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我是皇太子 第184章

作者:冰霜恋舞曲

  隐田、盐务糜烂,这些只能算是积弊。

  朝廷要查,涉利的官员想要阻止,并没有合理的借口。

  但是青苗法不同,这是新法,遇到的阻力比查盐务、清量田亩还要大。

  这也是赵兴一直没有推行摊丁入亩的原因。

  青苗法简单来说就是由官府以低息借款给百姓,用来买种子农具。

  地主乡绅兼并土地,很少强取,大多数情况下,会用两种方法。

  其一就是出现天灾的时候,以极低的价格收购百姓的田亩。

  百姓为了活命,只能卖了。

  第二种办法就是借贷。

  百姓即便有自己的土地,大多也只能勉强保持温饱,很难有什么积蓄。

  一旦家中出现什么问题,只能从地主乡绅手里借钱。

  但是地主乡绅借钱的利息非常高,利滚利下,普通百姓很难还清,最后只能卖儿卖女,卖田卖地还债。

  若是说清量田亩是从地主乡绅口中抢食,青苗法就是断根。

  虽然还有一条根在,但是对于那些习惯剥削百姓的地主乡绅来说,也是难以容忍的。

  最重要的是青苗法是新法,等于在释放变法的信号。

  不管有没有影响到利益,大多数官员都会跳出来反对。

  不然这次弄个青苗法,下次就不知道弄出来个什么法了。

  “臣这段时间也在不停的完善,已经考虑清楚了!”王安石坚定道。

  赵兴沉默了一会,说道:“官府还有钱么?”

  地方官府收到的税收,大部分都要交给朝廷,剩下的并不多。

  兴修水利明明是很容易得民心出政绩,查看历史上那些名臣在地方上任职的记录就会发现,几乎都干过类似的事。

  但是他们前任为什么不做?

  能当官的没有几个是蠢的,贪归贪,但是以小代价能够做出一番政绩来,还能得到名声,即便是贪官也乐意做。

  之所以不做,是因为没钱。

  人可以征兆徭役,但是徭役吃喝,器具这些可都是要花钱的。

  那些能臣把地方经营的好,可以凑够钱财来兴修水利,那些庸官没能力,贪官觉得麻烦。

  这才是没人去做的原因。

  赵兴这次兴修水利,也没花朝廷的钱。

  之前清量田亩,一些不配合的,也被查抄了几家,用来杀鸡儆猴。

  不得不说抄家是来钱确实快,十几个县,被用来杀鸡儆猴的也才八家,却查抄了大量的钱财粮食。

  赵兴截流了一部分钱粮,因为他是太子,也没人说什么。

  不过这些钱粮一部分拿来打造了一些农具,借给百姓,剩下的又用来兴修水利,赵兴也不清楚还剩下多少。

  青苗法要想实行,从朝廷那要钱不现实。

  没看到大相公都把主意打到他头上了么。

  朝廷本就缺钱,青苗法又是新法,这么好的理由那些想要阻止的人肯定不会放弃。

  “官府还有些剩余,而且距离秋收可不远了,这次租出去上百万亩田地,等到秋收,百姓还需要交一份租子。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可以用这些租子借给百姓。而且今年应该是个丰收年,需要借钱的百姓不多,足以应付了。”王安石说道。

  “那就推行吧。”赵兴沉默了一会有了决断:“先引而不发,也不用上奏,到时候直接推行。”

  若是上奏或者早早透露消息,就会给想要阻止的人准备的时间。

  “可是如此一来,殿下的压力必然会很大。”王安石担忧道。

  赵兴只是太子,并不是皇帝。

  即便是官家,想要做什么也要和群臣商议。

  “无妨!”赵兴摆了摆手道:“这些孤能够应付,你只要把青苗法做好就行了。记住,推行过程中,一定要审核清楚,不能出现大的纰漏。不过也不能因为这个导致审核太久,这样百姓见如此麻烦,通过率也不高,怕是不会借。”

