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494章

作者:随遇而安

“对,我们保证。”

第655章 整编部队

聂帅最终选择妥协。

实在是因为晋察冀军方干部都坚决反对大规模裁军,让聂帅都有些举棋不定。后来魏红军带着杨全武,再次说服聂帅。当然魏红军和杨全武,包括晋察冀那些将领都给聂帅保证。两个月,晋察冀先观望两个月时间。只要两个月之后,确定这一次是真正的和平,那么晋察冀军队干部都支持裁军方案。

双方都让了一步。

也算是一次小规模的博奔。

聂帅让步之后,晋察冀的裁军工作就简单很多。因为支持晋察冀裁军的地方党干部,他们对于晋察冀军队的事情一知半解。

晋察冀确定了裁军方案之后,整个晋察冀开始动起来。

有了结论之后,聂帅立马以晋察冀中央局的名义给中央发了电报。把晋察冀这边的裁军方案的内容上报,跟中央表示了晋察冀坚决贯彻中央精神。

中央很快批复晋察冀部队的裁军方案。

与此同时晋察冀裁军方案也交给了北平军调处这边。晋察冀是所有八路军部队当中,第一个提交裁军方案的。马歇尔看到晋察翼裁军方案之后,对于晋察翼给与了非常正面,非常高的评价。

认为八路军在认真履行和平协议。毕竟国共两党当中,聂帅可是第一个响应裁军的。而且聂帅裁军计划也是非常明确,三个月之内对晋察冀部队进行三分之一的大裁军,裁军规模达到20万人。

而且聂帅的意思是,晋察冀不会按照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二比一的比例保留部队。相反聂帅保证晋察冀将会按照野战军和地方部队一比二的比例裁,军。

到时候晋察冀野战军会有十万人,地方部队会有二十万人。

可以说在政治层面,聂帅姿态摆的很高。晋察冀出了裁军方案之后,中央立马跟北平军调处联系,表示晋察冀要裁军,河北的国军裁不裁军。

最后美国的压力之下,常凯申也答应河北国军裁军。

不过常凯申也不是傻子。

怎么可能真的裁军。他开始把在河北的部队改编番号,把在河北的那些军级单位改位为整编师部队。军变成了整编师,番号变了,部队人数其实根本没变。

双方都在裁军问题上耍滑头。

聂帅都这么承诺了,晋察冀当然不能啥也不干。很快整个晋察冀开始喧嚣。到处都是要裁军的消息,各种会议不停地召开。

还有晋察冀各个军区、军分区都成立转业安置委员会。

要对于转业的指战员进行安置。

所有的野战军部队都非常忙活。因为这一次裁军,虽然不是真的裁军,但也是一次大规模的整编部队。因为利用这个机会,晋察冀部队是真的要裁汰老弱。

让一些老弱部队离开部队。

但这些年纪大的指战员,也都是为抗战立过功的功臣。当然不能随便打发回家。肯定是要好好安置他们。可是安置他们也是一个很大的困难。

地方没有那么多的位置给他们。

这其实是一个矛盾。所以野战军这边要裁军军区和地方却认为裁军太多,地方根本无法接受这么多人。彼此之间天天你吵架。

但这种吵架让北平军调处派出的观察员看来正是晋察翼大规模裁军的原因。而且他们也看到了晋察翼的整编方案,在他们看来晋察翼是非常有诚意。

很快晋察翼几个野战军都开始了自己的裁军。

在河北的杨全武速度最快,宣布晋察冀第一野战军按照晋察冀中央局、晋察冀军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部的命令,进行裁军。

为了完成裁军命令,杨全武宣布晋察冀第一野战军,从五个纵队缩编为三个纵队。保留晋察冀第一纵队、第二纵队、第三纵队三个番号,废除原来的晋察冀第四纵队和第九纵队。

第一纵队司令员黄发,政治委员柳树德。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开坤,政治委员王刀邦。第三纵队司令员温年生,政治委员向中华。

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原有五个纵队,17个步兵旅,两个骑兵旅,三个炮兵旅,号称拥有20万人。

这一次进行裁军,17个步兵旅缩编为12个步兵旅,裁掉5个步兵旅。两个骑兵旅裁掉一个,三个炮兵旅也裁掉一个,最终晋察冀第一野战军宣布保留14万人。

裁军之后,晋察冀第一野战军每个纵队四个步兵旅。

看起来裁撤了五六万人。

但晋察第一野战军的战斗力迅速提升,一点都没有下降。其实经过这一次整编之后,杨全武手底下的野战军部队的确只有14万人左右。但这个14万人是,完完全全的野战军部队,基本上都是以战斗人员组成。之前野战军部队虽然号称20万人,其实每个旅都有自己独立的后勤机关,甚至每个旅都有自己的贸易公司。不过利用这一次整编的机会,野战部队那么多的坛坛罐罐,这一次全都甩给了地,方军区。

