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520章

作者:随遇而安

道:“魏书记,怀来地区进行土改之后,虽然农村是一片欣欣向荣之势,但我说的两个问题成为了很大的隐患,特别是耕牛和农具的问题制约土改后的农村发展。以前农村一大半的地都是富农地主的,只要他们自己有足够的耕牛和农具,那就不存在这个问题。现在土改了,土地一块一块的分了出去。这样的结果是,就算是把富农地主的农具都分了,但依旧不够。因为每家每户都要种地,需要的耕牛、农具多了很多。后来我发现有些农村几户人家合作种地。主要是为了轮流使用耕牛。我发觉这是一个好办法。因为这样可以进行资源最有效的分配。土改之后大家都有土地,可是再也没有以前富农地主那样拥有那么多土地的家庭存在。所以耕牛耕地,一家用两天就够了。如果不给别人使用,光是自己家用,那就太浪费。所以一些人就想要租别人的耕牛使用。可是土改之后,大家对于租这个字有些敏感。好像跟以前地主租地一样。所以他们几家就一起商量,以互助的名义合作使用耕牛。其实整体来说还是以前那种租牛的模式。”

“资源有效的分配?”

“是。”

罗伟林给魏红军举例道:“魏书记,如果一个地主有二百亩地。雇十几个人干活,只用十几套农具,或者防备损坏,家里有个二十多套农具就足够了。可是土改之后,这二百亩地分给了三四十户。

这些家庭分到土地之后,当然是全家都要干农活。

那么需要的农具就多了很多,可能需要上百套农具。所以这一次土改就算是把地主家农具都分了,依旧是远远不够的。”

魏红军把这句话立马记了下来。

然后问了罗伟林道:“你说说,原来十几个人能干的活,现在需要三十多人,甚至是四五十人,乃至于上百人才能干。土改是改变生产关系,可是这样的生产关系改变,对于生产力是推动,还是倒退?”

“魏书记,事情不能这么算。”

“哦?”

“魏书记,我听说你是闽西农村出来的,小时候也应该种过地。耕地这个东西,伺候的越精细,粮食产量就越高。这几年我做农村工作,发现越是精耕细作的土地,产量比那些粗放的土地产量高了不少。土改改变了生产关系,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种地热情。他们一定会精心的伺候耕地,到时候粮食产量一定会有很高的增长。所以土改一定会提高农村粮食生产量,这就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魏红军点头。

罗伟林的确是认认真真的做了农村工作。罗伟林家里其实是小地主出身,但做了这么些年的农村工作,对于农村的事情很熟悉。也是冀热察军区第一个分了富农地主耕牛、农具等财产的干部。

但魏红军还是叹口气道:“我们中国的农民太多,但耕地不能说很多。就算是土改之后,很多贫雇农分到了土地。但问题还是很严重。农民数量多,耕地数量有限。随着和平的到来,农村人口会不停的增加,但耕地还是那么多,这就是一个无法解决和回避的矛盾。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还是要多想一些其他办法。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以粮食为主的同时,发展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不说这个,你继续说关于互助组的事情。

魏红军突然想到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过想到这个问题还是有些远。

所以把话题又扯了回来。

罗伟林立马道:“我发现这个互助组的想法是真的很好。大家可以有效的分配资源,耕牛可以一起用,农具也可以一起用。所以我在几个农村想要推行一下这个互助组的想法,可是情况比想象的差了很多。那些互助组,基本上都是中农找中农,或者找那些贫雇农也只是找家里劳动力多的。他们排斥富农地主,以及失去壮劳力的老弱妇孺家庭。因为和他们成立互助组,没有任何的好处。富农地主经过士改,虽然家底深厚,而且我们也没有政策说彻底剥夺富农地主的政治权利。但到了地方富农地主的政治权利基本上已经被剥夺,属于是目前土改打击的对象,所以中农不愿意带着富农地主。同样那些没有壮劳力的老弱妇瑪家庭,跟他们成立互助组,没有人干活,那么就是吃亏。”

人都是有自私的一面,这一点不能否认。

互助组,既然是联合的。肯定是你要有让人联合的好东西,才能够跟你合作。富农地主目前的情况不好。毕竟目前处于土改阶段,政策上虽然没说要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但实际上肯定要打压富衣地主。如果不打压富农地主,怎么推行士改。就算是那些支持过八路军,或者家里有人在解放军的富,农地主,虽然是要照顾。但就算是照顾,大层面上还是要打压他们。

这是大环境。

魏红军也支持。

改变农村封建土地制度,利益受损的就是富农地主,他们怎么可能乐意接受。就算是开明绅士也是一样。让他们让出土地,就是割他们肉。

就算没有太过血,但也不能让富农地主趾高气昂。只有把他们打下去,贫雇农才会相信中共是真的要土改,他们才会积极参与进来。

这个时候中农必然是要避开富农地主。

就怕沾上他们。

而老弱妇瑪啥也没有,谁有病跟你们成立互助组。他们进入互助组,那就是拖后腿的存在。

“有些军属和烈属,政府不是有照顾吗?”

