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小说家 第1286章

作者:偶米粉

连日来,不断有韩国旧人出现,加入他们,那就是不断强大的力量,如此,何以不欢喜。

但秦国的实力强大,举国而动,调遣百万大军都不是难事,灭赵的四十多万大军虽强,可秦国各大郡县与关外仍有大量兵力。

就是不知道秦国为了镇压颍川郡,是否直接调动大量兵力。

以眼前的情况,没有十五万大军,乃至二十万大军以上,他们都可以应对。

“农家那里传来密报,咸阳那边欲要调动三川郡与南阳郡的兵力,统共十万大军!”

“而且,还正在调遣赵国的王贲率领一支五万大军平乱,甚至预谋灭魏!”

“果然如此,颖川堪忧!”

紫女没有迟疑,此间没有外人,农家的密报着实可信,消息是昨日传来的,颍川郡如今的形势看似极好,但就怕秦国大力镇压。

好在秦国只是准备十万大军与王贲的五万大军,区区十五万,以颍川郡现在的境况,可以拦阻,只要给予颍川郡时间,颍川郡韩国旧人之力会越来越强。

“调遣王贲平乱、灭魏?”

一道脆朗之音响起,浅蓝色的锦袍着身,腰腹玉阙,眉目俊逸,明眸看向舆图,踏步间,气息如然淡雅,秦国要灭魏?

这……这般着急灭魏?

心中奇异,细细观之舆图,细细想之秦国的策略,十多个呼吸之后,眉目紧锁,未得奇妙,除却秦国可以越过颍川郡解决魏国与楚国的麻烦。

不然颍川郡平乱仅仅十五万兵力,绝对不足。

“子房可有所得?”

紫衣女子看将过去,数月来,张良在颍川郡所谋,发挥有应有的作用,足堪支撑一面,谋略间,运筹帷幄,颇有些那人气度。

“秦国欲要平颍川郡之乱,何以调遣王贲归来?”

张良不解,赵国目下尚未真正的平乱,以秦将王翦素来用兵谨慎的传闻,不应该如此的,除却蓝田大营以外,秦国仍旧有良将甚多。

而且,秦廷之内,还传出要灭魏的声音,这就更远了。

语落,身躯微侧,看向此刻正持剑立于窗前的黑衣人,微风吹拂,灰白色的发丝飘动,细细观之,自生一股别样的冷漠之感。

“据传是……秦国武真侯举荐王贲领兵归于咸阳,平乱、灭魏!”

紫衣女子亦是秀眉微蹙。

“按照先前之策,务必在秦国彻底攻灭赵国之前,完全掌控颍川郡。”

黑衣人没有接言平乱、灭魏,与其担忧未决之事,将颍川郡彻底纳入手中才是正事,秦国欲要灭魏,除非先平定颍川郡。

他们现在就是魏国的屏障。

“紫女姐姐,韩国……可以复国吗?”

粉色衣衫少女闻声,黑衣人的情绪如同往昔那般,听不出任何的意蕴,美眸凝实许久,虽未有所得,仍旧可有一缕凝重。

现在的颍川郡,已经比韩国当初被攻灭的时候好多了,而且,农家有语,四哥哥的儿子出现了,只要颍川郡的局势稳定,便可归来,承继大位,传承韩国正统。

“只要不放弃,韩国终究会再现的。”

踏着绛紫色的高靴,紫衣女子近前一小步,握住那略有颤抖的小手,给予一丝安慰。

流沙努力了这么久;庄恢复记忆后,谋略这般久;子房也从桑海归来,助上一力;还有百家之力,还有燕赵之力,还有魏国与楚国之力。

只要接下来他们可以抵挡住秦国的平乱之力,一切就都有可能!

秦国主力大军在赵国,根据先前所谋,真的有复国之机!

第九百零四章 万人敌(第一更)

“父亲,江水那里传来讯息,熊悍他们的兵马近月来鲜少跨过水域,多在江南休养生息。”

“大王颁下的推恩之令,虽有些效果,但阻力也是不小。”

淮水沿岸,连绵的军营帐篷有序的排列开来,俯览而下,烈焰一般的火红色彩在晴空下颇为显眼,缘由去岁,秦国联合魏国攻打楚国,攻掠淮北的不少城池。

守备军将无力,而且抗击江水区域熊悍的项燕也被熊悍等一路击溃,败退不止,引得江水以北老世族区域为之受损颇多。

无奈之下,楚王负刍只得相召项燕返回淮水区域,抗击秦国与魏国的联军,十多万大军出动,直接将秦魏的攻势拦阻,数月来,颇有成效。

如此,寿春上下颇为安心,一时间,并未将项燕继续调离,继续作为抗击秦魏的主力。

幕府军帐内,身披重甲的项梁行入其内,看着正在上首条案后阅览兵书的父亲,徐徐而言,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消息,但却是颇为稳定的消息了。

“熊悍等逆乱之人,如若不像快速败亡,只有这一策,收拢兵马,休养生息,以待它日。”

“如此,也给大王以整顿朝政,匡扶朝局的机会。”

“籍儿呢?”

数月来,闲来无事,于项燕来说,也是修养的一个机会,数十年来,在楚国之内南征北战,一路辛苦,而今位列楚国大司马、上柱国,整个朝政之内,除却令尹之外,无人可以对自己指手画脚。

而且,如今的朝局之内,大王对于己身也是信任有加,对项氏一族也多有封赏。

视线从手里的兵书上挪移,落在项梁的身上,无论如何,楚国之内,现在的局势安稳许多,堪为自先考烈王薨逝以后的难得时日。

淮北的秦魏联军,已经随着颍川郡乱象的升起,而逐步分离,虽舍弃了一些城池,可换来暂时的安稳,短时间内还是值得的,楚国现在需要的就是时间。

随即,话锋一转,落在自己那个孙儿身上。

自从被长子送至身边,便是待在身边教导,于此,项燕很是欣慰,甚至于有些惊喜,当初在项城的时候,所学为儒家六艺之术,以求修身养性,执掌门楣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