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之千古帝王 第975章

作者:贪玩蓝月

“那殿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呀?”小筑问道。

毕竟按照李祐的话来说,以李世民的秉性是很有可能会真的想办法试图废弃赌约,现在李恪也已经将府门大锁,摆明了在装死,想要抵赖赌约。

“如果孤没记错的话……”李祐轻轻地用手敲击着桌面,“在这几日里,应该有许多的御史言官来咱们府中送礼吧?”

“是的,殿下。”小筑回道。

“下次他们再来送礼的时候,你将孤跟你的话告诉他们的门客,孤想他们会明白现在应该怎么做的。如果这么明显的暗示他们都不明白,那他们就真的应该把位置腾出来,给更有才能的人了。”

小筑恍然大悟,恭敬地对李祐说道:“是,奴婢明白了!”

说完小筑就匆匆忙忙的下去了,她突然想了起来,现在在府门那里应该还有一个御史言官的门客在和东宫的侍卫寒暄呢!

……

“臣,有本启奏!”

第二日的朝参上,一名御史言官率先出班,向李世民启奏道:“臣弹劾当朝蜀王李恪!”

“臣听闻在正月诗会上,太子殿下和蜀王曾有个惊天的赌斗。如今赌斗的结果已经分明,太子殿下胜大,而古代圣贤曾言: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当朝的皇子更应该为天下人先!”

“如果此事不能得到实现,那我们大唐的皇室的名誉就会受损,变成天下人耻笑的把柄!所以臣斗胆启奏,请李恪皇子早日出府,实现诺言!”

李世民张了张嘴,刚想说什么,此时另一名御史言官也出班启奏。

“臣也要弹劾当朝蜀王李恪!他企图欺君罔上,妄图以此逃脱罪罚。”

李世民皱了皱眉头,问道:“这又何出此言?”

“臣曾有幸和蜀王殿下亲近,自知蜀王殿下体魄健康,又怎么会有听闻消息就吓得昏死的可能?因此臣以为,蜀王李恪就是故意想用此事骗取陛下的同情心,臣再次参奏蜀王欺君罔上之罪!”

“臣复议!”

“臣复议!”

无数的御史言官一起出班启奏。

李世民的脸色微微一变,他之前听闻李恪吓得昏死过去的消息,心中确实是动了恻隐之心了。

诚如李祐预料的那般,李世民自从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之后,便一直希望自己的儿子们都可以和谐相处,并且对自己的儿子们都颇为宽容。

可是当言官们说出了李恪有可能是诈昏过去骗取自己同情心的时候,他心中的那点善意就已经完全的消散了。

“朕仔细想来的话,确实此事颇为蹊跷啊……有太多的疑点了。”

李世民转而变得牙齿死死的咬在一起,他平生最恨别人欺骗他!更恨别人利用他!

而现在李恪似乎两件事都占了!

并且本来正月诗会上的赌斗,就是李恪先开始滋事才有了后面的赌约之事,所以李世民对于李恪其实没有多少同情心。

这种摆明了和兄弟恶劣竞争的态度,是最让李世民担心和憎恶的了。

“传朕的旨意,派遣皇宫中的御医即刻前往蜀王府中为蜀王看病!若是蜀王有病,就留在长安养好病后再走,若是没有,就立刻让蜀王启程,前往封地!”

李世民的声音极度冰冷,甚至在这份冰冷之下,还有一抹愤怒。

庭上的文武百官们互相对视一眼,大多数人都从893眼中看出了喜色。

而朝中的那些隋朝余党们,则一个个尽皆面如死灰,他们仿佛失去了骨头一般,无力地站在原地!

……

“阴大人,我们想在应该怎么办啊?!”

下了朝之后,几名隋朝旧势力的大臣官员纷纷来到阴弘智的府中,刚落座就迫不及待的问道。

毕竟此事关系着他们的生命和前程,容不得他们不着急。

“不要慌,容我想想!”

阴弘智的头脑里也是一片混乱,他本以为凭借着李恪这次诈昏的计谋,尚且可以为李恪和他们争取到一些回旋的时间,但是却没想到这些御史言官们一眼就看穿了。

如今从李世民的态度上,他知道李恪恐怕是真的大势已去了!

不过……这并不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李恪虽是他们主要扶持的皇子,但隋朝余党真正的势力所在,乃是那些隐藏在朝中的一众文武大臣!

眼看此时李恪已经是没有保下的可能了,那么于其现在和李恪死命的绑在一起,还不如趁着此时迅速的弃车保帅!.

第950章 大势已去!

或者应该说是弃帅保车?总之李恪仅仅是要去封地,又不是像李泰一样废为庶人,因此阴弘智觉得就算让李恪出去,未来也是还有让李恪再回长安的可能性的。

而且阴弘智已经收到了消息,御史言官纷纷根据平日里互相抱团的蛛丝马迹,隐约的锁定住了隋朝旧势力的大概范围,将他们当做蜀王派开始弹劾了。

所以隋朝余党若是继续坚持下去,那么他们不仅无法保住李恪,甚至这么多年的努力耕耘也都会付诸东流!

许久之后,阴弘智下了决心,长叹一声说道:“我们此时应该迅速和李恪斩断关系!”

“这……阴大人,我们费了那么多力气才将蜀王殿下送到如今的位置!”一名臣子迟疑了一下。

“这是没办法了,大势已去!”

阴弘智的眼中闪过一丝厉色,朗声说道:“李恪即便身份尊贵,没有我们的话也是独木难支,因此我们这些人才是真正复兴大隋的关键!如今之计,唯有暂时抛弃李恪,方能换咱们无虞!”

在场的大臣们闻言,纷纷面露出悲哀之色。

阴弘智轻声说道:“我等会就去蜀王府和李恪殿下商议一下,从今天开始,你们一个个的都停下手中的动作,尽量不要吸引他人的目光。”

隋朝旧势力的大臣们对视一眼,纷纷叹了一口气,点了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