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通历史:开局盘点十大亡国君 第162章

作者:流云天

“那***不过弹丸小国尔,纵使我大明朝加派士兵,使其成功抵御倭国,但却也是治标不治本。”

“倭国乃岛屿之国,其军民精通水性,以小股军队不断骚扰,我大明难不成还要为其疲于奔命不成?”

“如此行事,只怕我大明分身乏术。”

“不如干脆做个人情,将这小国送与倭国,还能给倭国留下不错印象,方便两国日后的经商来往。”

在他看来,为了一个***而得罪倭寇,绝对不是明智之举。

而他的想法,恰恰也是在场一众文臣的想法。

反正倭寇打的又不是自家的土地,管他干嘛?

因此,

张思维的话语一出,绝大部分的大臣纷纷附和。

而剩下的那一小部分,却也碍于张思维内阁首辅的身份,不敢直言反对。

朱翊钧坐在龙椅上,看着台下众人的情愿,心中颇有不满,他转头看向一旁的李如松。

“子茂,你怎么看。”

此时,宁夏之役刚刚平定,李如松班师回朝,大受封赏。

这也是为何他一介武官,能在一致对外的文官中站稳脚跟的原因。

“陛下。”

见万历问到自己,李如松站了出来,恭敬一躬。

“陛下,有句话说的好:那就是唇亡齿寒!”

“倭国野心素来不小,万万不可等闲视之。”

“想其弹丸之地,不足我大明疆域的十分之一,却敢屡次进犯我大明东南边境。”

“倘使其占领***,无异于养虎为患。”

“一旦使其站稳脚跟,我大明,只怕又多一员劲敌!”

“故而,以臣之见,敢觊觎我大明者,虽远必诛!”

说着,他的声音越来越大,到最后一句话落下时,如同炸雷响彻在在场众人的心头。

“好、好、好!!!”

听着李如松那铿锵有力的话语,朱翊钧满脸激动,连声叫好。

唇亡齿寒?

他又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

奈何文官贪图安逸,武官又势弱,他总不能赤膊上阵吧?

眼下,

能有李如松此等将领的肺腑之言,朱翊钧更是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子茂,朕就以你为指挥,由你带兵援救***,扬我大明国威!”

“汝可愿意?”

闻言,李如松再次躬身,沉声答道:“臣,必不负所托!”

然而……

对于这一对君臣的决定,底下的文臣们却是颇为不满。

“陛下不可啊!”

“宁夏一役,我大明军马劳顿,实不可再动干戈!”

“那倭国素来奸诈,若是大军损伤,只怕伤我大明根基啊!”

“是啊!”

“陛下,绝不能出兵啊!”

一时间,满朝大臣出言反对,你一句我一句,说什么的都有。

“够了!”

见到这一幕的朱翊钧脸色通红,他抽出李如松腰间的宝剑,效仿三国时的周瑜,一剑劈在了龙椅前的案板之上。

“若再有反对者。”

“如同此案!”

