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794章

作者:随遇而安

新中国已经成立七年时间,但在高校依旧有很多人动不动就嘀咕让共产党干部离开大学。

“新中国目前的高校发展,必须要配合国家工业化进程。所以这个阶段的高校教育,要服从于国家安排,不能脱离党的领导。高校现在还有这种排斥党的领导的现象存在,这种情况是危险的。”

魏红军开口。

1956年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出来,影响整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也是逃不开的。

虽然近两年时间中国国内宣传一直在降低调门,特别是不再强调斯大林同志。党的宣传领域,目前基本上不提及斯大林同志。不过就算是淡化斯大林,但毕竟宣传了那么多年时间,肯定要受到影响。

而高校其实是最危险的存在。

自古以来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思想混乱的时候,第一个出现问题的永远是高校,是大学生。

所以高校不能乱。

历史上1957年、1958年、1959年,三年当中新中国的高校是真真正正发生过不少问题的。大学生罢课的事情发生不是一次两次。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高校思想波动。

看看现在的情况就知道。

党在高校的领导力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所以才会出现让党离开“高校”这种声音。

“魏红军同志说得对。高等教育的发展,不能脱离党的领导。”

习中迅支持魏红军的说法。

自从担任了宣传部部长之后,除了党内思想问题,还要应对党外思想的冲击。高校是思想阵线领域的重要阵地。不过目前来说,党并没有完全占领这个阵地。

越是如此,越是需要强调党的领导。

总理道:“杨秀封同志,对于这个问题你们是怎么考虑的?”

“总理,我们教育部的想法是,能不能从一些政治教育比较好的高校,抽调一批有知识、有能力、有经验的高校干部支援其他高校。包括从一些军队高校当中,抽调一批干部。”

杨秀封说出了教育部的想法。

现在中国的很多高校,级别是很高的。教育部也好、高等教育部也好,他们虽然是高校的上级领导,但并不是说就能够随意插手高校内部事情。

有些高校校长、党委书记的资历、级别,并不比杨秀封低。甚至有些人名声大,是全国知名的大学者。对于这样的干部,杨秀封也是无可奈何。

所以高校的一些调整,还是需要国务院领导的批准。目前国内高校,有民国时期就很有名气的大学,也有不少是抗战时期开始八路军、新四军建立的大学。

后面后这些大学都属于根正苗红。

就像是华北工业大学,不久前改名为中国工业大学。中国工业大学就是早年魏红军在盛县创办的察南工业学校,后面又并入了一些晋察冀军工学校,属于是根正苗红的八路军自己建立的大学。目前这种出身的大学还是有不少的。

杨秀封考虑从这些大学当中,抽调一部分干部,支援其他大学,加强其他大学当中党的力量。

“除了各大高校之后,能不能从政府系统抽调一批干部进入高校。”

杨秀封继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他是真的为中国的高校考虑。不过大家听到杨秀封的建议之后,很多人都是沉默。在教育系统内部抽调干部,大家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毕竟都是教育系统内部的事情。

但从政府系统抽调一批干部进入教育系统?那些干部不一定愿意。

毕竟政府系统和教育系统能一样嘛?

高校级别高,要去高校当干部,必须是有足够级别的干部。可是这种级别的干部,在中央也好,地方也好,都是职位不低的。他们愿意离开“权力”大的政府系统,去高校和那些知识分子打交道?

但杨秀封的意见也是有根据的。光是目前高校发展就缺乏有能力的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更不用说未来高校发展,需要成立更多的高校。而建立更多高校,就需要更多的党员干部。

干部从何而来。

只能是从政务系统当中抽调一批人。

好一会之后,总理道:“其他同志们的看法呢?”

