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说书雪中,李寒衣打赏催更 第238章

作者:无名之名

“真的很想一板砖拍在赵家皇帝脸上,问问他徐骁到底做了什么大逆不道的事你要如此对他,从未想过我有一天能听书听的牙根痒痒。”

“不愧是当皇帝的人家,卸磨杀驴玩的就是快,徐骁刚死就坐不住了,这又是给陈芝豹这个走狗升职,又是贬又是升的,一套组合拳,也不怕天下人骂他吃相难看?”

“开玩笑,离阳皇室会怕人骂?他们早就不要脸了好吧,但凡能在乎一点脸面,好意思给徐骁那个谥号?”

“这一手,其实无非就是纯粹为了恶心徐凤年,新老凉王继位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让朝廷见证,北凉和离阳,早就是两条心了,现在只是看徐凤年如何往下走了。”

“还是那句话,离阳皇室这是气数尽了,所以才会作这种大死,真搞不懂外有北莽,内有西楚的情况下,为什么还敢得罪北凉,真以为徐凤年是徐骁不敢反啊?”

ps:求全订!求自订!求鲜花!感谢各位彦祖们!夕.

第二百四十六章 李义山的“十万大军”【求全订求自订】

“除了这三道圣旨,最重要的一道圣旨也随即出京,快马加鞭送往北凉。

这一道圣旨的内容,就是朝廷给予徐骁的谥号——武厉。

要是让圣旨送到北凉,对徐凤年来说,可以说是奇耻大辱。

全天下的人都在等着看笑话,想看徐凤年这个新任北凉王,没了老爹护着,到底敢不敢跟朝廷对着干?

此时的徐凤年,正在经历着丧父之痛。当他得知离阳故意下旨恶心他之后,他当即派出两千骑军前往边境,把传旨车队赶走,不准其踏入北凉半步。

这次抗旨,徐凤年的态度十分强硬。他这也是在向朝廷表明北凉的态度,即使徐骁死了,他徐凤年也不是好欺负的。

而不久之后,朝廷又传来圣旨,是“七七三”关于分发漕粮给北凉的。

这一次,徐凤年大大方方的接下了圣旨。

对待这两个圣旨,徐凤年的态度截然相反。

而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北凉和离阳之间,始终保持着某种默契。

第一次拒收圣旨,北凉是要让朝廷知道,即使徐骁死了,北凉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第二次接下圣旨,是因为接旨对北凉有实际利益,没必要为了意气之争彻底撕破脸皮。

毕竟双方还是名义上的君臣,如果真的闹掰了,只会让北莽坐收渔翁之利。

徐凤年也是在用实际行动,向离阳朝廷表明一件事:徐骁交给我徐凤年的担子,我扛下了,我们北凉也愿意为朝廷镇守门户,这就是底线,你如果再来三番五次恶心试探,那北凉也不介意跟你拼命,大不了就是鱼死网破。

当下的北凉,实力相比于北莽和离阳,都处于弱势。

而北莽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短时间内整顿好军队,立刻就会向北凉进军,大战一触即发。

而北凉自吹是有三十万铁骑,其实骑军只有十几万,余下的全部都是歩军。

仅靠这三十万人,仍是难以抵挡百万铁蹄。

所以徐凤年接任北凉王后,当务之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扩充军队。

而有一个人,早就料到了徐凤年的处境,也提前为他留下了“十万大军”。这个人,就是无双国士李义山。

在徐骁死后,这位谋臣的一条条妙计,才逐渐浮出水面,这一次才只是个开始。

这“十万大军”是打引号的,徐凤年并不能唾手而得,还需要他自己想办法去收服。

其实在北凉的隔壁,还伫立着三座城池,在历史上是三座废弃的旧军镇。

而这三座城池,此时却聚集了十几万无家可归的流民。

这些流民,绝大多数都是亡命之徒,或者是春秋时期的亡国百姓。

而且这三座城池相当贫瘠,地处北凉以西,北莽以南,西域以北,目前还算是无主之地。

穷山恶水出刁民,这句话形容这些流民正合适。

这些亡命之徒极为骁勇善战,别说是青壮男子,就是女人和七八岁的孩子,发起狠来,也敢跟军队拼命。

而这种性格的养成,主要跟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这里实在是太穷了,根本养不起十几万人。

