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87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若是按照此番说法,那张公子你可是帮了本侯一个大忙,本侯感谢你都是有些来不及,你又有什么地方需要感到羞愧?”

笑着吹捧了对方一句,张彦见到对方向着自己微微点头,这才终于明白了为何卫贤等人能够在短短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面将这日晷全部完成,其中不乏有着相对先进的改良工具对于他们工作产生的一些积极正面的促进作用。

而说起这件事,张彦也是不由得有些感慨,自己竟然在种种因素的推动之下,真的就将这日晷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里面便是锤了出来。

要知道,在古代时期,特别是秦汉这种生活物资较为匮乏,百姓大多数连食可饱腹、衣可遮体都是有些难以做得到的时期,其实大兴土木也是一件非常费时费力,同时往往要持续非常持久时间的一件事情。

而这其中不仅仅是因为在两千多年前,人们的施工工具较为简陋,没有一些先进的工具进行辅助,同时也是有着百姓必须在春夏务农,秋季收割,没有办法像是现代那般全心全意投入到建筑工作之中的原因在内。

换做是任何一个时期的王朝,哪怕是曾经处在强盛时期的东汉,想要一次性调动数万人前往同一个地区施工,就算不考虑这往返路上的粮食消耗,即便是这征调民夫对于地方生产所造成的打击,都是需要当时作为执政者的皇帝好好的掂量许久。

而若是像张彦这般由诸多的巧合汇聚在一起,几乎就是一件对于封建时代的王朝来说不可复制的事情。

首先,作为洛阳一带贵族的张彦,虽说没有权利像是天子那般直接从各地征调民夫进行劳役,但由于这中平五年前后的年景实在太差,同时又有着大量的农夫因为战乱而背井离乡,因此导致张彦的日晷施工现场峰值工人数量一度超过了六七万人,隐隐逼近了十万人口的大关,这几乎是当下洛阳城内寻常百姓接近两成左右的数量,即便是皇帝想要一次性征调这么多数量的劳工都也是难以做到。

而需要知道的是,人在营养充足的状态下能够焕发出的工作热情与能力自然也不是那些饥饿状态下的人们能够同日而语的,因此张彦在这方面,也是采取了如同“钞能力”一般的开挂方法,花费了数倍的成本来加速了这次奇观的建造工作。

不同于那些需要考虑建筑成本的执政王朝,由于张彦的手中其实还算是比较有钱,同时加上那位“祸乱朝纲、一言独断”的义父张让,两人能够动用的财产几乎已经达到了一个国家国库之中资产的水准,因此这次张彦也是没有在饮食等方面亏待那些为自己卖命的民工,即便是投入了大量了金钱,也是保证了他们的营养充分。

而这,自然不是那些追求“性价比”与“低成本”的统治者们会轻易做出的决定。

早在张彦带兵离开洛阳之前,虽说也是与卫贤等人定下了三个月左右的工期作为期限,但是当张彦启程之后,却也是早早的就做好了这奇观的修建进度,因为一些意外的原因而不得不导致最终延期的心理准备。

至于在归来之前便见到了那施工的进度迅速的推进到了九成九的地步,实话说对于张彦而言反而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意外之喜。

君不见即便是那千古一帝的秦皇祖龙嬴政,当年为了在北方修建一道万里长城拱卫华夏,也是足足动用了接近三十万人,花费了三十三年的时间才算全部完成。

而就算是这其中有着工人消极怠工、没有全心全意施为的因素在内,却也可以看的出在古代时期,想要大兴土木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如今卫贤仅仅是带着不到十万人的劳力,便是在三个月内将一座如同小型金字塔一般的日晷修建完好,那张彦自然已经是一千个一万个的满意,对于对方的进度没有任何的意见。

只是在今日说起了这事之后,他却又是不由得回想起来,自己昨日里在日晷平台上举行祭祀之时,所遇到的一件怪事,不由得向着在场的众人开口问道:

“对了卫贤,昨日里我见那日晷的晷面如同整个雕筑一般浑然一体,几乎没有见到任何的缝隙存在其中。”

“而那晷面我只是用目光估测,便是有着将近三丈长宽、三尺之厚。这么巨大的一整块汉白玉,你们是如何将之运送到了接近百米高度的日晷平台上面?”

