历史跨度而言,这三个学类,只需要四年的进修,就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并且加以应用。
再多待在学校一年,也只是……
也只是占用本就紧俏的社会资源罢了。
强度上又上不去,难度下又下不来,这才是张彦将这三个学院称之为中三院的原因。
……
至于下三院……
这应该不用再多解释了吧?
反正不是因为这三个专业对应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下就是了。
……
农学,讲究的就是一手怎么多种地,怎么种好地。
工学,各类技巧技术相比较于纸上谈兵,很显然,实际操作对从业者的提升更大。
经济学……
这玩意儿要是不亲自下场厮杀一段时间,就仅凭纸上得来的知识,又有谁敢说自己已经是个中翘楚?
……
这三个学类对应的学科,统一的特点便是需要大量的实战经验,而理论知识对于个人能力而言,只是进入行业的基础而已。
对于这样的学科,张彦的态度自然是通过三年的教育时长,将目前的知识全部灌输进他们的脑子里,并以最快速度将这些人派往各地进行实习。
只有实战得来的结果,才是彰显自身能力的最好通道。
……
在学宫之中,这九个学院的学生地位相同、待遇相同,甚至就连各自的服装也是完全相同。
没错,热衷于各类模拟建设游戏的张彦,甚至打算设计出一套统一的“校服”,来避免在学习过程中,各自不同阶级的学生间出现什么显著的自卑或者自负情绪。
最多最多,就只在袖口、领口处用不同颜色的丝线进行刺绣,来代表他们的所属年级、学院不同而已。
……
这样一来,不同环境下的孩子在相同的环境内共同学习、生活,虽然在初期会激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但从长远角度上看,这无比有益于信息、财富等资源在不同社会阶级之间流通。
以孩童作为切入点,只需要用上几十年的功夫,东汉原本那厚如城墙一般的社会阶级壁垒,就会在内部一点一点的走向消融。
……
将这最为难办的基础学制定下来之后,剩下的东西就简单许多了。
……
结合张彦之前和庞德公的约定,进入庐江学宫正式修习的年龄最终被为十二岁。
再往前三年到五年,则是学生们接受“基础教育”的时间。
以庐江为例,所有孩子年龄到达七至九岁之后,就会被送进庐江学宫,接受免费的基础义务教育——按照华夏的说法,也就是蒙学。
这种最简单的启蒙将会覆盖文字读写、数算、品德等基础科目,不求将人们培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才,但求让知识的曙光照进目前大汉深不见底的黑暗缝隙里。
三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并不算长,支撑人们学习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对于张彦来说也并不算高。
可能对于习惯后世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人而言,如今东汉这三年的义务教育,就好像是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但就是这过家家一般的举动,代表的正是教育走向“全民普及”的第一步。
……
再少,时间上的窘迫就很难让这些孩子接受到完整的知识和品德启蒙。
再多,那一来这些孩子的父母不会同意,二来,张彦目前手中掌控的资源,也不足以支撑这样长久的大额花销。
等到他们学满三年,年纪也到了十二岁左右,便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学力,选择要么回到家中,帮助父母做事补贴家用,要么继续深造,进入庐江学宫九大学院中的任意一个学院进行学习。
张彦并没有让庐江全员都接受“高等教育”的想法。
那是即便两千年后的后世,都没有足够的资源实现的伟大创举。
他若是非要强求,只不过是自寻死路罢了。
而目前这样三年义务,再通过统一考试选拔进修的方法,代表的正是符合他目前所处时代的一种平衡……
……
至于在学宫修习三到五年,正式毕业之后的毕业生去向,张彦也是有所考虑的。
正如之前所说,这庐江学宫,他打算将之分为内宫与外宫两个区域。
外宫面积大,人数多,走的自然是之前九个学院并进的路子。
等到外宫毕业之后,拥有了学士的称号,这些学子们若还是想更进一步进行修习,张彦则可以以官方身份提供给他们之中的佼佼者少量生活补助,让他们进入内宫,跟着这些最顶级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学习……
是的,也就是考研。
……
PS:第三更!
第九章 给大汉一点小小的庐江震撼
仔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很值得期待么?
按照东汉末年统计的人口数量来算,整个华夏地区不算西域,至少也有着五千四百多万人,约莫一千多万户的百姓存在。
结合庐江百分之四十左右的人口藏匿率,这就代表整个华夏,至少有七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
……
或许很多人不明白,这个数据对于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按照明清时候的人口比例而言,年龄在十四岁以下、十四岁到六十岁、以及六十岁以上的人口,大体数量在四比七比一。
也就是每十二个人中,有七个人是成年人,四个是孩童,只有一个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而在东汉,由于卫生条件、生存资源以及战乱等原因印象,整体的人口比例还要更倾向于十四岁以下的人口……
按照张彦的估计,在目前的大汉,十四岁以下的孩童至少占据整个人口比例的百分之四十!
……
百分之四十!
这是什么概念?
在两千年后,也就是张彦曾经生活的时代,这个比例的具体数字是一比四比一。
也就是说在成年人总数大体相当的情况下,东汉的老年人数量不及后世的三分之一,而年轻的孩子,却要多上两倍都还不止。
这简直就是教育者梦寐以求的环境,拥有着整个世界最完美,也最年轻化的人口结构。
按照张彦曾经看到过的一份中国古代生育率的期望计算报告来看的话,秦汉时期的每一对夫妻,一辈子平均都要生育五到六个孩童。
上一篇:综漫:从截胡阿克娅开始
下一篇:影视:从狂飙开始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