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16章

作者:随遇而安

  但因为高刚大力支持,所以才有了王建岸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现在高刚这边出事,直接影响王建岸。特别是王建岸是济南军区司令员,济南军区战略位置很重要。高刚当初去地方的时候,还去济南和王建岸谈过话。

  王建岸不是林帅。

  中央领导虽然知道高刚和林帅私下见过面,而且是单独见面。但大家都是非常默契的把林帅摘出来,明明有关系还私下单独谈过话,但硬是说林帅和高刚没有关系。就是彭珍他们要求重重处理“高刚集团”,也没有想过把林帅牵扯进来。因为一旦把林帅牵扯进来,谁也不知道事情会变得多么严重。

  但王建岸这边是,你既然和高刚单独见过面,那么肯定是有关系。就算不对王建岸处理,也不能让他继续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1955年12月11日,主席委托总理主持军委会议。会议上军委决定调王建岸入京,担任军委力量监察部副部长,调南京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叶琛担任济南军区司令员。

  主席批准了军委会议报告。

  调整了济南军区。

  之后受到调整的是宣传部第一副部长张秀善。

  中央决定张秀善离开宣传部,担任云南省副省长。这对于张秀善来说是政治上的一次巨大挫折。在上调中央之前,张秀善是东北局第二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级别已经很高。如果不是上调中央,以张秀善当时的级别来说,除了北京上海之外,他可以在全国任何一个省市当一把手。

  来到中央担任宣传部第一副部长之后,因为习中迅的工作很忙,负责的事情也多。所以张秀善几乎是代理宣传部长,处理宣传部的日常工作。一旦九大之后习中迅再进一步,到时候张秀善就是板上钉钉的宣传部部长人选。

  但这一次被下放到了云南,担任副省长。

  习中迅对于这样的安排没有发表反对意见。在处理张秀善的时候,中央几位领导是和习中迅谈过话的。毕竟习中迅是张秀善的直接领导,但习中迅的立场也是很尴尬。

  因为高刚是出身陕北的干部。

  张秀善也是受到高刚事件的牵扯才会被下放。这个时候习中迅也不敢沾上此事。毕竟他们都是陕北干部。现在已经有一些风声说西北干部是一个山头、一个集团,高刚“集团”的核心就是陕北干部。

  在党政系统之内,陕北出身的干部,包括高刚、习中迅、张秀善、贾托福、马明芳这些人,目前在中央都是位高权重。所以这个时候习中迅就更加谨慎,就怕高刚问题进一步扩大,在张秀善问题上就更加不好出头。

  习中迅不清楚的是,张秀善的处理,相比起历史上已经不知道轻了多少。

  历史上张秀善作为高刚“五虎上将”之首,在林峰和罗启容主持的东北高干会议上直接被摁住,然后下放到了农场。之后二十几年一直在农场。现在能够去云南当副省长,已经是相当轻的处罚。

  张文天、贺今年、王建岸、张秀善这些干部的调整,让大家看到了中央要处理高刚事情的决心。但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局面又是比较微妙。有人要求继续追查高刚“集团”,但也有人反对扩大化。当然也有人是冷眼旁观,并不在意。

  主席把几次会议都交给了修养同志和总理,并没有直接出面主持那些会议。因为主席目前除了要解决高刚的事情,还要和各省领导、各部委领导见面。

  正在完善自己在九大的政治报告。

  但主席一直在观察事情的发展。

  彭珍是希望借着这一次机会,打击高刚和所谓高刚“派系”的干部。但魏红军、邓志辉、李先年他们希望把事情的影响局限在某个范围之内,不要以所谓“高刚集团”的名义,牵连其他太多的干部。1956年是一五计划最后一年,如何漂亮的收尾,是国务院这边干部最重视的事情。所以都不希望中央因为高刚原因出现动荡。

  所以形成了一种平衡。

  1956年1月7日,主席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但这一次是主席亲自主持会议。除了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候补委员,还有书记处、国务院的一些重要干部都参加。算是小型的一次中央会议。

  会议刚刚开始,主席就非常严厉的道:“新中国成立了,很多同志们都认为革命成功了,现在可以享受胜利成果,思想就开始松懈。虽然经过‘三反运动’,但我们的干部队伍当中依旧有相当数量的干部忘记作为共产党员的使命。”

  “高刚同志,作为党和国家重要干部,放松对于自身的要求,被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所侵蚀,丧失了革命理想。开始讲究级别、讲究享受、讲究排场,失去了作为一名革命者的觉悟。最终忘记了党的组织纪律,想要用阴谋手段实现个人野心。这已经不配作为一名共产党员。”

  主席的批评非常严厉。

  语气也很重。

  听到主席的批评,霎那间高刚脸色刷白。这段时间高刚也是“惶惶不可终日”,因为他不知道对自己最后的处理结果会是怎么样。高刚除了当年肃反运动的时候,受到了严重打击之外,一直以来都是顺风顺水的,一直走到了政治局常委。可是现在主席甚至说出了“不配为共产党员”这么严重的话。

