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275章

作者:随遇而安

七百人左右的部队。

看着日军部队冯木林是非常有信心。

毕竟这一次自己调动了独六团和独七团这两个察北支队的主力团。人数超过四千人,伏击日军一个七百人左右的部队,胜算还是很大的。

13联队的山本大队,大队长山本清少佐。

驻蒙军26师团从成立开始就一直多灾多难。

被傅作义部和晋察冀一分区部队轮番打击,整个26师团已经换了三遍。要不然以山本清的资历,不肯能在13联队当大队长。

此次扫荡兴和县,虽然战果不错,但山本大队自身的伤亡也不小。

兴和县的游击队神出鬼没,不正面作战,不是偷袭,就是袭击后勤。甚至察西支队在兴和县新组建的自卫团,还伏击过山本大队一个中队的壮举。

可惜自卫团战斗力不足。虽然是伏击了山本大队一个中队,可是不仅没有歼灭这股日军中队,反而自己伤亡很大。不过就算如此,战斗当中日军阵亡官兵也有近五十人。

山本大队出击的时候,加上速射炮小队和通讯,小队,人数是近900人的。可是转了一圈回来,就剩下了七百人左右,损失近200人。

山本清接到集宁的电报,更是急急忙忙的回撤。

因为山本山清知道,如果集宁被八路军攻占,那么自己这个大队也是必死无疑。没有了集宁,就没有了部队后勤。特别是大同、集宁、张家口中间都是八路军部队。

要是丢了集宁,自己这几百人根本跑不掉。

所以听到八路军进攻集宁,山本清是没有片刻的耽误。虽然中途有一些八路军游击队偷袭,但他并没有搭理他们。因为在山本清看来,这就是八路军阻止自己回去。

“砰

“轰山本清开始还以为是八路军游击队,但很快他就明白自己这是被人伏击。

毕竟枪声数量就不一样。

八路军游击队一般都是几十人,最多就是一百人左右活动。但这一次不一样,听枪声就知道伏击的八路军部队有三四千人。

冯木林是游击战专家,从陕北开始打过无数次的伏击战。

所以对于自己这边的情况很清楚。察北支队自从建立之后,就没有打过这么大规模的伏击战。八纵部队扩张速度太快,非常缺之合格的基层干部,特别是基层军事干部。

虽然八纵的察南干部学校,八纵教导大队,都在不停地培养基层干部。但培养的这些干部,根本不够八纵扩张部队使用。而且更重要的是,一边培,养基层干部,一边是基层干部大量的牺牲。

八纵成立以来,几乎天天打仗。几个月就打一次大仗,基层干部牺牲非常多。

合格的基层干部是什么样的。那就是熟练掌握连排班级战术,懂得如何部署连排班级火力,懂得如何防御,如何进攻。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目前八路军不少基层干部正因为没有熟练掌握这些连排班级战术,所以攻坚的时候不懂得灵活使用手中的火力,不懂的攻坚战术。造成的结果就是部队伤亡严重。这种问题一直在解放军时期都是存在的。

察北支队就存在这种情况。

因为一直是打游击,伏击都是伏击小规模部队。因此察北支队的基层干部,基本上都没有出色的攻坚能力。正因为冯木林知道自己部队的情况,因此冯木林此次安排的伏击,都是尽量的避免强攻。

独六团和独七团,都埋伏在离日军比较近的地方。第一波开枪的时候,没有任何的保留。冯木林只留下了一个连的预备队,其他部队都参加了伏击。

就是为了第一时间增加日军伤亡。

第一波攻击之后,独六团和独七团有专门扔手榴弹的队伍。因为察北支队是常年打游击战,打小规模伏击战,手榴弹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冯木林专门在察北支队各个团,都组建了手榴弹部队。

都是抽调臂力强的战士。

手榴弹普遍都能够扔出五十米上下。加上手榴弹的爆炸范围,放在高处扔手榴弹,那么能够在七八十米的位置上袭击敌人。

效果还非常好。

“轰轰轰”

第一波攻击,加上手榴弹攻击,日军伤亡很大。

这一波也就十分钟,但日军伤亡超过150人以上。其中阵亡和重伤员就超过100人。第一波进攻之后,独六团和独七团就开始猛冲,准备分割日军。

可惜日军也是身经百战。

特别是日军26师团的部队,那更是身经百战。虽然情况很不利,骤然受到了察北支队的伏击,但山本大队大部分官兵还是在不到十分钟之内找到了隐蔽点。

不过也有一些日军官兵是没能够迅速找到隐蔽点。

被冲下来的独六团和独七团官兵分割起来。

“第一中队冲过去,重机枪和速射炮上前掩护。”

“围起来,围起来。”

“部队不要被冲散。”

找到一个隐蔽点藏起来之后,山本清开始下命令。

他已经来不及统计部队伤亡。

反正马路上一片一片的户体,还有那些来不及隐蔽的重伤员,一眼看过去就有上百人之多。具体多少山本清根本没有精力统计。

因为山本清清楚,自己没有时间浪费在统计伤亡这种事情上。现在的情况如果自己不赶紧组织部队还击,那么自己这个大队就会全军覆没。26师团13联队的确是作战经验丰富,但面对这样的伏击,官兵依旧是慌乱不已。

更不用说伤亡这么大。

本来也不过700人的队伍,第一波下来伤亡150多人。又有100多人现在被独六团和独七团的部队分割为三部分包围。真正找到遮掩物隐蔽的日军还不到500人。

而且这些隐蔽的日军,也只是找到了临时的隐蔽点,并没有一个稳固的阵地。

这种阵地的防御是很差的。

所以山本清现在没有时间考虑其他的事情。山本清打起精神,开始部署部队反击。日军第一中队立马以小队为基干,在重机枪和速射炮的保护之下往前冲过去,准备给大队打开一条路。

