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301章

作者:半只青蛙

很快,日本又回到了连着多日无内阁无首相的“常态”中。

PS:三件事:在息壤放了一本书,参加轻小说比赛。但实际上这书只是披着轻小说皮的反贼文,书名《龙与屠龙者》,一看书名就知道是啥东西。大家支持,点赞,帮这书在轻小说活动里顶一顶。

第二件事,你们又把群给玩死了。新群群号:683865767。也不知道这个群还能活几个天。上个群只活了两星期 就死了。

第三件事:月票,月票,有月票就投吧。这个月月票榜竞争突然激烈了起来了。不求票不行了。现在先更新一章,晚上两点前会再更一章

书中一些坦克装备的介绍资料链接

息壤程序有些BUG,前面的放图几次升级后全没了。这里我就作个装备的资料合集吧

一、CV33/35坦克的各种变形车及魔改版

主角魔改的

二、民国150迫击炮简史

三、二战各国的37毫米敲门砖

四、 东德著名的M56钢盔

五、战后苏联开发的57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三蹦子

第313章西原寺公望最后的出访

坐车从国会议事厅里出来,西园寺公望一路都望着街道两旁的店铺。

每条街道都可以看到店铺门前挂着“最后几天”,“清仓拍卖”之类的招牌。中日战争结束已经快一年了,朝鲜那儿也停战了,但日本国内的形势,却比一年前更糟糕了。这个时间点,日本国内的失业人数已超过了三百万!

在持续了整整四天的无内阁状态后,日本终于选出新首相,其人正是去年因为在南京战败而下台的近卫文麿——这是他第四次上台组阁了(比历史上多了一次)。

近卫老贼能上台,很大一个原因却是前内米内光政不识相。随中国战役结束后,随着斯大林关于世界形势的预言一步步地实现,同时中苏两家一起向日本递出“和解”的橄榄枝后,困难重重的日本帝国就又重新做起了“联合中苏,瓜分东南亚”的美梦,尤其是在看到不久前李润石从英国人嘴里强行虎口拔牙,夺取了缅北地区后,这样的想头就更加强烈了。

研究过黄克生平的米内光政,当然知道秩父宫中的所谓主张“大亚细亚主义”,纯粹是黄克在行驱虎吞狼之计。他说什么也不肯吃下中苏两家扔出来的毒糖果:他的政治见解是中共和苏联对日本没安好心,其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日本之后摧毁英法在亚洲的殖民体系,然后再背刺日本夺取之。

(历史上米内光政这个老鬼子其实相当清醒的。他与陆军的关系一直都不好。组阁之后的米内一再受陆军掣肘,倒阁的种种活动从米内开始组阁的那一天就开始了。约半年后,陆军向内阁提出建立日德意三国同盟,这其实就是意味着和美英的决裂,米内不顾日本海军历次演习都是针对美国海军的事实,公然宣告:“日本海军不是为了对美开战而建立的,拿来对付德意海军还差不多。”陆军忍无可忍,支使畑俊六陆军大臣向内阁提出辞职,并不派人继任。由于海陆军大臣必须现役这个法西斯条款,米内光正内阁不得不在昭和15年(1940年)7月22日宣布总辞职。)

历史上米内光政是因为反对和德意结盟而下台,这个位面日本被赶出中国后,对苏联的威胁接近于零,怕及了再与中苏为敌的日本,上下倒是都没有想再和德意结盟。

按米内光政的看法,日本接下来的外交政策,不但不能和中苏友好,反而应当是“保持”从前的敌对力度,同时向英法释放好意,努力交好美国,联合英美法三国以对付中共未来在东南亚扩张。

可惜日本朝堂上下,全是一群饿得眼睛发红的狼。米内光政妄想以一己之力对抗汹涌大势,最后也就落得凄凉下台的结局。

其实米内光政的想法,英法两国可能会接受,但是美利坚这个可怕两洋强国,却不可能接受一个海军实力世界第三的盟友。按米内光政的想法,日本在这个时候应当作为夹在英法和美国之间的重要的平衡手,左右逢源获取好处。

想法很不错,只是他的设想,却高估了昭和参谋们的能力了——因为此时亚洲格局,不算日本,是中苏一派,英法一派,美国一派。表面上英法美一体,实则美国在偷瞅着英国人的后背随时准备来一刀。中苏两家受制于海外投送力,对东南亚影响力有限,但心情要是“不爽”话,一伸手就可以把日本在朝鲜的地盘打得粉碎。

