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72章

作者:随遇而安

日内瓦协议规定:以北纬17度为越南临时军事分界线,法军在10个月内完全撤出北纬17度以北地区;与此同时,越军也从北纬17度以南撤走。

此次会议美国外交是失败的。

因为美国是想要拉拢中南半岛的国家,一起封锁中国。所以他一直反对印度支那的和平协议,在谈判当中一置增加各种条款,充当会议的搅屎棍。但英法两国已经不想在中南半岛继续投入力量。

英法两国准备撤离中南半岛,在殖民地问题上都不约而同的选择收缩战线,中南半岛不是英法的核心利益所在地。英法两国都明百,以现在两国的实万是无法维持殖民时期的地位。所以他们要收缩战线,保住自己重要区域,保住自己核心利益。

主要是控制中东和北非一带。

只要这里不出问题,他们在世界上依旧拥有足够的影响力,可以抗衡美苏两国。

因此美国虽然一直反对,但英法两国还是同意了中国提出的条件,最后签署了“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司以说自丙瓦会议上,美国在各方面都是失败的。

这也是朝鲜战争失败的延续。

美国本来就是二战之后跃升为西方世界老大哥的,在老大哥位置上还没有足够的威望。朝鲜战争惨败之后,很多美国小弟开始怀疑美国的实万。他们都怀疑二战时候横扫一切的美国,是不是真的那么强大,是不是真的能够保证小弟的安全。要不是如此泰国也不敢悄悄地和中国接触。

至于英法两个曾经的霸主,虽然没落但依旧有实力。他们两国在原则性问题上不会违背美国的意愿,但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会什么都听美国的。

就像是这一次。

他们不可能为了美国的利益,就继续在中南半岛耗下去。所以虽然美国极力反对,但英法两国依旧决定撤离中南半岛。

中南半岛的国家看到这个情况,纷纷拒绝美国提出的“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就连之前进入这个条约的泰国都是左右摇摆。唯一一个坚定跟着美国加入这个条约的只有菲律宾一个国家。

正因为对于日内瓦会议的宣言不满意,所以最后美国代表没有在会议最后宣言上签字。

而这个时候主席在国内正在主持召开1954年财经会议。主要是汇报1954年上半年的情况,以及汇报1954年预算的调整。

毛泽民因为是分管财政部的国务院副总理,所以作为代表做报告,道:“年初在人大会议上做了1954年国家预算草案的时候,我们的准备是1954年的预算收入为377.857亿人民带,预算支出是396.2405亿人民币。把财政赤字控制在20亿人民币政内。”

“1954年已经过去半年时间。经过我们的计算,1954年1月到6月,国家预算收入207.44亿人民币,完成了全年预算收入草案的54.899%,相当于去年同期的115.934%。国家预算支出204.57亿人民币,为年度预算支出草案总数的51.6277%,是去年同期的106.881%。半年的收支相抵,收大于支2.87亿人民市。“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我国今年的财政趋于平衡。这是在经济建设支出比去年增加的情况之下获得的数据。”

主席插话道:“今年的国家收入增长主要在哪方面?”大家手中都有报告。

但这份报告全都是数据,看的是眼花缭乱。所以主席直接问了毛泽民。

“今年国家收入主要增长是三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很多48年、49年并始苏联援建的工广,这几年陆陆续续已经开始正式运转。进入1954年之后,这些工厂可以开始收税和上缴利润。比我们乏前预算的多了10.21亿人民币。”

“第二个方面,轻工业收入增长很多。主要是加强了和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以及在香港开通了贸易通道,加强了和港澳、东南亚等地华商的合作之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这些轻工业工厂的税收和上缴利润多了。据统计,这方面中央收入和地方收入比预算多了4.7亿人民币左右。”

“第三个方面,是农村粮食产量增加,以及牲畜数量的增加。统购统销之后,今年上半年比预算增加了4.3亿人民币。”

