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161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随后,他便是起身,将两卷盖着他太守金印的调令交付到了两人的手里。

“那么,景兴即日起便封为庐江郡下辖襄安县令,元龙你的年纪轻些,精力也充沛些,就先封作庐江郡下辖潜县的县令。”

“潜县不比其他县城,这里之前受到山越贼匪的影响颇深,因此想要完全从荒废中解脱出来的话,恐怕要花上不小的功夫。”

“虽说二位乃是从于徐州陶恭祖,但对于二位来说,我向来是无条件的信任的,就像信任蒯祺、糜芳他们两人那样。”

“庐江郡的未来,就拜托两位了。”

第三十七章 今年的三项任务

“话已至此,那我陈登自当竭尽全力庇佑一方百姓,绝不负使君所托。”

“只是这身份一事,由于家父还在沛县任上,我陈家又地处下邳……还望使君能够多多包涵。”

在张彦的对面,陈登听闻了张彦那一番话后,便叹息着接过了他手中的那一纸调令。

他也没有想到,自己才刚刚从东阳县卸任没几年,就从那该死的屯田校尉一职上解脱了出来,通过外派这种方式再次成为了执掌一方百姓生死的县令。

只是,虽说陈登对于张彦那大方的行为颇具好感,但在思索了许久之后,他却还是颤了颤嘴唇,向着张彦解释了一句。

而那一声主公,自然也是被“使君”二字替代了过去。

“还望使君理解,在下王朗亦无可投身于此……”

“只是襄安县令一职,若是使君不嫌弃在下才疏学浅,那在下定当全力以赴,为使君排忧解难。”

于此同时,王朗的声音也从张彦的另一侧传了过来。

……

“俗话说得好,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陶恭祖虽说年事已高,但却以礼待我。王朗我虽说不是什么清流名士,但是总归不能做出什么见利忘义的事情出来。”

有些不好意思的向着张彦解释道,王朗也明白,自己和陈登这番做法无异于拿了人家张彦的好处却不做事,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可一想到自己家的情况,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名声,王朗却又感觉有些难以割舍。

好在,张彦倒也不是什么别扭的性格,因此在听到陈登与王朗两人先后表态之后,他也没有什么不悦的神色,就这样大咧咧的拍了拍对方的双手,便主动出声安慰起了在场的两人。

“没事,我懂我懂。”

“毕竟忠臣不事二主嘛,元龙与景兴都是一等一的名士,自然不会做出那种有悖道德的行为。”

“当然了,我也不会强求两位,两位若是能够一直跟着我那就最好,若是不能,倒也无需存在什么心理负担。”

“这次向着陶恭祖借人一事,本就是我主动提起,因此肯定不会因为你们二位的表态而产生什么不好的想法,只会对你们的帮助心生感谢。”

“只是……就好像那句古话说的,良禽择木而息,良臣择主而事。只要陶恭祖还在位一天,那我便不会强人所难,可若是陶公他年纪大了……”

“若是他年纪大了,那真的有了那么一天出现,还希望二位能够优先考虑在下。”

“庐江的大门,无论何时都会向着你们敞开。”

轻声向着两人说道,张彦也不在意陈登与王朗这一时半会儿的态度。只要愿意在他的手底下做事,那是否改口,什么时候改口,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都不是十分重要。

毕竟他也是清楚,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以陶谦的年纪,恐怕在这秦汉时期也是没有多少年的光景好活了。

相比起东汉时期的人们,张彦自然有着许多在情报方面的优势:

就比如说在未来的几年之内,曹操将会明面上为了复仇、暗地里为了抢夺粮食,在公元193年向着陶谦所在的徐州发动大举进攻。

而在徐州百姓遭到曹操的屠杀之后,陶谦便会因为自己的软弱无力而积郁成疾,最终在老家丹阳病死。

就算在这个世界线的发展下,陶谦依靠着张彦的关系抵挡住了曹操的进攻,但对于一个大几十岁的老人来说,陶谦的寿命早已是风烛残年,经不起什么太大的折腾。

若是陶谦一旦病死,那即便是张彦想要主动“归还”王朗与陈登两人,恐怕也已经是无从说起了。

……

“这……”

