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45章

作者:随遇而安

同时中央决定目前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的钱光友担任广东省副省长,兼宝安专区地委书记兼专署主任。

中央之所以选择钱光有去宝安专区,是有好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钱光有一直都从事经济工作,而且熟悉香港。

钱光有解放战争时期在大连组建了“中华贸易公司”,和在香港的“联合行”,也就是后来的“华润公司"开辟了一条海上通道。利用这条通道,不仅撤离很多民主人士,而且做生意挣了二大笔钱。英美军大皇甩卖的物资,被钱光有变废为宝,为中央获取外汇,为解放区带来了大量的好东西。新中国解放之后能够迅速修缮铁路,就是因为从日本低价进口了大量的铁轨。后来钱光有成为“联合会"的负责人,把它改为“华润公司”,在香港注册资金就有1200万港市。比历史上多了700万港币。这在当时的香港都是大额资金。

正因为华润公司有足够的钱,所以华润公司成立之后不仅仅是简单的贸易公司,在香港还有自己的银行和航运公司。之后几年之内,华润公司背靠着国内发展迅猛,现在已经是香是港数得上号的集团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4000多万港币。这里面钱光有的贡献是很大的。

新中国成立之后钱光有从香港调回来,担任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因为魏红军工作忙,所以纺织工业部部长曾善配合魏红军处理很多工作。钱光有就顺理成章的负责处理纺织工业部日常工作。

而且中央也信任钱光有。

钱光有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在邓志辉和毛泽民手底下工作,担任过对外贸易总局局长。长征时期和林波曲配合默契,完成了中央交给他们的物资筹集工作。抗战时期在总理和董毕五领导的南方局工作过。解放战争的时候,再次在对外贸易部工作。

和这些领导关系都很好。

钱光有的妹妹,就是毛泽民的第二任妻子,目前就在轻工业部当办公厅副主任,人事司副司长。钱光有的妻子,就是中共早期领导人蔡和森同志的亲外甥女,也就是现在李富春同志的妻子蔡场同志的亲外甥女。

所以钱光有具备了中央信任的一切条件。

经受过革命考验的老党员,毕竟是跟着中央红军走过长征。和很多中央领导都一起工作过,他们对钱光有的评价都很高。又在香港发展壮天了华润公司,熟悉香港,多年负责经济工作。

除了安排钱光有、马长庚他们南下广东之外,聂帅开始和罗启容频繁的交流。

还是那句话。

宝安专区是一个很特殊,或者说是一次试验。所以大胆当中要有谨慎。所以聂帅接受中央的委托,要给宝安专区配备强大的公检法干部体系。

做生意可以,但也不能不防备一些特务过来搞破坏。或者有些特务装成商人过来,打探国内的情况。

最后经过聂帅和罗启容几次交流之后,聂帅给中央写了报告。中央同意聂帅的意见,宝安专区除了成立完善的公检法机构之外,还要进驻一个公安团。

除了防备特务之外,还要保护交通运输。可别让亡命徒劫了道。

魏红军回京之后,也一直书记处处理工作,同时忙着广东这边的事情。等处理完了这些事情之后,时间已经是到了九月初,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没剩下几天时间。

因此魏红军召开了农村工作委员会内部会议。

邓志辉在河南待了40多天,调整了河南的合作社问题之后,和魏红军同一时间回到了北京。

“情况如何?”

“黄耀向同志所言非虚。六月份春麦收割的时候,我们几个都去参加收割。试验田最好的地方亩产420斤。水资源不缺的地方普遍在350斤左右,一些稍微贫瘠的试验田,也能有280斤左右。还有包头那边的试验田,我们也派人去收割了。试验田亩产240斤。”

“真有那么高?没有虚报?”“我们亲自去割的。”

邓志辉给魏红军汇报。

魏红军长舒了一口气。黄耀向他们的研究团队研究矮小麦的确是有了成果,而且这个成果还不低。但这是试验田的数据,和大规模种植又是两回事情。

当然大规模种植,目前也没有那么多种子。

因此魏红军想了想道:“志辉同志,你的想法呢?“

“我们在山西、河北、绥远、河南等地有不少国营农场。我的想法是,在这些国营农场先试试。第一,看看天规模种植芝后,和试验田之间的区别。总不能试验田高产,大规模推广之后产量一般。第二,如果增产明显,那么我们就要大面积推广,那就需要更多的种子。这些国营农场可以承担培育种学的任务。第三,让我们的技术人员在这些国营农场种植当中,发现更多的问题,进行更多的改进。”

“行。”

魏红军点头。

统购统销的目的不就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但农村也要生活。农村必须要开源节流。

现在的情况是统购统销大政策无法改变,那么节流方面,能够操作的余地很少。薄树春让出五个亿的利润,已经是顶着很夭的压万。不可能再让薄树春让步。

农村只能是走开源这条路。

农村开源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粮食产量。看邓志辉和其他人都是笑眯眯的,魏红军就知道肯定还有好事情。所以道:“还有什么事情,—并说啊。”

“魏书记,目前我国玉米亩产是多少,您知道吗?”