所以只有当恶人,学会坑蒙拐骗,才有机会填饱肚子,不被饿死。

除了穷之外,这些流民之所以狠辣,其实也跟李义山有关。

一直以来,北凉边军就有拿流民演武练兵的习惯,经常会有北凉军来到这里,追杀流民中的罪犯。

甚至有的时候,北凉军毫无理由的就会来到流民之地,跟当地的势力大打出手,这都是李义山的谋划。

所以这些流民都对北凉军恨之入骨,可因为他们无组织、无纪律,根本不是北凉军的对手,一直都是待宰的羔羊。

在这里,经常能见到小孩子,把北凉阵亡军士的脑袋当球踢,以此来泄愤,足以见得民风彪悍。

我估计啊,要是组织一场雪中蹴鞠赛,流民之地代表队很可能夺冠,人家体育人才从娃娃抓起。

离阳虽然国富民强,体育经费发放充足,可估计钱多了不一定能踢好球。

这就像某国家队,对阵一些犄角旮旯的穷国,该踢不过还是踢不过. 0

开个玩笑。

李义山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北凉需要练兵;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流民保持狠辣的性格,上了战场就敢拼命。

这三座城池,总计十七八万的流民,其中青壮岁数的占了一多半,这些人上马可以冲锋陷阵,下马可以耕田种地。

而只要降服了他们,就相当于北凉又多出十万军队。

至于如何降服这些人,也是李义山留下的一道考题,要徐凤年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其实北凉和北莽,都很在意这些流民。

原因很简单,北凉和北莽大战在即,不管是谁得到这份战力,两者的得失都可以算作是双份。”

……

“按照客观的角度上来说,徐凤年的做法是最明智不过的选择,当下确实不是跟离阳彻底撕破脸皮的时机,毕竟北莽还在虎视眈眈,若是徐凤年真的意气用事,徐骁几十年的坚持,可就全白费了。”

“但是要是按照感性上的做法,我可去他喵的离阳皇室,天下兴亡与我徐家何干?凭什么所有罪都要让徐家去扛?”

“可别吧,我觉得北莽可不会那么好说话,北凉就堵在北莽的路上,就算徐凤年敢放北莽大军入境,北莽大军真的敢来吗?”

“按照拓跋菩萨多疑的性格,很有可能不敢来,毕竟若是5.1真入了离阳,他们的补给和撤军路线可全在徐凤年手中握着,徐凤年一旦反悔,那就是一套教科书式的关门打狗。”

“所以说,冲动的选择并不明智,因为拓拔菩萨不是傻得,能平推,他为什么要选择冒险赌一把呢?”

“这十几万流民若是可以收入囊中,那北凉的战力也就拉高了不少,别的不说,至少抵御北莽应该问题不大。”

“不好说,北凉号称三十万铁骑,而北莽可是号称百万铁骑,就算没有这么多,七八十万总是有的,去掉后勤辎重这些兵种,五十多万可战之士总是没问题吧?”

ps:求全订!求自订!求鲜花!感谢各位彦祖们!.

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凉王的三板斧【求全订求自订】

所以刚接任北凉王不久,徐凤年就赶赴流民之地。他的第一站,是三大城池之一的青苍城。

而此时在青苍城中,早就有三名北莽高手,等候徐凤年自投罗网。这三个人,即使在整个北莽,都有赫赫威名,其中两人更是跻身天下十大高手。

其中第一个人,名叫种凉,是北莽排名第二的大魔头,名次仅次于洛阳。而他的兄长种神通,则是北莽的大将军之一,也是身份显赫。

第二个人,名叫慕容宝鼎,官至橘子州持节令,手中握有军权,只不过他跟董卓一直互相看不顺眼。除了在军队中地位尊崇,慕容宝鼎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他是慕容女帝的亲弟弟。不光如此,他还是武评排名第九的大宗师。据说他的大金刚境跟李当心有的一拼,相当抗揍。这么多年来,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慕容宝鼎即使杀不掉对方,也没人能伤到他。他就属于擅长防守,不擅长进攻的类型。

有人不理解啥是大金刚境界,为啥抗揍10?那就是抗揍,无比的抗揍,别说同等金刚境了,就是越级指玄也难弄死大金刚。

第三个人,名叫洪敬岩。洪敬岩本来是排名天下第四的高手,可他后来跟洛阳打了一架,输了。在这之后,他的排名就跌到了第七名。洪敬岩也是个全才,他不光单挑厉害,还擅长领兵打仗。第五貉死后,慕容女帝就把第五貉手下的军队,全部交由他来率领。

