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226章

作者:随遇而安

这种反复的命令之下,日军的伤亡也不小。

又没有完全解决第五战区。

不过虽然日军没有完成既定目标,但对于抗战信心的打击还是非常大的。毕竟占领了宜昌,重创了第五战区。第五战区的伤亡达到十万人。

到了这个时候国内悲观情绪再次出现。

以前是那些伤悲秋的文人天天悲观,现在是很多国军高层、国民政府高层都开始悲观。特别是汪精卫投日之后,国军部队投降与日增多。

为什么说汪精卫坏。

因为他是国民党元老,甚至他是同盟会成立时候的大佬。在国民党内部的资历来说,汪精卫是大佬中的大佬,还是曾经的国民党总裁。

这样的人物投奔日本,影响力哪里是早就被扫进历史的北洋军阀可以相比的。不要说是现在华北伪政府的那些北洋政府高官,就是段祺瑞、吴佩孚这些人投降日军,影响力也比不上汪精卫。因为汪精卫虽然在重庆被老蒋压制,但他是真正的实力派。段祺瑞、吴佩孚这些人都已经没落多少年,根本没有多少号召力。但汪精卫是真正有实力、有号召力的大佬。

汪精卫投日,国民党二十多个中央委员跟着投日,国民党十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当了汉奸。

还有汪精卫此人,喊出了那一句“曲线救国”

的口号。

迷惑性太大。

多少人本来犹豫,是不是应该投降日军。可是他们担心被人秤击为汉好,所以不敢公开投日。可是现在汪精卫投日之后,毫无廉耻的喊出“曲线救国”的口号,让那些摇摆不定的人选择投日。而且这些投日的汉奸开始振振有词的表示自己也在救国。

一时之间真的是“降官如毛,降将如潮”。

各种投降、悲观的观点充斥在全国各地。

任何洗白汪精卫的投日行为,那都是历史虚无主义。因为汪精卫的投日带给中国抗战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

这就是1940年的六七月份。

为了尽早的解决中国战争,日军在南北两边增加了他们的攻势。在南边是集中兵力发动枣宜会战,在华北是加强了各种碉堡的修筑。到了这个时候日军在华北已经修筑了三千多个据点。

对于八路军根据地的压制越来越厉害。

八路军高层是频频开会。

整个八路军高层气氛凝重。王秋云和魏红军虽然资历浅,但现在已经是军分区的司令员、政委级别。所以很多事情还是能够知道的。

从进入五月份开始,晋察冀军区这边就已经开始频频开会。

就是让各个军分区手底下的部队进行整训,准备打仗。中共中央在1940年7月7日发表的《中共中央为抗战三周年纪念对时局宣言》中指出:日本“企图用封锁我国际交通线,向我正面进攻及举行天空轰炸等加重压力与加重困难的办法,达到其分裂中国内部,逼迫中国投降之目的”,“现在是中国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抗战困难的时期”,号召“全国应该加紧团结起来,克服这种危险与困难。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向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下达了《战役预备命令》,同时上报中共中央军委。晋察冀军区这边接到命令之后,很快就让各军分区领导过来开会,包括翼中军区各个军分区干部也参加会议。因为这个关系到晋察冀军区各个军分区,冀中军区也不例外。

1939年的晋察冀北岳区发展太快,战果太辉煌,已经成为整个八路军系统当中最强大的军区。

目前的晋察冀军区在八路军序列当中是,地盘最大、根据地人口最多、军队发展最快、战果最辉煌的军区。所以晋察冀北岳区的地位一直在上升。

1939年的时候,晋察冀军区先是统一了晋察冀北岳区、冀中军区、冀热辽挺进军的团级部队番号,紧接着又是统一了冀中军区几个军分区的番号。

进入1940年之后,甚至冀中军区的作战计划,晋察冀军区都开始过问。

虽然没有直接插手冀中军区的人事问题,但晋察冀对于冀中军区的领导权是越来越加强。这一点中央也是支持的。之前是因为晋察冀北岳区和冀中军区是完全不同序列的情况,所以不好强硬的粘合在一起。但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双方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多,包括干部交流也不少。

加上晋察冀北岳区的发展远远超过冀中军区。

冀中军区虽然部队多,但战斗力弱,根本无法和北岳区精兵强将相比。因此双方地位差别也越来越大。因此中央支持双方更加紧密的配合。而想要紧密配合,统一领导权才是最好的办法。

就在不久之前,一直没有插手冀中军区人事权的晋察冀军区,任命了原晋察冀军区副参谋长,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校长孙义担任冀中军区参谋长。

这已经是非常明显的信号。

那就是晋察冀军区,或者说是晋察冀分局开始要真正的领导冀中军区。用这种干部安排的手段慢慢的插手冀中军区的人事问题。

在此次会议上晋察冀军区制定作战计划。

总部要求的是,让晋察冀军区拿出最少十个团的部队参与这一次的破袭战。不过晋察冀军区这次是准备抽调15个步兵团参加这一次正太路破袭战。现在的晋察翼可比历史上强大多了,光是北岳区就拥有超过30个主力团。因此这一次晋察翼军区抽调15个步兵团,两个骑兵团,一个炮兵团,组建三个纵队。