跟着第一中队的就是两门速射炮和重机枪。

这一次山本大队出征的时候是带着27挺轻机枪,36具弹筒,8挺重机枪,2门速射炮,2门步兵炮,2门四一式山炮。部队火力是非常足够的。

不过在兴和县扫荡的时候,丢失了5挺轻机枪、11具郑弹筒简。主要是被兴和县自卫团伏击的时候丢失的。而刚刚受到伏击,特别是手榴弹袭击之后,5挺轻机枪、2挺重机枪、3具掷弹筒、2门步兵炮和一门四一式山炮都被扔在了公路上。

就算如此,日军目前依旧拥有17挺轻机枪、22具郑弹筒、6挺重机枪、2门速射炮、1门四一式山炮。第一中队除了带着自己中队的轻机枪和掷弹筒之外,还有速射炮和重机枪的配合。

准备一气打出去。

“砰砰砰”

“哒哒哒”

日军速射炮,炮击速度很快。

速射炮一分钟就射出去三四发炮弹。虽然炮弹威力比不上步兵炮,但对于八路军阵地的威胁还是非常大。还有重机枪,四门重机枪掩护日军中队,让堵住日军前进方向的八路军阵地指战员都抬不起头来。

“预备队全都拉出去。堵住前面的口袋,千万不能让日军冲出去。”

看到日军一直冲击出口。

冯木林本来就没有多少预备队,但看到现在的情况立马让预备队增援。实在是日军火力太猛,部队伤亡太大。日军为了冲出去,那真是疯狂。

速射炮、重机枪、掷弹筒,都不要命的开火。

说实话察北支队一直在察北地区打游击,啥时候碰到过如此火力的敌人。日军第一中队大约一百人,在这些重火力的掩护之下,不停的冲击阵地,阵地已经是发发可危。

冯木林怎么可能让到手的鸭子飞走。所以冯木林也下了狠心,把手中的预备队都派出去。

“该死,这仗是怎么打的。”

刚刚把预备队和警卫连都派出去之后,冯木林还是很生气。

明明是一次很好的伏击战,第一波伏击也非常成功。但没想到接下来却打成了一锅粥。

日军拥有如此强大的火力是冯木林根本没有想到的。虽然日军只是临时建立了一些阵地,但他们以轻机枪、掷弹筒、重机枪打造了防御阵地,独六团和独七团怎么都攻不上去。

冯木林立马拿起电话,给独六团团部打出去,吼道:“黄彦军,组织几个突击连,集中全团所有的轻机枪掩护,把日军部队分割起来,千万别让他们聚集在一起。”

电话线都是打仗之前,早早地就埋好了。

日军部队因为是各自找到隐蔽点构筑阵地,所以整体上是分散的。一般都是一个小队,或者是围绕着一挺重机枪,几具掷弹筒构筑一个阵地。

但慢慢的这些人开始往山本清的指挥部移动。

冯木林是绝对不能允许日军重新聚起来。毕竟这部分日军加起来三百多人,如果让他们聚在一起构筑新的阵地。日军这么强大的火力,冯木林是真的没有把握可以打下来。

“是。”

“还有,部队不要留下什么预备队。全都给我压上去,短时间之内把日军分割包围。

“是。”

和独六团通话之后,冯木林给独七团打电话,道:“赵军友,你们独七团是怎么回事?速度这么慢,你们独七团包围的日军还不到一百人,被你们分割成三块,你们还没有吃下来。你手中要是有什么东西,全都压上去。现在是你死我活的时刻,不需要保留什么。”

“是。”

到了这种攻坚战的时候,察北支队的短处非常明显。

那就是攻坚能力严重不足。日军依靠手中的轻重武器,组建一个一个小块的阵地阻击察北支队。

别看都是小阵地,里面的日军只有几十个人。但独六团和独七团想要剿灭这样的小阵地都非常不容易。

特别是独七团。

明明已经把日军不到一百人的部队分割包围,但就是没能够解决他们。赵军友也是发狠,组织一个连一个连的冲上去,一定要把包围圈当中的日军歼灭。

冯木林没想到一场伏击战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但冯木林已经没有办法。战争打到了现在这个时刻,已经不允许冯木林有任何的退缩。双方都已经打红了眼。日军是拼命的想要突围,被包围的那些日军更是拼命的阻挡八路军的进攻。而察北支队这边更是如此。

都已经包围了日军,怎么可能让日军突围。死死地挡住日军突围,同时增加对于日军阵地的冲击。独六团和独七团接到了冯木林的命令之后,把手中的预备队全都放进战场上。日军的战斗力是强悍,但在察北支队这种进攻之下伤亡也是急剧增加。

更重要的是,日军第一中队几次突围,都没能够成功。

突围的失败,直接打击日军士气。越来越多的日军明白,如果突围不成功,他们都要死在这里。

抗战打了四年,特别是26师团下面的联队成建制被晋察翼一分区和傅作义晋绥军歼灭不是一次两次。

所以13联队这边也有大量后来补充的新兵。他们可没有早些年那些日军老兵那种决死的意志。

士气开始逐渐低落。

但就算是这样,察北支队这边进展依旧缓慢。

冯木林等不了了,因此直接道:“警卫连,跟我来。”

这是目前冯木林手中最后的部队。冯木林已经没有其他兵力可以投入到战场上。

第382章 打大仗

中共在长征途中,在娄山关写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

有一句就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现在冯木林前面的战场就是如此,真正的残阳如血。

这一战足足打了九个多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