“那好吧,既然使君如此说了,那我等若是再拒绝,就显得有些不知好歹了。”

“既然陶恭祖的命令是让我与景兴二人辅佐张使君,那我等自然会严格遵守陶恭祖他的命令,事事以使君的角度为最优先。”

向着张彦的方向躬身作礼,陈登在闻言之后便摆正了自己的心态,和王朗一起,一先一后的对着张彦的身影拱了拱手。

而至此,张彦才是笑着点头,便向着在场的几人大概的说明起了庐江的情况,并开始发号施令了起来。

……

“好,那这事情就这样定下,由于我才刚刚上任庐江太守不久,因此整个庐江的情况我还不算太过熟稔。”

“就如你们来时所见到的,整个庐江正在以皖城为中心,展开大规模的人口普查与登记工作。”

“等到你们到了各自的任上之后,也要像皖城一样第一时间查清下辖的人口,具体的方法可以和蒯祺进行商讨。”

向着众人指了指蒯祺的方向,张彦在见到几人互相点头致意之后,才继续沉声说了下去。

“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今天已经是八月初一,这一年还有五个月的时间就要过去了。”

“在这未来的五个月里,你们的主要工作一共有三项,第一项自然是进行大规模的人口普查,剩下的两项,则是整顿自己辖区内的居民,想办法在今年夏季未过之时再种上一茬粮食,同时在入冬后向着南方的平原地带开垦出一片大面积的农田出来。”

“之前受限于山越的限制,咱们庐江的耕地虽说也不少,但平摊到百姓的身上,远远没有达到庐江七十万人口所能够耕种的上限。”

“这次,我派遣麾下的军队向着南方一路剿匪,山越便是主要的清除对象,想来再过上三两天的时间,他们的消息便要传回到皖城这边了。”

“等到山越被清除,我们一定要让整个庐江的平原变为农田,丘陵变为牧场。”

“就连那些相对荒芜的山地,我们也要想办法种植果树和桑麻,将整个庐江的地块尽量高效的应用起来。”

要知道,庐江的优势是什么,或者说江东六郡的优势是什么?

除了人口众多,交通便利之外,张彦之所以选择这里作为自己的第一基地,最为看重的,便是这江东六郡的沃野千里,拥有着整个华夏十三州之中最为广阔的可利用土地面积。

在这个时代,土地便是最根本的生产力,是生产一切农产品、手工艺制品和糖茶等奢侈品的必备因素。

如今掌握了大片的土地,张彦自然要将之全部利用起来。

他在许久之前所提到的让庐江百姓吃饱,可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

第三十八章 居安思危

“开垦荒地?这倒也好。”

“庐江一带久经战乱,又处在中原与江东交界之地,确实是要好好安抚民生,才能将这里治理的如同北方诸郡一般富足强大。”

“只是张使君,您才刚刚上任不久,我见这庐江郡治皖城本就在大兴土木,若是今年下令再让农人百姓加种一茬粮食,并在冬季安排进行垦荒,是不是有些太过急躁了一点?”

在张彦的对面,陈登等人先是将张彦的命令接下,表示了一番众人对于张彦的支持,随后才抿了抿嘴唇,将自己心中的疑问说了出来。

“使君,虽说粮食储备是否充裕,百姓是否吃得起饭、吃的饱饭是评价一个地方郡县是否富足的最基本要素,可若是按照现在庐江的耕地来看,虽然没有达到您之前说的百分之百饱和,但最起码在庐江境内,今年应该也不会有太多百姓挨饿吧?”

“我能够理解您重视农桑的心情,开垦荒地也是即为合理的,只是抢先在冬季之前再种上一茬粮食……”

“就算只是种一茬成熟最快的小麦或是豆菽,这对于人力的损耗也是极大的。”

“或许在短时间内,以庐江的人口规模而言确实会为使君带来相当不错的粮食收成,但无论是对于土地肥力的消耗,还是对于粮食在市场上价格的波动,都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吧?”

“对于您而言,或许今年能够获得很多的粮食储备,庐江的税收也能够比起往年好上一些,但一年两种……是不是有些太不体恤民力了?”

