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人:开局扮演假李星云 第53章

作者:云梦逸尘

  在吏部被清洗之后,中书省很快就下达了指令,要求吏部准备科举事宜,其中就包括改革科举之事。

  科举考试现如今已经无法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通道,因为制度不完善,导致科举一途,徇私舞弊之事屡见不鲜,真正有才之士无法进入朝堂。

  科举之道真正成为朝廷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从宋朝开始,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所以,想要选拔出真正的人才,科举就必须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徇私舞弊,这世上,不可能完全杜绝徇私舞弊,但可以通过严密的制度,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徇私舞弊的几率。

  糊名誊抄,临时委派主考官,严禁审卷官员与外界接触,搜身……等等一系列想法被苏铭罗列而出,放到了中书省案头。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内容改革,科举之道可以笼络天下民心,但苏铭绝不会让科举成为儒家的一言堂。

  不能在科举之道上独占鳌头,将儒家士子分流也是重中之重。

  这也是一个让诸子百家重新出现的契机,任何时候,没有竞争就没有动力,儒家之所以在后来变得死气沉沉,无法推陈出新,是因为没有对手。

  唯有不同的思想碰撞,才能绽放出智慧的火花。

  当然,春秋时期诸子百家大行其道的情况再也不可能发生,大一统制度之下,即便天下分裂,也不过短暂几十年,分分合合,最终还是会一统。

  这件事,苏铭当然不会这么早提出,贸然变动,不是好事,而且科举绵延了这么久,天下士人已经熟悉过往的内容,直接改动,不是好事。

  但是,科举内容不能动,不代表苏铭不能在其他方面做文章。

  科举,不只是有文举,还有武举。

  相比于文举,武举不受重视,为人所忽视,天下战乱已久,总有士子投笔从戎,钻研兵事,苏铭不求能选出韩信李靖那样的不败战神,但筛选出一些中低层军官确实没有任何问题。

  而且,朝廷有国子监,却没有武人进学之地,这就导致了皇帝与下面的将士军官离心离德,顶头的将军大帅一反,下面的士兵军官只能盲从,没有选择的余地。

  所以说,改革制度,重视武举,是苏铭接下来要办的事。

  至于,选秀之事,有礼部和户部操持,再加上岐王盯着,苏铭倒也没什么好担心。

第109章 科考改革动人心

  很快,中书省就整理出了十条科考新规,颁布天下。

  这十条科考新规一经张榜,整个洛阳都沸腾了,消息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就传到了整个中原地界。

  科举考试从隋朝时期开始,磕磕盼盼走过了几百年,科举考试虽然明面上是为国家选才,实际上在考生们踏入考场的那一刻,结局早就注定。

  唐朝时期的科举考试,不糊名,不誊卷,考官们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而且,能否中举不看考生的才华与能力,而是看他的出身,以及背后是否有人。

  因为这一切在唐朝诞生伊始就已经注定,门阀大族把持朝政权利,五姓七望甚至比李姓皇族还更有名气,更得人望,关中门阀,山东士族这两座大山横亘在前。

  再加上考生们要在考试前,向朝廷官员们投递行卷, 即便是初唐时节大名鼎鼎的诗人王勃,他也是走了玉真公主的路子才得以考中,即便王勃是五姓七望中的王家子弟。

  若是在以前,苏铭即便是天子,想要施行这样的政策肯定是困难重重。

  然而,时代不同了。

  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

  黄巢作乱,将那些世家门阀重创,将这残破的世道狠狠踹上一脚,旧的秩序维持不下去,世道就此混乱。

  崇文门外多店家酒肆,街道拐角处,支着大棚,柱子上插着酒旗,来自西域,川蜀的行商汇聚在这,一杯酒下肚,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打开了话茬。

  “你们说,这朝廷的科举,到底是个啥意思。“一个干瘦的汉子端着酒杯,吐槽道。

  “还能有啥,天子重开科举,要遴选人才呗。”

  “科举考了那么多年,还不是老样子,科举当官根本不可能!”在酒肆角落,一个老者愤愤不平的说着。

  他穿着被浆洗得发白的文衫,上面有一些补丁,都隐藏在不起眼的地方,斑白的长发用木簪竖起,面上沟壑纵横,很是苍老。

  “老先生,朝廷颁布了科举新规,跟以前不一样了,如今天子圣明,又有岐王与薛王辅佐,科举选材为何不可!”有年轻士子不忿,出言反驳。

  “嘿!朝廷,老夫考了四十年了,科科不中,就算是最简单的明经科我也考不中,可那些高门大户的子弟不学无术,连儒家经文尚未通读都能考中,科举,我呸!”老者似是被他的话语激怒,直接自爆伤口。

  考了四十年!

