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281章

作者:半只青蛙

“中共真正的目的,其实早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都看到了,知道了,但是只是看到知道,却没有真正地明白。你们谁能告诉我,你们从莫斯科带回了这些......”

西原寺公望伸出手,再次敲了敲桌上的协定文件,

“斯大林和李润石联手送来这份大礼,又一再威胁我们不得破坏东北的基础设施,他们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雍仁想了想,答道:“祸水南推,让皇国和欧美开战。”

西原寺公望瞄向另外两人,问道:“还有呢?”

冈村宁次道:“支那改朝换代,死人太少,李润石为子孙后代计,需要向周边扩散,抢夺更多的土地。他也希望趁着欧洲大战,皇国南进之机分一杯羹!”

小畑敏四郎补充道:“不只是这些,他更会借机向外输出革命,扶持傀儡国,就象斯大林对中国做过的事那般......”

怦,西原寺公望重重地拍了一下桌子。

“输出革命,培养自己本国利益需要的代言人。从前英美对中国作过的事,他也想做。信奉马列的人,一样会搞帝国主义的,只不过那是红色的.......”

说到这儿,西原寺公望忍不住打了个哈欠,行将就木的他,现在多说几句话都会疲倦不堪,更何况他正在做的事却是要和地球上最强的那几个男人斗智。

李润石的年龄只有他的一半不到,正值状年,斯大林则正值政治家的巅峰期,他这么一个九十岁坟土都埋到喉咙的老头子和这两位斗法,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

他忠告雍仁道:“未来的几年,欧洲那儿会爆发大战。这是李润石和斯大林都在苦等的机会。他们急着不惜一切把皇国逼出远东,又故意留下尾巴,实际上这二人是想利用皇国的力量 ,打破碎英法在亚洲的殖民体系。”

“但英法二国,看此番其在奥地利一事上的绥靖,正如黄元兴所说,国势早已过了极盛之期,不过是塚中枯骨,必将为人所盗也!露西亚和中国,看着英法在东南亚的殖民地垂涎三尺,却苦于无海军力量,投送力有限,故不得不拉拢皇国,也就有了这份商贸协议。”

说到这里时,雍仁露出一副茅塞顿开的表情,这神情落到西原寺公望眼中,老家伙眼中露出失望的表情,摇摇头道:“事情不是这么简单的。”

他问道:“旧王即将落幕,新王即将登基,谁是新王?”

雍仁道: “是斯大林?斯大林他想称王?”

“蠢货!”

西园寺公望强忍着才没有喷出心里的话。

小畑敏四郎道:“是美利坚人吗?过去几个月里,中苏两家不惜一切地吹捧美利坚,这是故意要把他们架在火堆上烤。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们认定美利坚就是下一任的世界之王......”

“你们能明白就好!”

西原寺公望点点头,

“接下来两年,欧罗巴一定会爆发大战,而李润石,必定会在这两年统一全国。而欧洲大战,皇国内部届时一定又有马鹿蠢蠢欲动,叫嚷‘切莫错过了欧洲的班车’。皇国如今元气大损,常人看来,唯有趁此天赐良机,南进夺取那儿,或可挣得一线生机——但这正是李润石和斯大林为皇国所制的裹糖衣之毒果!”

“南进就必然与美利坚冲突。与美利坚一战,皇国无论胜负,皆是为人作嫁衣裳。即使侥幸获胜,皇国最后的底牌,联合舰队也必然七零八落,沦为不入流的海军。而李润石有四亿五千万人口为兵源,却可肆意在南亚驰逞,我等作为,不过是为王前驱。而若败北.......”

西原寺公望闭上眼睛,绝望地道:“若败北,皇国将象黄元兴所述,彻底由棋子沦为棋盘,任由苏美英中玩弄......”(ABCD包围网)

雍仁不解地道:“那我们当如何是好?”

西原寺公望答:“象上次欧战时一般,按兵不动,靠战时经济繁荣,修养生息,切莫贪图一时之快,受奸人鼓动,攻击美利坚,惹来灭国大祸......”

当晚,三人离去,西原寺公望承诺,明日他御前会议他会参加,带头提出关东军撤出东北。

躺在床上休息了好一阵子,回复了一点元气的西原寺公望叫来孙子公一,问道:“今天我他们三人所言之语,你都听到,你认为皇国未来会如何?”

