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后养成计划 第591章

作者:bilndのmiku酱

而七夜选择的标准也很简单,角色曲线有变化的角色是电影的核心,其他的都是工具人。

这是最简单,也是观众最能接受的剧本编排。

当然,这样一来不单单是那些龙套,就连所有的从者与大部分御主也都被划归到工具人的行列之中。

而留下的角色只有三个人,卫宫切嗣、言峰绮礼以及韦伯·维尔维特。

角色曲线理论是由K.M.Wweiland在《角色曲线》中提出来的,目前这本书还没有出版。

所以七夜在和老虚讲解的时候, 还需要先把角色曲线的概念教给他。

还好虽然角色曲线的理论知识没有总结,但是编剧界已经有了类似的相关概念,所以老虚理解起来非常快。

虚渊玄在听完七夜的解释后,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真不愧是能够拍出好几亿美元的票房的大导演,原本很模糊的概念立马就变得清晰起来了。”

“还好吧,我也是看好莱坞剧本学的书比较多。”

这种理论上的东西,七夜并没有想要居功的想法。

毕竟学术界圈子太小了,七夜想要居功自傲都做不到,很容易被其他人戳穿。

而且七夜对于这种理论虽然应用的很熟练,但是真要他把完整的理论全部复述出来还是算了吧。

七夜坐回到了座位上,口干舌燥的他拿起茶杯喝了两大口已经凉掉的绿茶润润喉咙。

虚渊玄则是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写了两笔:“那么按照桐生桑的说法,韦伯·维尔维特就是最传统的正向角色曲线了吧?”

韦伯就是非常典型的冒险故事主角,从一个冒失的过于自信小屁孩在圣杯战争中成为了一个可靠的男人。

“是的,而言峰绮礼就是负面的角色曲线。”七夜点点头,“从一个好儿子,好徒弟,最终堕落成杀死自己老师,并且彻底黑化的角色。”

与通常故事中最终变成[更好的人]的主角不同,像言峰绮礼这样的角色通常会在故事的开头是一个完美的人。

用专业术语来说,就是已经学到或者了解[事实]的人。

然后,这样的角色随着故事的发展走向与主角完全不同的道路。

主角这边向上走,他们是从[谎言]中学到事实。

而像麻婆这样的角色则是会随着故事的发展向下走,他们是在[事实]中相信[谎言],从而变得不完美。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角色常常会成为主角的最终对手。

最典型的就是火影中的佐助与鸣人(疾风传之前)。

电影里的话,比较经典的则是《雷神1》中的托尔与洛基,《黑暗骑士》中的双面人哈维·丹特。

这样的角色常常会有着属于自己的一种独特的魅力,只要他们的剧情有说服力,他们就会爆发出极高的人气。

“所以,老虚你在处理言峰绮礼的剧情时一定要用心,他说不定会成为fz故事里的人气角色。”

“嗯……大概理解了。”

虚渊玄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那么卫宫切嗣这个角色呢?我没看到他的角色曲线啊……”

除去最后一小段剧情,虚渊玄发现卫宫切嗣的角色几乎没有起伏,也没有任何转折。

事实上,哪怕到剧情的最后卫宫切嗣也没有最终的变化。

在得知圣杯无法完成自己的愿望后,卫宫切嗣做出毁灭圣杯的决定。

但这个举动并没有改变角色的本质,切嗣仅仅只是改变了自己对圣杯的看法。

这个依旧正义的人做出了符合他人设的决定。

七夜老神在在的说道:“老虚啊,这样的角色就是平面角色曲线了。他们从故事的开始到结束,都是一样的。”

“这样角色会有人看吗?”老虚好奇的问道,“桐生桑你不是说过,只有曲线变动够强烈而且具有说服力的角色才能够被观众铭记吗?”

“是的,所以大部分商业电影都不会采用这种角色曲线模式,因为角色很难出彩,用的不好就会让电影和角色变得平庸。”

七夜点点头:“但是也有相应的处理方式,我们需要改变角色身处周围的环境。”

看着被两个人的笔记写的密密麻麻的笔记,七夜停顿了一秒,再认真地解释道。

“通常在电影与故事中对于这样的角色会有两种普遍的处理手法。

“一种是用角色的价值来改变他周围的人或事物,比如说《阿甘正传》和《肖生克救赎》用的都是这样的手法。

“主角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了周围的人,或者用拯救了身边的人更加合适。”

老虚一点就通:“就好像是桐生桑你的《哥布林杀手》中的男主角?”

“是的。”

老虚好奇的问道:“那么另一种呢?”

“那就是把主角丢到一个满是[谎言]的环境里,或者是将主角所熟知的事物一点一点的抽走。”

七夜微笑着说道:“从小时候开始,切嗣就不断在失去周围的人,他的青梅竹马、他的父亲、他视为母亲的老师、以及在圣杯战争中失去了他最爱的妻子和他最亲密的助手。”

说道这里七夜的表情变得有些奇怪,好像是在忍耐着什么。

“在这样的情况下,切嗣只能够去追求圣杯,因为这不仅是他最后的希望,也是他参加战争的意义。”

“然而这却是整个故事中最大的谎言,圣杯从来不是什么美好的东西。

“恰恰相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圣杯正是切嗣最大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