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35章

作者:随遇而安

经过陈运他们计算之后1951年政府需要掌握的粮食近800亿斤。换句话说就是政府要往市场上投入800亿斤粮食才可以稳住市场。

但全国的粮食产量也不过是3200亿斤,需要征收征购农村四分之一的粮食,哪里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公粮目前最高的地方也只是14%左右,低的地方还不到10%。因此目前全国公粮收入也就300亿斤左右。剩下的500亿斤就需要以商品粮形势从农村统购。

这么多粮食哪里是那么容易征收的。

只能是给各个省份,按照各省人口和粮食产量情况,下达任务。

邯郸地区很明显。

这里是老解放区,党和群众的关系非常密切,群众基础相当好。加上互助组、合作社发展比较好,产量提高的也不少。所以任务就比较重,像张秋萍说的井连合作社,几乎一半的粮食都要上交。虽然商品粮是国家购买的,但价格比较低。

而且幸好魏红军在七届二中会议上,就提议中央明确土地的性质。农村土地是集体所有制,城市土地是国家所有。有了这个基础,魏红军推广互助组和合作社,就有了法理基础。

能让魏红军一直推进互助组、合作社。统购统销的其中一个基础就是,农村合作经济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统购统销才能够推进的比较顺利。

只是主席没有想到,统购规模这么大。

一半的粮食都收了上来。所以主席道:“这么大比例的公粮和商品粮,是不是冲击了农村的副业。”

“是。

张秋萍道:“基本上农村以粮食为基准的副业,因为手中没有粮食,只能是关闭。包括农村养殖,也基本上都无法继续下去。有些养猪户继续养猪,但只靠着吃草,根本不长肉。能长到七八十斤已经很不错了。”

主席脸色变得凝重。

现在这个矛盾,主席都感觉很是棘手。

苏联援建的工业肯定是要接。但这么大规模的建设工业,结果是无法协调粮食关系。随着越来越多的工厂建立,吃商品粮的工人越来越多。

那么粮食矛盾会继续加剧。

这是一个根本无法解决的难题。如何盘活农村经济,如何提高粮食产量,都是现在急需要解决的问题。主席把这个事情放在了心上。然后道:“那么合作社都有什么问题存在。”

这一下张秋萍没开口。

而是让给了王法五。王法五道:“以前陈韬同志在的时候,在每个专区都做过合作社的试验。不过他开始之后,没能够看到具体结果,就被调到广东去了。所以后面的事情是我们和农村工作委员会政策研究室一起做的,罗伟林同志也是时常到我们这边进行调研。”

“罗伟林同志,你们这种工作作风很好。”

主席赞赏了罗伟林。

主席最喜欢罗伟林他们这样,可以时常到地方调研的干部。然后问王法五道:“具体做了哪一些试验?”

“主要是三种。第一种是完全集体化模式。吃饭、干活都在一起,办一个公共食堂,所有人一起吃饭。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集体吃饭可以减少柴火的使用量,减少粮食的消耗量。而且生产建设也跟军事化模式一样,认为这样可能会提高生产效率。”

“一起吃饭,一起工作。”

主席听到之后明显很感兴趣。

所以道:“试验结果怎么样?”

“情况很不好。”

王法五道:“办了公共食堂之后,大家真是开了吃。可是现在我国的经济基础,哪里能够做到这些。本来整个农村一年才会消耗的粮食,办了公共食堂之后半年就没了。虽然后来调整了一些,但这个问题一直无法解决。还有以为办公共食堂集中做饭,可以减少一些柴火消耗。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对于很多家庭来说,柴火不仅仅是做饭,还是家里保暖的。所以最后计算之后,发现柴火消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比之前增加了很多。”

主席脸色变的凝重。

旁边的罗伟林道:“关于一起吃饭、一起工作的公共食堂,我们在河北总共试验了七处。无一例外,都是失败的。不仅生产效率没有提高,而是把合作社的资产都吃光花光。最后的结论是,公共食堂在目前的生产力条件之下,是一次失败的试验。只能算是一次美好的空想社会主义试验。”

主席微微点头。

不过没对这个事情进行评判。

而且继续问道:“还有其他两种模式呢?”

“都是大社模式。我们联合几个合作社,组成一种大的合作社。最少都有300户,多的可以达到500户。人数也是2000人左右到4000人左右。其中一种是大社直接管理,实行全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另一种是大社只负责制定整体战略,依旧以下面的合作社为核算单位。”

“情况如何?”