  当然这是主席一贯的说话特点。

  面对一些干部的错误,主席往往都是先批评非常严重,甚至看起来处理也很严重。但后面却又给出一个出路,那就是“治病救人”。

  对于高刚进行严厉批评之后,主席继续道:“当然,高刚同志这一次犯下如此严重的错误。除了他放松了自身思想建设之外,也有书记处缺乏集体领导有关系。书记处这几年的工作不正规,缺乏明确的集体领导的概念。书记处的权力集中在了主持书记书处工作的高刚同志身上,其他书记处书记很多在书记处只是挂名,不参加书记处工作,结果破坏了书记处的党委集体领导制。书记处缺乏集体领导,缺乏对于主持工作的高刚同志的监督,让高刚同志忽视我党的组织纪律。因此后面更是没能够制止高刚同志个人野心的滋长。若是不改变这样的情况,今天是高刚同志,明天就会是其他同志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建议借着此次出现的问题,改组书记处,让书记处真正能够发挥集体领导的优势,防范再次有人犯高刚同志同样的错误。”

  主席此话让非常颓废的高刚精神一振。

  很是感激的看向了主席。

  因为这是高刚事件发生之后,三个月来主席第一次如此明确的给高刚事件进行表态。虽然主席对于高刚的批评非常严厉,但后面却是转移了矛盾,减轻了高刚身上的罪责。

  这算是主席对于高刚问题的一次新的定性。

  高刚自身是有问题的,但也有外面的因素。光是主席这样的表态,就能够减轻高刚身上非常多的压力。国务院这边的很多干部听到主席的话,心中都是长舒了一口气。

  之前政治局这边争论不休。

  主要是修养同志这边,你必须要给他一个交代。高刚在外面到处散播修养同志的错误,说修养同志以后不分管党务工作,只能是负责人大工作。

  修养同志可是党和国家实实在在的领导人。

  出现这种事情,如果中央不给修养同志一个交代,那么修养同志哪里还有什么威信。一名领导人如果丧失威信,那么以后还怎么工作,下面的干部怎么可能会服气。这已经不是修养同志一个人的问题。

  不是说修养同志很是大度的表示没有关系就可以的。因为这个涉及到修养同志以后的工作。

  可是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是给修养同志一个交代,是大家争论的焦点。彭珍认为高刚这些事情绝对不能简简单单处理高刚和几名干部就可以的。高刚如此胆大,在地方抨击修养同志,是因为背后一个围绕高刚的,一个人数颇多的“阵营”。应该要连根拔起才可以。但国务院这边的干部认为,这件事情背后没有那么多所谓的“高刚集团”成员。只要处理高刚同志和几名和高刚同志走的比较近的干部就可以。

  双方一直没有达成一致。

  这个时候主席出来拍板,事情就好办很多。

  不像是历史上那样,高刚得罪人太多,几乎一边倒的要求重罚高刚。在总理不说话的情况之下,根本没有人为高刚说话,就是主席也挡不住这种党内呼声。加上高刚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对抗,最后的结果也是惨烈的。

  现在情况比较平衡。

  党内也有很多人不希望这个事情扩大化,这就给了主席足够的选择余地。

  主席给这一次会议定调之后,后面的会议就简单很多。

  当然现在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也没用。处理高刚这样的政治局常委,书记处进行改组,都是要在八届五中会议决定。会议结束之后第三天主席和魏红军单独谈话。

  “高刚同志的错误是严重的,中央肯定是要重重处理。我和修养同志、伍豪同志、朱老总、荣真同志、陈运同志他们分别谈过。大家的意思是,高刚同志不适合继续留在政治局,但可以保留中央委员名额。但关于下一步怎么安排高刚同志,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所以我今天想问问你,你是怎么考虑的?”

  虽然主席给高刚同志的问题做了一个简单的定性,但这只是初步的。

  高刚地位太高,影响力太大。

  接下来还需要中央领导之间交流意见,最后达成一致。然后在八届五中会议上,在全体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当中达成一致,最后出台关于高刚事件的最后定性和处理。

  这段时间主席和几名常委交流这方面的意见。

  其中一个方面是已经达成了一致的。那就是关于高刚的政治待遇,他的政治局常委肯定是不能要了。就连政治局委员,也留不住了。

  主席这一次定性,算是给了高刚一个台阶下。

  不让高刚事件变成所谓“反党篡权”事件。算是在政治上给高刚留下了后门,没有一棒子打死。如果真的给高刚扣上“反党篡权”的帽子,那么政治生命就彻底结束。

  但既然给高刚一个台阶下,那么主席也必然要给修养同志、伍豪同志一个交代。虽然是党主席,但主席也不能一手遮天,不把修养同志和总理这两名党内巨头放在眼里。所以主席虽然给了高刚一个台阶,但也不可能让高刚继续保留政治局委员的政治待遇。

