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511章

作者:随遇而安

黄新亭和358旅这些晋绥部队是憨着一肚子气。

这一次发起大同战役,说是晋察冀部队和晋绥部队联合作战。其实主力就是晋察冀部队,晋绥部队完全是打酱油的。晋绥部队怎么会甘心。

更何况是358旅是正宗120师的部队。七七事变之后,首批组建的八路军部队。晋察冀现在别看有这么多旅,但都是抗战后起组建的部队。双方的历史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于秋里在358旅推行“群众练兵”,他们动不动就和其他部队较量军事技术。

荣誉感是很强的。

现在被晋察冀部队这样压制,他们心里当然是悠了一口气。

这段时间以来,晋绥部队也进行了大整编。原来358旅不到6000人,但经过整编之后,现在的358旅也有了8000多人。所以黄新亭接到张子华的命令之后,立即召开了会议。

358旅上上下下统一了思想。

真的是拼了命。

为了堵住暂10师和新编骑兵第五师,358旅一天一夜之内跑了近200里。终于在暂10师和新编骑兵第五师之前构筑了防线,堵住了他们。

刘春方很年轻。

今年只有36岁,是傅作义一手培养的军官。

是傅作义35军军官教育班第一期步兵科毕业。1933年只有23岁的他,就担任傅作义卫队连长。等到七七事变爆发的时候,他是35军骑兵连少校连长。去年作义部受到打击之后,不少高级将领被击毙也被晋察翼部队俘虏。所以刘春方开始担任新编骑兵第五师少将师长。

此次撤退,傅作义就把任务交给了刘春方。

可是他真没有想到,358旅的速度这么快。他立马组织部队突围,可是358旅牢牢地钉在前面。

暂10师和新编骑兵第五师怎么进攻,都没能够攻破358旅。358旅现在考虑的不仅仅是打仗,还有部队的荣誉,是整个晋绥部队的荣誉。所以牢牢地钉在阵地上,不让暂10师他们突围。很快张子华率领 6旅、26旅、独一旅赶了上来。

把暂10师、新编骑兵第五师给围在了归绥、卓资、凉城中间狭窄的地带。

傅作义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已经是灰头士脸。因为他带着101师、新编骑兵第四师、新编骑兵第六师撤退的时候,丁胜率领27旅紧追不舍。

丁胜真的是一员虎将。

咬住就不松口。

别看傅作义三个师部队。但丁胜毫不畏惧,猛冲猛打。打的断后的新编骑兵第六师节节败退伤亡惨重。好在傅作义带兵有方,虽然被丁胜打的狼损不堪,但还是能够带着部队撤离。不过这个过程当中,部队只要有小部队掉队,绥蒙军区的那些地方部队就一拥而上。

绥蒙军区的地方部队战斗力差,武器装备也,差。但那些掉队的小部队,现在已经是惊弓之鸟,哪里还有战斗力。

傅作义率领部队刚过了归绥、武川一带,就遭,到了骑兵第三旅和绥蒙骑兵旅的突袭。

骑兵第三旅是早年察东支队的骑兵团,后来第一旅的骑兵团。在热河缴获的战马多,参军的蒙古骑兵多,最终扩编的部队。马洪元虽然是半道加入八路军的将领,但却是晋察冀最出色的骑兵将领。

骑兵第三旅目前手底下有6000多人。

绥蒙骑兵旅是原大青山支队的骑兵部队组建的。

人数不少。

虽然去年受到了傅作义部的打击,伤亡很大。

但后来部队重新聚集起来,人数有4000多人。

其实说是骑兵部队,他们除非是有机会,要不然都是下马作战。现在的骑兵部队不在于冲锋,主要是增加移动速度。这一次骑兵第三旅和绥蒙骑兵旅突袭傅作义部就是如此。

不是传统的骑兵突袭。

而是步兵部队突袭。

傅作义焦头烂额,本来听到了暂10师和新编骑兵第五师被围住,受到了很大的打击。这一次自己带着八万多部队出征,但现在自己身边的部队只有10000人左右。

而且现在情况也不好。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整个部队士气低迷。

这么一想,傅作义脸色灰暗。

之前他还是雄心万丈,想要走出绥远,打下察哈尔,控制晋北。

可是现在呢?

在这里丢失了自己的嫡系部队,自己能怎么办?就算是回到了自己老巢,自己也彻底失去了根基。

傅作义一瞬间完全绝望以至于仰天长叹,道:“天亡我也。”

第673章 大胜

“司令员,郑伟山同志来了。”

“来了?”

魏红军立马走了出去。

郑伟山一脸疲惫,但表情兴奋。来到了魏红军前面敬了军礼道:“司令员,郑伟山复命。集宁战役已经结束。此战我们俘虏了董启武以下11名将官,击毙了6名将官,前前后后投降和俘虏了8700多名,还有收拢了董启武部11000名左右的轻重伤员,击毙了10000多人。傅作义部新31师、新32师、暂11师、暂17师全军覆没。

“老郑,打得好,打得好。”

魏红军现在很是庆幸。

幸亏当初成立军分区的时候,聂帅把郑伟山派到了八纵,让郑伟山成为了八纵的干部。要不然王,秋云他们带着冀热察军区主力去了东北,现在魏红军手中可就没有这么出色的将领了。

现在魏红军手中有张子华和郑伟山两名出色的将领,可以让魏红军放心大胆的把任务交给他们。

郑伟山是真的不错。

能力是真的很出色。

不管是去年的集宁战役,还是这一次围董启武部,郑伟山的能力显现无疑。

董启武部四个师,都是傅作义最精锐,最嫡系部队。想要围歼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可是郑伟山只用了四天时间,就歼灭了傅作义部四个师,三万多人。

