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145章

作者:半只青蛙

十八军作为常凯申的嫡系之一,跟着他后撤时也毫无犹豫,比较倒霉的是朱培德,他接到的后撤指令却是留守榆杜。等朱培德看到左、后的两路友军在同时往后跑的时候,他在榆社的部队,一下子就处于“向南”的突出部位置。

十八日这天,红军主力大部分还在武乡一带,只有罗、刘一万多打阻击的部队和朱培德部对峙。

朱培德手中第三军,为3,38两师,和红军在瑞金根据地交手多年,双方知根知底。

朱培德此人,在国民党军中,算是军阀气味最淡,节操相对最好,懂得以大局为重的少数将领。他在在云南讲武堂,朱培德与朱德为学友。在严格得近乎残酷的军事训练中,两人互相勉励、互帮互助,因成绩优异被选进特别班,被称为该校的“模范二朱”。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朱培德冒着极大的风险把共产党人朱德、郭沫若迎到南昌,任命朱德为第五方面军总参议、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团长、南昌市公安局局长。

1927年7月下旬,朱培德已觉察到朱德、贺龙、叶挺等联系密切,必有重要举动的情况下,不仅不控制朱、贺、叶等人,反而差遣手下干将、亦为朱德同学的王均到遂川掌握部队,自己则向蒋介石请假上庐山疗养,南昌的军政要务统由朱德处理,在客观上为南昌起义提供了方便条件,这就不是一般以朱培德“偏左”能够解释得清了。

此战,此人的不幸,就在于“节操”太好。知道他品性的常秃子,把断后指令下达给他后,作为传统派的军人,此人听话地将手下的两只主力部队老实地放在榆杜一线的战场上。作好了打阻击掩护友军撤退的准备。

十九日这天,正在疯狂南逃的二十五师,意外地发现这两天,每天都要飞来炸他们两轮的红军飞机突然没来了,大喜之下继续撒腿南逃。

随着张学良发表“逼常抗战”的声明 ,五十七和六十七军作出军事上的响应,整个山西境内,所有的入晋的常凯申部队,都产生了大规模的恐慌情绪。

而十九日天一亮,一架GO145教练机,在榆社防线前红军的控制区前沿降落。与此同时,整整二十架飞机,飞临榆社防线上空,开始对第三军的临时防线阵地发动猛烈地轰炸。

一切不过是围歼卫立煌第十四军一幕的重演,轰炸过后是炮击,只是多了一个新的角色:坦克出现了!

这个时候,徐帅已经把围剿卫立煌部的主力部队,基本都集结到榆社前线来。

总攻在第一时间开始。

相对于武乡县那一带,榆社这儿的地形相对平坦,第三军防守的防线,有不少地区适合坦克突破。

第三军虽然是中央军,却因为朱培德本人不是黄埔系,第三军其实也是常凯申手下“不是人”的杂牌军——1935年时就遭遇过裁撤差点引发兵变。只是朱培德这个传统军人比较“老实”,对常凯申也算忠诚,帮着平复军中怨气。而第三军部队实力的恢复,却是因为黄克改变了历史,红军强势崛起,让常凯申不得不让第三军恢复编制并增强兵力。

兵力是增强了,但是作为中央军中的三等人,武器还是老样子,严重缺少反坦克武器。

就象巴彦淖尔之战时那般。

本已被航空兵的轰炸打得晕头转向,接近崩溃的第三军防线,面对 以艾琳娜驾驶的M2A3步兵战车为先锋,四辆CV33坦克跟随,五辆战车组成的迷你坦克集群的冲锋,一切防线就象纸糊般拉垮。

十九日上午,以五辆坦克为突破箭头,在第三军的防线里四处乱捣,只是一个上午的时间,朱培德守卫的断后防线就全面崩溃。

二十日时,红军主力部队已突进到朱培德部的防线后十余公里外,而第三军残余的部队,这时被分割开来,包围在几个山头或据点固守。

朱培德部的残军,最终坚持到了次月,才向红军投降——之所以撑得这么久,却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朱培德的老朋友,朱德亲临榆次前线,派出特使,临阵喊话,而后两位多年相交的老友,在城外进行了一番长谈后。朱培德同意放下武器不抵抗,双方结束“交战状态”。