统一交给了李志敏负责。

然后还裁汰了一万多的老弱。最后还从地方部队抽调了两万人左右的部队编入野战部队,才有了现在14万的晋察冀第一野战军。

这一下晋察冀第一野战军的战斗力大大加强。

不过名义上来说,毕竟是缩编了5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一个炮兵旅。裁军力度是非常大的。

杨全武之后,郭田民这边也开始有了大动作。

晋察翼第二野战军宣布,把原来野战军两个纵队的部队,缩减为一个纵队,就是晋察冀第六纵队。因为只有一个纵队,所以郭田民亲自担任第六纵队司令员,刘道声担任第六纵队政治委员,原第六纵队司令员韩威担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晋察冀第二野战军不仅撤销了一个纵队,而且对于手底下的旅也进行了裁撤。晋察翼第二野战军部队原来7个旅的部队,裁撤两个旅,现在就剩下了5个旅。5个旅都在第六纵队当中,郭田民就是把雁北军区所有的野战旅都编入了第六纵队。

郭田民的操作和杨全武一样。

把后勤机关都并入到雁北军区当中,野战军部队都是以战斗部队组成。虽然裁军但战斗力大大提高。

魏红军在张家口这边对于晋察冀第三野战军也是进行整编。

本来晋察冀第三野战军拥有四个纵队,魏红军这一次就保留第八纵队和第十纵队两个纵队,裁掉了两个纵队。原来拥有11个旅的番号,这一次撤掉3个,只保留8个旅的番号。

第八纵队本来是第一旅、第七旅、自卫第一旅,把张家口军分区的保安旅编入进来。

郑伟山担任第八纵队司令员,张连魁担任第八纵队政治委员,冯木林担任第八纵队副司令员,调第六旅政治委员卢伟生为第八纵队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易耀才担任第八纵队参谋长。冯木林调纵队担任副司令员之后,第七旅副旅长张山担任第七旅旅长,调张家口军分区副政治委员黄文铭担任第七旅政治委员。

第十纵队本来是特务第三旅、自卫第二旅、新11旅,此次给第十纵队调拨第六旅。

张子华担任第十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冯林奇担任第十纵队第一副政治委员,高伟担任第十纵队副司令员,张超担任第十纵队第二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墨担任第十纵队参谋长。高伟和卢伟生调任纵队之后,连汉担任第六旅旅长,金永麒担任第六旅政治委员。

魏红军名义上撤掉了这么多部队,但反而是大大加强了两个纵队的实力。此次裁军之后,魏红军对于下面的各个旅进行了新的整编,对他们进行了加强。每个旅都是12000人到14000人的编制。

这样每个纵队都有五万人左右的兵力。

编制和番号是什么东西。

杨全武、郭田民、魏红军几个人在敌后抗战这么多年,最不在意的就是这种东西。

经过这三个野战军的裁军,晋察冀总共裁掉了10个步兵旅旅,一个骑兵旅,两个炮兵旅,还缩编了五个纵队。

力度真的是空前的。

与此同时,晋察冀开始重新整编部队。那就是对晋察冀的这些旅,授予统一的番号。经过野战军部队这一次的整编,目前晋察冀部队,除了冀热辽军区那边之外,其他三个野战军总共拥有25个旅。

除了已经授予番号的部队之外,其他的旅都开始重新给与番号。

晋察冀第三野战军这边除了第一旅、第六旅、第七旅之外,授予了24旅、25旅、26旅、27旅、28旅。分别是保安旅授予24旅,自卫第一旅授予25旅,自卫第二旅授予26旅,特务第三旅授予27旅,新11旅授予28旅。

还有这一次晋察冀军区给晋察冀的骑兵部队授予了4个旅的番号。杨全武晋察冀第一野战军那边拥有晋察冀骑兵第一旅、骑兵第二旅,魏红军晋察冀第三野战军这边拥有骑兵第三旅,还有一个军区直属的骑兵第四旅,也就是军区直属的蒙古骑兵旅。这四个旅当中,第一旅和第二旅在杨全武那边,第三旅和第四旅组成骑兵支队目前在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一带。

这样第八纵队就是1旅,7旅,24旅、25旅。

第十纵队是6旅,26旅,27旅,28旅。

晋察翼野战军部队的裁军工作是晋察三月份最重要的工作,外面人看来晋察冀裁军工作进行的是轰轰烈烈。北平军调处对于近在迟早的晋察翼裁军工作是非常支持。不过别看晋察翼这么大的动作,但对于晋察翼的裁军,常凯申是不满意的。

说的好听,裁军三分之一。

但晋察冀上报那么多部队,你就算是裁军三分之一,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还留下了近四十万部队。所以常凯申立马让张志中在军调处提出质疑,认为延安没有诚意达成和平。