陈登斟酌着字句,以尽可能平和的口吻向着张彦说道。

由于他并非像是张彦那般对于未来的年景有所预知,因此从陈登的角度来看,他倒是有些不能理解,张彦为什么这么执著的要在短时间内积累大量的粮食。

从一个世家子得到的教育来看,若是按照张彦的说法一年两种,再在冬季农闲时节开垦荒地的话,对于民力的损耗实在有些过于严重。

说的难听一些,张彦此举就是有些不太将百姓当人,很容易让这些百姓产生疲劳,倦怠的情绪。

这难免让他感觉有些过犹不及,或者说张彦有些好大喜功。

而在他的身旁,在地方执政接近十年之久的王朗也是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陈登的说法。

在他看来,张彦这样的行为是非常常见的,就是平日里身处高位,导致他将很多的事情想的太过简单,认为只要自己按照时间一步步的推进工作,就真的能在不付出任何额外代价的情况下取得非常耀眼的成绩。

而在执政一段时间之后,这样的认知很快便会被事实所更改,因此王朗倒是也没有对于张彦产生什么不忿的心思,或是觉得对方明明不懂,却过于指手画脚。

这都是上位者进入地方执政之后经常出现的情况,在他的眼里算不得什么大事。

而在他们两人的对面,张彦自然是对于对方的这种想法早有预知。因此,在陈登话音刚落不久之后,他便是轻声向着两人的方向解释了起来。

……

“元龙,你考虑的也有道理,只是你们才刚到庐江,因此庐江有很多事情你们之前并不清楚,这也是十分正常的。”

“就以刚才你所说的情况而言,无外乎是觉得我此举有些过度,同时认为粮食生产的太多,超过百姓的实际需求了,这会导致百姓因为疲累而对于政令产生厌倦,同时影响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对吧?”

“这种担心在正常的郡县是十分正确且必要的,但在庐江,实际情况其实不然。”

微笑着示意两人稍安勿躁,张彦先是抿了一口茶水,随后才向着两人继续说明起了自己的打算。

“或许你们觉得,按照现在庐江的情况而言,粮食并没有稀缺到需要一年两耕,同时在冬季开垦荒地的地步,就庐江的官府府库之内,也还有着充足的粮食,可以应对短期之内的粮食需求波动。”

“可除了你们看到的这些百姓之外,我在庐江还有着足足两万多人的军队,这些军队都是完全不事生产,每天只是进行军事训练的正规军,是标准的耗粮大户。”

“按照咱们汉廷的标准,一个士兵一月的口粮最低也有二石上下,而我供给给自己军队的标准是三石,这几乎是庐江普通百姓的两倍消耗。”

“换句话说,这两万名士兵,在实际消耗粮食的时候,便相当于是五万个不事生产的百姓,这已经达到了整个庐江一成左右的总人口,因此庐江的存粮远没有你们想象的那样乐观。”

向着众人大致的计算了一下自己麾下军队对于粮食的消耗,即便是张彦早就已经提前做好了准备,但当他真的提起这一笔巨大的消耗之后,还是难免感觉到有着一丝丝的头痛。

庐江的情况不比洛阳,很多时候钱并不能够直接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粮食总产量受限的情况下,张彦从外地带过来的这两万班底便已经达到了庐江所能够供养的极限。

这够吗?

或许在短期内,在诸侯讨董之前是足够的,但若是考虑到未来的中原形式,这两万士兵的数量还远远不够。

而这,也是张彦打算趁着这两年的年景还算不错,赶紧大量囤积粮食的原因之一。

将自己的担心向着众人说出之后,张彦这才话锋一转,从原本的庐江内部形势中走出,开始分析起了庐江周边的情况。

“元龙,或许从你们的角度来看,庐江现在已经十分安定了,江夏蛮在前两年就已经被击退,黄巾余孽又基本尽数伏法。”

“但实话实说,现在的庐江周边还存在着许多的威胁,一旦战争爆发,那我们的粮食生产很容易就会受到战事的影响,产量远远不能和现在的和平时期相比。”

“我们不能够被眼前的短暂和平所蒙蔽,居安思危,提前做好准备是必须的事情。”

第三十九章 庐江的威胁与……无需体恤民力的方法

“这么说来,倒是我等有些误解使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