米内光政的设想,得是“讨好英美法三家的同时,还要不能惹得中苏不开心打泥轰”,要在东亚怪物房同时玩五个球不能砸了,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过去的一年里,米内光政执政期间,一直努力地向英美法三国抛媚眼和求助,可英法两家现在是既怕中国也防日本,法国还好一点,“秩父宫中对“在全世界传开后,英国人心里其实也怕中日联手进入东南亚。

虽然米内光政表现得象极度地亲英美派,但是大英帝国对他的态度,也就是“给予”了物质以外的全部支持,米内光政想要的英国贷款、开放殖民地市场,“拉拉日本小弟一把”是什么影子都没有——毕竟这个时期,大英帝国也贫困得很。

美国那边更不必多说了,看了黄克的书,提前理清了思路的罗斯福,现在还指望日本被逼得穷疯了,然后不顾一切地进入东南亚,帮他们把英法的殖民体系砸碎呢。日本1937年侵华时向美国借了两亿美元的短期贷款,到了还钱时间时,罗斯福上门逼债也是一点都不客气的。而借着大和号事件炒作“日本威胁论”,更是毫不客气地人在政治外交上狂扇米内光政这个”亲英美派“的嘴巴,大和号事件成为压垮米内光政内阁的最后一根稻草。

里外不是人的米内光政在这个时空,最终还是逃不掉被迫全体总辞职下台的命运。

米内光政内阁下台时,西园寺公一在旁边冷眼看着,回到家中,他将这一幕告诉了爷爷。

西园寺公望问道:“你是怎么看待这事的?”

西园寺公一答道:“米内阁下的看法是对的,所谓中日苏三国联手瓜分东南亚,纯粹就是中共和苏联为了迷惑我们,让我们为王前趋扔出来的毒糖果。台湾一天不归还中国,中日之间就一天不可能真正的友好。”

“还有呢?”

“只要皇国忍不住进入东南亚,与英美发生冲突。中苏两家或许会在开始时支持皇国。但是皇国在东南亚开战,必然与美利坚激烈冲突。即使获胜海军的实力也一定会大损。中苏两国最后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狠狠地背刺我们!”

“嗯,你能看出中苏两家的毒糖果是什么,我这就放心了。”

西园寺公望点了点头,然后仰头叹息道:“你都看得出来,你以为朝堂上的那些人,看不出这背后的风险吗?近卫近卫文麿那个小鬼其实什么都懂,欧洲就快要开战了,他这个时候抢着上台,哼哼......”

西园寺公一低头不语,而他的爷爷先是冷笑三声,然后露出痛苦无奈的表情。

“不知道为什么,这段时间,我老是想起二十四年前大隈重信阁下逼着袁世凯签下《二十一条》时的场面。皇国现在的局面,其实和当时的中国已经很相似了。”

西园寺公望的声音越来越低,最后猛地拉高了嗓音道:“满朝尽是国蠹虫豸!”

西园寺公一听出来了,老狐狸的声音,竟包含着一丝绝望。

公一回忆道:“我待在中国的那段时间,看到了很多让我害怕的东西。中国在李润石地领导下,已经重新崛起了......我在中国的时候,当时黄元兴把东亚称为‘怪物房’。东有美利坚,西有露西亚、中国,南有英法,挤在这么多的怪物中间,果真是东亚怪物房啊!皇国的地理战略位置实在太糟糕了。”

听到这儿,西原寺公望垂下了头,沉默了几秒后,他抬头道:“去中国的飞机准备好了吗?”

西园寺公一大惊:“爷爷,你的身体.......”

西园寺公望今年恰好九十岁,时日已所余无几,从日本坐飞机到中国武汉,是有相当的风险的。

西园寺公望哼道:“还记得三年前我对你说过的话吗?我不是在为那些国蠹铺路,我是在为你铺路!今天的日本,其实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我们西园寺家,绝对不能和一群败犬站在一起!”

然后他冷笑道:“欧洲快要开战了,近卫那个蠢货急着一脚把米内踢下台,他不就是想瞧准时机去强占安然吗?他也不想想,李润石为什么故意把李宗仁的几万人马放入那里,他正做着和李润石瓜分安南的美梦呢。”

西园寺公望准备参加中共的开国大典,而日本内部已经讨论好了,中共一宣布建国,他们会紧跟在苏联后面,第二个承认中共政权。而西原寺公望这个明治老臣在中国成日之立亲自上门祝贺,更是表足了诚意,给足了面子。按日本人的想法,他们是要通过这种行为,暗示警告英美法三国,你们要是不肯给点好处(包养我们),我们真的就要联合中苏了。

而日本之所以会如此“及时”的承认新中共,却是日本特使秘密访问莫斯科的成果的后续发酵:当时的在莫斯科,中苏两家向日本许诺,愿意在双方彻底停战后,再签订一份“互不侵犯条约”。

