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第77章

作者:执笔见春秋

稍微资历有些老的,都知道当初大明使臣被倭国杀害的事情。

朱英闻言,也不意外,微微思索一番后,说道:

“其实打倭国不难,倭国不过弹丸之地,只需数万大军,就能将其征服。”

“其中最大的难点,便是在于海上风险。前朝蒙元,两次打倭,便是输在这大海飓风之上。”

“飓风的行径,其实并非凭空而升,有一定的规律可以知晓,尤其是长期生活在海上的人,有些老人甚至能够猜测到飓风来袭的时日。”

听到朱英的话,朱元璋眉头微皱。

这些事情,朝堂上的大臣谁不知晓,但是一旦征伐倭国,其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实在太多。

要是失败,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绝对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看到老爷子和茹尚书并没有认可的神情,朱英笑着说道:“莫要忘了,倭国附近有一国,为大小琉球国,可是心向我大明。”

“大小琉球国距离倭国很近,长期经受飓风袭击,对于抵抗飓风经验丰富。”

“征伐倭国,并非一定要从沿海出发,完全能以大小琉球国为跳板,屯兵以攻倭国。”

第八十二章:足大明数百年之需

朱英之所以对于琉球王国这般熟悉。

主要是还是因为一个特殊的地方:钓鱼屿。

洪武五年,大明杨载出使琉球,途中发现并登上了钓鱼岛。

后世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永乐元年《顺风相送》。

自洪武五年开始的朝贡体系,和琉球王国臣服建交后,琉球王国一直就是大明朝贡的宠儿。

大明对于朝贡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仅限制朝贡的次数,比如两年一贡,三年一贡。

包括朝贡的道路,也有专为设置的贡道。

在人数上,目前是限制在两百人以内。

譬如大明中后期的土木堡之变,便是正统年间,瓦剌竟派三千余人前来大明朝贡。

也许因为人太多,于是大明“赏不如例”。

正是因为“赏不如例”,瓦剌认为这是一种不礼貌且带有挑衅的行为,诱发了次年的土木堡事件。

而现在的琉球王国,落后贫瘠,对于大明俯首称臣,唯首是瞻。

这样的态度引起了朱元璋的好感,对于琉球王国给了很多优待。

因为落后贫瘠,琉球王国没有造海船的能力,大明直接送船。

而缺少维护海船的工具,多次琉球王国到了大明后,海船出现损坏,尴尬导致回不去,只能向大明求援。

琉球王国也有独特的土特产,因为火山地貌,大明对其主要获得用来制造火药的硫磺和用于陆地运输的马匹等军需物资。

包括部分苏木、胡椒、乳香等东南亚的物产也出现在对大明的朝贡物资中。

琉球王国现在并没有统一,而是有山南、中山、山北三个国家。

因为过于贫瘠,所以朝贡的时候,三个国家的使臣也是一同出发。

为了抑制倭寇和沿海地区居民互相勾结,大明实施海禁政策。

海禁实施后,大明就面临着寻找一个能替代本土商人向大明提供各国物产的固定海外贸易渠道的问题。

在众多的朝贡国之间,朱元璋选择了拥有特殊地理优势的琉球,使得琉球因此成为联结大明与东亚、东南亚海上贸易的唯一中转站。

这就是说,大明将原本属于大明商人的那份利益让给了琉球。

这也是为何纵观整个明朝期间,自明初到明末,一直都受到倭寇的严重袭击的缘故所在。

其中沿海走私商贩,海上贸易利益的丢失,唯有勾结倭寇才能不断的找回。

对于琉球王国的情况,朱元璋和茹瑺自然也是极为清楚。

茹瑺皱眉说道:“倭国如同琉球,小国寡民,地处贫瘠,又远隔东海,便是征伐下来,又有什么意义。”

“如今我大明扶持琉球,日后完全可以使得琉球抗衡倭国,牵制之后,倭寇之患自然消除。”

陛下在此,茹瑺也不瞒着,直接将朝堂上的想法说了出来。

目前对于琉球的扶持和优待,其中主要的想法,就是让琉球成长起来,取代倭国的地位。

这个政策确实也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后来的琉球一度在综合国力上压制倭国,海上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琉球作为藩属国,对于大明极为忠诚,或者说对于整个神州大地一直忠诚。

