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459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但凡有私自开垦者,必须严惩不贷。

这个苗头不能开,须知番薯,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可作为国库粮食的储备,即便是味道差一点,那也能活不少了。

已经是赋税减半了,再被大量偷税漏税,损失的就是朝廷。

“臣谨遵谕旨。”

赵勉再次起身作揖道。

丈量土地可不是小活,对于户部而言,包括各地户部倾巢出动,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虽然陛下没有说规定具体的时间,但是赵勉心中很是清楚,若是在夏粮之前不能把所有的土地文册交由陛下审阅,那么自己这个尚书的位置,也算是干到头了。

“茹尚书,看你这遮遮掩掩的模样,是有什么话要说吗。”

朱元璋眼尖,顿时就注意到兵部尚书茹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于是直接开口提问道。

茹瑺能够混到尚书这个位置,自然算是个人精了。

刚才陛下和赵勉定下春耕的事宜后,就故意表现出有些迟疑的感觉。

果然陛下就注意到了。

茹瑺起身作揖,面上带着三分犹豫,三分迟疑道:“启禀陛下,臣这里收到一份来自边疆山西大同左卫的密报。”

朱元璋听到这话,眉头皱起,问道:“为何方才不在早朝上说。”

茹瑺身子一抖,似乎有些害怕的说道:“臣,不敢。”

朱元璋听到这话,有些诧异,继续问道:“密报的内容是什么。”

茹瑺回道:“是对山西左卫都指挥使李林的弹劾。”

听到李林这个名字,朱元璋有些印象。

都指挥使这个官职,放在京师上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地方上,那可是当地最高的军事长官了,权柄极重。

在这个年头能够担任都指挥使的,自然是有一定的功劳。

朱元璋回忆着,这个叫李林的都指挥使,曾经就是常遇春的麾下亲兵,而后跟着蓝玉在捕鱼儿海立功,得意嘉奖山西大同左卫都指挥使的官职。

然都指挥使是地方军职,属五军都督府管辖,并不隶属于兵部。

现在兵部尚书茹瑺说有卫所弹劾奏报,这相当于越过了五军都督府,属于违规行为,也难怪茹瑺不在早朝上说出此事了。

真要在早朝上说,必定会引发五军都督府的仇视。

早前吏部尚书詹徽被蓝玉暴打之事,还犹在昨日呢。

这等越权行为,不说事情如何,单单来自五军都督府的恶意,就会让茹瑺难以承受。

“拿来给咱看看。”

朱元璋知道能让茹瑺这般行事的密报,肯定简单不到那里去。

刘和从陛下旁边走去,接过茹瑺从袖中掏出的密报,呈给陛下。

朱元璋接过后,便就仔细的看了起来。

起初殿内众人,除了茹瑺外,并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

然而随着陛下的眉头越皱越深,气氛开始变得凝重压抑起来。

“啪!!”

“放肆!好大的狗胆!!!”

朱元璋直接将密报狠狠的摔在了案台上,连那烛台都被打落在地。

顿时,在场的所有尚书大臣,刘和,蒋瓛等人,尽皆跪伏在地。

陛下龙颜大怒,这件事,非常大。

“是谁给他们的胆子,是谁给他们的胆子!!啊!!”

“咱这一生,最狠的,便就是贪官污吏,咱立下军户制度,养百万兵不费国库一粒粮,可是,他们怎么敢,怎么敢如此!!!”

咆哮的声音,在整个华盖殿回荡,即便是外面的宦官护卫,也是跪地而伏。

多久时候了,陛下从未如此之大怒过。

即便是在朝会上处死大臣数十位,即便是前些年的三大案,即便是最近的谣言案。

也从没有过这般愤怒过。

犹龙之逆鳞,触之必死。

此时朱元璋,面色赤红,目眦欲裂,双眼如欲择人而噬。

剧烈的喘息声,在安静的大殿内,尤为明显。

缓了片刻,刘和悄悄抬头,一咬牙,便就起了身子。

硬着头皮端来一杯热茶,语气稍微有些颤抖的说道:“陛下,先喝口茶吧,莫要气坏了身子,若是太孙殿知晓老奴们没能照顾好陛下,定会狠狠责罚。”

朱元璋刚准备一甩龙袍,将刘和端来的茶杯打走。

听到太孙二字。

刚抬起的手,便就停在半空。

稍一犹豫,端过茶杯一饮而尽。

暖意在腹中散开,将怒意稍稍驱赶开来。

台下众人眼中带着感激看了眼刘和。

若不是他,今天这大殿内,可没人能好过到哪里去。

哼!!!

