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343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而张彦也是点了点头。

见几人都在看着自己,他深呼吸了一下,之后才缓缓地将自己提前准备好地计划分享给了众人。

……

“首先!我会在庐江修建一所学宫……一所如同当年齐国稷下学宫一般的庞大建筑,一所远远超过你们所有人认知的学宫。你们不需要知道我是如何实现的,只需要知道,我会在今年的冬季之前,将这所建筑完工,并且争取投入使用。”

“而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你们去思考的,则是在未来的办学过程中,我们能够教授这些人一些什么样的东西,并且提前整理出来。”

“老实说,这次我打算向着整个庐江甚至江东、荆襄、豫南地区广招学子,而这些学生们若是全部都由你们去进行教授,那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正是因此,规范化就很重要了。”

“我希望你们能够整理出一整套的教材,而我会重金招募一些士子,让他们按照教材的内容去进行教学活动。”

“从孩童启蒙开始,到对青少年三观的塑造,培养他们的爱国、爱家意识,再到临近青年时期,去培养一些能够让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

“这些教材的准备肯定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相信只要先准备出一个最为基础的版本,再根据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慢慢修改,那迟早有一天,这教材能够变成真正对于学徒的成长有所帮助的东西。”

……

轻轻地擦了擦额角的细汗,张彦此时的话语虽然声音不算洪亮,但却胜在清晰利落,掷地有声。

而黄承彦等人则坐在下方默默地听着。

时不时的,听到了些有意思的东西,他们才会在互相之间眼神交流一下。

……

“对于教书育人的崇高性,我想各位都是清楚的。”

……

见众人没有什么异议,张彦才缓了缓神,同时也将话题向着其他的方向扯了一扯。

他也不想这场景变得太过压抑,就好像自己在给众人洗脑一样。

只是作为一个现代人,他实在是太熟悉这帮子士子心中所追求的东西了。

只是三两句话之间,还算年轻的他便已经成为了众人眼中那颗最闪亮的星辰,不断地吸引着他们的视线。

……

功名利禄、功名利禄。

说到底,除了这考试才能考取的“功”,和与个人能力关系不大的“禄”以外,剩下的名利二字,便可以说是华夏传承上下五千多年以来,这些读书人们一直锲而不舍追求着的东西了。

……

“诸位,请你们试想一下,假如未来学宫建成之后,每年都会有数千名学生来到这里求学,而他们使用的,学习的都是你们亲手编撰的教材,传承的都是你们毕生所学习的知识。”

“若是如此去看的话,你们是不是和他们的老师没有什么两样?”

“我是这样考虑的,考虑到皖城的面积问题,庐江的学宫肯定是不能修建在城内,极有可能是像稷下学宫一样,紧贴着城墙,修建在皖城的外围。”

“若是那样的话,这学宫便可以修的很大,容纳很多的学生,我的初步计划是,每年至少五千人。”

……

“各位,孔老夫子毕生周游列国,有教无类,这才有了门下的三千弟子供他差遣,其本人更是被尊为大汉文脉的源头,被人供奉敬仰数百上千年。”

“那咱们庐江不说别的,就每年五千,等四年过去,你们诸位的学生,可都要比孔老夫子还要多得多了。”

……

PS:今天开始刺猬猫7周年了啊,我看很多作者都在悬赏,悬赏什么的都有。

可是呢,我也知道,咱们这本书的读者,一般不喜欢玩投票这种事儿,都是养书很久一口气看完的,所以我就不悬赏投票自取其辱了。

不过你们要说这周年庆啥都不干,有感觉好像有点儿亏了……这样吧,悬赏个实在的。

刀片200一更四千字,打赏也是一样。箱子随缘多加更,不过我估计也够呛能加就是了。

PS2:上一章的天子都会指的是黄山,因为黄帝在此炼丹得道,所以成为天子都,也就是天都峰,不是指洛阳。我看没人骂我,也不知道是你们都知道这个知识,还是说这书已经凉的没几个人在看了。

PS3:上上一章有个地方没注意写错了,王睿是荆州刺史不是荆州牧,懒得改了,各位知道就好。(划掉)

我把荆州牧改回来了,外姓只能当刺史,当过东汉州牧的就幽州牧刘虞、益州牧刘焉、刘璋、徐州牧刘备、荆州牧刘表这四个半。

刘备徐州牧当一半被赶出来了,所以算半个。

剩下的那些陶谦什么的,都是刺史,刺史虽然有监察官权利,但是是小官,远不如太守。

如果刺史有兵权,像董卓丁原,就很猛。如果没兵权,就会像王睿那样被孙坚随随便便搞死。

第二十四章 感恩

“咕噜——”

咽口水的声音在此时显得无比的清晰。张彦的话音才刚落,便见到众人的反应有些呆滞,心头顿时一阵暗笑。

拿捏不了两千年后的各种摆烂打工人,难道还拿捏不了你们这种两千年前的老古董了?