自洪武五年成为藩属国开始,其中延续五百年,哪怕大明灭亡,满清即位也未停止朝贡。

直到满清末年,倭国强令琉球王国停止对满清的朝贡,并改用倭国年号。

而后宣布琉球废藩置县,完成所谓的‘琉球处分’,将琉球强行并入倭国,设冲绳县,至此,琉球王国覆亡。

朱英听完茹瑺的意思,沉吟片刻,便将倭国境内金山银山遍布的消息说了出来。

然而这不但没有引起茹瑺的好感,反而下意识的想要冷笑一声。

不过茹瑺很快就察觉到,自己的旁边坐着的是陛下,连忙把冷笑憋了回去,只是面部的肌肉抖了抖。

这才说道:“朱公子莫要见怪,我曾经度过蒙元使臣赵良弼,在倭国三年的随记,可没有像朱公子所言的金山银山。”

听到这话,朱英有些尴尬。

对于赵良弼出使倭国,他并没有丝毫印象,心中认为大明对于倭国完全不了解。

下意识的看了看老爷子,只见老爷子偏过头去。

显然,这个事情,老爷子也是清楚。

朱元璋博览群书,当初受到倭国的羞辱,曾下令搜集过所有关于倭国的记载,对于倭国,并没有朱英想象中的陌生。

之所以没有直接反驳朱英,只是朱元璋估计大孙的颜面,直接捅破感觉会伤到大孙的自尊。

茹瑺对于朱英,本来心中就极为怀疑,自然不会顾及这么多。

石见银山是蒙元末期才会发现,开始开采。

而且由于勘测技术不发达的缘故,现在的倭国境内石见国也不知道,石见银山会有如此大的储藏量。

两百年后,在十六世纪至十七世纪上半期的鼎盛时期,倭国银约占世界产银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大部分便是来自于石见银山。

其中不仅仅是银矿,在开发间还陆续发现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等矿脉。

尴尬过后,朱英微微沉吟,说道:“茹尚书有所不知,我从海外番商那里得来消息,目前倭国境内石见国,已然发现巨大银山。”

“番商中有善于查勘矿脉者,初步判断其银矿蕴含量巨大无比,骇人听闻,堪称平生所见之最。”

朱元璋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

他算是明白了,为何大孙对于征伐倭国如此在意,原来是因为了发现银山矿脉。

朱元璋微微皱眉,大孙终究还是被限制在商人的身份中,过于追求利润。

不过区区一座银山,难不成还能跟大明内的银山相比?

想到这里,朱元璋不由问道:“大孙你具体说说,那银山估摸着能够产出多少银子。”

朱英淡淡的说道:“倭国内的石见银山,足够如今大明,数百年所需。”

听到这话,茹瑺直接僵住。

朱元璋更是站起身来问道:“大孙此言可当真!”

朱英神色平静的回道:“自是千真万确,早在数月以前,我便差心腹过去再次确认过,绝无半分虚假。”

“甚至心腹回来汇报,银山的储量,比之前的预估,只高不低。”

第八十三章:你不是你爹亲生的吧

“倭国,据传自古以来,当是我神州后裔。”

良久,茹瑺轻轻吐气,缓缓说道。

“茹尚书,是从古籍中看来的嘛。”朱元璋微微颔首问道。

“正是如此。”茹瑺肯定的说道。

“不知从何看来,咱孤陋寡闻了,还未听说过这等事情。”朱元璋继续问道。

茹瑺自幼博闻强记,微微思索回忆后,说道:

“‘秦始皇本纪’及‘淮南衡山列传’中,有关于此相关记载。”

“先秦始皇嬴政,求长生不老之药。有方士徐福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有神仙居住。”

“始皇便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已经预备的三年粮食、衣履、药物和耕具乘坐蜃楼入海求仙,耗费巨大。”

“徐福初次寻仙未果,自二次出海后再未回归。”

“书中所言瀛洲,便是如今倭国。倭国文字与我大明相近,更类似于先秦文字,由此可见,倭国国人,也当是我神州后裔。”

朱元璋深深点头,颇有些感叹的说道:“原来如此,倒是咱小瞧了倭国,没想到竟是我神州同源。”

朱英看着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相互探讨起倭国起源。

嘴角不由微微抽动。

大明不缺钱,但缺真金白银。

大明宝钞因为不回收,大量印发的问题,被限制在大明内部流传。

出了大明疆域,大明宝钞几乎就成了废纸。

自古中原出师,讲究名正言顺。

显然老爷子和兵部尚书茹瑺,已然被石见银山所蕴含的大量银矿所撼动。

听到这里,朱英也随波逐流,开口符合道:“倭寇犯我大明,犹如兄弟阋墙,自相残杀。”

“如今倭国境界,战火连绵,我神州后期同胞民不聊生,自应由大明出师,拨乱反正,解救后裔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

朱元璋闻言,肯定道:“大孙言之有理,咱明日便向陛下上奏,必然要晓之以倭国危难。”

茹瑺听到朱元璋这话,眼皮子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