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第211章

作者:z咏橘

  或许就连张桂芬都没想到。

  由于她今日当着全军将士的面,喊出的那句话,被许多人听到以后。

  除了卫渊之外,在新军将士心中,最具有威望的人,不再是杨怀仁、陈大牛或是马军司副都指挥使徐长志等。

  而是她,卫张氏桂芬。

  一身红衣,英姿飒爽的张桂芬。

  新军将士们,认可了这位大嫂。

  将来,他们还会为了卫渊与这位大嫂所生子嗣而继续卖命。

  那时,他们将会称呼他们二人嫡子为‘少帅’。

  如果卫渊封了王,那么他与张桂芬所生嫡子,就会被众将士尊称为‘世子’。

  这时,杨怀仁、陈大牛、林兆远、萧逾明、沈青、谢武等人,突然聚在一起。

  朝着林中张桂芬深深作揖。

  卫帅让他们噤声,但没说,他们不能以这种方式,见一见他们未来的大嫂。

  自今日过后。

  如果有朝一日,有人惹到了卫渊,众将士会听卫渊如何处理,或者那人与他们关系不错,他们可能会替那人向卫渊求求情。

  但如果有人惹到了已被他们认可的大嫂,那抱歉,谁来也不好使。

  只因张桂芬说的那番话,使他们打心眼里就认可与认定了这个大嫂。

  ——

  数日后,新军途径朱仙镇,偶遇大雨,只好临时安营扎寨,暂缓行军速度。

  卫渊所在主帐内。

  范纯仁缓缓开口道:

  “先一批粮草,由东南一带各地州县供给,如今已经准备妥当,待咱们赶到两浙路以后,就会获得第一批粮草。”

  “至于后续粮草辎重等,会从户部统一派人调拨,但那应该是两个月之后的事情了。”

  由于出征规模较小,朝廷并未从各地调粮汇集京师。

  而是赵祯亲自下旨,用东南一带官府囤积的民粮来供给新军所需。

  东南一带算是大周的小粮仓,自然不缺八万将士所需粮食。

  至于大粮仓,就是江南了。

  卫渊点头道:“行军作战,粮草乃头等大事,不容有误。”

  “皇城司那边,近来可有消息传出?”

  大军出征,除了军中培养的斥候外。

  要由朝廷专业搜集情报的部门,先去探查前方种种诸事,然后再统一汇报给卫渊。

  这叫做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杨怀仁摇头道:“估计要等到咱们赶到江南一带,才能收到皇城司搜集的消息。”

  卫渊又看向范纯仁,“倭国使者走了没有?”

  范纯仁摇头道:“还没有,说是与富昌伯商议什么生意。”

  他三十来岁,国字脸,做事严谨,颇有文正公之风。

  卫渊点了点头,“此行,咱们是去杀倭,多少与倭国有些关联。”

  “鸿胪寺那边,与倭国交涉了吗?他们是什么态度?”

  “还有海外诸国,都如何看待此事?”

  范纯仁道:“鸿胪寺这次摆出的态度很强硬,无论海外诸国如何去想,谁在我大周沿海一带做贼,谁敢阻扰开海运的国策,一律格杀勿论。”

  “自鸿胪寺摆出这个态度以后,海外诸国无人敢有议论,至于倭国他们倒是提出,如遇到沿海倭寇贼首,他们希望,可以交给他们处置。”

  卫渊冷哼一声,“想的倒是挺美,我新军不远千里赶到东南,好不容易灭了一窝贼寇,还要将贼首交给他们?”

  范纯仁笑道:“陛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陛下让鸿胪寺一口回绝,还是那句话,无论是海外诸国何方势力,只要有殃及海运国策的可能,绝不姑息!”

  卫渊心里放下心来。

  有皇帝这句话,那么东南的事情就好办了。

  彼时大周上下,都有些瞧不起海外诸国的样子。

  我天朝的事,又是在我沿海一带活动,你们敢过问个试试?

  我们对辽、夏友善,那是因为一旦爆发战争,就是国战。

  至于你们海外诸国,牵着不走打着倒退,何须给你们好脸色看?

