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78章

作者:半只青蛙

这个位面,因为日本人在1937年四月就遭遇中苏两家的连续痛打,急需盟友且病急乱投医的他们,倒是很热情地想拉上希特勒早点签定类似的条约。

但是这个时期希特勒德国弱小无比,加上还在谈判的过程中,日本人就在远东被中苏两家打得大败,让希特勒也起了观望的心思,毕竟这个时期的德国还急需中国的钨矿石,并不想太早的和中国翻脸。而且上一次日德两家秘密签定《反共产主义协定》,才刚签没几天,就让苏联人知道了,连条约内容都一清二楚,希特勒认为是日本那边泄密出了问题,更是不想在他吞并奥地利前的这个敏感的时间点太早地表态。

然后双方就从去年一直拖到了今年,最后希特勒也看到,日本这个不靠谱的盟友在远东被中苏联军一败再败。南京战役之后,德国驻中国的武官向希特勒发来报告,他们预测最迟到1938年十月前,日本人就会被中苏两家联手赶出中国,甚至连朝鲜都有可能在年底丢掉——这样的话,这个条约签不签都没啥意义了。

发生在南京城内城外那长达四个月南京保卫战,希特勒也派人特别关注过了。常凯申败亡后,德国驻南京国民政府的德国顾问一个都没有走,顺势换马支持陈济棠后,他们也被陈济棠“留用”了。几个月后日军进攻淞沪,陈济棠弃城而走,红军接手南京城防时,出于未来的威慑德国的需要,彭石穿也没有下令赶走德国人。

南京城内的德国人,以旁观者的视角,见证了南京保卫战的全程。最后一任顾问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在南京战役结束后被希特勒调回柏林,当面向他报告了战役的经过。

(注: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这个人是德国军人中少有节操的,历史上以法肯豪森为首的德国顾问团成员不愿在中国需要他们的时候离开中国。法肯豪森曾经有想法放弃德国公民权,要留在中国。但受到纳粹德国的压力,1938年7月8日,冯.法肯豪森等顾问在广州挥泪登船。并许诺绝不会向日本方面透露任何有关中国的军事机密。)

以法肯豪森为首的德国顾问团交给希特勒的报告里,对中共军队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给予了极高评价。但这份评价,也看得希特勒头皮发麻,愈加惶恐。

何也?

过去一年里,斯大林疯狂地向全世界剧透历史,最大的受害人是罗斯福,但最害怕的人,却是小本经营的希特勒。底牌本就不多,完全是靠“坑蒙拐骗唬”的“神操作”(非讽刺,确实是神操作)完成自己的战略目标的希特勒,遇上这种看穿他老底的“神对手”,要说不心虚绝对是骗人的。

全世界现在都知道,斯大林为何在1937不惜一切血本地支援中共痛打日本?其目的有二:一是一劳永逸地解决苏联在远东的安全问题。而第二点,却是为苏联获得一个极为有力的东方盟友。

从前在傲慢的西方人眼中,黄种人,中国人的军事力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过去一年的战争,尤其是四个月的南京保卫战后,却让全世界的西方人对中国“小小”地另眼相看了。

虽然大多数西方人仍然保持着旧有的傲慢不肯改变,但是高层的精英人士,却有相当部分感到了危机。

感触最深的,就是德国驻南京大使馆里的法肯豪森。南京战役期间,根据上级的指示,红军允许德国军事顾问团在前线有限制地行动,甚至也允许他们的军官、记者采访中共士兵,考察中共军的伙食和战斗力。

“中共的士兵,战斗力和作战意志,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强大得多。两年前,这支军队被常凯申赶出南方的根据地,被迫进行了后来他们所宣传的,长达一万多公里的长征。”

关于长征,德国人当然很清楚,松潘战役,包座之战,中共在那儿全歼常凯申的西北方面军,一战逆转了整个北方的格局,然后接下来的就是有如史诗般的大逆转连续获胜,只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就把常凯申政权给打垮了。

在柏林,法肯豪森递给了希特勒一个盒子,希特勒打开一看,里面放着的一个装满谷物的小布袋。

“在我离开南京回国前,指挥战役的中共将军彭石穿送给我的。”

希特勒打开布袋,发现里面装着极为粗糙的谷物。

“这种东西叫青稞麦。我曾叫人煮了一点,试吃了一下,非常难吃,那味道让我想起了1916和1917那两个饥饿的冬季。”(芜菁之冬)