“要向科学文化进军,我们的确需要一批有学问、有能力的干部,去高校任职。现在我们工业化,需要大批高级技术人员。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出色的干部。”

聂帅支持杨秀封的建议。

既然国家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就不能吝啬好干部进入高等教育领域。

聂帅分管国务院第二办公室。

杨秀封关于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早就给聂帅、习中迅他们汇报过。因为有聂帅和习中迅他们的支持,所以报告递到了总理这边,才有了这一次的教育工作会议。

聂帅考虑更多的是,目前全国资历深、级别高的干部太多。特别是军队大裁军之后,这种干部就更多。而且这些干部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别看资历深、级别高,但很多都非常年轻。

这么多干部应该要好好安排。

“总理,政务系统的干部和高校干部应该增加流动。高校干部增加实践,增加行政经验,政务系统的干部进入高校,参与高校建设,增加他们的学问知识。这种交流对于双方都是好事情。”

习中迅也开口。总理点头。

不过这不是小事情。

这个需要中央决策。只有中央有了决定,才能够从政务系统抽调干部。

“这个事情我们抽个时间和书记处讨论。杨秀封同志,你继续。”

“是。”

杨秀封继续道:“高等教育发展还有一个问题是,有些地方借着中央号召大力发展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口号,在地方乱发展高等教育。某些省份开办好多省属大专。但这些省属大专的教学实力,还不到很多中专教学实力的四五分之—,根本没资格号称大专。所以对于很多省属大专,我们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并没有批准,可是也挡不住地方自己成立这些学校。今年我们接到了更多省份申请建立大专。”

在座的都是人精,一下就明白杨秀封的意思。

地方为啥热衷于成立这些学校。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没有批准,他们也愿意成立,而不管自己有没有实力。一个当然是想要赶上目前国家工业化的步伐,同时提高本省的教育水平。

但还有一个就是地方为自己的干部准备的。

现阶段大学、大专、中专的毕业生,他们参加工作就是干部身份。

这是地方利益。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方面的实力本来就不足,力量应该集中起来。如果任由地方这样发展一些实力不足的高等教育,那就会分散力量,而且高等教育质量也会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收入有限,每年的教育拨款也有限。这些钱不能这样浪费。”

杨秀封也是无奈。

杨秀封虽然也是资历深、级别高的干部,但在这个问题上还真压制不住地方。虽然中央撤销了地方中央局,但现在各省大佬级别依旧很高。

特别是好多省份,地方和军区虽然分开,还又没有完全分离开。那些军区将领,就更不给杨秀封面子。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几次和地方政府谈这方面的问题,但都没有什么效果。地方政府该成立学校还是成立学校,不在乎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批不批准。

“的确不能放任。”总理点头。

看着聂帅和习中迅道:“这个事情荣真同志和习中迅同志要抓起来。全国—盘棋,教育发展也应该是如此。地方不能盲目在高等教育上进行扩张。没有教育部和高等教育部承认的学校,就不能在全国高校行列当中。高等教育不能滥竽充数。”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会专门拿出一个方案。”

聂帅回答。

习中迅也是点头。

杨秀封看着两个事情都安排好了,所以继续道:“然后是学生就业的问题。各位面前有一组数据,就是这些年我国初高中毕业生的数量,以及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技术学校毕业生,还有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毕业生数量。今年这些学生的工作安排已经很困难,明年的安排就更加困难。特别是多出来这么多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

魏红军拿起桌上的报告看了看。

新中国成立之后,要进行国家工业化,发现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读书人太少。所以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使劲的发展教育。扫盲教育进行的轰轰烈烈,每年还大规模的扩建小学、中学、高中。到了1955年光是高中毕业生已经超过30万人,高等教育毕业生人数超过10万人,中专毕业生超过20万人,还有几百万初中毕业生。

但工作岗位没有那么多。

“按照原来的教育发展计划,未来几年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数量增加速度会更快。特别是新成立的高中陆陆续续投入使用,三年之内高中毕业生人数就能够超过40万人。我和李福春同志、曾善同志、周荣欣同志他们谈过。高等教育和中专教育的学生,工作岗位是没有问题的。但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安排工作是很困难的。现阶段问题还不严重,但随着初高中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根本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给他们。这个问题今年已经存在,明年开始就会成为很严重的问题。几年之后没有工作的初高中毕业生数量会是千万级。”

发展要均衡。

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体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现在是工业化和教育出现的不同步,教育的发展比工业化更快,导致没有足够的工作岗位给这些年轻学生。

“李福春同志、曾善同志、周荣欣同志,是这样吗?”“是。”