目光落在众人的身上,张彦可以明显看到,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无论是家境相对贫寒者还是相对富裕者,他们的表情上都写满了两个大字,也即是对于名声浓厚的“渴望”。

而后,见众人都已经被他调动起了积极性,又对着事儿有些熟悉了之后,他这才开始说起了一些详细的计划。

……

就比如说这男女招生的比例,当以庐江本地的男女比例作为基准,基本保持在每招收男子五人,就要同样招收四名女性学员,防止百姓的就学机会受到太大程度的性别的影响。

……

就比如说这三年一个班次的学制,当以三年蒙学为基础,蒙学结束后衔接三年的男女分校学习,专门学习各种对未来有用的专业知识。

……

就比如说在两个班次的学习生涯结束之后,如果有继续深造需求的,可以向学校申请研修三年,将毕业时间推迟到十五岁左右。

……

事实上,由于之前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准备的非常充分了,因此在此时此刻,张彦更多的都是在为他们复读一些之前就已经确定下来的东西。

只不过在这些东西之中,还是有些稍微的变化存在的。

像是专门为富贵人家提供,以深造为目的的继续研学规定,以及庐江学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外宫的分别,都被张彦一一确定了下来。

没错,作为目前为止庐江地区唯一的官办学堂,庐江学宫承包了学子从五岁到十五岁这九、十年间所需要进行的全部学习任务。

因此,对于那些还处在幼年的孩童,以及将将读过青春期,勉强成为成年人的小家伙们,学宫自然要严格的进行分级管理。

为了能够更好的帮助“高学年”的学子们进入学习状态,学宫未来也会提供与“走读”完全不同的寄宿制,让那些十二岁到十五岁期间,渴望着继续深造的孩子们能有一个优秀的休息环境,和一个可以供他们讨论、研究的地方。

至于那些年纪小些的,十二岁以下的,则通通作为走读生,并不需要学校为其提供食宿。

……

或许有人会觉得,像是后世那样将走读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式,难道就不好吗?

还真别说,在这个时代,这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真的不合适。

或者说,在整个封建时期,寄宿制才是士子、才子们学习最主要的方式。

可能在后世,各种学区房甚至筒子楼密集的时代,由家里人出钱,学生的衣食住行全部安排在校外是一种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是普遍的情况。

不过对于大汉,或者说是处在大汉晚期的东汉而言,这种方式对于庐江的住房压力显然不是普通的几间公寓就能解决的。

莫说百姓有没有钱租房,整个庐江能不能凑出让这些人居住的房间,都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正是因此,张彦在规划庐江学宫的时候思索了很久,最终决定在建筑的核心区域修建一座所谓的“内宫”,一方面作为高年级的学习、住宿场景,一方面对其中的人才采用培养效率跟更高的“一对一”制度

——也就是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位专门的老师负责,而一个老师负责的学生总数一般也不会超过十位。

这就和后来大学之中的教授单独培养制度有着异曲同工的妙处了。

……

“按照计划,这庐江学宫将建造在城南的城墙外部,占地面积极广,可以同时容纳三个班次,超过三万名以上的学生、教师同时进行就读、授课工作。”

“而这其中也会像我之前说的那样,将男校和女校分开管理,为的就是保障这些女子的隐私不被侵犯。”

“当然,这些教育,大多是处在基础中的基础。”

“我会下令,让他们在学宫之中再修建一座只能容纳数百人学习、生活的小城,而你们几位,以及未来我们可能会聘用的一些高级知识分子,那些文士之中有真才实学之人,则会在每年的‘毕业仪式’上遴选自己看重的学徒,百人选其一,通过他们的申请,带着这些人进入内宫进行进一步的授业。”

……

用最简单的方法向着众人描述着接下来的计划,张彦其实对于这种导师带着学徒的教育手段并不陌生。

在如今的大汉,可以说绝大对数的师生关系便是这样的。让他感到感慨的时候,也更容易让那些渴望进修的学子接受。

至于“老师”这一边儿……就更没问题了。

在座的四人除了徐庶没什么经验之外,哪个不是名声响彻一方的大人物?像是平时带几个学生之类的,对于他们简直可以说是熟的不能再熟了。

……

“使君……使君!那我呢?”

一个有些清脆的声音传来,果不其然,在张彦的话声刚刚落下不久之后,徐庶便是猛地拔地而起,兴冲冲地来到了张彦的对面。

确实,如果是几人里唯一一个不太方便开门授课的,便是刚刚成年不久,甚至从官方年岁上来看并没有成年的徐庶了。

徐庶今年满打满算才十三周岁……用在庐江的学制里,这就是一个刚刚从中等学部毕业不久,努力向着高等学部进发的学生,连自己的学业恐怕都没有休完,就更别说给别人当老师,去教导人家的子弟学习、成长了。

不过徐庶这人倒也无赖,看着张彦那有些奇怪地眼神,他并没有规避张彦的视线,而是更加勇敢地向前跨进了两步。

……

“使君,若是以我徐元直的年龄,恐怕去这内宫当做老师,会有些不大合适吧?”

……

“不过若是去做学生,那以我的学识能力,莫说是这群小崽子们了,就算是当朝的名流士子们,又有几人能够配做我的老师的?”

……

满脸窃笑地向着张彦说着,徐庶此刻就差将“信我”这两个字写在自己的眉眼之上了,一举一动之间,都有着浓郁地自信。

至于张彦,他的做法则简单了许多。

只见他与在场的几名老者都交流了一下眼神,见他们没什么意见之后,这才笑着拍了拍徐庶地肩膀:

……

“元直啊,你是知道的,我向来是无条件相信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