希特勒也是饿过肚子的——一战的最后两年,德国的崩溃,也正是始于饥饿。因为粮食供应不足,在那两个可怕的寒冬,德国平民被迫食用芜菁(一种藤曼作物)充作粮食的替代品。

“中共的军队,就吃着这种东西,完成了那一万多公里的行军。从军事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亲身经历我根本无法想象,有军队可以在无后勤的情况下,走了一万多公里部队还没有崩溃,还能反杀获胜,但是,他们做到了,就是吃着这种东西。按那个彭将军的说法,他们有的时候甚至连这些东西都吃不上。”

而跟着法肯豪森一起亲历南京战役的德国军官,则在这时拿出了一份详细的清单:他们通过四个月时间,收集到的中共南京保卫部队的伙食供应单。德国人的严谨,让他收集的伙食情报甚至精确到了每一天。

“按我们的计算,中共的参予南京战役的士兵,一个月平均伙食费不到六美元!”

“六美元? 这么便宜?”

希特勒惊呆了,他当时从法肯豪森的手下手中抢过清单,仔细地看了一遍。

“就吃这些?”

“是的!”

“这让我想起了上次大战的最后一年.....”

希特勒比较了一下,中共南京保卫战的士兵,伙食水准,大概也就和最后一年德国西线野战部队的伙食水平差不多——当年那种水平的伙食,就已经逼得德国前线的军队造反了,希特勒实在无法想象,真的有军队能忍受这么差的伙食还能打胜仗。

“我看到这些时也很震惊。这种伙食,大概也就比沙俄的灰色牲口稍好些吧,但是,这些都是真的。中共的军队,绝对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军队!中共真的只用了六美元就.养出了做战意志这么高的部队......”

法肯豪森一个劲地夸赞的结果,就是让希特勒在他走后,命人把那袋青稞面煮熟了送到自己的桌前,然后他皱着眉头,硬生生地将其全部吃了下去。

事后,连着三天,小胡子都没有睡好。

从法肯豪森嘴里,小胡子听到的坏消息,不止是苏联即将收获一个强大盟友这事,另一个坏消息,却是他报告的,中共在战争中拥有无限量供应的“青梅丸”和大量的晶体管电台。

“他们甚至奢侈到给每一名被俘的日军伤员使用青梅丸。”

在德国人看来,这两样东西都是苏联“大方”提供的,而西班牙传来的消息,共和军手中的青霉丸数量也是充足无比。

对于老想着在未来进攻苏联的希特勒来说,这又是一个天大的坏消息。

“斯大林居然富裕到这种程度了?”

到目前为止,德国人能生产抗生素,也仅仅只是磺胺粉,但其比起著名的青梅丸,还是差了一截——有德国化学家,这时已经分析出青梅丸最重要的有效成份应当就是青霉素。但是德国人至今也没有解决量产的问题。

至于晶体管,这则是让整个德国的电子工业至今都眼红的好东西,这东西是黄克发明的,但以中共和苏联的关系,等于也是属于苏联的。

所以,希特勒失眠了......

当希特勒正在为远东巨大的变数而不安的时候,南边的意大利,墨索里尼则正在为刚收到的一则好消息而欢喜着。

苏联和意大利的联合钻井队,在北非的殖民地利比亚,成功地打出一口高产油井!

这口油井的坐标,是苏联人去年一月给的。事情的起因是苏联人主动找上门来,宣称自己从英国那儿得到了秘密情报,拿到了一份极为详细的北非油田各地贮量的分布图。

意大利人起初不以为意,他们在这之前早就在利比亚找过油,却一无所得,认为苏联人拿到的是假情报。但是苏联特使在这事上却非常坚持,并向墨索里尼提出了一缆子的联合开发,发利益共享的要求。

苏联人提出的条件很宽松:意大利允许他们派出钻井队在利比亚采油,费用苏联人全权承担,采到油后双方利益分成,而后双方很快就签定了相关的协议。

起初墨索里尼完全是把苏联人当成傻子看的:采油堪探是漫长和带有一定赌博性质和运气行为,就算找对了地点也有可能因为意外而采不到油。而苏联人的那种“疯狂”、赌徒式的开挖行为,在意大利人看来,苏联人的做法简直就是儿戏。

然而,就是这样的儿戏行为,却一年多后,他们真的在利比亚打出了一口高产油井出来......

一时间,整个意大利都被这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晕了.......