罗伟林摇头。

叹气道:“军属和烈属是有照顾。但政府的那点照顾,最多也就是能够养活一个人,加上对于孩子上学的照顾。可是不少军属和烈属家里,有老人,有媳妇,有孩子。光是政府的那点照顾,根本不够全家人吃穿。这一次土改他们都拿到了土地,本来是好事情。但有了土地,可是家里都是老弱妇孺,也种不了地。就算他们再怎么努力,种地也比,不上别人。”

“他们没有把地转租给别人?”

“现在大家都忌这个。不仅没有人租地给别人,其他人也不敢随便租别人的地。而且军属和烈,属,政府最起码有一定的照顾,可是那些战争当中失去青壮年劳力的家庭却什么都没有。对于他们来说,土改分到了土地是好事情。但接下来的事情一样是大问题。我在一些农村推行互助组的目的,一个是把有限的农村资源可以合理分配,让他发挥最大的力量。另外一个是为了照顾这些老弱妇孺。可是如果只有中农和中农的合作,那么这个互助组还有什么意义。

第683章 小集体3

魏红军很认真的听罗伟林说的话。

历史很多事情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某个领导拍脑袋想出来的。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脉络可寻的。就像是解放之前老解放区出现的互助组,小集体模式,都不是偶然出现的。是基层干部,包括农民自己,在土改之后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做出的选择。

罗伟林是一个很出色的基层干部,也是很出色的农村干部。

这一点魏红军感受到了。

他有一个非常可贵的品质,那就不是不唯上。

连魏红军这个顶头上司亲自发展总结的“盛县经验”,他都能够进行一些修改。在中国这个拥有上千年官本位思想的国家,就是中共也深受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所以像罗伟林这样的干部就难能可贵。

同样他有很出色的发现问题的能力,而且也有敢于做事的勇气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魏红军自己都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在盛县开办的农村讲习所当中出来了罗伟林这么有能力、有操守的干部。罗伟林一直以来工作中规中矩,所以魏红军以前还真是没有注意到他。

所以魏红军问道:“既然互助组问题这么多那你有没有想到一些办法?

“魏书记,我的办法就是,在那些一个又一个的互助组当中,塞入富农地主和老弱妇瑪。让那些互助组涵盖富农地主和老弱妇瑞家庭。

“想法是好想法,可是你怎么让那些互助组接受?你就算是强硬命令他们,可是强扭的瓜不甜。

到时候互助组内部还是会有很多问题。

“目前农村最缺之的就是耕牛、农具这些劳动工具。我让富农地主加入这些互助组,对于双方都好。富农地主在目前的土改当中政治权利被剥夺不让他们参加很多活动。包括目前的农村公开,也没有富农地主掺和的份。现在很多富农地主心中其实是七上八下的,他们担心我们从政策上会对他们有进一步的打压。这个时候我们土改工作队允许他们加入这些互助组,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恢复他们的政治权利。让他们可以慢慢的参与农村的事情当中。对于富农地主来说,允许他们加入互助组,可以让他们放下心中的担忧,是他们现阶段求之不得的事情。我们土改工改作队的意思是,让富农地主出钱。要么是出钱购买耕牛参加互助组,要么是出钱购买农具参加互助组。这些富农地主带着耕牛、农具加入互助组,互助组的那些组员当然是非常欢迎。

魏红军忍不住看了一眼罗伟林。

心中对于罗伟林再次高看一眼。

罗伟林这是让那些富农地主出钱买平安,或者说是出钱获得加入农村活动的机会。罗伟林看起来忠厚老实的样子,但却很有手段,不是一个拘泥于条条框框的干部。

分富农地主的耕牛、农具,事情绝对不可能跟罗伟林说的那么简单。必然会有很多人要求分了富农地主的财产。罗伟林虽然没有同意,但却是吓坏了那些富农地主。接着罗伟林转手就把富农地主塞进那些互助组当中,但确实有条件的加入互助组。

