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娶女帝不正常吗? 第432章

作者:爱开小差

陆成安也不明白为什么张大人的燕国地图能短小到这种地步,图穷匕见的速度如此之快,连个铺垫都不做准备。

你就是有这个想法,节奏也不该那么快啊。

“张大人,我是和张兄关系不错,但是...招我为婿这件事,我觉得大人您还是太草率了。”陆成安也不好太不给面子,想了想还是给了一个台阶下。

武祥和王侍节是彻底震惊了。

王侍节甚至都对自己的见风使舵、墙头草的本质产生了怀疑。

坏了,这下是遇到真高手了。

真特么是一山更比一山高啊!

张海京看到这两个人大眼瞪小眼的目光,也丝毫不尴尬。

你们懂什么?

该出手时就出手,这种很有政治前途的年轻人,早投资准没错。

但是,看到这两个人近乎崩坏的表情,甚至有可能在质疑他这个杭州知府形象的神色,张海京最终还是拾起来面子,顺着台阶走了下来,“那委实是有些可惜了。”

“平倭大军的右路参将李健阳已经向本府为你表功。”张海京把事情谈到了正事之上。

“在长兴一带发现你和倭寇正面交手的战场,他亲自确认了现场的箭支出自白鹿县,余下两百多颗人头没有割去。”

“再算上这些人头,这次贤侄平寇战功斐然,是迄今为止平倭以来最大的捷报。”

“本府已经清点过首级,到时候会向朝廷如实汇报。”

“这些个首级就不用带回杭州府了,本府见了晦气,你们就地掩埋了吧。”张海京轻轻笑道。

这次,张海京选择无条件支持陆成安,还有一个隐藏的原因。

那就是齐王。

一个亲王的鼎力支持,能让张海京倾注三分之一的信任,两个亲王的鼎力支持,他张海京能倾注一半的信任,如今不光是两个亲王的鼎力支持,就连陛下都无比地看重陆成安。

而一个陛下完全可以顶得上无数个亲王。

所以张海京能如此毫无保留地信任陆成安,甚至产生了招婿的想法,但陆成安拒绝了,可惜是可惜了点,可张海京仔细想想还能接受。

因为他的那个女儿,也就四、五岁的年龄。

这事儿,说出去也不好听。

深思片刻,张海京看准了陆成安的上升通道会畅通无阻,他想了想,决定当一把推手。

让其他人把这些倭寇的首级埋了,就是想不透明化,方便能暗箱操作一下。

张海京的想法很简单,他干脆就报一场大捷,表明陆成安斩首倭寇一千余众。

毕竟大晟王朝也需要一场东南地区的平倭捷报来稳定地方的局势,而且张海京太懂正英帝这个陛下了。

正英帝非常渴望自己是中兴大晟王朝的一代君主,也特别喜好群臣高呼他「贤明」的调调,而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捷,才能哄高兴正英皇帝。

报一场大捷,既能稳定军心,又能把正英帝捧舒坦了。

他这分明是一腔热血,为国为民。

想到这里,张海京的老脸还是微红了一下,像这种事情,其实他也是第一次操作。

毕竟他张海京还是有些文人风骨的,搞这些小花招,放以前肯定要义愤填膺地痛斥几句。

但是这次的科举让他的长子有些处境尴尬。

而陆成安和张瑞又是同乡还是同窗。

关系上靠得住。

他作为一个老父亲,为了长子今后的仕途,这时候也只能拉下脸来了。

——

镇海平倭军帐内。

拿下徐起昌以后,坐镇平倭大军的齐王怎么可能会浪费这一个时辰的战神体验模式。

不光是武力上的超高增幅,齐王看着整个东南地区的防线以及地图,包括几个倭寇常驻的地区,她利用「陆谦己」在统率上、军事上的远见卓识,进行了非常缜密的排兵布阵。

比起徐起昌的不作为,齐王心里是希望大晟王朝能变得更加好的,所以暂时有节制平倭大军的机会,齐王自然不会错过掌握大权的机会。

当然齐王深知自己这么做,弄不好会遭到皇兄的「忌惮」与「怀疑」,但这个时候,她也顾不上那么多了。

真让皇兄把这个国家当成玩具一样把玩。

那真就要沦落到亡国灭种的地步了。

“嗯?本王为何不驱使陆成安来坐镇中军?”

“到时候若是真怕被皇兄忌惮,直接把功劳甩给他不就好了?”齐王心中暗道:“这样一来,陆成安的份量在皇兄心里重上一筹。”

“他的处境也会好上许多。”齐王有些傲娇地想道。

“孤这一切的用心良苦都是为了谦己啊。”

“只要陆成安不死,谦己便可安然无虞。”

“至于陆成安,本王在模拟里面摸摸就好了,现实里还馋侄女和秀娘的男人,那孤未免也太不知廉耻了。”

——

第367章 朕手上的天子剑又何曾怕过血?