  当然这是政治待遇。

  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就是关于高刚的安排。

  高刚之前毕竟是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书记处第一书记。在这之前还是东北局书记、东北人民政府主席、东北军区司令员。

  这样级别高的离谱的干部要怎么安排。

  是要彻底让他赋闲在家,还是和张秀善一样,下放到地方担任干部。关于这一点几名常委之间并没有达成一致,大家彼此的意见都不一致。

  现在主席还要听听魏红军他们这些政治局委员的意见。

  “主席,高刚同志是一名有能力的干部,还是应该让他参加工作。”

  关于高刚的问题,魏红军还真是揣摩了一下主席的想法。

  主席给高刚一个台阶下,一个是担心党内分裂,一个是也不忍心高刚这样有能力的干部彻底消失。既然如此主席肯定是还想继续用高刚的。

  “你说说,安排哪里比较合适?”

  高刚曾经的级别太高了。

  安排哪里都不合适。

  到了地方让他当副省长,哪个省长能够指挥得动高刚。再说高刚这个脾气,哪里是能够受气的。到时候工作上必然会出现矛盾。

  “主席,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国家投资的重点在东北、华北、西北、河南、江西,以及少部分的中部省份的城市,这些地方主要发展国家投资的重工业。这些地方要么是之前就有工业基础,要么就是有资源。而沿海省份,这几年轻工业发展的很不错。可是广大的中部省份和西南省份,既缺乏国家投资的重工业,也缺乏沿海地区的轻工业。”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中部省份和西南省份交通情况很差,工业基础更差。国家财政不足的时候,投资不可能分散到这些地方。所以一五计划、二五计划在这些地方的投资是非常少的。但这种情况未来一定要改变。这些省份如果没有发展交通、工业,那么这些地区会继续贫穷,和其他省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共同富裕。所以未来三五计划、四五计划的时候,国家要慢慢的往这些地区倾斜一些投资。发展这些地区的交通,在这些地区发展一批工业,提高这些地区的经济。”

  “省与省是如此,省内各地区之间也是如此。”

  主席点点头。

  道:“现在某些省份,集中力量投资在某些大城市当中。所有的工业都集中在了省内的几个大城市,而其他地区几乎就没有工业发展。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是不可持久的。”

  “是。但正因为这些地区的交通情况不好,工业基础也差,所以国家要在这些地区发展就更需要谨慎。要做好全面的调查,了解各地的情况,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就像是我们要在四川发展钢铁工业,那么必须要提早调查哪个地方适合发展钢铁工业。这种地区发展工业,最忌讳调查不充分,盲目的投资发展。只有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之下的全面发展计划,才能够发展顺利,减少浪费。”

  这个时候主席已经明白魏红军的意思。

  这是要让高刚负责前期调查,以及制定发展计划。

  “主席,高刚同志是一名有能力开拓局面的干部。而且他在东北全面负责过工农业发展,对于工业发展非常有经验,可以做好这方面调查和制定计划的工作。再说高刚同志性格强硬,如果只是去下面某个省份工作,或者去国务院某个部委工作,同志之间的关系处理起来不会那么容易。”

  高刚是烫手山芋。

  不管是地方省委省政府,还是中央各部委,谁也不想要这样的一尊大佛。

  来了之后,关系怎么处理。

  就像是历史上七十年代大批的老干部重新出山,但很多军区都拒绝接受。实在是因为很多老干部曾经是老领导,那些军区司令员、政治委员都不愿意接收这些大佬。

  来了之后怎么安排工作?

  你要是真把他们当下级干部一样,那么别人会说你膨胀,不懂得尊重老领导。可是你要是供着他们,那么工作怎么做下去。

  高刚现在就是这样的情况。

  曾经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了你手底下,你怎么用他?甚至这样的大佛来到自己地盘,也会带来更多的瞩目,这本身就不是什么好事情。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弄一个部门出来,让高刚去折腾。其实魏红军这样提议,是对于高刚的能力比较可惜。他是能干事的干部。

  以后国家肯定是要进行三线建设的。

  如果高刚能够提前做好调查,做好计划,那么以后复出之后完全可以负责三线建设。就算他以后难以复出,有了他前期的调查和计划,三线建设也会比历史上顺利很多,浪费也会少很多。历史上中国进行三线建设,其实有不少建设都是比较匆忙上线的,结果浪费很是严重。

  主席微微点头。

  魏红军给高刚的安排,是主席至今听到的建议当中最好的,最有操作性的。

  “这个事情我再和其他同志们商量一下。如果大家都同意的话,就在八届五中会议上通过。”

980 苏共二十大

随着政治局扩大会议对于高刚有了定性,北京这边慢慢的安稳下来。

  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不怕最后定性,最怕的就是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