说白了罗伟林是利用广大的贫雇农吓晓富农地主然后逼迫富农地主破财免灾,让他们花钱买平安因为他们拿着耕牛或者农具进入互助组之后,互助组会保他们。

这些富农地主不仅被分了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还要自己花钱买平安。可是面对来势凶泌的贫雇农,他们转头还要说罗伟林的好话。

罗伟林悄没声息的把怀来的地主敲打了一遍同时对他们的财产进行了一次新的分配。

这真是一个很有能力、有手腕的干部。

魏红军喜欢这样的干部。

不惟上,有自己的想法,在政策允许范围之内有能力做到最好。

“那么老弱妇瑪呢?他们除了耕地,啥也没有。他们要是参加了,互助组那些人会愿意?就算你们土改工作队强制性的让他们接受,但进入互助组之后也会受到歧视和打压。”

罗伟林回答道:“魏书记,互助组内部并不是平等分东西。谁出的东西多,谁出的力多,谁拿到的东西就多。他们是不愿意让老弱妇参与进来主要是他们不愿意受到骂名。老弱妇孺除了耕地,出不了太大力。最后分到的肯定很少,这样容易让人背后戳脊梁骨,好像互助组那些人联合起来欺负老弱妇瑪一样。所以他们不愿意带着老弱妇瑪。可是老弱妇瑪手中毕竟有耕地,对于他们来说耕地多了那就是好事情。特别是我们保证,他们让孤真老人加入进来之后,会给与一定的公粮减免。

“加入互助组之后,老弱妇瑪的生活就有保障了?

“大致上是不会有问题的。比他们一家一户根本没有壮劳力,种地都种不好强很多。加入互助组之后,得到的粮食基本上可以满足他们的口粮。而且这种互助组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合作起来尽快的结束耕地的活。多余的时间,可以去做其他的事情。刚刚魏书记说的农林牧渔全面发展,我认为非常适合这种互助组。要是没有互助组,那些缺乏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的农民,种地都来不及,怎么去发展其他产业。至于那些老弱妇的生活,就会变得非常困苦,解决吃饭都成问题。有了互助组之后,做完农活还会有很多多余的时间。这样互助组可以组织起来,做一些其他的事情。兴修水利,修路铺桥,发展其他产业,都是可以的。

“嗯。”

魏红军在思考这种互助组,小集体的模式。

想了好一会。

道:“这种互助组内部是怎么分配的?谁来负责分配?谁来保证公平?

人一多,最大的问题就是这个。

罗伟林道:“目前阶段,主要是自发性的。我们最多就是引导他们参加互助社。互助社里面的条款,我们工作队会进行审核。但主要还是他们自己制定。”

魏红军点头。

自发性的小集体。

不过说是自发性的,一旦有了一定规模之后,就不再是自发性的。里面会掺杂很多强迫性等等。

魏红军仔细思考。

农村集体经济的出现,开始是因为缺少耕牛农具,还有如何安置老弱妇孺出现的。但后来还是出现了不少问题。魏红军想了想道:“现在是土改的初级阶段,土改之后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的土改只是开始,是我们刚刚开始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但我们要根据农村情况的变化,不停的调整生产关系,让农村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农村生产力。当然我们除了要发展农村生产力,还要兼顾农村那些失去壮劳力的老弱妇瑪家庭。这种互助社模式的小集体,可以尝试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伟林同志,我希望你仔细的观察这些互助社模式的小集体情况。富农地主参与进来之后,对于互助社的帮助如何?农村老弱妇瑪家庭加入互助社之后,他们的生活变得如何?我要准确的数据,而不是笼统的描述,明白我的意思吗?

“是。”

罗伟林很高兴。

因为他看到了魏红军的态度。魏红军不仅没有怪责他,而是仔细的听他的话。而且最后还支持他的想法。

魏红军想了想。

道:“伟林同志,我还有一件事情想要交给你。

“魏书记,您说。”

“我今天听你的话,想到了很多。还是那句话,现在农村的情况是问题很多,需要一个一个的解决。不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慢慢的找办法,不要想着某种办法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些问题。耕牛和农具不足的情况,还有很多失去青壮年的家庭生活问题。这些我们的确是应该统筹考虑,统筹安排。总不能把那些失去劳力的家庭完全不管不顾。我想你在怀来几个群众基础好的农村进行一个大集体试验。

“大集体试验?