  大周对外事难得强硬一次,卫渊身为新军统帅,自然知道该如何办了。

  待范纯仁离开此间回去休息以后。

  卫渊特意嘱咐林兆远,

  “出征之前,我嘱咐过皇城司都指挥使燕达,让他们帮本帅多留意东南一带官吏的动向与心思。”

  “咱们此去东南,真正的对手,一是倭寇,二是错综复杂的东南形势,这涉及到该地官吏、宗族等。”

  “皇城司毕竟和咱们隔着心,本帅不能事事靠着他们,自个儿却做了睁眼瞎。”

  “你亲自率领一队斥候,火速赶往东南,用伱们的手段,调查当地情况,如有变数,立即来报。”

  若事事都等到了东南再去处理,唯恐为时已晚。

第178章 海家有女初长成海朝云

  第178章 海家有女初长成——海朝云

  离开朱雀镇以后,新军挺进东南方向。

  从淮南东路再到两浙,距离最近,地势也最为平坦。

  途径至淮南东路徐州时,已过去半月有余。

  卫渊没有着急行军,而是将附近山匪一一铲除之后,才继续前行。

  铲除山匪,护佑一方百姓安宁,乃是好事。

  所以,东南经略使范纯仁也并未阻拦。

  不过让他感到诧异的是,在新军驻扎于徐州城内时,卫渊还将当地有名的帮派——盐帮连根拔出。

  这盐帮性质与漕帮相同,不过影响力与势力都不如漕帮。

  离开徐州以后,范纯仁才问道:

  “盐帮背后势力错综复杂,而且只是个江湖帮派,没听说他们如山匪一般打家劫舍,何须多此一举?”

  卫渊当然不能告诉他,盐帮在淮南地界,经常去抢漕帮的生意,让势力遍布两浙的漕帮经常利益受损。

  “据说这个盐帮在战时曾哄抬盐价,而且经常欺压百姓,使当地民众苦不堪言,顺手拔掉的事情而已,也算利国利民了。”

  卫渊随口应了句,范纯仁便没在多想什么。

  盐帮一除,漕帮的势力,就能正式渗入淮南地界了。

  毕竟,拔掉盐帮,那些淮南的氏族们,定会再去扶持另外一个盐帮。

  与其如此,倒不如让有着自己支持的漕帮先入为主。

  如果这段期间,再出现什么变数的话,卫渊不介意待凯旋时再杀一次。

  “海州、楚州一带靠近沿海,听说亦有倭寇作乱,如今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只知大军会前往那里,并不晓得我们会到海州。”

  “本帅已将斥候散出去,打探海州倭寇情况,约莫需要在海州待一段时间。”

  “如果范大人着急上任,就暂且先行一步,待本帅灭了海州倭寇,再去东南找你汇合。”

  从海州开始,一路前往沿海城市,从北杀到南,这铲除倭寇的任务,也就算完成大半了。

  只是如此一来,原定六七月左右凯旋,只怕要往后推迟一番了。

  正所谓兵无常势,皇帝那边,倒是无需担忧。

  左右也就是多出一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范纯仁道:“既然如此,那我就先行一步,两浙见。”

  “两浙见。”卫渊微微颔首,派了一百轻骑护送范纯仁前往东南。

  跟随卫渊一路而来,范纯仁能够明显感到,对方无论是在讨论军事或是其它,都会叫上自己,这是对自己的尊重。

  人家都做到这个份上了,他这个经略使,自然也不能不给面子,于是对于卫渊的决策,他也是大力支持。

  同时以经略使的身份,催促两浙先运一批粮草过来。

  随军粮草倒也够用一段时日。

  范纯仁这样做,是在给卫渊示好。

  待其走后,卫渊便就兵进海州。

  当地刺史与一些大族宗老接到消息后,当日就在城门外等候。

  大概到了午时,新军才行至此处。

  说实话,根据皇城司传来的情报,海州一带的倭寇,顶多也就数百人而已。

  完全无需大军亲赴,只派遣一名将领率千人即可。

  但卫渊仍是来了,只因这海州内,有一大士族,便是海氏,也就是负责改盐制的海舟家族。

  海州临海,海家如果想要做海运的生意,当然不会舍近求远跑到两浙去。

  卫渊率领大军来此,就是要与他们谈一谈。

  海家与盛家情况相似,盛家是大房做生意,二房走仕途,然后官商勾结。

  而海家是大房在朝为官,二房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