其实日本内部,没有多少人相信中日双方未来还能继续地和平友好下去,但现在高层全是过一天算一天。中国恢复原有的历史地位,重新崛起已不可避免,偏偏英美法三国还不接受日本“求包养”的诚意,日本人表示,我们现在也很难过啊。

国内现在的压力,已经膨胀到快要爆炸了。吃下中苏两家偷偷抛来的毒糖果,也是因为实在没有办法了,再不往外抢一波,这小日子真的是过不下去了。近卫文麿上台前,军部高层已经在秘密策划一个名为"河豚鱼"计划,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就是糖衣吃下去,毒药吐出来。

1939年四月七日,西园寺公望在孙子的陪同下,乘飞机从日本飞抵天津,然后在天津乘车火车直下汉口,十日中共宣布建国前昔抵达武昌。

PS:晚上还会有一章,先更了这一小章再说。

第313章武昌湖畔对(1)

历史上,在1945年7月4日,李润石主席在延安杨家岭住处的窑洞里,与黄炎培进行了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谈话,成为著名的“窑中对”。

而这个位面,同样的对话,地点却由延安,变成了武昌郊区著名的东湖湖畔,窑中对变成了“湖畔对”。。

发生的时间,是四月三日,中共建国前昔。

黄炎培熟谙历史,又有丰富阅历。从1936年中共势力进驻北平后,他就开始主动地和中共接触。在解放区里,亲身感受到了一种与前南京政府截然不同的清新气象。

很早的时候,黄炎培就是中共的支持者。战争期间,平津和淞沪的地区的院校转移到解放时,黄炎培在中间都出了许多力。

作为著名的教育工作者,黄炎培这个传统的教育家和黄克这个“激进的小年轻”还有些代沟,但面对李润石,几次接触后,却很快彼此推心置腹,肝胆相照,畅所欲言,谈古论今。

四月三日这天,正式建国前昔,已经从苏联回来的李润石,与黄炎培等一大群民间所谓的“民主人士”代表,相会武昌东湖。

和黄炎培一起过来的,还有梁漱溟、章太炎,沈钧儒,邹韬奋,李公朴,章乃器,王造时等一群人,除了他们之外,最有名却是因为黄克及时提供链霉素治好肺结核的鲁迅。

十几个国内有名的知识份子文人,围着李润石坐在东湖湖畔,开始了“民主茶话会”。

黄克这个大名人,此时也主席助理的身份,出现了这个茶话会。只是在一群四五十岁的民国文化人中间,过于年青的他显得十分地另类突兀。不过现场除了他之外,艾琳娜也跟在边上,她是代表苏联过来参加开国大典的。

开始时,大家只是畅谈未来,说的都是没什么营养的空话——套用黄克心里尖酸刻薄的评价:面前的这帮人,现在在李润石面前,心里多少都有些拘束,能真正放开胸怀对着李润石说出心里话的,也只有书生意气很重的梁漱溟、黄炎培,以及民国第一喷子周树人。其他人等,旁听的黄克发现他们说都有些小心。

也难怪他们最近说话有些小心,解放军用了三个月就横扫江南,所到之处,除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外,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在第一时间“镇反”。

每座城市,民愤极大的恶霸、黑帮份子,皆在第一时间被镇反了。李润石两次访苏,第二次访苏时,从苏联带回来的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就是斯大林主动提供的:大清洗的部分案卷副本。

苏联十月革命胜利过快,干部不足,大量投机者混入革命队伍,是后来诱发大清洗的重要原因。而这个位面的中国,因为黄克开挂的原因,提前了整整十二年就取得革命胜利,同样的问题其实和苏联一样的严重。

解放军打到哪,镇反运动就在哪里发起,到处在都在镇反,到处都在吊路灯,这些民主人士看在眼里,惊在心中,在李润石面前自然也放松不起来。

如果这些人知道,旁边坐着的那个”小黄“,这时心里还在想着“人杀得还是太少了”,大概心里会更加惶恐吧。

PS:这一章写作难度挺高的,我写好又删了两千字,正在写后面的,先把前面一千字发出来补足今天的欠量。余下的正在重写。这种政治文,历史文,想写厚重点不想写成纯爽文,真是要人命啊。下一章先放一章免费的史章。

“窑洞对”诞生始末(史料,免费)

1945年7月1日上午9点35分,黄炎培与傅斯年、左舜生等共6名国民政府参政会议员,共同乘坐一架飞机,从重庆九龙坡机场出发一路向北,经过美丽的嘉陵江和巍峨的秦岭山脉,来到了著名的红色圣地——陕北延安。