天京府·紫禁城。

正英帝手抚奏折,脸色说好看,也没有那么好看,说阴郁倒也不怎么阴郁,只能说面容上的情绪很复杂。

他从来没有想过大晟王朝纸面上暴露出来的问题就能有那么多,至少他统治的八年期间,群臣拜服,中央方面的权力更是牢牢把控在手上。

整个京营的军防焕然一新,便是他正英帝五年以来的努力成果,也正是京营士卒的威慑,他才有控制百官的权力。

但是,东南地区的边防稀烂到这种地步,他正英帝实在是没脸看了,这还怎么跟自己的孙儿吹嘘自己的大晟天下无敌矣。

事实上,自从正英帝知晓了自己能有皇孙以后,工作方面的态度远比之前认真了许多。

之前有段时间,正英帝是没少往后宫奔波...就为了赶紧下个崽儿继承他的皇位。

这样才能断绝他的后顾之忧。

现在确定了有两个孙儿以后,那是让正英帝在继承方面的问题上松了一口气,这至少意味着皇位是有着落的。

泸变相地提高了正英帝在政务上的专注度。

而且很多事情都有方便商量的人了。

以前都是正英帝自己来拿捏这个主意,他不听几个女儿的话,原因是他那几个女儿背后都是可能存在一些具备影响力的人来支持她们这么去说话的。

正英帝不能受到这些人的影响。

天下必须是大晟王朝的天下,不能是文武百官、这些士大夫的天下。

文臣若是势大,皇帝就拿不了主意,无法一锤定音。

同样,要是武将势大,皇帝甚至连皇位都坐不稳,成为砧板上任人宰割的牛羊。

正英帝最清楚的一点,那就是——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自己能做主的才算数。

这才是他坐在这个位置上时能够高枕无忧的原因,因为正英帝从来不会让一个人的权力脱离他的控制。

然而凡事都有一个意外。

正英帝就无比地相信眼前这两个孩子。

因为这两个还未出世的孙儿是真心实意为他考虑,是从他这个皇爷爷的角度作为出发点来为这个国家考虑的,这才是正英帝更乐意于去听这两个孩子倾诉的原因。

“此事,你们怎么看。”正英帝将折子摊开,不露声色地问道:“这份是东南地区官军防守不力的折子,这份是杭州知府张海京为你们父亲表功的折子,而这份...是苏州巡抚兼兵马都监潘和弹劾齐王的折子。”

正英帝手指轻轻敲在第三份奏折上。

不过呢,他还是先把话题带到了第一份折子。

“东南地区军防糜烂,各级官员互相推搡责任,你说我,我说你,无人自省,简直可笑,这份折子,皇爷爷我的意思是严惩不贷,该怎么罚就怎么罚。”

“哼,上千个倭寇流窜在东南边防,折损无数官军,打到现在才堪堪将其剿灭,大晟的脸都要给他们丢光了。”正英帝在这个时候也顾不得什么修身养性了。

在几个女儿降生之前,正英帝其实也是一个火爆脾气,不是一个甘于受人摆布的人。

当年他是考虑到自己几个女儿的安危,才会坚定地走上夺回皇位的道路。

这些年,正英帝要治国,要把持朝政的大权,这火爆的脾气才慢慢隐了下去。

眼下多了两个孙儿,正英帝的火爆脾气再度出现了,因为他是不想给自己的孙儿留下一个满目疮痍的江山社稷。

“现在的问题是,朕的皇妹查出了平倭军的主帅徐起昌的罪证。”正英帝眼中闪过一丝不安,“可是...这徐起昌下去了以后,平倭大军无人控制,自然而然就由监军的齐王所接手了。”

“朕已许久未和朕的这位十三妹促膝长谈过了。”

说到这里,正英帝又觉得这样的话题太严肃了。

改了改自称。

“皇爷爷我最怕的...就是这支平倭军会变成我这个皇妹的私军。”

苏为英倒是不意外自己的皇爷爷会有这样的猜忌之心,因为皇爷爷那一代确实是姐恭弟谦。

就从皇爷爷对汉王皇姨的教育态度就能看出来,他是不希望自己的后人出现刀剑相向的情况。

前有五皇姐把持朝堂数年,不愿意还政于皇爷爷,后面还有魏王的叛乱,上演「弑兄」大戏,虽然魏王没成功,但也能看出来大晟王朝上一辈的「友好」关系。

皇爷爷有这个顾虑很是自然。

可苏为英却要为齐王辩护一番了,因为这事儿,哪怕齐王要反,她也很难有这个条件去起事叛乱。

“皇爷爷,重用优秀的宗室,并不是一步臭棋。”苏为英就开始说一说他的观点和想法。

“首先齐王的藩地在青州,跟东南这块地儿,相差甚远,人生地不熟,齐王是没有这个影响力来起事的。

毕竟造反这种事情,最重要的是天时地利人和,有愿意跟着她的人。”

魏王能起事,是很多当地人跟着魏王造反了。

江西直接成了魏王的根据地。

齐王就是反了,她在东南地区也没有这个造反的民调可以利用。

“这些官军都是正规军,吃的是朝廷的饭碗,又怎么敢摔朝廷的锅?其次我们作为中央朝廷,手握重兵,实力上就很悬殊,根本没有人会去支持齐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