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698章

作者:随遇而安

组织部也好,其他一些部门也好,对于编制委员会最不满的就是,编制委员会下面还有人事局。以前人事局都是各部门自己拥有的,现在变成了编制委员会管理之后,各部门都要看人事局的脸色。

所以大家都要人事局独立出来。

没有了编制委员会的撑腰,人事局就只是人事局。

编制委员会权力太大,连书记处都开始插手。只不过大家都忌惮魏红军,所以不敢直接冲着魏红军来。如果是其他人现在担任全国编制委员会主任,早就有人开始对编制委员会下手了。但魏红军是真没想过把编制委员会弄成一个庞大的机构,权力很大的部门,以此来巩固自己权力,威胁各部门。

现在的魏红军不需要做那些事情,因为魏红军现在需要的是时间沉淀,做出成绩。而不是现在就开始在中央“争权”。

再说全国编制委员会只是特殊情况之下成立的特殊部门,本来就不应该长久的存在。所以魏红军道:“同志们的意见呢?”

魏红军不在意,但魏红军也要考虑下面几个人的意见。毕竟一旦全国编制委员会分拆,会影响他们几个人。安子温道,“魏书记,我赞成分拆全国编制委员会。全国编制委员会的确是影响其他部门的工作。”

“我也赞成。”

杨秀封也是点头。

魏红军没想到他们如此的“豁达”。

既然如此魏红军也不想磨磨唧唧,直接道:”那就分拆全国编制委员会。我说一下我的意见,编制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大家都是经历过抗战、解放战争的,机关也好,下面的地方政府也好,稍微放松就会人员膨胀。所以中央才几次进行过精兵简政。所以要牢牢地控制编制,不能随意的开编制的口子。所以编制委员会就算是分拆,编制工作依旧是重中之重。”

“张丁程同志、安子温同志、杨秀封同志、赵寒同志,你们四个人先制定一份分拆全国编制委员会的报告。我看了之后,就上交给政务院和书记处。”

870否决

对于分拆全国编制委员会,魏红军并不是很在意。而且魏红军也没有精力把时间用在这些事情上。要是什么都管,那么张丁程他们这些副主任干什么。

分拆之后,最困难的是干部安排。

因为到时候谁也不知道分拆后的哪个部门发展前途更好,很多干部必然会活动,想要去最好的部门。包括张丁程他们这些全国编制委员会的高级干部,他们的安排也会是一个问题。因为他们的级别太高。

当然对于他们的去处,魏红军虽然刚刚回来不久,但差不多也心里有数。

就像是安子温,那可是彭珍点名的干部,下一步就要去组织部。彭珍目前是书记处书记,担任组织部部长,负责党内组织工作。但现在彭珍很头疼。

高刚主持书记处工作之后,一手拉着饶书石盯着组织部门,一手拉着习中迅改造宣传部门。饶书石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挑组织部的问题。

虽然那些问题的确存在,但饶书石喜欢小事化大。

就像是天津组织部发生的问题。在彭珍看来,不过就是天津组织部急于发展党组织,所以审核不严格而已。但饶书石盯上这个问题之后,对于天津组织部那边是穷追猛打。

最后批评中央组织部在党组织发展思路上出现了问题。对于入党问题把关不严格。

让彭珍这段时间很狼狈。

所以彭珍准备把安子温拉到组织部。安子温资历深,1927年的党员,解放战争时期就担任过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兼干部处处长,主持那段时间的组织部工作。

安子温又多年在党校,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来到全国编制委员会,参与了干部定级工作。所以安子温可以说是”干部活档案”,对于很多干部的履历非常清楚。

以安子温的履历,只要彭珍给中央打分报告,中央是不会反对的。

至于张丁程是要留在全国编制委员会,还是要去人事局,魏红军之后要跟张丁程谈谈。按照魏红军的意见是,张丁程去人事局当局长,赵寒在人事局当副局长。把杨秀封留在全国编制委员会当主任。

魏红军和杨秀封虽然都出身华北局,但没有多少私人交情。相反杨秀封本人和彭珍、林峰他们更熟悉,更有交情。但魏红军不会因为这样,工作上就和杨秀封划条线。魏红军现在这个位置,如果对于山头强调太多,那么很多工作就做不下去。

杨秀封的工作能力,魏红军是肯定的。负责制定全国各部门的编制情况,在秘书长位置上处理很多琐碎的事情,杨秀封做的都是游刃有余。等结束了全国编制委员会会议之后,魏红军立马把精力放在了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上。仔细看了这段时间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果然新东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互助组和合作社,各地方都出现了很多问题。以至于邓志辉表示中南局想要暂缓互助组和合作社的发展。但邓希贤认为,互助组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大家没有经验,同时很多干部盲目推行有关。

对于出现问题的地区,可以调整,包括干部要教育。但互助组不能不办。

必须要办下去。

对于邓希贤这个态度魏红军还是很满意的。现阶段的中国农村,互助组是必然要走的一条路。因为中国农村没钱,缺生产资料,只能是集中生产资料才能够发展农业。

至于进一步发展为合作社,那是更紧密的生产单位。

合作社这种模式,只要是不刮”一平二调的共产风”,不去混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保护农民的个人生活资料,那么在工业化早期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于合作社以后何去何从,魏红军还需要继续调研,继续摸索。

所以光是邓希贤坚持互助组这个事情,魏红军就很满意他在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但还是有一个问题比较重要,所以魏红军召开了农村工作常务会议。

因为邓志辉在中南局,所以参加会议的只有邓希贤、习中迅、李少成三个人。“中南局提交的,华南垦殖总局的计划,大家怎么看?”