西原寺公一面色沉重地摇摇头:“陆军中马鹿已死掉不少,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数十年积累至此,马鹿仍然太多。生生不息,海军,民间举目皆是。”

“他们一定会掉进斯大林、罗斯福,李润石联手挖的陷阱中......”

西原寺公望叹道。

西园寺公一答道:“民间太苦,若不冒死一赌,压力外释,终有一日会化为惊天巨爆。”

“你倒也明白,这十几年来你偷偷阅读露西亚禁书,却也学得了一些本事。”

“嗯。”

西原望公望盯着孙子的眼睛,认真地道:“可读之,可信之,可借力之,却不可尽信之!”

“不可尽信之?”

西原寺公一想了想,若有所悟地点点头,答道:“马恩之学说,最大之敌却是自己。虽然有斯大林,李润石这等人杰延续其火焰,却也难抵人心之自我腐化,终会败给自己。”

“很好,看来你是听懂了,这下我就放心了......”

西园寺公望放松地闭上眼睛,沉沉睡去,只余下西原寺公一沉默地静坐在旁,半晌后方才安静离开。

第二天,在日本上下一片哀嚎声中,西原寺公望上朝,带头提出了关东军提前撤出东北,固守朝鲜的方案。

只是几分钟,吵嚷了三个月,换了两任首相都没有商议出的“支那新战略”,就这么通过了。

没有人站出来反对,决议做出时。所有人都放松地吁出一口气。

退朝回到家中后,西原寺公望对公一道:“待中国战事结束,我想出使中国,见那李润石一面。真不知是何等英杰,竟可驱使黄元兴这等狂人为其作事,若不见一面却是可惜了。”

西原寺公一明白,老头子现在已经是在准备后事了。

——————

当西原寺公望正在为自己的身后事而作准备时,宋哲元和傅作义,这两个曾经是华北地区的“实力派”军阀,如今却在天津的英租界旧地的一个酒馆楼,点了桌小菜对饮。

通州战役结束后,宋哲元看出李润石大势已成,自己的部下这时也全体“离心离德”,求抱李润石大腿,明白斗不过共产党的他被黄克说服,“识趣”地交出军队指挥权,把二十九军交由红军整编。

他虽然继续挂着29军军长的虚职,实际军事指挥权却主动交给张自忠,而自己则借口养病闭门不出。最后反倒是共产党动员他出来做点事后,才勉强担任了天津市副市长之类的一堆虚职,由军转政,成为了勾通共产党与地方势力的中间人。

今天这顿酒,却是宋哲元主动请傅作义的。

酒桌酒上,宋哲元问傅作义道:“宜生,你觉得李润石比之常凯申,阎长官如何?”

傅作义点头承认道:“晧月之于繁星,不能比也。”

通州战役时,华北的各方军阀,傅作义是表现最好的。他把自己在绥远的全部家当都拉出来参战。歼灭满蒙伪军,在香河畔顶住第三师团的救援,表现极为出色。虽然战后部队损失不小,但是李润石和常凯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的这个北方抗联的盟主,做事非常地“大气”。

傅作义损失多少,他就足够补充多少装备人马不说。知道他很早就重视装甲部队,前前后后还帮他组建了一个加强的坦克团。到1938年时,傅作义手上军队数量已达到十万人之众,拥有T26坦克二十四辆,豆坦克12辆,T27坦克36辆,实力膨胀了不止三倍。

南京战役期间,傅作义的部队配合徐子敬的部队组成联军,一直镇守山海关,同时向热河渗透,开辟热河根据地。

这段时期,他们的部队和日军小战烂战也是打个不停。期间热河的日军认为红军主力都在南京,也曾想发挥内线作战和东北铁路调兵速度快的优势,组织了几个师团南攻山海关,想讨点便宜。却被傅作义和徐子敬联手顶住,最后毫无寸进。

被称为七路半的傅作义,他的部队这两年里完全就是按共产党的方式训练出来的,没有八路现在也有7.8路了。就象29军打完通州战后,下面的几个师长,很多都习惯地以“李润石”的兵自居,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傅作义的身上。

