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唯一的办法就是学习。
就像是抗日军政大学一样,在根据地办一些学校。让游击军的基层指挥员学习,提高他们的素质。只有基层指战员素质上来,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够提高。
“也只能这样了。”
张大虎点头。
魏红军继续道:“我们要把部队扩编至七百人到八百人左右,但我们现在部队还不到两百人。剩下的五六百人都要招兵。虽然说我们这一次打的很漂亮,影响力也很大。但想要在短时间之内招这么多兵,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李老师,你有把握吗?”
“这不好说。”
李世平道:“这段时间我一直在第三区活动,周围的农村也一直在联络,也宣传抗日。有不少年轻人经过我们的宣传想要参加游击军,但五六百人真的不是小数目。
第三区的人口加起来也就两万人上下,想要在第三区招五六百人并不容易。特别是我们八路军还没有军饷,想要招兵就更困难。”
招兵不是说两句话,喊两句口号就可以的。
如果招兵真的那么容易,国军也不至于大量的抓壮丁。其实就是因为愿意当兵的人少,所以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抗日,抗日,一般的普通百姓知道抗日是啥东西?八路军在山西也是如此。
八路军在山西没有根基,山西百姓很多都不知道八路军是干啥的。
阎锡山在山西多年,对于山西百姓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山西百姓来说,晋绥军才是他们的子弟兵。其他中央军也好,八路军也好,他们是不可能一下子信任的。
李世平这段时间虽然一直在做地方工作,但想让盛县百姓完全接受八路军,那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更何况想要招兵五六百人,那就更不是简单的事情。他们凭什么要参加连军饷都没有的八路军?
魏红军皱眉。
现在游击军不缺钱,不缺武器,不缺弹药,不缺粮食,甚至不缺布匹。缺的就是人,愿意心甘情愿当兵的人。
“这还是根据地建设的问题。”
“是。”
李世平最有发言权。
开口道:“虽然日军进入了盛县,但只有一个中队。所以盛县原来的政府机构目前还在,他们对于我们八路军是排斥的。我们想要在盛县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地方政府机构。只有加强根据地建设,才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看来我们要尽快的在盛县展开减租减息,打造盛县根据地。”
只有把农村,农民最关注的土地问题重视起来,八路军才能够在盛县扎下根来。
而现在的土地问题,那就是减租减息。
只有减租减息运动开展起来,才能够在农村得到农民的支持。有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还有那些开明地主的支持,游击军才能够在盛县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自己的地方政府。到时候就不会担心兵源问题。
“司令员,你和参谋长负责部队扩编和整训,还有帮村民整修损坏的房屋。我要和李老师一起推行减租减息工作。”
“好。”
干部不够,魏红军一个军队政工干部,都要参与地方工作。
没有魏红军,王秋云不仅要负责军队军事建设,还要负责部队的政治工作。不过中央苏区过来的红军干部,很多都是允文允武。不少老红军干部,都是两个都做过的。包括军队高层,他们也都是军事干部、政工干部轮番做过的。
“李老师,你帮我约见杨永辉校长,我要和杨永辉校长谈谈。”
第026章 接触杨永辉
曹杨庄是盛县第五区,在盛县东南部。
离张家沟村有八十里左右的距离。魏红军跟着李世平来到了曹杨庄。因为游击军发展到现在的规模,魏红军已经深刻的明白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根据地,建设根据地,发展根据地。
有了根据地什么都好说。
没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那就什么都没有。有了根据地,部队可以在根据地内部筹响,在根据地内部募兵。之前只有一两百人的时候,可以靠缴获生存。但随着军队规模达到七八百人,加上以后还会有一些机关人员,人数超过千人的时候,光是靠着缴获是不可能生存的。
必须要有稳固的根据地,给部队提供粮饷。
说白了就是要收税。
只有收税,部队才能够活下去。而想要收税,就必须要建设根据地,建设地方政府。而要建设根据地,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行减租减息。
而减租减息需要当地士绅的配合。
李世平推荐的杨永辉,正是盛县极负盛名的名人。他们杨家也是盛县大家族,就是魏红军需要的开明士绅。
曹杨庄也是山多,不过耕地也多。
因此地主也不少。
魏红军和李世平来到曹杨庄的时候,魏红军看到了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此人穿着蓝色长衫,全身上下都是读书人的气质。
“校长。”
“李先生。”
李世平看到杨永辉,下马微微弯腰敬礼。杨永辉也是如此回礼。
读书人的礼节就是多。
两个人互相施礼之后,李世平给杨永辉介绍魏红军:“校长,这是我们盛县游击军的政治委员,八路军115师来的魏红军政委。政委,这是我跟你提过的杨永辉校长。”
“杨校长,久仰大名。我来到盛县第一天就听说了杨校长的名字。”