橡胶大会战。

从1948年开始,中央就一直很重视橡胶产业的发展。魏红军也是一样。

这一次华南垦殖总局通过中南局给农村工作委员会上报的计划就是橡胶大会战的计划。叶帅作为华南垦殖总局第一任局长,提出了在两年之内,也就是1953年2月底为止,要在广东和广西完成开荒任务420万亩,最后扩大到800万亩,种植巴西橡胶和印度橡胶700万亩。力争在1954年之前完成,争取10年后广东和广西地区(不包含海南)每年可达产胶量10万吨之目标。

只要农村工作委员会批准,就可以上交到中央人民政府讨论。

中央人民政府通过的话,这就会成为华南垦殖总局未来几年的重要工作。

“魏书记,华南垦殖总局的这份报告是,根据朝鲜战争爆发之后我们和苏联签署的橡胶补充协议内容来的。根据中苏两国关于橡胶补充协议,苏联要帮助中国在华南地区发展橡胶产业,到1963年完成20万吨橡胶的目标。而且苏联要求从1956年开始我国每年要还1.5万吨到2万吨橡胶,以此来抵偿贷款。”

中苏橡胶协定,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关于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胶、割胶、制胶及售与苏联橡胶的协定”。

早在1947年总理访问苏联的时候,中苏两国就签署了这方面的合作意向。等到1948年主席访问苏联的时候,双方就正式签署了这份合约。结果等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开始封锁中国物资,当然也封锁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

其中就包括橡胶。

当然苏联不是没有其他渠道购买橡胶。但在美国的封锁之下,这些渠道购买的橡胶非常贵,是市场价格的好几倍。苏联本身也缺乏外汇,根本买不起那么昂责的橡胶。

苏联是很担心的。

害怕以后世界橡胶市场都是如此。

所以他想到了中国,和中国签署了一份”橡胶补充协议””。要中国大规模的种植橡胶,以后保障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需要。

为了让中国大规模种植橡胶,苏联答应给中国1亿卢布的贷款,全都换成各种农用机械,帮助中国在华南地区开垦荒地,打造机械化橡胶园。

中南局也是根据这份协议做出了这份计划。

李少成担心魏红军不懂这些,所以赶紧给魏红军解释了一下。

“大家都看过华南垦殖总局上交的报告。大家认为三年之内开垦700万亩,种植巴西橡胶和印度橡胶,能完成吗?“

“应该没有问题。”

习中迅道:“我刚从广东回来不久。在广东的时候,也见过华南垦殖总局的领导。他们表示只要农村工作委员会批准,

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批准,那么他们1952年可以动员40万人参加大会战。加上从苏联购买的农用机械,他们表示有绝对的把握完成700万亩的任务。”

习中迅是代表宣传部去的广东。

因为高刚正在对于广东的宗族势力开炮,需要宣传页跟上去。习中迅作为宣传部部长,亲自去广东考察。但习中迅不仅仅是宣传部部长,还是书记处书记,农村工作委员会常委。

因此也要处理其他一些事情。

显然华南垦殖总局那边也希望习中迅能够在他们的计划书上投同意票,所以专门找他谈过。“邓希贤同志,你看呢?“

既然华南垦殖总局有这样的计划,那么开垦700万亩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动员这么多人,还有苏联援助的农用机械,听闻中南军区那边还会有部队直接转为生产兵团,到时候参加大会战的人员说不定会超过50万人。'

魏红军看向了李少成,不过没等李少成说什么,魏红军道:“我问的不是这个。开垦荒地,只要人足够,机器足够,那么不要说是700万亩,就是1000万亩都没有问题。抗战的时候,当时我们第八纵队只控制几个县,一年都能够开垦出十几万亩。华南垦殖总局控制的地方,控制的资源远远超过我们那个时候。两三年开垦700万亩,又有什么难度。我问的是,700万亩的巴西橡胶和印度橡胶,能否全都种植下去。而且这么多的橡胶树种下去,这些树能不能全都活下来,产量能不能保证?”

魏红军有些生气。

邓希贤和习中迅两个人耍什么滑头。开垦荒地和种植橡胶树是一个概念吗?