主席对于这种社会主义农村合作社的探索非常感兴趣。

王法五道:“大社直接管理,全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出现了三种非常严重的问题。首先,大社进行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之后,核算单位就变成了大社。既然变成了大社统一核算,那么所有下面合作社生产的东西都要进入大社的统计当中。接着统一分配就出现了争议。”

“因为各地自然条件的不同,所以各个合作社之间的经济情况也各不一样。可是大社统一分配之后,他们选择的都是平等的分配。这就造成了各个合作社之间的矛盾。下面有些富裕的合作社,他们认为大社分配不公平。有些贫穷的合作社,却拥护这种分配。后面继续这样统一分配之后,原来粮食产量比较高的合作社,粮食产量却一直在下降。而粮食产量低的合作社,粮食产量不仅不见增长,反而也在下降。经过调查发现,原来比较富裕的合作社觉得这样分配没什么奔头,严重打击了他们的生产热情,所以生产效率是越来越低。粮食产量低的合作社,自从能够从大社获得比他们生产的粮食更多的分配,他们更多的是一种等待的心态。结果下面的那些合作社粮食产量都在下降。”

主席听着王法五的介绍,变得越来越认真。王法五看到主席没有插话,所以继续道:“这是分配上出现的问题。除了分配之外,大社模式,在安排工作上也出现不少问题。这种大社因为涵盖的合作社比较多,所以所有合作社的工作安排都要兼顾。可是有些合作社之间直线距离看起来只有几十里。可是目前农村道路难走,直线距离几十里的两个合作社之间,有时候就要走一天时间。这样的情况之下,大社统一负责生产劳动,安排和管理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农忙季节,每个合作社都有自己的耕地要忙。大社插手的话,分工合作反而变成了你拉我扯。”

主席没说话,但理解这个意思。

主席是带兵打仗的。

比谁都明白这里面的事情。所以主席没有打断王法五。

“而且大社这种统一核算之后,原来的村务公开制度也变成了摆设。”

“怎么是摆设呢?”

“主席,以前的村务公开,都是合作社内部。小的合作社只有二十来户,

一两百人。稍微大一点的合作社也就是四五十户,三四百人。正因为人少,所以村务也没有那么多,经济核算也简单。我们的农民目前正是属于摆脱文盲的时候,太过复杂的经济核算,村务公开他们也看不懂。小型合作社的村务公开,经济核算,农民还能够理解,能够发现问题,能够有效的监督合作社的经济问题。可是大社模式,人多事多,各种事情很是复杂。所以经济核算也比普通合作社繁杂很多。根本不是那些半文盲,或者才刚刚脱离文盲行列的社员,能够看懂,能够理解的。就算有人仔细的给他们讲解,大部分人也听不懂。还有一点就是,前农民除了赶集的时候之外,平时都是不出村的。大社那边进行村务公开,农民也没时间、没精力关注。所以在大社模式之下,村务公开制度,有和没有差不多。”

主席很支持村务公开。

因为这在主席心目当中,就是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监督政务、监督干部的“小民主”。如果村务公开制度沦为形式,而且无法发挥作用,那么农村“小民主”如何体现。

所以主席对于这一点尤其重视。

“那么这种大社就没有一点点优点?”

“优点也是有的。真正改变一个县、一个乡镇的耕地情况,需要全面的水利设施的建设。就像一户一人无法真正改变农村水利设施一样,几十户的合作社是无法建设大型水利设施的。这个时候这种大社的优势就会出现。包修路,也需要这种大社的组织。

“那说说第三种模式。”

“第三种是组建一些大社,但采取的是合作社为最基础的经济核算单位。当县里或者乡镇需要水利设施的建设、公路建设的时候,大社就会协调各个合作社,组织各个合作社,参与这些工程。而平时的生产劳动,都是以下面的合作社为主。而大社除了负责一些大工程的组织和协调之外,还负责扫盲、教育、卫生、民兵这些方面。”

主席一直在思考。

好一会之后道:“可是有些农村的自然村本来就很大,总不能分为好几个合作社。”

“这样的自然村,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一个农村只有一个合作社。而合作社下面分为几个生产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几十户组成的小型合作社模式。之前一直在摸索大社模式,就是因为行政村下面有好多个自然村。到时候行政村就是大社模式,下面各个自然村就是合作社模式。”

主席接收的信息太多,一时之间还有很多问题没能够想明白。

因此道:“回头你们写一份报告,把具体的数据都写上。然后交到办公厅。上坤同志,到时候别忘了把报告拿给我。”

“是,主席。”

“我们一起吃个饭。”

这一谈就谈了几个小时,已经稍微过了饭点。

所以很快大家坐在一起吃饭。吃完了之后,王法五和张秋萍离开,主席对魏红军道:“这些试验都是你的主意?”

