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13章

作者:随遇而安

  张文天现在只是外交部的常务副部长,中央委员,但谁让张文天曾经是中共最高负责人。而且外交部党组召开会议处理张文天,其实就是和张文天批评总理有关系。

  所以总理不可能随便表态。

  总理立马把这份会议报告交给了主席。

  主席收到报告之后,并没有马上批示。因为主席也是头疼,对于如何处理高刚问题,主席现在也是拿捏不定。虽然高刚犯了忌讳,但主席并不想一棒子打死高刚。

  主席担心一旦开始处理张文天,那么下面就会自主开始批评高刚,然后牵连一大批人。最后党内形成一股洪流,一定要中央处理高刚。到时候主席不处理高刚都不行。

  可是这份报告来到了主席这里,主席就已经明白总理和外交部的态度。

  主席考虑的一晚上,最后在外交部党组报告上批示,先停张文天同志的职务。主席的顾虑并没有错误,当张文天被停职之后,情况就有些收不住。

  最先受到影响的就是张文天妻子刘莹。莹

  刘莹目前是部长助理,和副部长是一样级别。但现在她在外交部的工作也做不下去。虽然刘莹和总理夫妇他们的私交很好,但从张文天在外交部会议上公开批评总理之后,关系就微妙很多。

  张文天目前的问题还不知道有多严重。

  所以就牵连了刘莹。

  同时在东北和高刚一起共事,而且关系比较好的干部,都开始或多或少工作开始受到影响。魏红军虽然在外面,但和北京一直保持联系。

  魏红军知道自己在外面不能浪费太长时间。

  稳定地方干部的情绪重要,稳定中央部委各大干部的情绪同样重要。魏红军现在分管的部门多,不少部委的干部来自于东北,曾经和高刚一起共事。所以魏红军也要去稳住他们,不要影响工作。

  出京二十多天之后,魏红军回到了北京。

977 个人问题还是体质问题

魏红军回京的时候,北京各部委到处都是乱哄哄的。

  涉及到高刚问题的干部,或者说曾经和高刚一起工作过的干部,现在都是心事重重。特别是在陕北和在东北和高刚关系好的干部,他们都已经感受到了周围情况的变化。

  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很多人开始远离他们。

  因为大家都不知道高刚事件会往哪里走。这个时候谁也不愿意卷入进来,所以很多干部都选择自保,第一步就是远离这些有可能涉及高刚问题的干部。所以这些和高刚稍微有关系的干部,目前工作上都受到了影响。高刚这种级别干部出了问题,带来的影响实在是太大。

  魏红军回京的时候,国务院副秘书长李世平过来接人。目前国务院副秘书长有六个人,李世平除了处理国务院办公厅的日常工作,平时主要帮助魏红军处理在国务院的一些工作。在路上李世平给魏红军介绍这二十来天北京各部委发生的一些情况。

  李世平本人一路上也是紧皱眉头,因为现在李世平都受到了高刚问题的影响。

  高刚在东北的时候,李世平先后担任沈阳市市长、市委书记,东北局秘书长,东北人民政府秘书长、东北行政委员会秘书长,和高刚合作颇多。

  毕竟作为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秘书长,和高刚接触不会太少。高刚在东北局和东北人民政府当中大部分命令的下发,都是李世平整理之后,往各个机构传达的。

  中央派人给各个地区传达书记处扩大会议的精神,当然也会派人去高刚影响力最大的东北。因为东北的重要性,是总理亲自去东北传达书记处扩大会议的精神。

  结果在传达党内团结精神的会议上,沈阳军区副政治委员周焕就像是历史上点了高刚“五虎上将”一样,这一次也是点了几名东北这边和高刚关系好的干部。如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张秀善、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贺今年,还有目前农村工作部副部长召德尊等人,这里面就有李世平的名字。

  周焕这种点名,对于李世平的影响非常不好。因为周焕本人抗战结束之后就去了东北,一直在东北革命,属于是非常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加上周焕本人资历深,一直做政治工作,在党内军内影响力不低。