“我负责农村工作,怎么可能不知道。记得上一次得到报告,玉米亩产137斤。”

要不是来到这个时空,魏红军还以为玉米、土豆这些高产作物,亩产都是惊入的。特别是玉来,魏红军还以为亩产能够达到七八百斤。

但并不是。

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魏红军就统计过玉米产量,当时玉米苗产才刚刚突破100斤。以前魏红军着网络写小说,那些人穿越古代乏后引进玉米种子,苗产轻松就超过四五百斤。

但现实情况是玉米亩产一点都不高。

明清时期的玉米亩产,平均下来还不到100斤。

现在的130斤左右的亩产,还是从20年代开始,很多科技人员进行了不少良种改良,以及从国外引进了不少品种的结果。

魏红军顿了一下道:“怎么,玉米良种改良也有了好消息?“

玉米产量潜力很大。

这一点魏红军是知道的。几十年后玉米亩产,一般的耕地随便种下去都轻松超过1000斤。一些好一点的耕地,稍微管好一些,玉米苗产都在1500斤上下。

东北、华北都是重要的玉米产地。

“算是好消息。郑长耿同志他们的团队改良的双交种农大4号,在试验曲亩产230斤。还有张吉庆同志主持改良的双交种新双二号,在试验田亩产甚至超过了250斤。而且张吉庆同志还在另一块试验田进行单交种的改良。从自前的情况来看,情况更加乐观。他们试验田单交种产品今年苗产达到了快700斤。”

“真有700斤?”

“对。而且这才是刚刚开始,他们的单交种目前还不成熟。”

“好,太好了。”魏红军大喜。

为什么新中国大规模推广玉米种植,主要是因为玉米种植,对于王壤的要求没有其他粮食种植那么挑。玉米可以在很多山地上种植。

玉米亩产大增,对于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会很大。

邓志辉看着魏红军兴奋的样子,很是赞赏道:“我听说了。开始的时候,苏联不少专家一直在批评玉米自交系,认为这是违背科学的。所以全国很多玉米研究的研究机构停止了玉米自交研究。是你保了吴少奎同志的研究,还任命吴少奎同志担在玉米良种改良研究所所长。然后支持更多的玉来良种研究人员继续推进双杂交和单杂交工程。“

魏红军不在的日子,邓志辉主持农村工作委员会。这一次魏红军回京一个多月时间,但一直在处理书记处那边的事情。所以农村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一直是邓志辉负责处理的。

听到了很多。

特别是在良种改良问题上,魏红军一力支持技术人员的杂交改良工作。魏红军自己从中央无法抽调足够资金的时候,就会去华北各个省份化缘。

希望他们支持良种工程。

正是因为有了魏红军的支持,他们才能够有足够的经费,足够的实验室、试验田,进行良种改良工程。甚至在苏联专家批评玉米自交的时候,魏红军还保了吴少奎。

吴少奎是玉米自交方面的权威。

他原来是在河南工作,他的实验室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果。早在1950年的时候,昊少奎的研究室出产的玉米单交种,就比洛阳当地的种植的玉来产量几乎高一倍,达到300多斤。可是因为苏联专家批评玉米自交系是违背科学的,所以直接打击了昊少奎的研究。要关闭他的实验室。

