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无限技能树! 第2373章

作者:绫小路

再加上韩王安性格懦弱,政权几乎都落入重臣之手,国内形式已经十分危机。

眼见韩国国力日渐趋弱,韩非的内心非常着急,

他便吸收了儒、道和法家商鞅的学说,提出了一套要把君主的权威提高到绝对地位的理论。

韩非多次向韩王安上书进谏自己的治国理论,

希望韩王安能够励精图治、变法图强。

可韩王安却对此置若罔闻,始终没有采纳。

韩非在大失所望之际,悲观之余,从观往者得失之变之中探索变弱为强的道路,

最后写下了《孤愤》、《说林》等许多著作,约十余万言。

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法治理念,同时抒发了自己忧愤孤直而不容于时的愤懑。’

第六十二章 身为朋友,你却想要韩非的命?!

当人们看到韩国的局势,也是重臣把持朝政,

而作为王的权力却十分微弱时,

人们感觉到了强烈的既视感……

这和吕不韦还在的时候,秦王面对的状况好像啊!

可这位韩王安,似乎就没有秦王嬴政那般魄力了。

别说自己解决问题,重新集中收回政权,

就连韩非子想帮他,

他也完全没有改变的想法,那摆烂的怯懦模样,和英明而霸气的秦王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们继续向后看去,想知道这位韩非到底是怎么影响秦灭韩的大计的,

和在赵被委以重任力挽狂澜的李牧不一样,

在韩国郁郁不得志,不受重用的韩非,应该更没可能成为阻挠秦的前进步伐了啊!

直到人们看到——

‘这位韩非子的学说,渐渐流传到了秦国。

最终被秦国国君嬴政所看到。

嬴政读后大加赞赏,钦佩地说:‘寡人如果能见此人,与其同游谈论一番,那就是死也都无憾了!’

嬴政对其中两篇学术推崇备至,

在询问国相李斯后得知了这是其同学韩非的著作。

于是——

嬴政非常高兴,马上让其请韩非来秦国做自己的门客。

可李斯却言明韩非乃韩国公子,是韩国上任国君歇的儿子,

这任国君安的弟弟,

韩国怎么可能让他来为秦国出力?

李斯说得话十分有道理,当然他这么说,自己也是有一定私心的。

在一起拜师荀子门下读书的时候,他就自认能力不如韩非,

若让韩非来了秦国,得到秦王重用。

那么他现在的地位岂非会受到影响,威胁?’

李斯?!

他都已经混成国相了?

woc——!

众人看到这不由瞪大了眼睛。

不过国相是什么职位,和丞相比如何?

额,其实人们也不知道这官位多高,只是下意识惊叹。

听起来就很高大上的样子。

而当他们纷纷看了看注释——

国相、也指相国……

丞相、宰相、相国都是古代位高权重的大臣才能担任,

其中以相国地位最高,其次是丞相、宰相,

并非实际官名。

只有那些被委以重任,掌握一定决策权,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的重臣,才有资格被称为国相。

这一了解之下,

不了解还好,一了解吓一跳。

这……这…侗…是直接坐到了曾经的吕不韦那般的位置啊。

秦王嬴政居然如此重用李斯?如此看重其才能吗!

之前的故事让人们知晓,嬴政现在才是秦这一帝国的唯一话语人,

说一不二的主!

那么李斯自然不可能是其他人安插,

能做到国相必然只有才能得到秦王的认可,否则怎么也不可能走到这一步吧。

而李斯就已经如此牛逼了,

那么被李斯自认为不如的韩非又该如何出色?

想到这,人们不由吞咽口唾沫的,目光有些失神。

而接下来的故事发展,就更让人们目瞪口呆了。

那是他们没有设想过的道路……

‘秦王嬴政十分喜欢韩非的才华。

即使李斯那般强调。

反而更加坚定了嬴政得到韩非的决心——

他表示韩非既然如此有才,就更不能让其留在韩国,成为秦未来的对手了。

他一定要将其弄到亲过来,一定要亲自见见这位了不起的才子。

甚至有谣传,

正是为了早一天见到韩非,嬴政愈发急切地下达了攻打韩国的命令。

这也迫使韩王安吓得立刻重用韩非,并派韩非出使秦国求和。’

好家伙,

即使是重用韩非,也只是迫于压力吗?

说是让韩非当使者,但是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是直接把韩非送走,

既然嬴政想要,就直接送给嬴政,以求自保啊!

这和割地赔款也没啥区别了。

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出乎人们预料了!

在韩非到达秦后,

嬴政竟然真的暂停了攻打韩国的趋势,

而是答应了韩国,并亲自接见了韩非……

只因一人之才学,

让韩国多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

此刻人们终于知道那个‘转机’是什么了。

还真是嬴政自己停下了灭韩的命令……

雾草……

他们的玩笑话,竟然成真了?

‘嬴政得韩非后一番交谈十分赞叹,甚至曾言道:

韩非有经天纬地的才华,

从韩王安不用韩非来看,就知道韩国政治的腐败。’

秦王对韩非的推崇备至,以及李斯的自愧不如,都让人们对韩非的才有之稀少,有了直观了解。

而之后,更令人们没想到的,

李斯在韩国使者即将离开秦国时,

派人告诉韩使,韩非是自己的朋友,已经投降韩国,被封为主客官,管理外交。

并谎称——

韩非已经说了,

只要自己还在秦国,韩国就不得安宁,

之后又让姚贾拜访韩非,说:

‘韩王安已向秦国称臣,并请韩子回国。

韩使向秦国官员说,韩王安后悔不听你的话,以至误国误民。’

他通过两边误导,

想让韩非回到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