  他点名的几个干部,一下就处于风暴中心。因为容易被认为是高刚集团的干部。

  李世平在国务院已经是感受到了这种问题。

  李世平是国务院六名副秘书长当中级别最高的干部。平时国务院办公厅的工作,都是李世平负责处理。但这几天办公厅的工作处理起来就困难重重。

  因为国务院很多干部开始和李世平拉开距离。但李世平的工作,就是需要和国务院各个领导、各个部委打交道。所以李世平目前在国务院工作变得比较尴尬。

  魏红军听着李世平的话,心中也是比较恼怒。即恼怒周焕口无遮拦,也恼怒现在的情况。现在这种特殊时期,政治上很容易造成宁杀错不放过。

  周焕这样点这些干部的名字,说他们和高刚关系好,等于是说他们都是高刚集团的一员,对于这些干部影响太坏。就算他们这一次没有被处理,但这也会成为一个历史污点,不知道什么时候又会翻出来。这真的是属于落井下石,钩织罪名。

  魏红军和周焕并不熟悉。

  但也知道周焕是我党我军资历很深的政工干部。这一次他的发言绝对是有问题的。

  总理去东北传达党内团结的中央精神,大家老老实实听就可以了。毕竟现在高刚的问题都没有定性,中央都还没说要处理高刚。在这样的会议当中,站出来指出和高刚关系好的干部,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事情。这不是从侧面表示高刚拉山头,有野心。

  高刚和李世平能有什么太大的关系,他们两个人可是没有任何历史渊源。去东北之前李世平一直在晋察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地下党员,抗战时期和魏红军、王秋云一起开辟了察南根据地。那个时候高刚一直在陕甘宁边区,两个人完全不认识。抗战结束之后两个人才去了东北,两个人真正一起共事也只是一年左右的时间。因为李世平之前主要工作在南满,一直到高刚担任东北局书记之后,两个人才有了实质性的接触。而高刚担任东北局书记时间很短,就调到了中央工作。

  这样还能够联系在一起。

  就算他们在那一年左右的合作当中,工作默契、配合很好,那也和什么山头主义、拉帮结派不发生关系。难道两个人工作默契,也要划到一个山头?真要说起来陈运、李福春他们和高刚一起共事的时间更长。

  周焕怎么就扯到了李世平身上。

  所以魏红军回京之后,立马和主席那边沟通要见主席。

  主席当天晚上就抽出了时间。

  在魏红军之前,陈运第一个已经回京。高刚事件虽然涉及到了饶书石,但反而在山东和华东影响力不大。因为山东、华东地区山头林立,饶书石虽然担任好几年的华东局书记,但也没能够完全梳理这里的关系。饶书石调到中央之后,华东地区还留下了陈老总、谭振林、向名、展同、柯青石、曾熙胜这些大佬。

  陈运去山东和华东,主要目的是林帅。

  这才是主席最担忧的事情。

  如果林帅和高刚之间涉及太深,事情才会严重。

  好在林帅是聪明人,看到陈运亲自过来,主席还说了那么重的话。所以赶紧表态,撇清和高刚的关系,表示完全拥护中央的决定。

  主席并不在意高刚和林帅之前单独谈话具体谈了什么。

  主席要的是林帅的态度。

  如果林帅卷入这件事情,那就是军方卷入进来。这个时空的林帅,相比起历史上实力、威望都差了很多。特别是解放战争时期,林帅在东北没有力挽狂澜,也没有和历史上一样整合整个东北的部队。但就算是比不上历史上那么厉害,但林帅在军方的影响力依旧不可小觑。

  所以就算林帅真的和高刚有过“密谋”,主席也要把他摘出来。魏红军是晚陈运几天,邓希贤因为要去的省份比较多,还需要晚几天才能够回来。

  主席仔细听魏红军此次去地方的情况,主要是听各军区干部和各省干部目前的思想情况。魏红军详细介绍了这一次出行情况,包括和各个干部见面的情形。

  魏红军表示这些军区和地方领导,都支持书记处扩大会议的精神,拥护中央决定。

  他们不支持高刚破坏党内团结的言论,但也没有说一定要中央重重处罚高刚。主席对于魏红军的回答很是满意。主席之所以派遣魏红军他们出京,除了传达中央精神,就是要稳定地方党员干部。