PS,求月票了

第280章山东战役

1938年的苏意关系,有如历史上一般。

在西班牙,意大利和苏联的“志愿空军”,开着各自国家的飞机杀得血洒蓝天。地面上,苏联援助共和军的T26坦克和T60坦克,也在教育意大利的CV33,没有反坦克能力就不要过来丢人现眼。

但在别的地方,在罗马,苏联来意大利的采购组,一直和墨索里尼谈笑风声。而在利比亚,苏意两方石油工人,则在沙漠中一起挥汗如雨。

斯大林是个现实的“共产主义者”,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为了三年后就将爆发的苏德战争,斯大林定下的大方向就是:

“一切以削弱德国的战争潜力为首要目标!一切以增强苏维埃的战斗力为首要选择。”

为了这个目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交易的。帮助意大利人在北非提前开采出石油,就是他的策略之一。

目的有二:通这笔石油开采投资,在意大利人身上赚一波快钱,和意大利人交换苏联急需的工业设备和技术。从黄克手上获得的关于利比亚的矿藏资源分布,操作得好的,可以在墨索里尼身上刮出不少油水来。

其二就是拉拢意大利,加大对意大利的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力。只要意大利人能忍住不加入德国,未来的苏德战争,苏联就少一个对手——意大利历史上有些被黑过头了,在苏德战场,第一年他们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而且意大利的空军实力也不差的。

除此之外,意大利在利比亚开采出石油,本身就会对整个欧洲的战略格局产生大变数。石油是德国的命脉,看到近在眼前的北非有油田,德国人会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这儿的保护中去。变相着也减少了苏德战场上苏军的压力。

至于意大利人还是象历史上一般,加入到德国那边去,让希特勒获得了更多的石油问题。

关于这一点,斯大林考虑过。

首先,利比亚虽然出油了,但是实际上那处油田,完全是苏联人拿着黄克提供的坐标,什么基础设施和前期准备工作都没作,不顾一切,以疯狂的赌徒般的方式,“随便找了个点”,把钻井设备运到现场,开挖了近一年,然后中大奖一般地出油了。

道路设施?没有!

输油管道?没有!

相关配套港口?也没有!

油采出来了,如何运出来?对意大利来说,这可不是小问题,而是大问题。如果这个国家是苏联或中国,领导人一声令下,三军动手加班加点,一年甚至半年或者更短的时间,相关的设施都会闪电般建好,但是低效率的意大利人——按其历史上的表现,后世的网友乐观的估计需要两到三年才能建好配套设施,悲观的估计则要五年!当然,也不排除为了石油而发疯的德国人,会派出工程队相助意大利,缩短这个周期。

此外,意大利有了油还加入德国,英国人肯定不会善罢甘休。油田是很容易被炸毁的目标。英国人一波空袭就可以把他炸炸得七七八八,这个可能性是相当高的!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忙碌半天,天上飞来一批B24之类的下一排蛋,就直接炸没了。

加上意大利人没有地中海的制海权,产了油想送回本土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斯大林仔细盘算了得失之后,觉得让利比亚早点出油对自己反而最有利。

但历史已经被改变了,斯大林现在完全相信,提前四年就开始动员,并做了充足的针对性的准备。苏联和德国第一年的战争,德国就算占了上风,但其能深入苏联的距离,能有历史上的一半就不错了——也就是说,这一年里,德国石油消耗量也会减少三分一到一半。斯大林估算过,这样的话,有没有意大利,德国短期内其实都不会遇上石油荒。另外一个原因,却是美国的因素。

历史上英美两家在二战时“热情”地支持苏联,前提是希望苏联当他们的炮灰耗掉德国的精兵。如果苏联在苏德战争开战之初打得太好,斯大林几乎可以想象出,这对恶心的搅屎棍表兄弟,一定会变着法子在背后捅苏联的黑刀:比如放松对德国的海运封锁,甚至英国人都有可能和德国达成“默契”的停战妥协——这是极有可能的。

而这个位面,历史被黄克玩得崩成这样,所谓的德日意三国轴心能不能建立都要打个大问号,小胡子会不会象历史上那般在珍珠港后向美国宣战都无法确定 了。

历史已经被严重改变得不堪入目了,新的变数被增加得太多也太强大。

三年后,苏联的身边站着的是一个拥有五亿人口(真实数量)的中国,而且这个中国同志还很能打,并且派出大量部队加入了苏德战场......

黄克也和斯大林推演过未来的历史变数。

“想象一下吧,一个战斗力相当于朝鲜战场上的志愿军加入苏德战场,并且能够源源不断地提供无尽的兵源。以罗斯福的精明,很快就会看出这是多么可怕的威胁!他们很快就会意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最大的敌人不再是只有八千六百万人口的纳粹德国,而是一亿八千万人口的苏联加上五亿人口中国的组合......”