这三个人都是私自离开北莽,想要暗中埋伏,看能不能趁徐凤年孤身犯险,杀掉新任北凉王。

从纸面上的实力对比,北莽这三个人单挑尚且不弱于徐凤年,要是联合在一起,徐凤年绝对是有来无回。而徐凤年要是死在流民之地,那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新任藩王刚上任没几天,就稀里糊涂的死在了北凉以外。别说是抵抗北莽了,估计北凉内部就会土崩瓦解。

可徐凤年也是有后手的,他一起带来的,还有徐偃兵和徐龙象,从单挑变成了打群架。这场3V3,双方可以说是势均力敌,实力相差不多。可徐凤年还占据一个优势,就是青苍城距离北凉更近。由于担心北凉还会有援军赶到,北莽的这三名高手也不敢恋战,走的慢了,一不小心就从打群架,变成了被围殴。

战斗的过程无需多做描述。战斗的结果是:

徐凤年对阵的是种凉,种凉由于轻敌,输给了徐凤年,还受了伤。

慕容宝鼎对阵徐龙象,两人都拥有大金刚体魄,谁也伤不了谁,算是打个平手。

徐偃兵对阵洪敬岩,两者实力差不多,可洪敬岩一直避战,没有使出全力,也打了个平手。

北莽这三个人,本来的目的就是刺杀新任北凉王,见徐凤年早有准备,也就匆忙撤离了。这场战斗谈不上有多重要,算是北凉和北莽的高手之间,互相试探虚实。

赶走了北莽的人,徐凤年接下来面对的难题,就是如何收服这十几万流民?

对于如何收服流民,徐凤年绞尽脑汁,又听取了当地土著的意见,最终使出了三板斧。

第一板斧,叫做信仰同化。

最近几年,北莽和离阳相继展开灭佛运动,导致大量佛教僧侣进入北凉。而因为吴素信佛,徐凤年一直对僧人都很照顾,也就收留了一大批出家人。

为了解决流民问题,徐凤年下了一道命令。要凉州境内所有僧侣进入流民之地宣扬佛法,并且派遣北凉军保护他们的安全。

之前我们说到过,对比儒释道三家学说,佛教在民众间的传播能力,要远超道教。更何况,整个流民之地就没几本典籍,所以儒家学说在这儿就是个笑话,至于道教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更是没人有兴趣,饭都吃不饱了,谁还想去修道?

反而是佛家的那套说法:此生就是用来受苦,来生可以进入西方佛国。这在流民之地很有影响力。这些僧人来了之后,日复一日的给流民说佛法,让这些人不再那么暴力弑杀,效果很显著。

如此一来,北凉军和流民之间紧张的关系,就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第二板斧,叫做以“利”服人。

这里的“利”,是“利益”的意思,就是要用利益关系收服流民。

第一板斧虽然有用,但作用有限。即使和尚说的再天花烂坠,能说的顽石点头,流民要还是吃不饱饭,时间一久,还是会重操旧业,该偷窃偷窃,该抢劫抢劫。

于是徐凤年下令,在城池周围摆上大锅,给穷苦的流民施舍米粥。只要解决了温饱问题,绝大多数人是不愿意当强盗的,毕竟做坏事有风险,一不小心就会赔上小命。如此一来,最底层的贫苦百姓就消停了下来,对北凉的观感也好了不少。这是第一步,解决底层吃不饱饭的流民。

然后就是针对那些待罪之身的流民,这群人多半实力不俗,胆大心黑,是北凉军最需要的一批人。徐凤年当即下令,783全部流民免除过去所犯之罪;有些被罢官的流民,可以重新做官;再就是那些想要离开流民之地的人,放任他们离去,北凉方面不加阻拦。总之就是,给予这些犯过错的人以希望,让他们有重新做人的机会。

人性就是这样了,不需要拼命就能活的很好的话,没谁愿意拼命。给饿肚子的一口饭吃,给待罪之身的摘掉罪名,对这些流民来说,就都是大恩大德了。

除了这些操作,徐凤年还做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把流民之地划入北凉,新成立一州,名字就叫流州。如此一来,本就不富裕的北凉,就又要负担很大一笔开销,用来养活流州百姓。从今往后,北凉就不再是三州之地,而是拥有了四个州。

可这样做的好处也显而易见,有了新的领土,就会多出很多的官位。有了官位,这些流民就有了盼头,谁不想“封妻荫子”呢?而原本流民中掌握军队的一些地头蛇,也可以去做流州的官员,继续当他们的土皇帝。

总之,针对不同人的利益需求,徐凤年都替他们想好了出路,只要听话不惹事,就能像正常人一样活下去。

ps:求全订!求自订!求鲜花!感谢各位彦祖们!.

第二百四十八章 幽州行【求全订自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