有些好奇的向着卫贤与那张雎问了一句,张彦昨日里便是奇怪,这整块的汉白玉密度接近三千公斤一立方,那单单是那晷面,便是有着两百多吨的恐怖重量。

而现在这东汉可不是后世那种液压起重机可以大行其道的时代,一块两百吨重的石材,暂且不提这众人是如何从原产地房山一代运输到这洛阳城里,就仅仅是将这石材搬运到那日晷平台之上,就不是卫贤等人所使用的的那种古旧的木架滑轮能够办到的事情。

第四十八章 扶风马钧

要知道,这东汉可不是后世那种液压起重机大行其道的时代,莫说是这两百多吨重的巨型石材,即便是一块两百来斤的青石,寻常人等若是吃不饱饭都是很难将之举起。

而对于卫贤等人竟然能够在如此原始的条件下,将一整块汉白玉运输到洛阳城内并放置在日晷基座之上,张彦顿时对于对方所使用的方法感到了一丝好奇。

小说群:②0六8伍б0⑤叁

只是听到他这一问,卫贤在一旁到还没来得及出声,一个有些清澈爽朗的笑声便是从一旁传了过来。

……

“噗嗤——”

“皖国侯你这人真是有趣,那一整块石头算起来怕是有数万石的重量,又怎么可能通过人力将之抬起。”

“亏我先前看你对于一些事情说的头头是道,还以为你是个少见聪明人,却不想原来聪明人也是会有犯蠢的时候。”

有些清澈的声音传入张彦的耳畔,众人齐刷刷的转身看去,正见到先前跟着卫贤进来的一长一幼两人之中,除去张雎之外剩下的那名有些稚嫩的少年正伏在桌案上面笑的前仰后合,似乎是一副有些上不来气的模样。

而见到这人有些无礼的举动,张彦倒是也没有觉得生气,反而是用询问的目光看向了一旁有些尴尬,不断的用目光示意着那少年的张雎等人。

“这……不知这小公子此言乃是何意,本侯怎么有些不大明白?”

顶着一头雾水向着张雎问了一句,张彦对于这进来包间之后便是一直没有发声,发声之后第一句便是讥笑自己的少年男子有些摸不清来路。而在听到张彦这话之后,张雎也是赶紧伸手拉了拉那少年的衣角,示意对方收敛一些之后便是向着张彦沉声介绍了起来。

“皖国侯莫要见怪,这位乃是吾之旧友,扶风马家的马钧马德衡。”

“他方才发笑,绝非是有着讥讽您的意思,只是您先前所问的那日晷的晷面,却根本不是一整块白玉所铸,而是由大量的玉石拼合粘连而成。”

有些不好意思的向着张彦解释了一句,张雎也是对于自己的好友在对方这次在对方的面前有些无理的举动感到有些尴尬。而张彦在听闻这话之后,却是挥了挥手表示对方莫要在意,随后便将注意力放在了张雎先前所说的那个有些耳熟的名字上。

“马钧?这名字感觉怎么这么熟悉……”

“这不是在三国中后期,曹叡那边那个帮助魏国复刻改良诸葛连弩的大佬么?!他原来这么早就出生了?”

有些不敢置信的看着那名一脸笑意看着自己的清秀少年,张彦在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今日里不但邂逅了一位南阳五圣之一的大数学家张衡的后裔,居然还在这洛阳偶遇了马钧这名可以说得上是三国时期有名有姓的能工巧匠。

而虽说现在的对方看起来也就最多十五六岁,才是一副刚刚成年的模样,但深知对方未来成就的张彦,顿时难免在心中升起了一股招揽的心思。

要知道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马钧这人即便是后来在魏国这种相对较为传统的势力之中,都是创造出了不少的价值,帮助曹家政权大幅度的提升了军队的实力。

那将其带在自己的身边,张彦相信对方在未来能够为自己起到的作用,绝对会比在原本世界线中所做出的成就更加瑰丽。

更何况,年轻虽说代表着对方的经验能力都还没有经历长足的发展,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却也说明了此时的马钧还没有完全发育成型,还有着不少后期塑造的空间存在。