  周围人纷纷向他投来怜悯的目光,四十年科考,这是何等毅力,又是何等倒霉。

  一时间,众人都沉默了。

  片刻后,一个穿着官袍的中年人劝道,“老先生何必如此沮丧,天子光复大唐,重开科举之路,唯才是举,你若不信,可以去看看科举新规,朝廷可是连行卷都废除了,不允许士子再向官员投递行卷。”

  “唉,算了,生不逢时啊,我已是花甲之岁,就算考中了,又还能当几年官,罢了,罢了。”说着,老者将桌上的残酒一饮而尽,身形踉跄着离开了。

  酒肆内出现了片刻的宁静,不一会儿再度恢复成热火朝天,老者的出现只是一个插曲,根本没有影响到众人的心情,只有那些想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心有戚戚,似有所感。

  “看来,中原的天子真有奋进之心,我们必须尽快将消息传递给大王。”在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两个穿着皮甲的胡人收回目光,窃窃私语。

  自从苏铭派遣张子凡出使契丹之后,耶律阿保机对洛阳的形势越发关注,以往,他虽然对中原有觊觎之心,但却并不敢南下。

  原因其实很简单,他打不过。

  当初李存勖登基称帝的时候,耶律阿保机南下,结果李存勖亲率大军北上,将他们打的抱头鼠窜。

  此战过后,耶律阿保机南下中原的心思也淡了不少。

  不得不说,现在中原的势力并不差,各个节度使盘踞府州之地,手下全是些骄兵悍将,不惜一切代价养兵备战,一方面导致地方割据势力坐大,一方面也导致了民生凋敝。

  只是,中原的势力不差,并不代表朝廷的势力强,现在朝廷的基本盘就在于以太原为核心的晋国和以凤翔府为核心的岐国,梁国被灭,但那些节度使听调不听宣,朝廷也难以完全将其压制。

  李存勖为啥这么容易就被伶人背刺?

  还不是因为他手下无人可用,李嗣源尾大不掉,不得已,只能依靠手下的伶人充为监军,收拢兵权。

  但骄兵悍将岂是说说而已,要让那些掌控万千大军的将领听从区区一个戏子的命令,那无异于是对他们的侮辱。

  更何况,那些伶人也不是什么好鸟,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心腹,作威作福,对将领随意欺压,这才导致了那些节度使对李存勖离心离德。

  在爆发叛乱之后,使得李存勖手下几乎无兵可用,不得已才依靠李嗣源,结果李嗣源早就投靠了不良帅袁天罡,果断背刺其义父李克用。

  李克用一死,区区一个李存勖便干净利落的被镜心魔弄死了。

  但李存勖虽死,但那些骄兵悍将可都还在,之前被打的那么惨,耶律阿保机可不敢再随意南下,只能尽力收集中原的信息,见缝插针,坐收渔翁之利。

  ……

  在洛阳城内的一处奢华府邸之中,一些人汇聚于此,这些家伙身上穿着华贵的丝绸之衣,气度不凡,温文儒雅。

  这些人便是当今韦氏,王氏,崔氏,裴氏等大族的子弟,他们今日汇聚于此,自然是因为朝廷颁发的科举新规。

  “裴兄,朝廷颁布科举新规,对我等可是大大不利啊,你怎么看。”一个穿着青色文衫,腰佩美玉的文士沉声道。

  被他称为裴兄的中年人眼皮一跳,心中却是暗怒,好你个姓韦的,竟然想让我当枪使。

  表面上,他依旧是风轻云淡,“朝廷政策已经颁布,我还能怎么办?不过是顺势而为罢了。”

  他刚说完,一个王氏子弟就迫不及待的出声了,“这小皇帝果然是不安分,连晋王都没有收拾掉,就迫不及待的掘我们的根,真是天真的可以!”

第110章 焦头烂额的李嗣源

  “哼,姓王的,你如果有意见,可以让人上奏驳斥,不要在这里发牢骚。”刚刚出声的韦氏子弟不乐意了。

  “我们今日来这里是为了商量对策,朝廷颁布政令,昭告天下,不可能朝令夕改,所以你还是别想其他,若是想重入朝堂,老老实实考试吧。”裴氏子弟也出言劝道。

  朝廷拥有大义名分,他们这些世家门阀遭受重创,早已不是初唐时节可以呼风唤雨左右朝堂的存在。

  拔了毛的凤凰不如鸡,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失去了隐蔽的土地和人口,他们这些世家大族早就成了各路节度使眼里的肥羊,肆意盘剥。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们 这些门阀与朝廷是休戚与共,朝廷强,他们自然也强,朝廷弱,他们自然也很弱。

  这么多年下来,他们也不是没有想过扶持节度使将领。

  但那些骄兵悍将一旦手上有了刀枪就再也不听他们的指挥,你有钱粮算什么,我有刀枪才是真理。

  敢卡我钱粮,信不信剁了你!