罗伟林疑惑。

看向了魏红军。魏红军道:“我们的土改政策很好,但不同家庭的情况,会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别是农村老弱妇孺家庭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把互助社几户人家的模式改为一个村一个互助社的大集体模式。一个村的收入,分为基础粮劳动粮。一个村交完公粮,留存种子,留存饲料,以及设立粮仓储藏一些粮食。

剩下的粮食按照基础粮和劳动粮分给农民。基础粮是只要完成一定的劳动就能够分到,属于是基础口粮。所以这个基础粮必须要要分,因为这是吃饭救命的粮。至于劳动粮是,谁的劳动更多,分到的就越多。大家联合起来可以统筹使用耕牛、农具,甚至大家联合起来可以购买更多的耕牛、农具。同时还能够照顾那些老弱妇。

罗伟林记下魏红军的话,魏红军在冀热察军区的威信很高。因为魏红军从抗战开始制定的很多策略都有前瞻性,历史都证明了他的正确性。甚至几次给中央的建议,都被中央采纳。

所以对于罗伟林他们来说,都是非常信服魏红军。信服魏红军的能力,信服魏红军的判断。

现在魏红军又要试验,罗伟林当然很重视。

如果能够打造出另一个盛县经验,那真是厉害的不得了。

“当然我之所以提出大集体模式,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就说说医院和学校的问题。虽然我们希望全国所有的地方,包括农村也有医院和学校。可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说,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以我们现在的财力、人才储备,就算是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也会有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我们都没有办法完成这些。以目前的医生储备和老师储备,以及政府的财政实力来说,未来十年之内医院和学校能够普及倒区里,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往下农村想要有医院和学校,短时间之内根本指望不上政府。那么应该怎么办?只能是农村自己解决这个问题。

虽然后世对于农村的集体化有各种各样的批判。

但农村集体化并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东西。而是适合当时的发展,适合当时中国发展的大战略,中国的农村集体化,跟苏联又有很多不一样。应该说中国的农村集体化,在新中国早期贡献很大。

当然因为没有经验,中国的农村集体化也是走了很多弯路。

魏红军继续道:“大集体模式之后,可以村里出面建立自己的卫生所,自己的小学校。相比起等待政府的支持,农村大集体自己解决这些问题速度更快。

罗伟林连连点头。

他还以为互助组的模式是自己第一个发现的。

没想到魏红军都已经想到这个地步。罗伟林心中一直在勾勒出新的农村模式。

“但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像是基础粮和劳动粮的比例多少合适?如果基础粮太多,就会让农民懈怠。毕竟基础粮多,劳动粮少的话,那么干多干少分的差不多谁也不愿意出力。但如果基础粮太少,对于不少缺少劳动力的家庭,就是让他们自生自灭的意思,这也不是我们成立互助组,成立大集体的初裹。所以如何制定基础粮和劳动粮的比例,就是你要在实践当中发现的事情。我们需要的是,基础粮能够保证大家不饿死。而劳动粮数量要足够,要让人知道什么是劳动致富。我们现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是中共阶段,所以无法按需分配,还是要按劳分配。只有这样才能够激发农民的劳动热情。分工明确,基础粮保证农民最基础的生活,劳动粮激发大家的劳动热情。我们很多农村的耕地数量是有限的,其实用不上那么多的农村劳动力。到时候我们可以动员我们的农民,兴修水利,然后根据当地情况发展林业、牧畜业、渔业,富裕我们农村的经济。

罗伟林仔细记下魏红军的话。

等魏红军说完之后,道:“魏书记,我明白你的意思。但具体的情况,我还需要回去考虑一下也跟其他干部商量商量。等有了更详细的计划之后,再给你上报。

“这个不着急。

魏红军摇头。

道:“这种事情,不是一两个月就能够有结论的。需要两年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句够多有结论。所以你们要做的是,多动员一些农村进行实践。做不同的基础粮、劳动粮的比例,看看到底是哪一种比例最合适。既不损害农民的劳动热情也能够照顾农村老弱妇瑪的生活。当然按照我的想法,基础粮虽然是救命粮,是为了不让人饿死。但基础粮比例还是应该稍微低一点,提高劳动粮比例。至于一些实在缺乏劳动力的老弱妇瑞家庭,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照顾。就像是村里,每年可以给他们一些补助。以后我再跟中央反应,希望当地部门也配合出台一些政策,补助他们。而不是为了照,顾他们,基础粮比例太高。如果这样就会严重打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你先在几个农村试验一下,看看大集体模式到底行不行。如果实在问题多,可以终止。但如果效果还可以,那么就推广到更多的村子,把实际情况都记录下来。等以后在其他县也进行一些试验,甚至不要局限在怀来一地,可以在整个晋察都可以试验。然后掌握最准确的数据,我要的是数据,不是笼统的描述。有了准确的数据,对于以后国家的农业政策会有很大的帮助。

“魏书记,我一定会认真做这个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