当飞机降落的时候,毛主席、朱德、林祖涵、吴玉章、周恩来、邓颖超等中共高级领导人,已经在简陋的延安机场等候许久,他们热情迎接了黄炎培一行的到来。

黄炎培事先没见过毛主席,去延安前受国民党媒体的误导,一直以为毛主席、朱德等红军将领都是飞扬跋扈的模样,等终于看到真人后,才发现实际情况竟是完全相反的。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料不到,这几位先生都是沉静笃实中带着些文雅,一点没有粗犷傲慢样子。”“大家随便谈天。只觉在做各位高级将领,一般定以为飞扬跋扈得了不起,哪里知道一个个都是朴实稳重,和我平时的想象完全两样。和贺龙同桌谈天,就有这种感性。像朱德的厚重温文,更不容说了。”

正是因为留下了非常好的第一印象,于是在7月4日,即将离开延安的时候,黄炎培主动来到毛主席的窑洞里,与他进行了最后的对话。

正是这个谈话,诞生了流传千古的“窑洞对”;也正是这个谈话,让黄炎培开始转变自己的政治立场,逐渐从“中立”转变为对中国共产党的“一边倒”。

▲1945年7月,毛主席与黄炎培在延安机场

这个对话始于毛主席。他问黄炎培:经过几天的参观,感想怎么样?

黄炎培是个教育家,也是个革命家,早年曾通缉、被逮捕、被迫逃亡国外后又回到国内,袁世凯、北洋政府、蒋介石政府都曾热情抛出“橄榄枝”,邀请他出任教育总长等高级职位,但黄炎培都没接受,始终不愿意同流合污。

正是基于复杂的社会经验,黄炎培对延安之行有着更特别的体验,趁此机会,他提出了自己的心中之惑,后来也被称为“黄炎培之问”。

原话是:“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

黄炎培这段话很长,核心意思是:因为环境变化、人的自然惰性等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替总是无法避免,谁都没能跳出这个周期率。对此,我们究竟该如何破解?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找出一条新路。

毛主席比黄炎培小15岁,其实早在二十年前就听过黄炎培的演讲,可以说是黄炎培的一名崇敬者,因此对黄炎培的这个问题,他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并当场“亮”出了自己的答案。

毛主席说:“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逃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毛主席认为,政权之所以会败,是因为失去了民心,为了避免失去民心,必须让人民当家作主,只有人民负起监督政府的责任,才不会人亡政息,如此便是跳出了历史周期率。

第314章文化上的革命

历史上,黄炎培问过李润石的话,在当天的午饭后,众人围在湖畔旁的凉亭里喝茶的时候,终于问了出来。

他提出的问题是,无论是个人还是团体乃至国家,都是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他希望中共能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详细见前一章免费内容)。

历史上在1945年时,主席很自信地回答靠人民来监督政府,实行人民民主专政这条路来解决问题。

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

他晚年的最后一首诗《诉衷情》: 当年忠贞为国愁, 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 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 身躯倦, 鬓已秋; 你我之辈, 忍将夙愿, 付与东流? (注,关于此诗作者是不是主席,争议很大,我是偏向认同的。)

字数虽然不多,但情感真挚,读来沧桑心碎,令人潸然泪下。那时他已明白,他的那次妄想挑战王朝周期率的尝试,失败了。

三年前,黄克见到主席后,私底把解放后的那些事全告诉了他,也包括了这首《诉衷肠》。

当黄炎培在东湖畔问出这个话题时,李润石双手握着凉亭的扶手,遥望着长江方向,许久没有开口。这个问题,其实他已经思考了很多年。

现场一片宁静,周围所有的人都竖起了耳朵。

“中国历史五千年,春秋时代诞生的诸多思想家起,到后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洪武大帝。他们都曾苦苦地寻找答案,妄想战胜这个王朝周期率,建立千年的帝国,可是他们都失败了。”

顿了顿,他转过头,看着黄炎培道:“这个世界,没有不灭的事物。即使是太阳,也会因为耗尽燃料而塌缩变冷,原子也会被割裂粉碎,哪有能跳出周期率,千年不变的王朝啊!”

李润石身为中共最高首脑,说出这话时,现场一阵愕然。

他指出右手,指了指站在身边的黄克道:“几年前,我和小黄恰好谈起过这个话题。小鬼,你把我当时说的话,用你理解的方式,再说一遍。”

黄克一愣,没想主席会拉出自己出来,愣了愣,然后道:“我理解的方式?您当时说过的话我全记得,我可以直接背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