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十一岁
人类,是不可能突破三维,去进行更高维度的观察的,因此,这个猜想,根本无法证实存在,也难以证伪。
这一切,都太像是一个不够完美的世界了!
就拿网络游戏来打比方。
在虚拟的代码中,物质可以同时是波函数也可以是确定的值!
比如一个随机函数,没有运行的时候就是一个随机范围,运行后就是一个确定的值。
网络游戏里这个现象太普遍了 !
一张地图上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刷出怪来,但是没有玩家进入地图前,刷怪程序并不执行,那么如果没有玩家去看,请问地图上有怪吗?
可能有,也可能没有,百分之五十的概率,处于一种叠加态之中。
这就是薛定谱的猫。
然而,只要有玩家进入地图,这个叠加态迅速就坍缩了,得到了一个确定的结果。
也就是打幵盒子,看到了里面的猫,那么就必定有猫。
粒子的全同性,在真实的世界根本无法解释,只能凭借费曼的反物质猜想,得到一个很科幻、很有意思的“唯一电子论”猜想。
然而,放到虚拟世界里,立刻就能够得到解释!
比如网络游戏里的钱币。
因为数量太多,为了方便携带,玩家拾取后就会落到一个背包格子里,这时候它和原来格子里面的钱币就不能区分了,
虚拟的游戏中,因为这种大数量道具系统是不区分的,还有血瓶,材料等等。
全世界就一个钱币?
确实是,在程序员的设定中,其实就是一个钱币的代码,到处生成对象而已。
同一个代码生成的无编号对象当然就是一模一样,具有全同性的。
拿所有的全同量子来实验,只要假定这是个虚拟的世界,有造物主对这些粒子设定了一个粒子的代码,就能够完美解释!
而且,
假如粒子只是用函数模拟出来的,那么粒子的那些奇怪的内禀属性就不再神奇了。
比如电子的自旋属性。
要不是我们非要把电子想象成一个小球的话,哪里有什么东西在自旋,只不过是粒子函数在电磁场中的表现出的一些特性罢了!
我们不用思考为什么转两圈只能算一周,只需要知道每次进入磁场,带电荷属性的粒子函数就要被执行一次输出,函数代码需要根据自身的所谓自旋值 随机输出一个运动方向。
所以,
每用磁场来触发粒子函数输出一次,总会有一半向上,一半向下。
下次再触发还是调用同样的函数,依然是这个结果!
既然不会受上次调用的影响,所以永远没有确定的输出值。
量子纠缠也无法用物理知识,甚至无法用人类的科学来解释。
然而,在虚拟世界里,到处都是这种现象。
又拿网络游戏来说,两个同时产生的宝箱,如果它们里面的道具出自一个概率表有严格的相关性。
比如,概率表中写着,顶级物品只可能出现一样。
那么,当其中一个宝箱已经开出了顶级物品时,另外一个宝箱,甚至另外几百万,几千万个宝箱,都不可能再得到顶级物品。
当你把其中一个搬到游戏中任何一个地方打开,也能马上影响另一个的结果!
因为,影响它们秉性的不是距离,而是看不见的内部代码。
还有违背了因果律的延迟选择实验,
在现实世界里,违背因果律非常匪夷所思!
然而,虚拟世界中,又是随处可见的例子!
当法师发出一个火球,击中目标的概率为百分之五十,
那么,
是飞行到接触目标之前计算结果比较好呢,
还是先按概率计算出结果,再反过来根据计算出的结果(命中/不命中)绘制飞行动画比较好?
显然后者更合理一些。
那么,这就给玩家造成了一个因果错觉。
玩家觉得是火球发出后根据目标的躲避情况来决定是否命中,而系统里其实早有结果,给玩家看的只不过是之前结果的表现。
玩家要是突然决定在火球的飞行路径上再加一个检测点,因果律就会瞬间崩溃。
邹柏涛等老一辈物理学家,其实相当痛苦,因为他们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
而新时代的物理学家,从小就有丰富的虚拟世界的体验,如果恰好还懂一些编程那就更容易理解包括粒子全同性、量子纠缠等现象了。
如果人类只有科学,那么,不会怀疑这些现象,客观事实如何,科学真相就是什么样。
然而,人类还有数学、哲学,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讲,高于科学。
同时掌握了大师级数学知识、天文学知识以及机械学、建筑学等等知识的许秋,能够以超越当前客观世界以外的思考视角,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包括邹柏涛,也同样,在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判断世界的虚幻与真实。
于是,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令人崩溃的事实.……
第一百一十二章黑暗理论,宇宙牢笼!