只要未来的罗斯福和丘胖子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对纳粹德国的态度就会在第一时间改变。罗斯福这个阴险的幕后阴谋家就不必说了,丘胖子这个英奸,别的本事没有,反共反社会主义却是极其狂热的,谁也不知道这对组合到时候会做出多少没有下限的事。

而且斯大林和李润石在莫斯科的秘密会面,两人在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利用二战这个契机,在粉碎英法殖民体系的同时,要尽可能广大地掀起新一轮的社会主义浪潮。

共产国际这个组织,是绝对不会象历史上般,因为苏德战争被迫解散,反而要加大力度,加大革命力量的输出。

欧洲这边,中苏联军的计划就是尽可能地向西打,尽可能多地把欧洲国家染红。

亚洲这边,中国会也在适当的时候出兵南下——“战争结束时,一定要见到印度洋和马六甲”就是中方的战略目标。

因为新中国提前了十二年站到了国际舞台上,不再是龙套,不再是棋盘,而是一枚影响巨大,正在变成棋手的棋子。

在这样的大前提下,无论是李润石还是斯大林,皆可认定,英美两家在未来的战争时,对德国暗中妥协,故意放水,甚至比历史上更积极地“资德”都是有可能的。(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历史上德国通过中立国西班牙,仍然获得了大量的石油)

利比亚产出石油的消息,被德奥合并的大新闻暂时掩盖住了。而这一重大事件传到亚洲后,顿时在日本高层也引发了小小的震动。

“欧洲真的又要打大仗了吗?”

无论是秩父宫还是军部,这时都想起了两年黄克来到日本,在秩父宫说的那些话。当时黄克特地提醒过还是亲王的雍仁,告诉他欧洲即将开始新一轮的大战,日本如果在这个时间点深陷中国泥潭,就会错过了借助大战大发一笔战争财和夺取南洋的机会。

当时在场的雍仁和土肥原贤二都认为黄克居心叵测,明显是在挑动日本和英美为敌,玩的是很拙劣的“祸水南推”之计。

两年后,当时身在现场的土肥原贤二,早已在南京用南部十四手枪把自己爆了头,另一位在场的主角雍仁亲王成了日本天皇,而第三个重要人物西原寺公望,则把黄克当时在秩父宫中说的话,做成了“秩父宫中对”,在军部中广为流传。

两年前的黄克,在许多日本人心中,他只是一个跟在艾琳娜身边吃软饭的,“插着黄金公主的牛粪”。

但两年后的现在,发生了这么多事,军部的马鹿们,这时提起他们,评论基本都是:

“黄克黄元兴?厉害的干活,良心更是大大的坏!”

即使是对他印象很坏的雍仁,提起黄克,也是深悔当时没有在东京就把他直接弄死,以至放虎归山。

秩父宫中,靖和天皇雍仁手上捧着两年前的秩父宫中对,反复地细读,细嚼着上面的字句,恨不得能从中嚼出什么东西来。

现在已是三月二十二日,东京大本营终于下定决心,给多田骏的撤军令已经下达,但是多田骏的回电却让雍仁几乎要发疯。

多田骏刚刚接到“望眼欲穿”的撤退指示,正准备动身,两天后林虎三的部队就在这个时间点,以装甲部队为锋矢矛尖,向泰安发动不惜一切代价的猛烈突击,

这个时期,日军在山东的主力部队,是沿着黄海海岸,按威海、烟台、青岛、潍坊、日照、临沂、枣庄一线排开布置——在一月前,淄博、济南、泰安三地也都在日军手中。

但南京战役结束后不久,山东地区的红军收到大量的苏援,从河北全面向山东挤夺,知道自己前期铺得太开的多田骏不顾大本营的乱令,主动放弃济南开始收缩。他当时的意见是最好是象淞沪那边一般,把部队都收缩到青岛一线,只保留威海、烟台、青岛这个山东的“尖角”之地。

但是这个时期日本人还在华盛顿和中苏谈判,雍仁生怕多田骏撤早了让他在谈判桌上的本钱更少,能撤硬是不许撤.......等谈判最终破裂时,多田骏已悲伤地发现,他放在济宁和枣庄的部队,已经被中共、东北军、西北军三联的联军咬住缠住,有永固阵地防守还勉强可守住,一旦撤退,对方的装甲部队一个突击,很可能就是全面崩盘的结果。

金田骏还在头痛如何稳健的撤退时,对手已逼他做出决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