宋哲元道: “宜生,你的部下,已经在这一年里,就象当初的我一般,被共产党的人拉走渗透,同化得七七八八了。”

傅作义沉默不已,其实这些他都知道,但就象宋哲元当初对手下哀嚎时一般,大势不在他手中,他只是一方之将,而李润石却是雄主帅材,各方都把他压得死死的。

“宜生,如今李润石大势已成,莫要再磨蹭,须尽早做决定了。”

宋哲元请他吃酒,却是劝说他快点把最后一丝幻想也斩断,赶快主动地投过去。

傅作义点点头,宋哲元这顿酒,算是推了他一把。

然后宋哲元又卷重地对他道:“你在大同那边的那些老兄弟,过去一年里,他们缩在那儿几乎无所作为,你和李润石见过面后,一定要主动提出去游说他们来降,若是不降,来年必死无葬身之地!”

正在写后面的,看看能不能再来两千字小章。

第286章铁流滚滚,红潮汹涌(二更)

山东战役结束后,红军在江北的部队就大量向河北聚集,靠近山海关的冀东地区,瞬间就成了巨大的兵营。

四月份的时候,接近五十万大军云集于此。

有一支部队是绝对会出场的,那就是东北军。

九一八不抵抗,入关的二十多万东北军和张学良一般,在全国民众心中,早就是“罪人”的代名词。

通州战役,靠着王以哲部67军的奋战表现,才稍稍挺直了腰杆。山东战役前期,东北军联合杨虎城,近二十万人加上王耀武的前国民党军,在淮北徐州地区顶住了多田骏的攻势,同一时间林虎三的部队进入山东开辟敌后根据地在多田骏腹中作乱,双方里应外合,硬是把多田骏前后投入的二十万人马拖得动弹不得,直至最后大败。

在此期间,东北军在战场上的表现都算合格,并随着战争持续,兵员素质也在战争中缓慢上升中。

漫长的消耗战中,老东北军不断地减少,新补充的兵源,这时却大多是关内省份的新征兵了。

29军和晋绥军慢慢地被红军渗透成共军的原因,关键就在这里。作为北方盟主的中共,控制了保定军校,控制了预备役部队建设。执掌北方“盟主”大义的他们,也控制了新征的预备补充兵的“思想教育”。

作为一个中央政权打击、消灭、融合地方军阀势力,都是必须要做的。

常凯申和阎西山让傅作义瞧不起的地方就在于,这两货为了维持中央集权,对地方杂牌玩的把戏就是送死你们先去,死光了我不给你补充而且还要撤你的编号。

而李润石则和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你在前线打得越好,我给你补充得越多,甚至更多。只是补充的兵,都是被我进行了“共产主义”教育的。

军阀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主义”,军队只是镇压的机器,却没有思想武装。共产部队最强的地方,就是其是用“主义”武装起来的,有思想的部队。

傅作义的部队就在这过程中,在战争中慢慢地被渗透,同化,最后被替换掉了内核,而同样的情况,也正发生在东北军身上。不过和傅作义不同,东北军身若匪气十足,山头林立,张学良手下五个主力军一个骑兵军,除去骑兵军和49军,余下的皆是其他的军头的私军,而且张学良得了苏北之地,也有自身的预备役体系(虽然很落后),共产党力量的渗透速度并不象晋绥军和29军般严重,但是他身边最倚重的几个心腹:解方、张学思、王以哲皆是共产党,东北军想做啥李润石比张学良还要清楚。加上张小六本身又是废物一个,其威胁程度甚至还不如仍然只想当个草头王的杨虎城。

北方抗联全面反攻东北在即,张学良也把手中全部的精锐,包括炮旅和骑兵军都调到了冀东,加上杨虎城的部分部队,两家在冀东的部队也有十万人之多,而且全是精锐——在这事上,为了雪耻的他,其节操是远胜其他军阀的。