  马上就是八届五中会议。

  主席不希望在八届五中会议上看到党内分裂。

  既不要出现大量支持高刚的声音,也不要出现大量要处理高刚的声音出现。因为其中任何一个声音成为主流,都会影响党内稳定。

  所以才让魏红军他们去地方。

  显然魏红军理解了主席的意思,到了地方很好的完成了任务。

  “对于此次问题你怎么看?”

  主席听完魏红军的汇报,问了魏红军这个问题。

  现在的魏红军已经不是主席当年在延安第一次见到的年轻将军。那个时候的魏红军还是八路军后起之秀,七大上连中央候补委员都不是。不过十二年过去,现在的魏红军已经是政治局委员。

  甚至高刚如果真的受到处分,魏红军是能够顶替高刚入常委的存在。

  要如何定性高刚事件,主席要听听魏红军这些党内大佬的看法。目前党内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推动这次的事情,要重重处理高刚。

  彭珍目前主持人大工作。

  上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之后,彭珍和人大那边的不少干部,包括很多党外人士谈高刚的问题。

  所以人大这边不少干部都表示,高刚这是一次“反党篡权”的行为,必须要重重处理。这里面不仅有党内干部,也有党外干部。他们都以各种渠道给主席传话,表示不处理高刚,不足以警醒世人,不足以让党内野心家引以为戒。

  不仅仅是人大这边。

  政协这边那些党外民主人士,也在关注高刚事件。高刚是中共政治局常委,是实实在在的中共领导人之一。党外民主人士都想看看中共是如何处理高刚这种级别的干部。

  这二十来天要处理高刚的声音越来越多。

  这让主席颇为头疼。

  主席是要处理高刚,但没有想过往“反党”方面考虑,没想过一棒子打死高刚。

  但现在党内外已经开始传这种风声。一旦党内外这种呼声太高,一定要给高刚定性“反党篡权”,那么就是主席也压不住。因为到时候主席就要有取舍,到底是要保高刚,还是为了党内团结处理高刚。

  关于这个问题魏红军也仔细考虑过。如何处理高刚,对于中共绝对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高刚之前党内不是没有处理过高级干部。

  就像是抗战时期慢慢退出中共高层领导的王铭、博谷、王家祥。还有七大之后,退出政治局的康盛、张文天。新中国成立前后受到处罚的地方主义、山头主义的代表李玉、方房等人。但不管是怎么处理,他们各有各的情况,但“反党”的罪名是没有的。就连王铭、博谷这些造成巨大革命损失的干部,整风运动的时候也没有扣上“反党”的帽子。

  可是从高刚开始,就出现了“反党”的罪名。

  之后党内斗争就开始频繁的出现这个词。就像是当年苏区“肃反”运动时候的“反革命”罪名一样。啥玩意都往“反党”里面套进去。

  可以说高饶事件绝对是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

  而且高饶事件结果太惨烈,高刚自杀、饶书石逮捕,中间还有潘杨事件。最后受到影响的干部一大堆。特别是高刚所谓的“五虎上将”,因为周焕的“五虎上将”之说,结果都被处理。

  所以关于高刚问题,魏红军一直一也在考虑如何处理。

  高刚的问题处理好了,可以给后面的党内斗争开一个好头。

  现在的魏红军已经有足够的级别和影响力,考虑这种问题。主席也会重视魏红军他们这些人的意见。所以魏红军道:“主席,我认为高刚同志此次犯下的错误,有他个人野心的问题,有他未能保持革命思想的问题。但除了这些个人原因之外,更多的原因还是新中国成立时间太短,我们党和政府机构建设上有很多不足之处。”

  “具体说说。”