这其中一个骑兵团是三分区的骑兵团,还有一个骑兵团是冀中军区的骑兵团。至于炮兵团是一分区拿出来的。目前晋察冀军区当中,大部分军分区最多就是炮兵连。只有一分区如此的富裕,可以拿得出整建制的炮兵团。

这样晋察冀军区这一次是准备调动三万三千人。

当然这都是主力部队。

除了主力部队之外,军区还从一分区抽调两个游击支队,加上三分区的游击支队,四分区的两个游击支队,总共五个游击支队参加此战。

三个纵队,右纵队以二分区和四分区、五分区的部队为主。主要部队是二分区的4团和四分区的5团,以及五分区的19团,总共三个主力团参与破袭娘子关。郭田民担任右纵队的司令员。左纵队以冀中军区和三分区的部队为主,冀中军区拿出四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三分区拿出两个步兵团和一个骑兵团,总共六个步兵团和两个骑兵团参与破袭微水到石家庄一段的铁路线。黄勇担任左纵队司令员。

中央纵队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

一分区一家就拿出了六个主力团参与这一次的破袭战,加上自己带来的炮兵团,和两个游击支,队,足足一万五千人的部队。甚至可以说中央纵队基本上都是一分区的部队。虽然纵队直属的一些部队也参战,但都不是主力。杨全武担任中央纵队的司令员。

当然这没有结束。

军区还命令各军分区参与破袭平汉路、同铺路,以及山西境内的几个主要公路。破袭平汉路,参与者是一分区、冀中军区、三分区的部队,二分区和五分区配合120师破袭同蒲路。11军分区和12军分区,也就是八纵也接到了命令。

八纵可是晋察冀军区的拳头部队之一。

现在这么大的战役,怎么可能不给八纵任务。

不仅要给八纵任务,而且还是很重要的任务。

第325章 作战命令2

在军区开完会议之后回到盛县,王秋云和魏红军立马召开会议。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八纵高层会议。而是一次动员下面所有部队的会议,八纵下属部队指挥员几乎都到了会场。

八纵召开的会议,除了王秋云和魏红军,纵队这边还有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徐罗民,纵队副司令员郑伟山,纵队副司令员李世平,纵队副政委楚河,纵队政治部主任韩卫国,纵队军法处主任洪满。

然后是下面各个支队的领导也在。

察南支队这边是,纵队副司令员兼任察南支队司令员兼政委张子华,察南支队副政委雷佳斌,察南支队副司令员吴清河。平北支队这边是,纵队副司令员兼任平北支队司令员肖勇实,平北支队副司令员兼40团团长蔡德宝。

然后是宁高镇支队,也是察西支队。

察西支队司令员高伟,察西支队政委韩浩,察西支队副政委卢伟生。察北支队这边是,司令员兼任政委冯木林。

察东支队是司令员张大虎,政委夏侯文。

除了这些支队领导之外,各个支队的团级领导也都来到这里。目前八纵拥有10个主力团,分别为16团、18团、25团、26团、34团、35团、37团、38团、39团、40团。

当然这些都是军区给的主力团番号。

除了主力团番号之外,八纵自己的团级编制单位也有不少。宁高镇支队下辖的三个大队,每个大队都拥有两千人左右。虽然是大队名义在活动,其实是团级编制。

察东支队的新一团、骑兵团、特务一团,以及察东支队新组建的特务二团,察东游击支队,目前都是团级编制。这里面特务一团和特务二团是从特务团一分为二的部队。

特务团一千多人进入丰宁县一年多时间,部队已经扩展到四千多人。这都是因为去年关东军和苏军打仗,华北方面军围剿晋察冀北岳区和冀中军区,所以热河和冀东一带一时之间日军兵力空虚。

给了他们发展的机会。

特务团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迅速发展。展人数太多,察东支队就把特务团分为特务一团和特务二团。一团是特务团主力组成,康水依旧担,任团长,沙学文担任政委。特务二团是原26团一营长周冲担任团长兼政委。