但红军也没有俘虏他们,收缴武器,只是暂时地监控起来。原因是这个时期,常凯申已经打不下去了。再进行杀戮战斗,或者俘虏对方,意义已经不大,反而徒增怨恨。

而在当时,急于追击另外两军的主力红军,仅留下部分部队监视朱培德残部,余者继续追击。

同样在十九日这一天,自从中央军从晋北和太原铁路线入晋后,就一直相对安宁的忻定盆地区,一夜间,无数的红军游击队在各处纷纷冒出。

他们规模不大,却到处埋地雷,打冷枪,并且疯狂的破坏太原到石家庄的铁路。 就在十九日凌晨,该段铁路上百处地点,都遭到了游击队恶意地铁轨爆破。

他们并不是简单地拆卸铁路,而是一段的铁轨下安上少许炸药,把铁轨炸得变形无法通车。

过去的几个月里,天马公司在山西到处开分部,潘汉年车也行遍了山西铁路沿线的每一座城市。每一个分部,都是一个提前埋下的暗子。几百克的炸药,就可以轻易地将一段铁轨炸得变形。布了那么久的局,终于在这一天开始揭盅。

一夜之间,整条山西铁路就近乎瘫痪。而急忙想北窜的中央军,顿时就大吃苦头。

汤恩伯的第十三军是乘火车入晋,然后再南下赶到榆社。和他一起同行的,还有高桂滋部84师以及商震的32军。这两支部队,前者是陕军出身,后者是山西本地人。杂牌军出身的他们,也非常清楚常秃子驱赶杂牌军先死的本性。比起朱培德这个“传统式将领”,这两位,一位是西北这个刀来剑往的养蛊之地走过来的,另一位也是夹在阎老西和常凯申之间“跳舞”的老油子。

这两位在得知张学良宣布东北军入晋后,就已知大事不妙。没等常凯申的撤退指令颁下,他们竟比汤恩伯部还要提前一小时撤退。

撤退时,这两军所处的位置,正处于中央军的最西边——按常凯申的设想,先前的诸军进攻阵型,本就是打着让东北军和84师,32军这两四支杂牌先到太原城下和红军拼一波的阴暗想法。

十九日红军大反击开始时,离太原方向最近的84师和32军,首先就遭遇来自西面的猛攻。

攻击这两部的,正是包围太原的红军,以及红军的友军——王以哲率领的67军。

围歼卫立煌部时,徐帅这边带走了整整十一万的红军主力部队!

而留给李润石主席手中的,只有不到四万人马的部队。但是在从三月二十日渡河之日起,到四月二十日这段时间,作包围太原状的李润石的“偏师”,并不是干坐的。

卫立煌关麟征部入晋,两军忙着跑马圈地,孙元良部入晋,忙着到处刮地皮。

而红军入境,则是忙着打土豪分田地发动当地群众涌跃投红,并努力地把被俘的晋绥军转化成红军。

三月二十日过河时,入晋的红军总兵力为十五万人。

但是到四月二十日,一个月的时间,李润石手中红军总兵力,却已猛烈地增加到二十万人!新增的五万红军,三分之一是由白转红的前晋绥军,余下的新招的新兵则是土改后参军的。此时李润石手中的红军总兵力,已接近十万人。再加上转变立场的两支东北军“友军”,瞬间就变身为撤退中的中央军诸军身边的恐怖的庞然大物。从人数上说,其甚至超过了正在南线反击的徐帅主力。

东北军五十七军没有参予对中央军的攻击,他们只是静静地驻在太原旁,配合少量红军,就压制得城内的阎老西不敢动弹。

在西线,共有八万红军和两万东北军,联合在一起向中央军的侧翼发动猛攻。

东北军战斗力虽然差,但武器却极好。又有红军当友军,撤退中的汤恩伯部左翼(西面)的82师,一个上午就被击垮,到了下午时,32军商震部也被猛攻的东北军和红军撕碎了防线。

然后十三军的三万多人,这时就不得不直接面对八万红军和两万东北军联手围攻。

到了二十一日,北进的徐帅的红军,也咬住了罗卓英十八军的尾巴,开始猛攻。

此时常凯申的中央军,已经斗志崩溃!