  事实证明,没有朝廷的大义在手,他们控制不住那些兵将,而他们又不能明面上出来割据一方。

  这年头,万一兵败,可是要诛族的,他们不能,也不敢冒这个险。

  就像是写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的韦庄,要不是他是韦氏子弟,早就被朝廷给收拾了,可即便如此,他在朝廷的仕途就此断绝,不得不入蜀称臣,劝王建称帝。

  门阀大族,青黄不接,子孙凋敝,虽传承仍在,但也只剩下一些底蕴,在朝堂的势力可谓是衰弱至极。

  大唐覆灭,他们被割了一次。

  后来晋梁争霸,各大家族夹在其中,多处下注,结果梁国被灭,他们勉强搭上了李存勖的顺风车,可还未享受到胜利果实没多久,李存勖就挂了。

  李嗣源明面上代掌晋国,实际上却是掌控朝廷,大肆清洗李存勖的人,结果他们这些门阀大族又遭了殃,本来衰微的势力更加元气大伤。

  门阀世家,就这样在战乱中一次次被削弱,传承百年的底蕴也一步步流失,人口,钱粮被那些丘八们夺走,现在,他们也只剩下诗书传家了。

  韦氏子弟冷哼一声,“现在,不是以前了,你们就算对朝廷不爽,也得憋着,我请你们来,是为了商量对策。”

  “这次朝廷出的科举新规一旦实施,我等世家大族便会一步步被削弱,就算是我等诗书传家,但又能占据得了朝廷上多少位置。”

  “时间一长,那些寒门子弟进入朝堂,我们哪有那么多官员与他们对抗。”

  裴氏之人叹了口气,有些无可奈何,“是啊。天子这一手,是明晃晃的阳谋,更是针砭时弊,革除科举弊端,我们并不是他针对的目标,只不过是被殃及池鱼罢了。”

  五姓七望名传天下,但他们是精英教育,每一代能拿出手的人并不多,以前,他们有钱有粮,更有许多隐蔽的人口,掌控地方,所以朝廷对他们无可奈何,即便是女帝武则天也只能一步步削弱,并不能瓦解他们。

  因为他们是朝廷统治的基石,没有他们,大唐的统治将会崩解大半,因为大唐从建立开始就是先天不足,继承了隋朝的底蕴,同时也继承了他们的弊病。

  ……

  晋王府。

  大厅中,李嗣源穿着王袍,一双眼睛眯起,不知在想什么。

  “大哥,咱们一系的许多官员都被弹劾,李存礼那个叛徒把通文馆的底细透露了不少,咱们之前干的事都被翻出了旧账,现在朝廷正在追查。”在他身侧,一个穿着白色文衫,五官明朗,气质不俗的青年正在禀告。

  此人,正是通文馆十三太保之一的智子门门主李存智。

  李嗣源皱皱眉头,额头的纹路显现,“老七,朝廷那边自有我去对付,你只需要稳住通文馆各弟子就好,记住,通文馆是我的眼睛和左右手,没了他们,我就像是没了眼睛的瞎子,什么都看不到。”

  乱世之中,军队自然重要,但情报消息也很重要。

  就说五代十国末期,耶律阿保机的耶律德光入侵中原,覆灭了后晋,在中原捞了一笔后就撤出了中原。

  此时的中原群龙无首,元气大伤,可南方有长江天险,没有经历战争,只要他们派出军队占领中原的大梁城,就能入主中原,结果那时候的南方诸侯消息不通,无一人北上,错过了大好时机,结果偌大中原白白便宜了刘知远。

  “大哥放心,通文馆的弟子们已经转移,隐于地下,所有的账册名单都已销毁,不会留下破绽。”李存智是李嗣源的七弟,名声不显于外,一直坐镇河东,维持局面。

  这次李存礼背叛晋王,无疑让李嗣源的声望受到极大打击,而通文馆十三太保早已死伤惨重,其中李存礼,李存义投靠了天子,与他作对,李存忠,李存孝,李存惠,李存勇,李嗣昭等人都折在了龙泉宝剑之乱中,李存仁死在了大漠。

  昔日的十三太保可谓是分崩离析,名不副实,现如今真正能为他所用的,只有老七李存智和老八李存信。

  其中河东太原是他的基本盘,必须有人坐镇,所以他把老八放在太原,调集老七来了洛阳。

  李嗣源点点头,伸手拍拍他的肩膀,以示看重,只要通文馆不失,朝廷上就算有再多官员被弹劾,他也不在乎。

  只是想到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李存礼,他就恨的牙痒痒,这阵子,他可谓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忙的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