就算不是种植橡胶,而是种粮食。开垦的荒地也需要两三年时间的保养,才能够真正有足够的产量。虽然魏红军不懂怎么种植橡胶,但怎么看华南垦殖总局这份方案都有问题。

700万亩,这是什么样的概念。

再说中国有足够的种植橡胶树的经验吗?有足够大规模发展橡胶园的经验吗?

不要说是中国,就是苏联派过来的那些橡胶专家,他们也没有经验。他们哪里种植过那么大规模的橡胶,甚至苏联派过来的很多专家,他们很多人没看过真正的橡胶园。

如此的技术指导之下,种植700万亩的橡胶树,完全是异想天开。这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

还有华南垦殖总局要征用几十万人,而且给他们工人编制。可是一旦这个事情出现大问题,橡胶大会战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拿什么养活这么多工人?只能是裁撤这些工人。

到时候这些被裁撤的工人怎么想。你逗我玩呢?

党和政府的信誉都没了。

李少成挠头。自己明明已经跟魏红军委婉的解释了,这是因为中苏橡胶补充协议制定的计划,不仅仅涉及到华南垦殖总局。是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这边都支持的。

要不然华南垦殖总局也不会上交这样的方案。

就是主席也是同意的,所以才会和苏联签署“橡胶补充协议”。

只不过那个时候魏红军在朝鲜,所以并不清楚这个事情。虽然魏红军回来有段时间,但要看的资料多,还没来得及仔细看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李少成就是担心魏红军不知道这些事情,所以才第一时间告诉了魏红军。但显然魏红军没有听进去。

邓希贤和习中迅为什么说的委婉,不正面回答,就是因为这目前是大势所趋。甚至橡胶种植已经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摆脱美帝国主义的政治任务。

“魏书记,这件事情…”李少成想劝一下魏红军。

这是上面领导都支持的事情,你站出来干什么。只要签字通过,然后交给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处理就可以。反正到时候这个事情出现什么事情,也追究不到魏红军身上。

”少成同志,你先等会。我想听大家真实的想法。这份计划我仔细研读过,华南垦殖总局这份计划不仅要从苏联贷款一亿卢布,财政还要投资一亿元(新人民币)。同志们,这可是一个亿。有了这一个亿,我们都可以建设产量500万吨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这么多钱,一旦出任何事情,造成的损失难以挽回。我们要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来审核这份计划。”

魏红军不能不紧张。这么大的项目,一旦失败不仅欠了人家苏联一亿卢布,而且投资上亿人民币说不定也会打水漂。

如果魏红军不负责这个事情,那么也不会插手。

但魏红军现在既然是农村工作委员会的负责人,那么就绝对不能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

邓希贤和习中迅虽然上调中央有两年时间,但和魏红军直接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七届四中会议成立农村工作委员会之后才真正在一起工作。

不过没几天魏红军就开始忙着朝鲜问题。

所以对于魏红军的风格,还不是很清楚。现在听到魏红军的话,习中迅才开口道:“是有一些问题。不仅是苏联专家,我们这边的很多专家对于巴西橡胶和印度橡胶的种植都不是很了解。但为了社会主义阵营天然橡胶的大战略,大家目前的热情都很高。”

习中迅也无法判断。

因为他对于橡胶种植也不是很懂。

只是觉得有些问题。当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过,因为他虽然是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常务委员,但他的工作重心在宣传部。邓希贤也是如此,他的工作重心在计划委员会这边。

橡胶种植是财政经济委员会代替政务院批准的事情。他们不太懂,所以就没有提出意见来。

但很明显魏红军这是有不同的看法。魏红军看着李少成道:”少成同志,你是农业部部长。你难道没有对于这些有过了解吗?”魏红军看向了李少成。

相比起邓希贤和习中迅,李少成本职工作就是农业部。

这个时候魏红军认为目前的农村工作委员会的人员构成是有问题的。邓希贤和习中迅都有自己本职工作,不可能把精力放在农村工作委员会上。

就像是这一次,他们都只是随波逐流。这是会耽误工作的。

看起来还是要抽调一批干部补充到农村工作委员会当中。

李少成看向魏红军,发现魏红军脸色已经很难看。所以憋住了原来想要劝魏红军的话,道:“魏书记,你也是农民出身,亲自种过地,也负责过农村工作。我拿农作物来举例。你应该明白任何农作物的种植,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那些农作物他们挑气候、土地,乃至于如何防虫害,如何提高产量,这都是专业的问题。我国的粮食种植,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很多农民一点一点的总结经验,才有了现在的种植手法。我不懂种植橡胶的技术,但也看过中国种植橡胶历史。橡胶进入中国也有一些年,但一直未能够大规模种植。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很多地方的气候、土地都不适合种植橡胶。我们应该做的是先培育一些适合在华南地区种植的橡胶种子,小规模的培育,慢慢的推广,保证质量、产量。如果没有一点点的准备,就这么大规模的开垦荒地,种植橡胶树,一点不顾虑这些橡胶树的习性。一旦出现问题,就不是小问题。”

“既然有这样的判断,你难道就没有报给总理或者是陈运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