“因为这三个方面的收入增长,今年1月份到6月份的收入,才能够比去年同时期增长15.934%,完成预算的54.899%。财政部计算,下半年这三方面的收入会进一步增长,很有可能超过预算收入30亿人民币。”

目前中央预算的国家收入是中央政府收入和地方政府收入。

来料加工利润低,但多了之后,对于财政的支持是很大的。1953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超过了37亿美元,按照人民市超过90亿,比1952年增加了11亿美元。

不过其中来料加工的贸易就占据16亿美元,人民币30亿。可以想象来料加工比例有多大。

加上广东那边,轻工业来料加工数据更加庞大。进入1954年之后,来料加工贸易进—步发展起来。半年之内给国家增加了4.7亿人民币的收入。

主席听完毛泽民的回报,问魏红军道:“今年夏收比去年增加了多少产量?”

“129亿斤。”

“产量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哪些方面?”

“有三方面原因。一个是这几年一直在进行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这些江河的治理,很多地方水利设施多了起来,以及农垦的发展,让我国耕地面积一直在增加。另外一个是大家对于农家肥的使用上,越来越熟练,进一步提高亩产。最后一个是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良种推广,良种面积进二步增加。”

魏红军仔细给主席和在场的干部介绍。

目前的中国农业还在发展阶段。因为化肥工业还没有发展起来,所以自前中国农业依旧是传统农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家肥的科学使用,以及良种的慢慢推广,都在提高中国粮食产量。

不过这种提升是缓慢的,有极限的。

最终还是要看化肥工业和良种的进一步发展。“牲畜呢?”

“出栏的牲畜比去年同时期增加了720万头左右。”

经过1953的调整之后,农村牲畜数量恢复速度还是很快。进入1954年之后,牲畜当中的生猪数量迅速突破了9000万头,恢复了巅峰状态。

主席点点头。

看着手中的数据道:“同志们,看到这数据了吗?为什么我们要坚定不移的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因为国家积累要靠工业,农业的积累速度太慢。”

真的是一目了然的表格。

这几年农村也在发展,而且发展速度也不是很慢。但对于中央财政的贡献上,和工业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工业的投入是真的很大,但工业的积累也真的很快。中国的轻工亚才发展多长时间,而且还是在政府没有天规模投资的情况乏下。但轻工业的税收和上缴的利润已经开始猛涨。

至于重工业带来的财政收入,不少本来就是财政投入。

就像是目前钢铁厂,每年上缴的利润和税收都不少。但钢铁厂的钢铁,自前主要是用在国家建设上。而国家建设的资金基本上都是财政投资。这笔钱转一圈之后,有部分就会重新回到财政当中。

当然轻工业发展起来之后,也开始需要钢铁。这样钢铁厂的收入,就不需要完全政来财政的建设赉金。不管从任佝一个方面来说,工业积累的财富,根本不是农业能够相比的。所以马克思才说工亚革命100多年来,资本主义创造的财富,超过了人类以往全部历史创造的财富的总和。

“古出虽然超过预算,但整体来说没有太严重。今年的建设投资依旧很犬,这部分是怎么控制的?”

这是主席最满意的。

这几年财政一直是赤字。没想到1954年上半年的财政,收大于支,实在是意外的事情。本来今年再次承接了苏联几个重要援建项自,经济建设支出再次增加几千亿。政府都做好了今年财政赤字的准备。

“主要是政治局会议通过了降低工资的计划,这部分非常成功。丢年上半年军费是37.1亿人民币左右,今年上半年只有22.43亿人民币,足足减少了近15亿人民吊。政府部门的行政费用和工资支出,上半年也比去年减少了7.3亿人民币。光是这两项就减少了22.3亿人民币。”