打的非常好。

此战歼灭了傅作义部四个师的部队,而且他们的北路军和南路军也被歼灭。现在张子华那边又把傅作义两个师包围。傅作义后撤的部队,也被三个旅前后夹击,情况很是不好。此战胜利之后,傅作义多年打造的嫡系部队就完全消失。

现在的傅作义就算是回到了他的老巢五原,短时间之内也无法做什么事情。因为他的嫡系部队,在此战几乎是全军覆没。现在留在五原地区的部队,都是战斗力比较弱的地方部队。傅作义虽然能力很强,但这样的部队短时间之内也不可能有什么战斗力。

特别是那么多合格的军官,哪里是那么容易培养的。

再说以国军部队的尿性,一个军阀没有了嫡系部队,那么等于是被放弃。常凯申之前支持傅作义,那是看中了傅作义部的强大战斗力。现在傅作义部都被灭了,常凯申肯定会放弃傅作义。趋着傅作义大败,傅作义最应该担心的不是解放军的进攻。而是国军内部的争权夺利。当然傅作义去了绥西也不是完全没有根基,如果陈长捷和邓宝山愿意愿继续支持他,傅作义在绥西还是有点实力。

不过整体来说只要没有傅作义的威胁,华北的情况会好很多。实在是因为作义是国军当中少有的出色将领。

“老郑,我知道部队目前很疲劳,有些部队伤亡不小。但我还是想要问你一句,部队现在还能不能打仗?”

“司令员,现在外面是什么情况?”

郑伟山立马明白,这场战斗还在进行。

“目前张子华同志率领6旅、26旅、358旅、独一旅围住了傅作义部的暂10师,新编骑兵第五师。

但6旅、26旅伤亡比较大,目前只能是硬撑。358旅目前堵住他们的退路,伤亡也不小。现在暂10师和新编骑兵第五师已经到了强餐之未,只需要给他,们最后一击他们就会崩溃。所以我想听听你的意思。目前1旅、7旅、24旅、25旅、28旅,还有骑兵第四旅,哪支部队可以调动去参加围歼这支部队。”

魏红军歼灭集宁的董启武部之后,立马带兵开始剿灭傅作义剩下的五个师。

傅作义部很是疲劳。

除了作战时间长,部队伤亡大,所以很是疲累,之外,军队粮食开始严重缺乏。为什么解放军喜欢在内线打仗,就是因为内线是解放军自己的主场。

解放军熟悉自己的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百姓关系很好。在内线打仗,在解放区打仗,解放军可以得到最多的支持。

同时可以让敌军变成聋子、瞎子,甚至得不到补充。

魏红军在前线打仗,军区那边一直在派人给部队送给养。聂帅坐镇张家口协调,赵陆负责整个后勤部门,各个根据地干部动员百姓给前线部队送给养。

可以说这一场战斗当中,不仅仅铁路沿线繁忙,晋察翼这边还动员了好几十万百姓给前线送物资。

这就是解放军在内线作战的优势。

但相对于解放军部队,傅作义部情况就非常恶劣。到了解放区他们得不到百姓的支持,完全不知道解放区的情况,也得不到解放军的情报。更重要的是,根本得不到后勤补充。

除了去抢东西。

甚至抢东西都抢不到多少。

因为晋察冀的百姓都有经验。当年和日伪军打仗,大家都有逃命的经验。所以傅作义部来到了晋察冀,晋察冀百姓都早早地把东西藏起来,人都找地方藏起来。

结果打了这么多天,傅作义部队吃的东西完全不够,部队变得很是虚弱。对于剿灭傅作义这些部队,魏红军非常有信心。现在就需要自己这边派出生力军,对他们进行最后一击。

那么他们必然被灭。

郑伟山想了想道:“司令员,目前1旅伤亡最大,必须要修整。7旅和25旅、28旅伤亡也不小,部队也疲惫。我可以从7旅和25旅各抽调部队临时组建一个团,从24旅抽调一个团。还有军区的骑兵第四旅,目前能够作战。

“两个团?足够了。”

魏红军想了想道:“让宋宇林同志带着这两个团去跟张子华报道。”

“是。”

“骑兵第四旅,快马加鞭参与围傅作义部的战斗当中。”

“是。”

“还有让部队尽快的修整。我给部队七天的时间,让我们的指战员都好好休息。等解决了傅作义部之后,就要正式发起大同战役。”

“司令员,你放心。我们第八纵队绝对不会拖后腿。

“赵陆同志。”

“司令员。”

魏红军对赵陆道:“我们的部队需要新兵,需要修整,需要物资。

“我明白了。”

“朱亮才同志,此次我们抓到的俘虏和伤兵估计少说也有三四万人。俘虏的教育工作你来负责。

傅作义部35军、暂三军、骑四军的官兵,绝对不能轻易放了。一定要做最多的努力,把他们留在我们部队。那些不愿意的,也不要轻易放人。等我回来再说。”

傅作义部嫡系三个军的官兵战斗力强。

如果随便放了,他们一准就跑到傅作义那边。

现在魏红军考虑的是,要把傅作义彻底打下去。让他在五原都无法立足,让常凯申、阎锡山他们彻底抛弃傅作义。

朱亮才点头。

魏红军部署好了之后,道:“我上前线去看看。

魏红军不放心傅作义那边。

现在魏红军手中也没有多少预备队,但手中还是有警卫团跟着。现在各个战场都是解放军和傅作义部在进行拉锯,双方都有些精疲力尽。

双方都害怕对手有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