从四月到五月,整个河北的抗联力量就一直在持续增强。不光苏联人通过铁路不断地向中国输送军火,南边的军阀,尤其是湖南方向,在这个时期也突然“热情”地支持抗日起来。

比起还有点想头的桂系粤系军阀,湘系的军阀们在黄克在长沙搞的惊天一炸后,至今都是个摔碎的盘子,怎么都拼不起来。程潜唐生智这两个过气的老军阀,他们被黄克抢光家中的家产后也是元气大伤,纯靠那点威望和旧日情谊,哪里控制得了满地皆是地方小军阀,能做的事,就是组织起了一个松散的湖南军阀联盟。

1937年的抗战期间,湖南军阀联盟最大的作为就是派出联军进入江西,和桂军堵住了日军的西进之路——不过当时日军主力都被吸引在南京,其实江西战线面临的军事压力很小。套用黄克很损的话来:他们与其说是阻止了日军进攻江西,倒不如是帮助日本限制了红军开辟敌后游击区的范围。甚至还影响了红军对江西粟裕部的干部军官补充。

湖南各大势力中,在抗战中唯一表现出彩的是陈明仁的部队——不过他手中的兵当时只有一个旅。一直顶在江西浙江安徽三地交界的三角地带,配合粟裕部很用心的和当时的日军114师团打过几仗。只是他本钱太少,后勤弹药供应全部都受制于人,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

不过1938年南京战役结束后,湖南军阀们,尤其是程潜,对于抗日的态度,却突然异常积极了起来,陈明仁的部队就是这个时期北上,进入河北,加入了收复东北的联军中去。而南边的军阀,粤军川军滇军,也都有类似的作法。几家都象征性地调出一个旅或一个师北上。不光是他们,就连一直龟缩在山西大同的那些旧晋系的军阀,在这个时期也派了兵。不是他们节操太好,而是看到了参予收复东北一战带来的政治收益。

黄克曾恶意地评价他们:“除了陈明仁外,余下全是过来镀金的狗娘养的王八蛋!”

对于这些良莠不齐的“镀金部队”,李润石这边也没有贸然地把他们派到第一线,。除了陈明仁的部队因为粟裕和黄克都给了“好评”,被调到冀东前线外,余下的都是将其集中起来放在预备役部队进行整训——实际上是趁机对其进行共产主义宣传。

军阀们想过来镀点金,蹭点抗战的油水,李润石的作法是无限欢迎,然后却是趁机对其进行思想改造,让你们投机不成蚀把米。

连最懂得保存实力的军阀们,都意识日本人在中国待不长了。

各式各样的投机者,有如过江之鲫。

1938年四月到五月间,作为进攻热河最前线的河北省,有如诺曼底登陆前的英国,到处人头涌涌,汽车声、坦克履带声轰鸣。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兵、物资不断地被集中在这里。

北方中心之地,平津地区,已经复校复课的两地学校,学生们在课后走上街头,到底贴标语作宣传,同时进行演出慰劳北上路过军队。

南京战役结束后,苏联对中共的援助猛地增加了数倍——知道这是最后一战的斯大林也不想再节外生枝,两个月里光是送来的坦克就超过了二百辆。已经被修复的天津到唐山的铁路,每天都可以看到一队队的军列,拉着坦克和步兵,将军队送到山海关边。大量的卡车组成的车龙,日夜不停地在山海关到平津间的公路奔驰着。

1938年五月二十五日,随着东北化冻期、翻浆期结束,土地转硬,从古北口到山海关外一线,万炮齐发。

齐结全中国七成以上装甲部队,以两个新组建的精锐装甲师为先锋,其中包括一百辆最新的T50坦克作为突击矛尖,超过五百辆坦克,四百架飞机,五十万抗联部队在七天之内全部涌出关外。而同一时间,在更远的北方,另一支抗联部队配合着苏联红军,也在同一时间以更大规模的装甲集群为锋矛,汹涌南下。

跟在这支部队后面的,除了大量的汽车外,还有大批被动员起来的支前民工。

五十万多收复故土的部队里,有红军,有白军,也有曾经不抵抗逃跑的被唾弃者,也有从海外归国抗战的华侨,无数的人在这时从心里吼出了两个字。

东北,东北!

铁流滚滚,红潮汹涌,一路向北!

(大家有月票一定要投啊)————————————————

第287章解放

锦州是东北的门户。辽沈战役时,林虎三拿下锦州,就成关门打狗之势,被困在关外的几十万国民党军,就只能坐以待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