面对着一南一西,两个方向杀来,超过二十万的红军与东北军联军,兵力上不占上风,武器上没有优势,对手还有制空权,不停地出动飞机轰炸......

无论是十三军还是十八军,此时皆已心志尽丧,没有多少人想要抵抗,所有人都疯狂地沿着被炸坏大段的山西铁路向石门-张家口方向狂奔撤退。

虽然铁路被破坏了不少,但是毕竟破坏距离有限,而常凯申这时正也不断地从其他地方调动车头过来,多行几十里地,只要到了可以通行火车的地方就有机会坐上火车跑了。

有句话叫困兽犹斗。

困兽有了希望,就不会死斗了。

东北军的反水,联手红军背刺时,从常凯申到下面的具体指挥作战的将领,此时心态全崩了。

救援的火车确实很快开到了,也确实有跑得快的人,抢上了火车,逃之夭夭。

但有了希望,也就意味着抵抗意志更加地崩溃,因为大家都只顾去抢夺那最后的希望了。

拥有空中优势的红军,就是故意没有派飞机去炸那不多的火车,任由中央军的败兵,为了那几列火车在车站抢得天翻地覆。一个是距离稍远些,没炸火车基本也 很难抓住这些人。另一个原因,却是李润石主席的意思。此战过后,常凯申在北方已没有什么影响力了,多歼灭几千人意义不大——因为红军不杀俘,这些人抓了,事后还是会放回去,多炸死几个人没有意义。

到最后,约有一万左右的中央军官兵,通过铁路逃向石家庄。余下的则是只能用脚板继续向东北方向逃,跑回张家口和保定。

有几场经典战役,可以作为这两军溃败时的场面参考。

一是敦克尔克战役,几十万英法联军被德军象撵羊般驱赶着疯狂地向海边港口疯狂逃窜。

另一个画面,就是淞沪战役末期,南京大溃败时,国民党军在下关混乱的场面。

跑得最慢的朱怀冰94师,在二十二日被徐帅的部队追上,三分二的部队被包围歼灭,师长朱怀冰幸运的不在被俘之列,算是损失最大的一师。

十八军的其余各部,虽然得以身免,但是却个个带伤,在全军崩溃的大逃亡中,东一口、西一口地被红军咬掉一个旅或几个团不等。

退得最早,位置最好的汤恩伯部,因为84和32军“替死”,先挨了红军最强的一击,只被“余波”扫到,其主力88师,89师,却也被红军咬下好几块肉,两师三万多人,最后到退到张家口时,仅余两万三千多人。最惨的情况却是,常秃子分配给他的坦克部队,在这场混乱的溃退战中,几乎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更全部丢在了战场上。

之所以没发挥作用的原因是,炮党的坦克部队,所有的坦克全是用履带从火车站开到前线的——虽然车队里的卡车完全可以装载着CV33坦克行军,但是,把坦克运输车拿来运送自己的财物,这不香吗?

从最初的支援前进到后来的大撤退,这些坦克前后也在山西道路上跑了近两百公里,然后开着开着就纷纷发动机出问题,抛锚,变成停在地上动不了的死乌龟而被抛弃。

而之所以会是这样,却还是和潘汉年有关。

因为先前良好的表现,此番入晋,汤恩伯点名要潘汉年被招安一支车队替他运送补给,其中也包括了坦克所需的燃油。

于是,按上级的咐吩,地下党认真地完成了运输补给任务,所有补给,弹药,油料,都及时到位。哪怕是到大撤退时,该车队依旧非常良心地,优先帮助中央军的军官们运送个人财物,至于更重要的炮弹,弹药什么的,跑路的时候谁还管这么多啊,当然是直接扔掉了.....

唯一的问题是,那些供应坦克用的燃油,都事先悄悄地掺了入大量的红糖等一堆会损坏发动机的物质.......