朱元璋将茶杯拍在桌案上,而后重新回到了龙椅。

“都起来吧,事情是跪着就能办好的吗。”

听着陛下的话,众人心头石头落地,站起身来,却不敢再坐到椅子上去。

朱元璋看了眼茹瑺。

就这一眼,差点没给茹瑺吓出病来,双膝发软,一下子又跪到地上。

“陛下恕罪,陛下恕罪。”

朱元璋目光扫去,喝道:“你犯了什么罪!”

茹瑺嘴唇哆嗦着:“臣...臣...臣...”

半晌都没说出个所以然来。

朱元璋没好气的说道:“没罪别瞎认,咱是那种随便给安罪的人吗,这件事你不但无罪,反而有功,起来说话。”

茹瑺赶忙作揖道:“谢陛下。”

朱元璋指着掉落在地面的密报,冷声道:“你们这些各部的尚书,也好好看看,看看这军户,看看咱的这大同卫,变成了一个什么情况。”

密报就掉落在吏部尚书詹徽的脚边,听到陛下的话,詹徽连忙捡起来,快速阅读起来。

随着阅读过去,瞳孔在不断的紧缩,显然是这上面的内容,实在把他给吓到了。

看完后,连呼吸都屏住了,也明白为何陛下如此大怒、

而后迅速传给身边的刑部尚书杨靖。

杨靖的反应,自是和詹徽如出一辙。

短短片刻,四位尚书便已经看完上面的内容。

最后从工部尚书沈溍那里接手的户部尚书赵勉,颤抖着手将密报交由刘和手中。

“都说说吧,这件事,你们觉得是真,还是有人弄虚作假呢。”

朱元璋问道。

五位大臣相互对视一眼,最后目光集中在吏部尚书詹徽身上。

谁叫在众位尚书之中,唯有詹徽距离陛下最近,且最为得宠呢。

詹徽只能上前半步道:“臣认为此事当做不得假,大同左卫目前有七千余人,军户四万众,这等大事,定不可能隐瞒下来,只需稍一调查,便就清楚其中状况。”

“此封密报,当是那些军士所奏,之所以绕过五军都督府,大致是因为害怕因杀害上官,从而导致遭受镇压。”

听着这话,朱元璋的神色,越发的不爽起来。

军户制度是朱元璋最为引以为傲的,这封密报明显就是在打他的脸。

大同左卫,地处边军,临近草原,曾立下不少功劳。

而这封密报上所写内容,乃是大同左卫的军士联合起来,将都指挥使李林灭门。

单单就这样,也就算了,顶多算是个造反事件。

但这里面的述说,才是真正的揭露了目前卫所制度的弊端所在。

卫所制度,便就是军士们分发田产,战时为兵,闲时种田。

军士服役于卫所,带妻同行,以安定生活并生儿育女,每一军士有房屋、田地,月粮。

行军时则发给口粮,衣装自备,兵器配给。

军士在营,分守备,屯田,比例不定,按时轮换,屯田按分成上交粮食,以供守备军及官吏,养兵而不耗朝廷财力。

可谓是一举两得。

大明共有屯田兵近两百万之众,镇守天下,安定大明。

军士为正军,其他的子弟称作馀丁或军馀。

正军赴卫所,至少须有一名馀丁随行,以助生活。

由于军户负担沉重,故多给有田地,且全免差役,而在营馀丁及原籍下的一丁亦可免差役,以保障其生活并供给正军之生活。

正军身死,即以户中壮丁补充。

然卫所军士生活困苦,俗语道: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这般情况下,即便是大明初年,亦是有大量逃兵出现。

因此有“根补“、“勾补“等方法。根补即抓回逃军,勾补则由其户中以丁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