李福春第一个回答。

道:“我们每年是增加很多岗位,但留给这些学生的岗位不多。这两年部队裁军之后,成建制转业的部队那么多。我们很多新建立的工厂,都是这些裁撤部队整体转业成为工人,或者是一个师、一个团整体转为工人。除了这些整体转业的部队指战员之外,我们的工厂更多的岗位是留给高等学校毕业生和技术学校毕业生,而不是初高中毕业生。”

“我们也是一样。对于初高中毕业生的需求没有那么高。”

曾善回答。

人事局局长周荣欣也回答道:“高校和中专的毕业生都是干部,但人事局对于初高中生并没有安排。目前政府机构也没有足够的位置留给初高中毕业生。”

还是那句话,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

总理看向了其他各部委干部,大家都是点头。各部委下面每年都会有一些工作岗位,包括下面工厂每年也都会招工。但他们招工不会专门针对初高中毕业生。

初高中毕业生其实是比较尴尬的存在。

他们既不是高校毕业生,也不是专门培养干部的中专毕业生,更不是学习技术的技术学校毕业生。走出学校之后,除了在学校学过基础知识之外,没有任何独门绝技。

这样的学生,相比起那些工人顶多就是多上学几年,并没有更多的优势。学习好的,不是去了中专,就是去了大专和大学。

都只是普通初高中学生而已。

总理看向了杨秀封道:“那教育部的想法是?”

“总理,我们很多学生努力学习,一直到初高中毕业,光是这部分人每年就有二三百万。如果没有办法安置他们,就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可是既然没有那么多工作岗位给他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果断采取措施。我们教育部经过讨论,认为从明年开始应该减少高中录取学生人数。”

“不妥。”

魏红军出声。

道:“那些初中毕业的学生娃子都是十五六岁,正是年轻冲动的时候。本来高中在一百个初中毕业生当中录取三十人,可是一旦减少录取率,变成录取二十个人。那么这些学生娃子怎么能接受,说不定就会闹出什么事情。未来几年可以暂时停止高中扩大招生,但绝对不能减少录取人数。我们还是要考虑如何更多的给这些学生安排工作。”

教育部制定政策容易,但往下走很容易闹出大问题。历史上新中国也是出现这个问题。

当时教育部就是采取了减少高中录取人数的办法。结果那些十五六岁的初中生不服。本来按照之前的录取率,不少学生还是有机会上高中。可是减少高中录取人数之后,很多初中毕业生就上不了高中。所以闹出了不少事情。最严重的当属“汉阳事件”。初中学生围攻县政府,最后定性为“反革命暴乱”。整个初中的老师都受到了牵连,还有不少被判刑。

这件事情的影响太坏。

加上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引起了当时整个社会的思想混乱。新中国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猛烈地抨击。后面就赶上了“反右”,事情就更加严重。

十五六岁,年少气盛。

录取人数不变,大家还能够接受。可是一旦录取人数减少,就很容易弄出问题。

“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吃苦,那我们农垦部每年可以解决十万人。”

一直不说话的谭振林开口。

农垦部现在就缺人口。

特别是这些读过书的学生娃子。只要他们能够吃苦,农垦部每年都可以解决十万名额。十万人看起来很多,但对于农垦部来说啥也不是。

现在新疆、东北、绥远、海南、云南、江心坡一带的农垦兵团需要大量的人员。

要解决农垦兵团的单身问题,要解决农垦兵团医生不足的问题,要解决农垦兵团孩子上学的问题。各方面都需要这些上过学的学生。

“农垦兵团要人也是有限的。要真正安置大批量的学生,还是要往下走。我国目前80%以上的人口都在乡镇农村,这里有无限的可能。所以乡镇农村才是最需要这些学生娃子大展身手的地方。我们和卫生部联合,目前正在进行‘乡镇农村医生发展计划’,现在每年培养两万人左右。等计划顺利,未来稳定下来之后,每年培养人数不会少于十万人。还有发展乡镇农村教育,同样需要大量的老师。乡镇农村目前不需要成立更多初中和高中,但需要大量的小学。这些学生娃子经过简单培训之后,可以胜任一些小学老师。这里才有大量的工作。”

邓志辉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