“魏政委,我对于你们八路军才是真正的如雷贯耳。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打了大胜仗,鼓舞全国抗日士气。魏政委你们在盛县连打胜仗,把日军赶入县城不敢冒头。
你们是英雄部队。”
“杨校长,太过夸奖了。我们是军人,保家卫国是我们的责任。”
“魏政委,我们不要在这里说话。请里面谈话。”
“好。”
魏红军和李世平进入杨永辉的曹杨庄游击队营地。
魏红军观察曹杨庄游击队。
盛县的这些武装,都在魏红军的计算当中。未来盛县的抗日局面,肯定是要游击军负责。这些其他的武装,都是要并入游击军当中的。
曹杨庄游击队人数不少,正在训练的就有150人以上。
李世平介绍说,曹杨庄游击队学生很多。魏红军也发现了,曹杨庄游击队这里面有不少学生仔。这里面的不少学生都认识李世平,看到李世平都跟他打招呼。
看着这么多的学生,魏红军心中是非常羡慕的。目前的八路军部队,能够识字的都是宝贝。八路军多少基层指战员,都是文盲出身,很多人都是在军队识字的。
像115师的基层指挥员识字率在八路军还算是比较高的,相比起来120师和129师目前的基层指挥员甚至还有不少文盲。因此在八路军内部,读书人都是宝贝。
更不用说这些大部分都是有中学学历的。
这样有文化的人,只要培养好了,都是未来干部的苗子。就算不能当军事干部,也能当政工干部。就算不在军队序列当中,也可以参与地方政府的建设。因此魏红军对于这些学生是非常眼馋的。
目前游击军就缺少读书人。
曹杨庄游击队是一介书生组建的,本来还以为是一盘散沙的散兵游勇。没想到看他们训练还是有模有样的。
“魏政委,请。”
一个很简陋的屋子,应该就是曹杨庄游击队的指挥室。
杨永辉指挥室也没什么人,杨永辉亲自给魏红军和李世平倒茶。虽然指挥室简陋,但毕竟是知识分子,里面该有的都有。
“魏政委,你们打的几场仗实在是太出色,轰动整个盛县。现在日军龟缩在县城不出来,这都是你们的功绩。”
“杨校长,我们能够获得胜利,其实是因为日军在盛县人数太少。盛县这么大,且山高林密,到处都是打伏击的地形。而日军在盛县只有一个加强中队两百多人的兵力,所以才会如此受挫。而日军之所以在盛县只有一个加强中队的兵力,是因为日军主力正在打忻口战役,所以抽不出多少兵力。不过等日军打完忻口战役,然后拿下太原,那么国军部队只能是往后撤离,晋绥军部队就会渡过黄河。到时候整个山西就很难再出现忻口战役这样大规模的正规战。黄河以东地区的国军部队会越来越少,那么日军就能够抽出部队巩固占领区。而像我们盛县游击军,还有杨校长率领的曹杨庄游击队,都会是日军重点扫荡的目标。日军一个中队,我们还能够勉强应付。如果日军在盛县进驻一个大队的兵力,那可就是一千人的日军。在战场上日军一个大队,甚至撵着我们一个师的部队。以我们目前的实力,如果盛县真有日军一个大队进驻,那么我们都不是对手。”
杨永辉沉默片刻,才道:“魏政委认为忻口战役我们会失败?我们守不住太原?”
“是。”
魏红军很肯定的回答。
杨永辉再次沉默。
好一会才道:“阎长官还有几十万的部队,又有中央军的支持,忻口战役打的正激烈,怎么会失败?再说太原就算是陷落,也不会是在短时间之内。”
“杨校长,做学问你是我们的老师。但说打仗,我是老兵。你没有上过战场,没有和日本人打过仗,不太清楚具体的情况。我随着115师东渡黄河进入山西,一路上看到太多东西。忻口战役目前打的是激烈,但国军已经疲态尽显。我可以在这里保证,不需要半个月时间,整个忻口战役就会以我们的失败结束。忻口战役只要失败,那么太原无论如何都保不住。忻口战役失败大家都争相逃命,谁会去管太原。”
阎锡山在山西太长时间,在山西根基非常深。
像杨永辉这样的读书人,早年虽然因为各种各样原因退出政坛,但相比起八路军更信任阎锡山。只有打掉这样的幻想,告诉他们晋绥军是真的无法回到晋东北,才能够打消他们不切实际的期待。
杨永辉真的只是读书人。
组建曹杨庄游击队,也只是因为心中最朴素的爱国之情。
对于战争的确是不熟悉。
所以对于魏红军判断的忻口战役,也不知道对不对。
“杨校长,日军不会给我们太多的时间。我们必须要在日军抽出部队扫荡我们之前,加强我们的实力。我此次过来,是想邀请杨校长合作,共同抗日。”
“共同抗日,共同抗日。”
杨永辉不停的说着这句话。
想了想道:“李老师,我想跟魏政委单独谈谈,可以吗?”
“那你们谈。我去看看学生们。”
第027章 土地问题
李世平离开之后,杨永辉才缓缓开口道:“魏政委,你以前是红军?”
“是。”
“我听说八路军115师就是当年在江西轰动一时的朱毛红军?”
“我们115师是以前的朱毛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的。”
“当年红军是要打土豪,分田地。”
“国共合作抗日之后,我们中央已经不再提出这样的口号。目前我们八路军的口号是减租减息,具体还在讨论。不过大致的政策是二五减租,也就是原则上按照战前的原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当然还要规定地租的上线。至于减息,就是承认原来农村的借贷关系,但年利息不得超过一分半。”
杨永辉这样的读书人,你必须要从政策上说服人家。
他跟那些草莽英雄不一样。
那些草莽英雄,可能因为八路军某个人的个人魅力就投奔八路军。也有一些人认为八路军能打日本人,也会投奔八路军。甚至有些人想要升官,在敌后找不到其他部队,也会投奔八路军。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有。
但大部分读书人可不会这样。
特别是杨永辉这样,有文化、有想法,还经历过很多事情的读书人,更是不容易拉到八路军这边。所以魏红军对于杨永辉的问题,都是细致的回答。
告诉他八路军的政策。
杨永辉点头道:“以前大革命时期,孙总理提出新三民主义,准备推行的政策就是如此。后来国共合作北伐,双方都认可这种方案。”
大革命时期,杨永辉也是热血青年之一。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