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开局证明无限多元宇宙 第104章

作者:成神

“16km对于地球半径来说太浅了,连地表都穿不透。”

“天啊!这个世界越来越恐怖了。”

“可是亚特兰蒂斯跟地球是否空洞,有很大关系?”

“...”

其实有些观众已经猜了出来。

亚特兰蒂斯的消失,与地底世界,有着极大的关系。

只是他们由于渠道不深,无法得知更多的消息。

看着飘过的海量弹幕。

江哲满意的点点头:“是的,目前一切都是假说。亚特兰蒂斯与地底世界,确实有着极大的关系。”

转身在液晶屏上的地球内部画上了地核。

而后他又继续在地球表层的反方向画上了一片绿洲。

【地表】:站着人类。

【内地表】:站着人类。

画到此处。

江哲转身面对镜头解释:

“如大家所看,这就是地球空洞说的假想图。”

“我们生活在地表,地底世界的人类也生活在内地表。”

“而我们的地表人与地底世界的内地表的距离相约1300多公里。”

“也就是地表到地幔的一半的距离。”

随着图画讲解出现。

观看直播的观众们,全都为之一愣,忍不住瞪大双眼。

江哲的讲述,再度震撼了所有人。

地表到地幔,竟然生存着两个世界的人类?

他们不敢想象,地底世界的人类是如何抵达地幔的。

“如大家所看,事实很可能是这样。”

“除了月球上的UFO之外,我们地球上出现的UFO可不是同一批。”

“我先前给大家所看的毛熊国的陨石被60马赫不明物击毁的视频,不明物大概率来自于...地下。”

说到这里。

江哲又将USB插进了液晶屏中,调出了上个世纪老毛熊国的宇宙飞船拍摄的视频。

虽然模糊,但能分辨出图面的内容。

这则视频在前世出现时。

顿时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震惊。

尤其是天文学,经过大部分专家鉴定,这是真实的。

在地球南北极之中,皆有一个出入口。

......

京都。

物理研究所中。

观看到类似“猛龙吸水”的不自然的现象。

老周忍不住感到后怕。

不止是他,就连一旁的专家们全都被震撼到了。

“出入口,南北极的出入口?”

看着视频中的流云如龙入海口那般的现象。

所有人惊讶的同时,又一则老毛熊国的机密被泄露了。

可是夏国每隔不少天就会发射一则卫星。

甚至前不久已经造出了空间站。

为何我们就没拍到呢?

“该不会...真的有出入口吧?”

老周看向同窗们。

只见同窗纷纷摇头,满脸不敢置信。

一旦证实了地球内部有人类。

而且地底世界的人在关键时刻对地表做出了拯救。

也因此地底世界的人类在无形之中保护了...

地表的落后文明。

老周觉得有必要联系一下老毛熊国的挚友。

探寻真相。

正当专家们讨论是否真实时。

江哲再度开口解释了:“如大家所看,这则视频出自于上世纪的老毛熊国宇宙飞船拍到的。”

“是关于地下世界与地表世界的连接通道。”

而后,他将图片再度放大。

只见一个凹形“黑洞”,在疯狂的吞噬四周一切。

“大家可以看见,这个洞口在往内部吸收四周的一切。”

“这可不是黑洞,而是真实存在在地球上的。”

前世时。

他与科考队友们向联合国申请,去过一次南北极考察。

调查时,他发现了确实存在着洞口。

朝着洞口扔了探测器。

将近10分钟都没有回应...直到信号全部丢失。

可见,到底有多深!

但10分钟的温度表示,里面温度并没有升高,而是与南极温度如出一辙。

————ps:家人们不要养书啊,昨天将近一半人杨书,书城不给量了忽然。。。。。

成神已经更得够快啦,再养就没有量了...难受了。

感谢(笔落人心)(逍遥雨)(道之概念)等大佬们的礼物。

每次感谢都要找一堆大佬们的名字,好麻烦啊!

尤其是在过度劳累之后,眼花缭乱....

今天就不一一感谢了,累了困了睡觉了。

第86章 地底世界的超科技文明

解说到这。

江哲将一个谷弟地图放了上去。

地图上的位置,正是老猫熊国宇宙飞船拍摄到的位置。

看见真实地图,老周瞳孔一缩。

因为江哲先是放出了视频,导致他接受的较快。

“是真实存在的。”

“一模一样的地点,只不过...这里是白天没有继续朝外部吸收。”

画面中。

江哲的另一个证据被拿了出来。

如果说南北极入口是玄学的话,那么这个证据更为有力证明南北极入口是科学。

液晶屏被放上了猛犸象图片。

“这是一只巨大的猛犸象。”

“在我们认知中,它是生活在冰原上,浑身毛发厚重的一种生物。”

“但是要知道,这也仅仅是推测。”

“科考学者们在西伯利亚的冻土层中发现了猛犸象的化石。”

“因此推断出了猛犸象是长着毛,一对尖牙的生物。”

“可是科学不断的被推翻,后来科学家们发现——”

“猛犸象是大象的祖先,可大象却是生活在非洲。”

“按照常理来看,猛犸象也应该生活在非洲。”

解说到这。

江哲又转身在液晶屏上放上了一张化石图片。

“这是一张猛犸象的化石,它的胃部的食物,却是热带盛产的果实。”

“面对这个答案,各位皆有各自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