  推行青苗法也是一个试探,赵兴可不会觉得自己清量田亩遇到的阻力不大,就觉得变法十分容易。

  不过青苗法还是有很多的弊端的。

  首先一点就是审核,古代也没大数据什么的,只能靠人来审核。

  这就容易出现想借的借不到,不需要的却能借到。

  如此一来,则会让百姓对青苗法失去信心。

  但是也不能不审核,不然借出去的钱收不回来也麻烦。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时,推行青苗法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

第212章 和亲

  最开始青苗法推行,百姓根本不敢借。

  哪怕朝廷的利息很低,百姓依然不敢借。

  他们宁远找地主乡绅借高利的,也不借官府的。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朝廷的公信力不够,或者说百姓对官员的不信任。

  在百姓看来,借地主乡绅的哪怕还不起,最多也就为奴为婢或者成为佃户。

  但是借了官府的可能会要命。

  之所以说王安石有些理想主义,和青苗法也有很大关系。

  王安石曾经在地方上任职,知道民间的情况。

  青苗法推行后,借贷出去的钱却很少。

  然而他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认为是那些地方官员故意如此,想通过这种方式来阻止新法。

  于是王安石就给地方官员摊派任务,让他们必须要借出去一定数量的钱财出去。

  地方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就强行逼百姓借钱,结果弄的怨声载道。

  事实上王安石变法,大多数和百姓直接有关系的并不多。

  王安石被百姓骂,很大原因和青苗法有关系。

  青苗法肯定是好的,但是实行过程中,这些东西也必须要注意。

  赵兴虽然想拿青苗法来试探一下朝中大臣的态度,却也不想出什么大问题。

  不然对他将来登基后,推行变法很不利。

  和王安石聊了半个多时辰,详细的说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应对办法,赵兴就让他先回去拟个详细章程出来。

  王安石走后,赵兴仔细思索了一番,用青苗法来试探其实挺好的。

  变法这个东西,支持与反对,并不能代表好坏。

  像历史上王安石变法,就有一部分人一直反对,其中就有司马光。

  没错就是砸缸的那个。

  王安石这个人有争议,司马光这个人争议更大。

  一方面他勤俭节约,不贪财,待人宽大,严于律己,从道德方面来看,他算的上是道德楷模。

  但是他却否定了王安石的所有新法,王安石的新法虽然有一些存在弊端,但也不是完全不可取。

  他却给全盘否定了,由此可见,此人十分迂腐。

  但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中,也不全是这样的人。

  也有一些人并不是不支持新法,而是看到了弊端才反对的。

  青苗法对朝中大臣根本没有影响,若是连这个都反对,那么不是像司马光那种十分迂腐的,就是那种为了反对而反对的,将来他登基后,必然是要清除的。

  清除并不是把他们除掉,这些人打发去地方上不合适。

  以他们的品级,去了地方上也是主政一方,将来推行新法的时候,这些人还是会成为阻碍。

  赵兴已经为这些人想了一个好去处了——修书!

  到时候把拼音弄出来,让这些人修字典,或者编撰个类似《永乐大典》《四库全书》那种类书出来。

  古人讲究立言立功立德,文人若是贪恋权势会被人瞧不起的。

  修书这种名留青史的好事,在天下文人眼里,那是殊荣。

  到时候凡事反对变法的,全部给丢去修书。

  那些人即便明白赵兴这是在排除异己,还是得感恩戴德的去。

  …………

  大宋派使者前往西夏,面见了西夏皇帝。

  西夏皇帝热情款待了大宋使臣,并表达了想要和大宋修好的意思。

  西夏皇帝虽然年少,却十分聪慧老成,并没有因为夺得大权,诛杀权臣,而骄傲自满。

  他十分清楚,西夏内部这些年被他舅舅祸害的不轻,如今朝堂混乱,内部各种弊端丛生,现在应该整顿内部,而不是和宋辽交恶。

  其实他已经准备遣使前往宋辽,修复和宋辽的关系。

  没想到大宋这边竟然主动派人来了。

  西夏皇帝干脆命人带上礼物,随宋使一同前往大宋出使,表达了他的善意。

  …………

  “什么?和亲?”

  赵兴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