而若是能够将对方收之麾下,那与水泥、玻璃并称为穿越者三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便终于是有了出现的土壤。

早在还没有来到这东汉之前,张彦便是曾经与一些好友讨论过,在东汉末年除了一些有名的文臣武将之外,还有着哪些奇才是需要作为执政者在第一时间便去招揽。

而极为擅长军械制造,尤其是有着一定改良创新精神的马钧,便是与那药圣张仲景、外科圣手华佗以及蜀地一位浦姓的铁匠,一同站在了这穿越者必备人才的第一梯队。

目光灼灼的看着此时脸上还有些笑意的马钧,张彦在心生招揽之意的第一时间里,便是决定要与对方先打好关系。

而既然要打好关系,那他也是自然没有因为先前马钧的讥笑而生气,反而是和和气气的向着对方套起了近乎。

“哦哦,原来是扶风一带的马公子,本侯倒是听闻你的名声许久了。”

“只是不知先前的那个疑问,马公子能否为本侯解答一二?”

一脸笑意的恭维了对方一句,张彦作为一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了数年的成年人,自然是知道这种青春期刚刚过去,满心都是志得意满的年轻人应该如何去与之相处。

而果不其然,在说了几句好听的话之后,那马钧见到张彦服软,顿时也是没有了先前那般讥笑的想法,转而变得有些兴奋了起来。

“他说他听过我的名声?”

“原来我在洛阳也这么出名了吗,果然老爹让我一味的埋头苦读未必都是对的,这机巧一事上若是好好钻研进去,未必会比那些读书人的成就更差!”

心中有些兴奋的想到,马钧在听闻了张彦的话语之后,态度几乎是肉眼可见的迅速好转了不少。而不同于张雎这位汉末名家之后,马钧虽然也能够算得上是读书人,但却是实打实的寒门子弟,社会地位并不能够说得上是太好。

莫说是得到像张彦这样的大人物夸赞,在他还留在扶风老家之时,只要不会因为不读书被父母责骂都已经算得上是一件好事。

而如今见到张彦一副“虚心求教”的模样,马钧那种年轻人的虚荣心顿时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小事小事,皖国侯你且听我细细到来,”

赶紧拱手对着张彦的身影行了一礼,那马钧虽说先前表现的有些无理,但却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心思灵动,早就已经在张彦先前的行为之中摸透了对方的性子,知道对方不会因此而感到生气。

而如今张彦主动向他请教,马钧自然是赶紧起身,没有故作高深,而拂了张彦的面子。

“皖国侯,其实也可能是您这边先前对于那些土木匠人不大熟悉,因此也是不知道这工匠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手段。”

“莫说是这三丈长宽的巨大晷盘,就连那些房屋宫殿之中,所用的石材也都大多是由胶剂粘合而成。”

第四十九章 意外获得的早期数学人才

“皖国侯你有所不知,这房屋宫殿之类的大型建筑建造之时,用胶合剂粘连石材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

“只要用石灰混上糯米浓浆填充在石块之中,再用刮板将多余的部分刮去,那白色的建材在干燥之后几乎看不出来一丝一毫的缝隙存在。”

“先前的那日晷的晷面,就算不提那上面点缀的各种金银玉石,也是有着足足三万多石的重量。”

“为了帮助卫壮士他们完成这个晷面,我与张大哥乃是将日晷分成了等重的内外十环,每一环又以中心为轴均分为六十等块,这才最终将日晷的晷面分段运输到了平台上面,并由石灰浆进行粘连。”

“而即便是如此,最后那每块石材的重量也是达到了五十石之重,借由着滑轮与杠杆的帮助才将之运送上去。”

大概的向着张彦介绍了一下自己等人所使用的方法,马钧此刻的语气虽然还是比较谦逊,但说起了自己在众人的帮助之下,将那晷盘完美分割又重新拼合之时,脸上也是不由得浮现起了一抹骄傲的神色。

而听到了这,张彦也才是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顿时明白了自己先前的问题确实是有些显得自己过于脱离民生。