  魏红军的话,倒是让主席很感兴趣。

  这段时间党内外对于高刚批评甚多。都是集中在高刚本人的问题上。认为高刚受到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个人野心膨胀,想要“反党篡权”。

  魏红军是第一个表示,除了高刚个人问题,还有机构建设问题的原因。

  魏红军道:“主席,我就说一说书记处的问题。就像是之前高刚同志想要强化书记处的职能,对书记处书记进行分工,从程序来说其实也没有多少问题。因为书记处近二十年都是处理党中央日常工作的机构,特别是七大上不设立政治局常委,党的最高机构就是书记处。因此八大上虽然恢复政治局常委,但历史惯性还在。书记处本身的权责关系依旧不是那么明确。”

  “就像是我虽然是书记处书记,但基本上不参与书记处工作。只有书记处召开一些重要会议的时候才会参加。不仅仅是我,邓希贤同志、彭珍同志他们都是同样的情况。这本身就是严重影响书记处的工作。书记处挂名书记太多,大家都没有实质性的分工,所以书记处的权力完全集中在了主持书记处工作的干部身上。”

  “加上书记处权责不清晰,所以书记处到底能管哪些工作,不能管哪些工作,其实没有太明确的说法。因为书记处曾经是党的最高机构,所以书记处好像啥都能管,啥事都能够插手。所以高刚同志主持书记处工作之后,从领导‘三反运动’,到后面的‘移风易俗’等宣传工作。从党委工作到具体工作,慢慢的有些工作就开始和国务院的工作重叠。”

  “这种情况以前战争年代很普遍。因为权责不清晰,发生冲突的情况时有发生。抗战早期某些军分区就因为机关建设太混乱,机关各部门之间没有清晰的分别,影响了部队指挥。后来部队改为野战军的时候,也因为机关建设混乱,出现上下沟通不畅通的情况。”

  “因为书记处和国务院之间的不少工作开始重叠,开始出现矛盾。书记处想要直接处理一些国务院部委的工作,但国务院这边不愿意书记处插手国务院部委工作。这样就引起了书记处领导和国务院领导之间一些分歧,一些矛盾,最后演变为实质性的冲突。高刚同志曾经是东北党政军一把手,处理工作强势惯了。主持书记处工作之后,又因为大部分书记处书记只是挂名,所以在书记处很多事情几乎是一言而决。所以发生这方面矛盾和冲突的时候,他第一个想要的就是扩大书记处的职能,扩大书记处的权力范围。所以此次问题的出现,即是高刚同志工作风格的问题,也有他长期放松思想建设的问题。但同时也是因为目前党和政府各机构建设不完善,助长了高刚同志个人野心。”

  “如果我们简单的认为这一次高刚同志的问题只是他个人的问题。处理的时候,只是以他本人的问题来处理,那么反而是没有找到矛盾的根源,政治体制上的弊端会继续存在。所以我认为此次高刚同志出现的问题,要有更深层次的反思。此次问题的处理,更应该着眼于解决目前不完善的中央各机构,解决政治体制上的弊端。让中央各机构权责更加清晰。是谁的工作,就谁来处理,谁来负责。只有各机构、各领导人权责清晰,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这类事情的出现。”

  主席没有打断魏红军的话,一直在静静地听着。

  主席喜欢和魏红军谈话。

  因为很多问题魏红军往往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着眼于解决那些浮现在外的矛盾,而是去挖掘更深层次的问题。

  书记处的问题,就像是魏红军说的那样,历史痕迹太厉害。

  早在长征结束之后,虽然当时政治局还有常委,但党中央的实权其实都在书记处。所以王铭从苏联归国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改组书记处。用这样的办法来控制党中央的决策。

  后面抗战时期,虽然党中央人员和机构都有不少变化,但处理日常工作的一直是书记处。一直到七大的时候出现五大书记局面,更是把书记处的地位推向了最高峰。

  这种惯性是很强大的。

  党内习惯了书记处代替党中央处理工作。所以虽然八大进行了调整,但这种东西几年之内难以完全改变。特别是高刚这样强势的领导主持书记处工作的时候更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