当时魏红军伸出手,保了吴少奎。

其实魏红军也不是很清楚玉米良种改良的东西。什么玉米自交系,后面的双交种、单交种这些也不清楚。但魏红军当时问了吴少奎,他研究的双交种、单交种能不能提高产量。

吴少奎给出了很肯定的答案,包括他实验室的数据。所以魏红军决定支持他。

让吴少奎北上担任玉米良种改良研究所所长。魏红军只是让他低调一点,不要到处说玉米自交系,和苏联专家对上。现在玉米良种培育当中,双交种和单交种第一负责人就是吴少奎。

邓志辉对于魏红军这样的担当能力是非常佩服的。说起来邓志辉是闽西革命的带头人,画西粮据地的创始人。魏红军芷是邓志辉、谭振林、张丁程他们并辟的闽西根据地出来的千部。

邓志辉年龄比魏红军大了20岁。

早前听到魏红军和王秋云大名的时候,邓志辉只当闽西出来了两位战将。可是后面魏红军的蹿升速度,证邓志辉这样的老千部都大吃一惊。自从中共摆脱了共产国际绝对控制之后,这么年轻的千部上升速度这么快还是第一次。当时邓志辉还觉得聂帅在晋察冀这么提拔一名年轻千部,中央还默许和支持,总是觉得不太好。

但他现在丝毫不这么想。

和魏红军一起处理了橡胶大会战,邓志辉是看到了魏红军的魄力。

这一次的事情,更是让邓志辉心中佩服的五体投地。邓志辉也不敢保证,在当时苏联专家那种压力之下,自己会不会保吴少奎。毕竟吴少奎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玉米研究工作人员。

但魏红军就敢。

结果现在回报满满。

旁边的李少成补充道:“吴少奎同志说,玉米双交种和单交种现在都可以推广。可以一边推广一边改良。虽然自前来看单交种的亩产高于双交种,但具体哪一个未来更好,现在还说不好。所以两个一起推广。而宜吴少奎向志预计,从自前单交种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年试验田奋产达到1000斤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好,这是真的好消息。”魏红军是真的很高兴。

历史上因为受到苏联的影响,打压了中国玉米自交系的良种研发。一直到五千年代未期到六千年代初期中国才开始重新研究双交种和单交种。研究速度还是很快的,三西年之后玉米单交种就有了成果,开始推广开来。至宇臭少奎的研究几乎功亏一篑,好在他坚持下来。但他五十年代初就有的单交种成果,一直到六十年代也只是在河南推广了二百方亩左右。

耽误了多少时间。

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在一亿亩以上。只要玉米亩产上去,玉米种植面积会迅速扩大。

魏红军想了想道:“我们写一份报告给主席。至于其他的,还是先等等看。看看明年推广的结果。“

914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

等魏红军处理这些事情的时候,新中国终于迎来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从1952年9月19日至1952年10月3日在北京召卉。代表总人数1226人(其中女代表147人,少数民族代表178人)。

程序是差不多的。

首先就是主席作了题为“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开幕词。他指出:“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8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所制定的宪法将天大地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亚。我们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人民,争取一切国际朋友朋的支援,为了建设一个伟天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了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同时主席表示“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天的国家。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正义的事业是任何敌人也攻不破的。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看充分的信心,竞服一切艰难困苦,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叉共和国。”

这几年新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好。

经济上工农业全面发展,政治上已经扫除了国民党残余势力稳固了新政权,军事上刚刚打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

所以主席在人大会议上,可以很直接的,庄重的宣布,领导中国革命、领导新中国建设的就是中国共产党。相比起刚刚建国时候“遮遮掩掩”,现在说的是掷地有声。

接着会议听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主席修养同志的“关于中华入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中英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伍豪同志的“政府工作报告”;陈运同志做了“一五计划报告”;聂帅做了“新中国法律建设报告”;魏红军特别做了“抗美援朝报告”。

人大会议和党代会一样,都是分小组先讨论。

然后小组会议当中通过的提案,才能够出现在人大会议上。

因为第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所以各种提案一大堆。其实中央领导做的很多报告,除了简单的之外,不少东西很多代表是听不懂的。

工人代表、农民代表不少刚刚脱离文盲。

他们现在的水平也就是能够写简单的信件,能够读懂简单的报纸文章,仅此而已。他们怎么可能听得懂政府报告。

里面那么多的数据,就是很多高级干部短时间之内都很难完全明白,更何况是这些刚刚脱离文盲的代表。就算后面分组讨论,有人对这些报告进行仔细讲解,不少代表也不可能完全听明白。

其实这是正常的事情。民主集中制,为什么民主后面还有集中制。其实就是极端民主制的结果反而是民粹泛滥。好在中央对这种情况是有准备的。

以前也有过这种情况。

这些农民代表、工人代表,提出的提案都很朴素。都是根据自己身边问题的提案。但这种提案看起来不是“高大上”,位因为都是根据他们周围实际情况提出来的,所以往往里面包含着朴素,但重要的东西。

对于这些提案中央领导人都是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