第132章 是打还是和?若有所思的李世民

【万历二十一年初,朱翊钧力排众议,调派宁夏战役的功臣李如松为将,集结了四万八千人马与前往***,再度与倭国开战。】

【蓟州镇南兵原为戚家军,乃是当初戚继光抗倭时组建的军队,对抗倭国的经验十分丰富。】

【李如松便以其为主,火器部队辅助,进攻平壤。霎时间,炮火轰鸣,杀声震天。】

【倭寇哪见过这种阵势,纷纷吓的四散逃窜,偶有反抗者,也死在了明军的长矛之下。】

【最终……】

【平壤一战,明军以七百九十人阵亡,斩杀击毙倭寇九千余人,平壤大捷!】

【紧随其后,碧蹄馆之战,李如松为了缓解后勤压力,冒进激战,双方各自损失数千人。】

【三月,李如松烧毁了倭寇屯在龙山的军粮,倭寇不得已撤出汉城,退回釜山。】

【战争到这进入了相持阶段,眼见局势僵持,大明与倭寇便各派使臣议和。】

【但,匪夷所思的一幕出现了。】

【双方使臣竟然都利用语言不通,各自欺上瞒下,骗说对方已经同意己方的条件。】

【这导致真相揭开时,万历大怒,当场便将主和造假的兵部尚书等人全部罢免。】

【四年后,两国再度交兵,当初主和造假的使臣沈惟敬为了报复,竟然将明军的部署悉数泄露给倭寇。】

【这使得提前得知明军兵力的倭国,临时增派了十万军队。】

【这一下,大明入朝之军不过四万,倭寇却足有十四万余。】

【得知消息,所有大臣纷纷劝诫,张思维更是不惜死谏,但这都没有动摇朱翊钧的决心。】

【他不断往朝鲜增兵。战争后期,明军已然达到八万之众。】

【在弥补了一些人数上的劣势后,大明的火器和战力的优势便突显而出。】

【随着稷山大捷、蔚山之战、鸣梁海战、露梁海战几大战役后,倭寇被明军杀的丢盔弃甲,再无力量维持。】

【同年十二月,倭寇仓皇回撤,灰头土脸的返回了自己的国家。】

………………

随着那略激昂的语气落下,万界时空内的帝王纷纷眼前一亮。

“干的漂亮!”

“就是要把这帮野心勃勃的异族打回老家去!”

大明时空的朱元璋双眼微亮,心中莫名升起一丝期待。

“这万历虽然对待朝政不怎么样,但在这军事方面,还真是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

“单就是力排众议,坚定主战这一点,就像是我老朱家的种!”

“不错!不错!”

就在朱元璋满心赞叹之际,旁白又一次响了起来。

这一次,镜头切换到了西南边境。

………………

【万历十八年,西南播州土司杨应龙与明政府交恶,在朝廷改土归流的政策之下,贵州巡抚等流官,不断打压杨家屹立七百余年的土司势力。】

【杨应龙性格偏激,在万历二十一年,以诈降之计近乎全歼了围剿自己的四川官兵三千人。】

【之后,杨应龙乞降,但作为人质的次子杨可栋身亡,重庆府拒绝返还尸体。】

【悲愤交加之下,杨应龙率领苗兵攻进四川、贵州、湖广多处城寨,追杀诬告自己的仇敌。】

【万历二十七年,因綦江守备滥杀播民,杨应龙血洗綦江。消息传到北京,万历震怒,调遣辽东巡抚李化龙,集结七省共二十四万兵力全力进剿。】

【播州之战,也是万历三大征中投入兵力之冠。】

【轮番攻击两个月后,内应开城。当年忽必烈没能攻破的海龙屯城破,杨应龙自焚而死,亳州战役顺利告终。】

【万历三大征显示了大明的国威,是朱翊钧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战绩。】

【通过这三大战役,他成功扫清了国内外大量反明势力,使得大明的声威远洋海内外。】

【一时间,万国来朝,颇有唐初贞观之治时的盛景。】

【但,在这三大征之下,却还隐藏着极大地祸患。】

【有道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三次大规模战役损耗了大明本就不多的国力。】

【当年,朱元璋体恤百姓,大明的税率奇低无比,根本无法应对长期战争的庞大开销。】

【三大征时间接近,大明国库几乎没有恢复的机会。】

【更何况……】

【三大征中耗费最大的播州战役,本是可以避免或者延缓的。】

【朝鲜之役第一阶段时,杨应龙曾经表决心要入朝作战,明显是在向大明朝示好。】

【倘若万历朝能顺水推舟,安抚播州,播州之役短期内根本不会爆发,大明朝也就能有修整恢复的时间。】

【可万历却什么都没做,听之任之,到了水火不容时,只好一战。】

【只能说,在治国之道上,朱翊钧终究还是有所欠缺。】

………………

大唐思考,太宗李世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