还有就是察东游击支队。

这是当初赤峰反正的部队。经过慢慢的改造特别是吴平山担任龙延赤县大队政委之后,对于部队的改造速度就更快。到了现在这支部队已经完全,成为了八路军旗下部队。

现在改编为察东游击支队。

因为这支部队虽然是团级编制,但总共才八个步兵连,1400人左右。因此调原特务团特务营营长,也是铁血抗日队出身的牛新亮担任支队长。

也就是说察东支队除了26团这个主力团之外,还有五个团级编制的部队。这里面新一团和特务一团都是12个连,两千多人的大团。也就是现在没有编制,其实都算是主力团。

然后纵队直属还有好几个团级编制。

一个是警卫团,一个是新二团,一个是新三团,以及教导大队。

新二团是唐范新组建的部队。魏红军答应了唐范,经过三个月的训练之后,教导大队一个中队直接让唐范带走。足足220人的连排级干部。

加上他训练三个月的新兵部队,抽调了1000人组建了新二团。

之后新二团放到了昌平。

既然唐范想打仗,那就让唐范带着新二团去昌平。35团在昌平,现在是天天都在打仗。因为独立混成第十六旅团在昌平不停的修筑碉堡,一场扫荡和反扫荡的战斗天天进行。

正好让新二团去那里发展。

唐范的实力是母庸置疑的。去昌平发展不过三个多月的时间,部队已经是发展到了1800多人。唐范不仅训练基层指挥员有一套,训练新兵也非常出色。

本来新二团完全是一支新兵组成的部队,仅仅半年时间之内,新二团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

至于新三团是从教导大队抽调一个中队,和新兵一千人组建的新团。任命徐罗民从抗大带来的学生,也就是教导大队一中队中队长韩成伟担任新三团的团长兼任政委。

当然这支新三团战斗力肯定无法和老部队相比,就是比新二团也差了不少。不过因为基层指挥员都是老兵,都是之前主力部队的班排级干部。从教导大队出来之后,进入新三团,他们大部分都是连排级干部,有些人担任班长。直接把这支部队架起来。已经完全不像是一支新兵部队。

训练的教导大队抽调两个中队组建新二团和新三团之外,其他毕业生都是各回各家。他们本来就有原单位,来教导大队只是学习的。学习结束就回原单位。

第二批教导大队毕业之后,第三批教导大队再次组建。

虽然唐范不愿意继续负责教导大队,但魏红军的想法和杨全武是一样的。一支部队的强大,和他的基层指挥员的素质是息息相关的。

只有基层指挥员能力足够强大,部队的战斗力才能够上升。只要基层指挥员有能力,那么就算是一群新兵,也能够很快形成战斗力。

所以魏红军也是非常重视教导大队的培养。

唐范走了之后,魏红军和郑伟山商量,任命当,初跟着徐罗民来到八纵的于洋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负责新一期的教导大队。于洋来到八纵,先是担任第一批教导大队中队长。唐范担任教导大队大队长的时候,他作为教导大队副大队长,配合唐范的工作。

也就是说,八纵除了10个主力团番号之外,还有12个自己内部的团级编制。这一次这些人都来到了会场。

王秋云先是读了总部下达的“战役预备命令其实就是总动员令。

让八路军部队都明白,总部要干大事情。所有的八路军部队都要有所准备。

读完总部总动员令之后,王秋云让徐罗民介绍一下情况。

“总部的命令主要是为了正太路破袭战。日军在华北修筑了各种据点3000多个。而这些据点和碉堡的一半都在正太路。日军凭借着正太路,牢牢地封锁我们的根据地,分割129师和我们晋察冀根据地,甚至分割了129师和冀南军区之间的联系。所以总部准备以129师和我晋察冀部队,对正太路进行一次破袭战,摧毁日军在正太路的那些据点和碉堡。我们晋察冀军区的任务是,破坏正太路平定(不含)至石家庄段,重点破坏娘子关、平定段、对边区周围的北宁、津浦、德石、沧石、平汉等铁路也要派部队破袭。当然还要阻止日军增援正太路。为此军区准备抽调15个主力团,还有两个骑兵团,以及一个炮兵团,参与这一次的破袭战。”

徐罗民简单介绍了一下现在的情况。

15个步兵主力团,对于晋察冀军区来说真不算什么。现在的晋察冀军区,如果把冀中军区和冀热辽挺进军都加起来,有近六十个主力团。这还不包括各军分区自己打造的,晋察冀军区没有授予番号的部队,以及一大堆的地方部队。

这些要是全都加起来,那么光是晋察冀军区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就有一百多个团。

像一分区的游击支队下辖六个连,那都是一千来人的标准小团。一分区是真正的兵强马壮,控制的地盘人口也多。所以一分区只要有地方部队升格,为主力部队,那么很快就能够重新建立游击支队这种地方部队。在一分区这种小团模式的游击支队非常多。

而且这些小团编制的游击支队也不是随便成立的。基本上有资格升格为游击支队的,那都是打过不少仗的地方游击队整编而成的。

杨全武最厉害的不是简单扩军能力。而是整合各种部队之后,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让这些新整合的部队有足够的战斗力。这也和杨全武极度重视培养基层指挥员有关系。

就算是非常危险的时刻,杨全武都不会随便动用手中的教导大队这种培养基层指挥员的部队。正因为他如此的重视培养基层指挥员,所以在晋察冀部队当中,一分区拥有最多、最出色的基层指挥员。

当然不仅仅一分区如此,其他军分区都有不少没有军区授予番号的地方部队。

所以晋察冀军区这一次抽调15个主力团参加正太路破袭战,真不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