苏联援建项目需要投入几十亿。

毕竟要建设七家化肥厂,六家人造纤维厂,第二汽车厂。化肥广夯在各省省城,人造纤维广集中在了河北和河南。

新中国目前是真的缺乏汽车。第一汽车厂虽然开始生产汽车,但1953年生产量不过4700多辆,汽车产量太低,完奎是供不应求。现在的中国你就是生产+万辆汽车,都不够满足国家需求的。

第二汽车厂的选址,是经过了一番讨论。当时中央有三个目的地,一个是北京,一个是武汉,一个是长沙。放弃北京是因为北京短时间之内人口增加太多,目前城市管理上出现了很天的难题。自从48年解放之后,北京人口已经增加了快400方人。

放弃武汉是因为,中央认为武汉这边的工厂太多。一旦爆发战争,武汉很容易成为敌军袭击的目标。因此中央不想让一些董要工厂都聚集在武汉。

所以最后选择了长沙。

长沙成为了继长春之后,新中国第二个汽车厂落脚地。这些工厂有的还在前期筹备规划,有的已经开工。

而且苏联派遣近万名专家顾问,中国留学生数量也一直在膨胀。这些人的工资就不是小数目。苏联在中国的专家,一年中国政府的工资支出就有上亿元,普通的苏联专家一个月的工资都要超过500元,比主席一个月工资都要高一百多块钱。

这笔钱财政拿不出来。

政治局会议上,就决定缩减工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虽然今年的财政支出增长了不少,但并没有太厉害。主席没有再说话。

所以毛泽民继续道:“1954年1月到6月的财政整体来说符合预算,运行平稳。但我们认为依旧还有四个方面可以调整,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减低财政支出。”

“第一方面,1954年前半年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67亿元,1953年全年客部门基本建设投资102亿元。财政部认为基本建设投资方面,有很天节约的潜力空间。关于这些基本建设投资方面,季福春同志有详细的调查。“

李富春开口道:“毛泽民同志说的很对。基本建设投资方面,的确是有很大的节约空间。因为这几年各部门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是以工厂建设和城市建设、铁路道路建设为主。我们派人仔细研究过,发现其中有很多是因为规划不合理,以及各部门各自为政、各自为战,导致建设效率下降,建设时间拉长,建设成本提高,财政基本建设支出才会增加。我举一个例子,包头这几年建设很快,大小工厂建设上百家。”“

“但因为规划没有统一,都是要成立一个工厂就规划一个工厂的建设,要进行城市建设就规划城市建设,结果就出现了很多问题。几个国家重点投资的工厂,都客有各的建设规划,所以都各有各的基建队伍。还有包头为了容纳这些工广,对于城市进行建设,包头市政府自己又组织了自己的基建工程单位,进行包头城市建设。结果整个包头的工广建设、城市建设当中,比实际需要的基建队伍足足多了两倍以上。他们只做自己的工程,那些包头中小工广要建设起来还需要重新规划,重新寻找基建队伍。这样的结果是,财政基建支出比实际多了两兰倍。这都是规划上出现了问题。在全国这样的情况不少。”

“在基本建设方面,一个工业区内根据可能的条件,应该是统一规划、协作建广厂,这样就可以统一使用人力物力,减少分散重复,为国家节约大量资金,并且加快施工的速度。我们做过讦算,如果在这方面做好协调,那么同样的建设,最少能够省下兰分之一的资金,甚至一半的资金。”

“因此重工业部、建设工业部已经在全国开展学习。就是我们的千部要有统筹概念,不会只盯着自己一亩三分地,要有全局概念。工业建设的布局、工业建设的规划,加上城市建设,都要一起考惠。”

说白了还是中国在这样大规模建设当中经验不足,水平不足。

新中国的这些干部,谁也没有做过这样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因此他们早期工业建设、城市建设当中,只知道一个一个的建设,不知道要统筹规划。

还是这方面人才少。

华北制药厂当时建设的时候,就是因为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规划、设计所、原料供应、建设单位,客部门和单位之间协调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影响了建设速度。所以魏红军当时才会调派张梁去当这个厂长,解决这些问题。