从物理学、数学、哲学等领域的角度来,根本无法解释量子层面为何会有如此多的破绽。
如果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所有的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量子层面的许多现象,应该会符合人类的逻辑,以及常理。
这与现实中所观测的真相不一致。
但是,如果假设,有人创造了这个虚拟世界呢?
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为什么不事先在地图上设置好怪物,非要有玩家进去再刷?
为了节省资源!
为什么要制造一些不可区分的道具,比如钱币、血瓶,不能所有道具都有唯一的标识码吗?
不行,因为要节省资源!
为了粒子的自旋值每次都要复位,不能记录下来?
不能,因为还是要节省资源!
宇宙太大了,这个场景,需要超乎想象的计算能力才能够渲染出来,而且必须把所有粒子在每一个普朗克时长的状态都计算出来,这既浪费资源,又没 有必要。
所以,人类想看哪个,就计算哪个,又轻松,又能够集中运算资源,只要不认真琢磨,看起来就没什么问题。
但问题就在于,人类就是个喜欢较劲的物种,他们真的发现了这些存在于宇宙中的“缺陷"。
嫡不可逆,是因为宇宙的代码没法逆序执行。
一旦代码运行,整个过程都不再可逆,输出的结果也无法变成代码。
量子加密,从编程的角度去理解,就在于我们无法将代码执行输出的结果,逆转成未执行的代码态。
比如一个随机函数执行输出结果后,我们无法拿着这个结果再把它变回随机函数。
而如今大火的量子加密,原理就在于量子传输中的粒子只能被观测一次,观测后就变成了确定的状态,这和没被观测过是有区别的,
通过发现这个区别,就能知道信息有没有被人阅读过。
就好像游戏里的宝箱开过了是无法还原的。
放到“宇宙母机"中去理解。
经典的计算,就是让"宇宙母机"运算之后,人类计算机再用确定的结果去运算。
而量子计算,则是直接调用脚本混合重编程,然后盗用了“宇宙母机"的算力来帮忙计算。
比如,两个随机函数相乘,经典计算就是先运算两个随机函数得到结果,然后再把结果相乘。
如果我们要直接乘积结果的分布,那就得重复计算几万次来看。
而量子计算,则是把两个函数的代码合并,直接在代码里完成相乘,然后把混合后的函数交给“宇宙母机”重新打包成一个新的随机函数, 这样这个函数的输出结果就相当于包含了之前的多步计算,我们现在只用对这个函数的结果进行输出抽样就可以了。
如今,人类对量子计算的研究,止步于“保存和合并两个基本粒子函数的时候,不能触发运算调用”。
一旦触发,函数被执行就失去了代码重编的效果,
而真正要完成有价值的计算,量子计算机需要合并几十个粒子函数,所以必须小心翼翼,还要排除误触发执行的干扰。
人类如今世界的许多规律,在量子阶段,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甚至需要违背常理去接受。
粒子全同性、粒子自旋..…
然而,当认同这是一个虚拟的世界......
假设有一位造物主,需要幵发一个虚幻的仿真世界。
他首先需要做的,是定义一些构成世界的夸克级的基本粒子。
于是,造物主构造了一些一维函数,来模拟这些粒子的秉性。
类似于“我的世界"里的小方块一样,只不过,这个虚拟世界的形状是线条。
但是夸克太小了,就像是像素一样,很难赋予太复杂的秉性。
于是,造物主开始用夸克来拼接更高一等的基本粒子。
而拼接的方法,就是根据基础秉性相互作用的效应,并在代码里用方程形式表现出来,分别叫做强相互作用和电磁作用......
这些线条彼此靠近就会按规律黏着或者排斥,然后自动组合出更多类型的高等粒子的框架来。
线条搭建的粒子好像是基本三维容器,用来装承这些最小的一维函数,出于不可重复调用的原因,容器里不能装载属性相同的夸克。这就是泡利不相容 原理。
然后,再设定一些函数之间的相互作用,先设定个与质量有关的,把引力方程写进去。
模拟两个粒子运动一下,经过反复调试,最终得到,任何时候把时间参数代进入马上就可以得到速度位置,只需要个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