坦克使用了这种加了料的燃油,很快就在后来长途行军中发动机纷纷堵塞出问题抛锚。

山西战役最终结束时,逃到张家口的汤恩伯和罗卓英两军,残部兵力加起来不足五万,重装备更是几乎全部丢光。

但战斗并未结束。

大胜后的红军与东北军的联军继续前进,他们没有马上攻击已经在张家口暂时稳住阵脚的中央军,而是顺着铁路向东进攻,目标直指石家庄。

四月二十六日,红军和东北军联军拿下石家庄,二十八日,保定也被解放。从山西撤回来的国民党余部,根本毫无抵抗之意,红军还没有到,就一起坐上火车继续跑。

而这个时候,逃到张家口的中央军诸部,甚至包括常凯申自己,都已将大部主力转移到了平津地区,和二十九军会合。

三十日,已经无兵的张家口也被红军占领。

而就在常凯申狼狈 不堪地率军逃出张家口的那天,南方诸省的二五仔们,也在这一天同时行动了。

广东的陈济棠、广西的李、白,三人牵头,四川刘湘响应,三家同时发声,宣布脱离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所谓的南方抗日联合政权,而后湖南和云南这边也欢快地发出响应。

更让常凯申吐血的是,两广的二五仔在发声的同时,也一起出兵抢地盘了。

广西桂军向湖南发兵,而广东的陈济棠,则水陆并进,向福建进军!

他们要收复失地!李宗仁白崇禧看中的是湖南,陈济棠看中的是福建。因为主力都被调往北方,常凯申在南方的兵力空前的空虚,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他们一边行军,一边叫着嚷着常凯申下台,同时和北方的红军、张杨互相呼应,表示要成立新的联合政府!

不再绕来绕去,用大家都听懂的一句话就是:常凯申下台!该换人坐班啦!

常凯申在山西主力精锐尽丧的恶果,终于在这一刻凶猛地爆炸开来!

时间到了五月四日,而就在常凯申四面楚歌的时候,红军在这时向他发出了停止内战,全面和谈的谈判。

如果没有日本这个外敌存在,红军当然不会放过在这个最佳时机奋起余勇追穷寇,把常凯申彻底打崩。

毕竟,这个时候,山西境内,阎老西的二十多万大军还完整无缺,依旧死守着太原、临汾、大同三地,成为最大的腹中隐患。

而且战争从三月底打到五月初。红军虽然军事上一路持续大胜,但这个时候也到了军事上所谓的“进攻极限”的转折点,需要停止脚步休整和消化了。

而这个时期,在看到常凯申居然如此无能,被红军轻易地一波打垮,困守太原的阎老西也是目瞪口呆。他的二桃杀三士之计,现在已经玩砸了。

停止进攻步伐的红军在五月后开始进行战略收缩,首先要消化的,就是太原和临汾这两块腹中结石。

已处于走投无路状态的阎西山,在这个时候,终于也被迫站队,公开表示愿意和红军谈判,“有条件”地加入红军和张杨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方案。

老西愿意低头谈判,做出退让。红军这边也明白,虽然他们可以强攻拿下太原,但这一战,一定会不象重创常凯申的北方机动部队般轻松,必是一场惨烈的攻城大战,而战后太原必然残破,而关外的日军随时可能入关提前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局势下,也实在不再宜再在山西大打出手了。

而这个时期,民间要求停战的声音也再度响起。

到了五月十日,被南北两方的压力逼得走投无路的常凯申屈服了.......

他就算是再头铁再疯狂想要死拼到底,这时也办不到了。

浙江,常凯申的老巢。

四月的时候,就在常凯申在山西遭遇前所未有的惨败的时候。

位于浙西南地区的粟裕游击队,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训练,又整合了闽东北其他部分的红军部队,于四月底,主动地进入外线发动春季攻势。

攻击的目标,正是离他最近的龙泉。

因为十八军北调,常秃子在浙西南仅放了一支由黄维指挥的11师负责指挥剿匪。

此时的黄维,根本不知道两个月前粟裕得到了上千条辽13步枪的补充和足额的弹药与炮弹,还抱着过去经验的他,在龙泉周边布置的兵力都是以团、营规模安排的。

其后果,自然是给了粟裕各个击破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