要知道早在四五百年之前,始皇帝嬴政在修建长城之时便是使用了大量的糯米浆液与桐油进行混合,用于粘合建造长城所使用的石块。

而如今秦汉两代合在一起已经有着四百多年过去,这种工匠之中常用的建筑手法自然也是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发展。

按照马钧所说,不但混合石灰可以用于填补白色石材的缝隙,若是家中富裕之人,也是有着不少人在糯米浓浆之中混合丹砂等燃料,用于涂抹、粘合那些色彩较为丰富的墙体。

至于这使用石灰混合糯米作为粘合剂,只能够算是建筑行业入门级别的常识了。

微微向着马钧的方向点了点头,张彦如今倒是明白了那两百多吨重的日晷晷面到底是如何才完成了最后的建造工作。

只是仔细的回想起了马钧先前所说之事,他却是突然从对方的话语之中发现了一个较为细节的地方,同时看向马钧的目光猛地亮了起来。

“等等,马公子你刚才说曾经帮助我手底下的工人将这日晷的晷面分为了六百等份分别雕刻铸造,那岂不是说你对于图形数算一类的工作非常精通?”

有些不可思议的看向马钧,张彦突然想起若是想要将这汉白玉材完美切割,除了工匠的手艺需要格外考究之外,还需要负责切割之人有着非常强大的数算能力。

而若是后世那种初中生都已经初步接触几何代数的时代倒也就罢了,在东汉时期,那些吃手艺饭的石匠们绝对不可能有着这么高水平的数学能力。

毫无疑问,既然马钧说了那晷面是被完美分割为了六百余份,那即便是在每一块石材的轻重上面略微有所差别,但也绝对不会差距太大。

而若是这负责切割的石匠没有那么强大的数算水平,那显而易见的,一定是在场的这两人之中恰巧有一人精通几何与代数计算,才帮助那些工匠在施工之前就做好了各项准备。

想到了这,张彦看向两人的目光顿时变得更加火热起来。

……

“精通数算……?还行吧……其实主要是张雎大哥比较擅长,我只是在一旁将他计算出的结果用图形的方式表现给那些工匠们看罢了……”

有些不好意思的挠了挠脑袋,在另一边,马钧听了张彦这话,即便是感觉到颇为骄傲,但倒是也没有完全将功劳揽在自己一人身上,反而是隐隐向着张彦透漏出了那名数学大拿正是在场另外一人张雎的信息。

2○б⑧56○五ろ

而听了对方这话,张彦也才是在突然之间回想起了,这张雎的祖上张衡正是极为精通数算一道,尤其是对于几何方面的知识尤为擅长。

按照史料之中的记载,张衡可以说是华夏历朝历代史上第一个提出了圆周率计算方式,并投身于该数值计算之中的大数学家。

而在给立方体命名为“质”、给球体命名为“浑”之后,张衡更是借由这两种概念将数学方法应用到了天文学领域的计算之中。

若非是《算罔论》这一奇书在唐宋时期便因为战乱而最终失传,那张衡所编著的这一数算奇书很有可能会如同《灵宪》在天文学领域之中的地位一般,成为华夏未来千年之间数学领域发展的基石资料。

如今即便只是张衡的第五代孙,但只要张雎的灵智算不上是太差,那显然对方的数学水平就绝对不会差到什么地方去。

要知道,和大多数的普通人了解到的知识不同,在机械设计工作、尤其是涉及到能量转化方面的机械设计工作进行的时候,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未必是设计者的物理与化学水平。

就比如那蒸汽机在发明之后的两百多年改造进程之中,数学家们便是起到了堪称决定性的重要作用。

如今在系统的帮助之下,其实有很多的材料只要张彦曾经看过,那在系统的帮助之下,他便可以花费名望将之从系统商城之中兑换出来。

而若是能够得到张雎等人的帮助,那张彦便是有把握在未来,通过小学到大学的一系列数学教材,将之培养成一个可堪一用的数学学科奠基之人。

而待到那个时候,《蒸汽机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锅炉蒸汽压力控制系统》等材料在张彦的系统商城之中便也是有了一定的用武之地。

不同于那些普通的理科生,张彦在大学期间其实也借助学校在赛里斯知网免费下载论文的优势,阅读了不少乱七八糟的琐碎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