毕竟晋察翼一个根据地就要留下近四十万人。

要求继续给晋察冀压力,让晋察冀裁更多的人。常凯申能够接受的是,整个晋察冀的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加起来不到二十万。

北平军调处最后也认为晋察冀部队还是太多。

所以跟中共代表团表达他们对于晋察冀裁军的担忧。认为晋察冀应该拿出更多的和平诚意,应该裁掉更多的部队。聂帅对于北平军调处的建议表示,他需要开会讨论一下。

而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三月未,快要进入四月。晋察冀各个军区和军分区按照晋察冀中央局的命令,开始继续裁撤地方部队。光是裁撤的各种独立师番号就有近20个,晋察冀军区宣布4月份晋察冀要裁军12万人。

第656章 东北战局

晋察冀这边忙着裁军的时候,东北的局势是一日三变。

常凯申对于东北战局非常不满意。区区一个山海关,杜聿明竟然打了三次都没有打下来,直接影响后续国军部队进入东北。常凯申一怒之下调动手中所有的军舰,开始运输更多的部队去东北。

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从秦皇岛登陆,靠着强大的海军部队,还有配备空军部队的飞机,常凯申硬是让新一军从葫芦岛登陆。不仅仅是如此,国军美械部队准备迁回。13军和52军要从朝阳、阜新迁回进攻沈阳。这样国军是三面夹击,一路是攻山海关,一路是从葫芦岛登陆,另一路从朝阳进入。

山海关一线的战斗是越发的激烈,国军出动大批的飞机、坦克、大炮,打的山海关守军伤亡很,大。邓国无奈之下撤了山海关的部队。

开始在锦州一线部署防御。

邓国进入东北时间很长,经营这边时间也长。

因此从山海关撤离之后,部队就在锦州部署防线。

不过常凯申这个时候下了狠心,命令杜聿明无论如何也要开锦州。因为只有打下了锦州,国军部队才算是真正的开始进入东北腹地。现在杜聿明手中的部队,都是国军一等一的精锐部队。

新一军、新六军、13军、52军、71军、60军。除了60军是滇军部队,属于是国军杂牌部队之外,其他都是常凯申手中一等一的嫡系主力部队。

手中的武器装备非常出色。60军虽然是滇军部队,但也是一支半美械部队。

邓国看到目前的情况,立马给东北局发电报。

邓国的想法是,虽然目前八路军部队武器装备不错,战斗力也不弱。但如果这样和国军死打硬拼,并不是八路军的强项。现在国军兵峰正盛,飞机、坦克、大炮数量都远远超过八路军部队。那些美械部队的武器装备和战斗力是真的不弱。

更重要的是这么多国军重兵集团集结在一起。

起想吃掉他们都没有机会。

还不如放弃一些地方,让国军部队深入东北,让他们的兵力分散一下。只有他们的兵力分散开来,才有机会一个一个的吞掉。

而且邓国考虑的不仅仅是东北战场,他已经开始考虑全国战场。

在邓国看来,东北的八路军已经有足够的实力,所以应该替关内的根据地多考虑。特别是晋察冀和山东,抽调了那么多部队进入东北。现在这个时候东北应该吸引更多的国军进来,这样才能够减轻关内根据地的压力。

所以邓国给东北局的建议是,把锦州和沈阳都慢慢的让出来。这个年代不仅仅沈阳是工业城市,沈阳周围的那些鞍山、抚顺、本溪这些城市也都是工业城市。到时候国军一定会派兵控制这些城市,这样国军大部队就可以分散开。只要国军部队散开,那么就肯定会有破绽让自己抓住。

“你们怎么看?”

林帅放下手中的电报,问了大家的意见。

邓国虽然是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但他不是普通的纵队司令员,和东北野战军那些纵队司令员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因为他是七大中央候补委员,在晋察冀的时候,他是晋察冀中央局委员,晋察冀军区副政治委员。现在他又是东北局副书记,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副司令员,还是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冀热辽军区所有的部队都在他的领导之下。

可以说邓国在东北完全是独立负责一个战略区。

除了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还有后建立的第八纵队、第九纵队目前都在冀热辽军区范畴。除了这三个纵队之外,晋察冀第四野战军也下辖一个纵队,同样接受邓国的指挥。

冀东、热河、辽宁一带的广阔地盘,都是邓国的战场。

彭珍反对道:“我们在东北有这么大的优势就应该派兵把国军阻挡在山海关之外。邓国同志失去山海关,这已经是他的失误。现在他又要把锦州和沈阳让出来,此事绝对不能同意。以我们目前在东北的军事实力,完全可以在锦州和国军作战,让国军无法突破锦州防线。我提议东北局应该严令邓国同志,率领第二纵队、第八纵队、第九纵队部署锦州防线,把国军部队死死的挡在锦州之外。

那可是沈阳。

不说沈阳,光是沈阳周围的那些大小城市,都是重量级的工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