这还只是一家工厂。

更大的工业区发展,一个城市发展,更需要统筹规划。

从更高的方向规划一切。

这样才能够节省投资,提高建设速度。经过六七年的工业建设,很多千部也慢慢的积累经验。所以重工亚部和建设工业部,才要进行天规模的千部学习。

大家交流意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

“第二个方面,是关于商品流转方面。1954年上半年,我国各个商业公司商品流转费用达到了47亿元。1953年全年商品流转费用是70亿元。我们做过仔细的调查,发现这些商品流转费用当中,有一半是无效的运转,是不必要的流转费用。商品流转程序太繁琐,中间流转环节太多,是目前商品流转费用如此高的原因。”

“怎么减少环节?”

钱,已经让第一代领导人都要神经质。

中央一直在提倡“增产节约”,就是因为钱的问题,要求各部门都节俭。所以只要是能够省钱的,主席都感兴趣。

“我举一个例子。就像是上海生产的自行车,如果要销售江苏的某个城市,那么这些自行车先要通过供销社网络去南京。然后在南京调配之后,才能够去江苏各天城市。其他所有的省份都是一样的,必须要先去省城,然后省城这边先进行分类,这些商品再去下面行政公署所在地,最后再分配给各个县。这二层一层下来,不仅商品积压严重,而且商品损耗也大,且流转费用惊人。”

供销社和商业部门都是这样一层一层的。

从总部开始省、市、县,有些地方还有乡镇。这一圈下来,商品流转环节太多。

毛泽民道:“所以我的建议是,商业部门特别是供销社,不要以省为单位,而是以重要交通中心城市为大区中转站。他们直接负责管理各个行政公署的供销社。物资直接从大区中转站运到行政公署供销社,然后他们再给各个县城运转。这样就能够提高运转效率,天大减低运转费用。向时还能够节省产品积压问题和产品损耗问题。”

这是要对于供销社的运转进行很大的调整。

涉及到干部调整。

供销社一般的工作,毛泽民都可以拍板。但正因为这个涉及到编制、干部调整,所以毛泽民才在这样的财经会议上提出来。

“提高运转效率是应该的。陈运同志,你怎么看?”

主席直接问了陈运。

因为总理不在的时候,陈运就是负责国务院日常工作。陈运点头道:“我支持毛泽民同志的看法。商品的运转,不能在路上既搁太长时间。这样容易积压商品,也容易占据商业部门太多的资金。而且要减少中间的损耗,那么就必须要减少流转环节。”

“毛泽民同志,那你们制定一份详细的方案,现在国务院讨论。通过之后我再看看。”

“是。”

938国家领导之下的自由市场

“第三方面是经济核算问题。我们虽然一直在推动各部门、各工广的经济核算,但自前政府机构的各个部门也好,新成立的工厂也好,在这方面做得依旧非常不好。正因为经济核算方面出现问题,所以很多工程的成本预算总是出现问题。有些工程讦算的原材料数量不对,结果造成天量的原材料的浪费。

为啥说民国教育就算偶有一些亮点,但它在整体上就是狗屎。

实在是因为培养方向错了。1931年一些欧洲的教育学家来中国考蔡年国的教育情况。这些人的考察结果是:“中国多数大学生乏怎愿,皆欲在政界(中央或地方谋一位置,不幸失败,乃退为教员。”

当官才是第一目的。学而优则仕。

可是怎么当官。考科举的年代,当然是走科举的道路,学的是四书五经。民国没有科举,那么当然是上大学。在天学学习件么,学习文史哲,学习法律,学习商科,这些才是政府部门需要的。

罗家伦担任中央大学校长的时候,当时考入中央大学的学生当中,肯二半数学考试不是零分就是个位数,他们根本不在意数学成绩。当然在民国这种事情很普遍。

数学是个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