“是。”

魏红军既然要发展合作社,当然要把所有的模式都尝试一遍。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的,都要尝试。

对的发扬下去,错的就要否定。开始是让陈韬在河北试验,他调到广东之后,就让罗伟林负责处理。所以魏红军道:“我们的合作社,是在完全没有经验的情况之下要发展的。所以我汇集了地方干部各种集体合作社的想法,找一些农村全部都试验一下。而且不是失败就停止,而是根据失败的原因进行调整,然后继续观察效果。试验当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因为只是小范围的试验,出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可是一旦全国范围之内推广合作社的时候出现问题,那么就不是一般的损失。可能是完全承受不住的。”

“推广合作社的信念很坚定,而推广合作社又很谨慎。这个工作态度很好。”

主席点头。

满意魏红军的工作态度。在合作社问题上,坚定的往前走。但又不盲目的推进,而是要做好多试验,慢慢的改进合作社。

“我听说你之前本来是要去河南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的。”

“是。”

魏红军表现的有些犹豫,好一会之后道:“因为河南的报告问题太严重。“

“具体是什么问题?”

“河南对于合作社的报告当中,表示参加高级合作社的农户比例达到57%,剩下的都是参加初级合作社的。他们表示河南省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合作社,河南在农村合作社工作上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这个数据明显不对。虽然农村工作委员会做出了发展互助组、合作社的决定,但真正下发给各省市也不过两年时间。我们要求的是,先发展互助组。等互助组有了一定比例,一定基础之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发展初级合作社,最后过渡到高级合作社。这才两年时间,其他很多省份现在才刚刚在全省全面推广互助组,初级合作社数量也不多。可是河南竟然说所有的农户都参加了合作社。而且这种高级合作社比例,可以和山西比拟。这问题就很大了。”

有些数据,魏红军一看就知道有问题。

魏红军可不是小白。

从抗战时期开辟根据地开始,就一直负责农村工作,到现在已经15年时间。这种离谱的数据,要么就是吹牛,要么就是完全违背发展的规律,强硬的推行了高级合作社。

山西那可是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互助组、合作社。

八路军老根据地为了对抗1941年到1943年的华北大旱,就已经开始发展互助组模式。等到抗战结束,罗伟林在怀来发展合作社的时候是1946年。从那个时候开始算起,山西这边合作社发展走了七个年头。就这样高级合作社的比例才刚刚过半,剩下一半都是初级合作社。

河南这才发展了几年时间。

能有这么多高级合作社?

主席也听明白魏红军的意思。刚刚张秋萍汇报的时候说过,初级合作社转为高级合作社,最少需要两三年,还有不少是三年以上。可是河南哪里来的那么多高级合作社。

这就是弄虚作假。

主席脸色一沉道:“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906 安阳调研

从邯郸出发,进入安阳之后,主席准备亲自去农村走走。而且主席准备在安阳其中一个小站点下车。

“主席,这不行。”

听到主席的安排之后,杜丽清立马反对主席的想法。然后很坚定的道:“主席,我们的路程不能这样随意的出现变化。如果脱离原来的线路,那么我们的安保安排就会出现问题,未知的危险会存在。我负责主席这一路的安全,我不能冒这个险。”

杜丽清可是吓了一跳。

他作为公安部长陪同主席南下,主要负责的就是主席的安全。以及随着主席也考察一下各地的公安建设。在固定的路线当中,公安部安排了足够的人保护。可是一旦脱离原来计划好的路线发生什么问题,谁来负责。

杜丽清反正是不能负责。

“新中国成立已经四年多时间,土匪特务都被我们一扫而空。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我们自己的人民群众当中,能有什么危险。”

主席摆摆手。

并不在意。

杜丽清是真的着急了,所以道:“主席,如果你出了什么事情,我无法对党和人民交代。为了以防万一,要不我们联系当地驻军或者当地公安部队。”

“我们去看看真实的农村。前呼后拥,跟县太爷出门一样,我们怎么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

主席摇头。

杜丽清没办法,只能是看向了魏红军。魏红军上前道:“主席,我们肯定是需要和地方打招呼的。再说我们也不熟悉这边,就算是下乡调研,肯定也需要向导。我觉得杜丽清同志说的有道理,我们可以联系当地驻军或者公安部队。只要做好保密工作,不会影响调研的。”

“是啊,主席。还是应该联系驻军或者是公安部队。”

杨上昆也上去劝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