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随遇而安
谈的是世界局势和国际共运。
具体的合作,主席和赫鲁晓夫都不会直接参与。主席最后看向杨全武道:“关于原子弹模型的问题,我会和赫鲁晓夫同志亲自谈。你跟米高阳同志谈导弹方面的问题。”
从杨全武负责中国核工业算起,到现在已经是快五年时间。从中央正式上马原子弹项目开始算起,现在快两年时间。原子弹项目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也在一一解决。
整体来说研制工作进行的有条不紊。
到了现在核工业部想要从苏联要一颗原子弹模型,作为中国下一步研制原子弹做准备。
之前和苏联谈的时候,苏联方面虽然同意给中国一个原子弹模型,但一直是拖拖拉拉。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提出了“三和平”理论之后,中央对于原子弹的需求就更加急迫。这一次有了机会,主席准备亲自和赫鲁晓夫谈这个事情。
“现在都回去休息,准备明天的谈判。赫鲁晓夫同志和米高阳同志在中国不会停留多长时间,所以很多问题我们需要快速解决。”
989 混乱的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天大家就分别进行谈判。
主席和赫鲁晓夫说话,陈运、魏红军、邓希贤、李福春、李先年、周彬、杨全武几个人轮番和米高阳谈判。米高阳参与谈判之后是直接吓了一跳。
因为中国这边准备实在是太充分,拿出了非常详细的合作计划。
真的是如此。
这一次中国提出来的合作当中,化工领域的合作最多。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第一批打造的有四大化工基地,分别是吉林、兰州、太原、石家庄化工基地。
这四个化工基地的化工厂主要生产的是化肥、农药、制药、合成橡胶、染料厂、电石厂这些。
这些很多都是1948年和1949年主席两次访问苏联的成果。
1953年斯大林同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为了稳住位置,和中国开启了新的大规模合作。当时大量的化肥厂、化纤厂项目落地,当中有一些化肥厂和化纤厂在1955年年末就已经建设完成,开始投入生产。剩下的一些化肥厂和化纤厂,在1956年和1957年会陆陆续续投入正常生产。紧接着1954年又和欧洲国家合作,引入了数量不菲的化肥厂和化纤厂,以及合成橡胶、染料厂这些。
到了现在全国已经有好几个省份也开始发展化工基地。
就像是辽宁盘锦、洛阳、广州、成都等地都开始有大规模的化工基地。
此次和苏联谈判,化工领域的合作又是重中之重。其中化肥工业的发展又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农业发展依旧是中国稳定最重要的东西。不过这一次请求苏联直接援建的化肥厂只有两个,其他都是扩建项目。
中国请求苏联供应工艺设备,派出专家团队,帮助目前中国的化肥厂扩建。从新中国成立开始,苏联陆陆续续援建中国13个化肥厂,基本上都是年产5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
最近苏联在化肥厂的技术上有了一些突破。
所以此次谈判魏红军希望苏联把以前帮忙援建的几个化肥厂升级改造,包括正在建设的化肥厂,如果可以也进行扩建。扩建为年产12.5万吨合成氨的工厂。这样这些化肥厂的产量直接翻了一倍以上,从一个中型的化肥厂,变成一个大型的化肥厂。
历史上中苏两国在中国二五计划的合作上,就有关于化肥厂扩建的计划。
就是把年产量5万吨合成氨的化肥厂升级改造为合成氨年产量12.5万吨的化肥厂。为了支持中国化肥厂升级改造扩建项目,苏联当时支持了机器设备和专家团队。
但因为1959年中苏关系开始变得不是很好,到了1960年正式开始进行论战。结果中苏关系开始破裂,所以这份计划没能够全部完成。只有少数的一部分化肥厂,比如兰州化肥厂扩建成功。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扩建,合成氨年产量达到了十万吨。成为了当时中国年产量最高的化肥厂。
现在时间正合适。
1956年、1957年、1958年这三年赫鲁晓夫还离不开中国,很多方面还需要主席和中国的支持。所以这三年依旧是中苏蜜月期。
赫鲁晓夫这段时间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都一定会大力支持中国发展。
包括1959年,两国虽然关系有些变差,但依旧没有真正的闹分裂,双方合作依旧在继续。1959年发生的大事情是,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的时候,又是没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商量,就有些单方面的迎合美国。给国际共运带来了又一次震动。
所以才有了1960年的中苏论战。
因此就算是按照原来的历史计算,中苏之间还有好几年的合作。如果更改原历史的走向,那么中苏两国的合作可以再延续几年。
这对于中国完成二五计划已经足够。
只要苏联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援助到位,很多化肥厂的扩建工作也就是不到两年的事情。那么1958年之前,中国就会增加六到八个合成氨年产量超过十万吨的大型化肥厂。这样1960年的时候,中国的化肥产量能够达到150万吨左右是完全可以的。
这样不仅会让中国化肥产量持续增长,而且还会大大提高我国化肥工业的技术力量。等二五计划结束的时候,中国就有能力自己独立建造化肥厂。
还有随着油田的开发,从采油设备到运输、储存,以及炼油,涉及到石油的石化工业一整套的设备和技术,中国都是非常缺乏的。
所以中国要的真的不少。
从帮助中国建设天然气管道和石油运输管道,到炼油厂、合成纤维厂、塑料厂等等。这里面光是炼油厂,就有两个扩建项目。一个是兰州炼油厂,一个是盘锦炼油厂,中国这边希望能够得到苏联的支持,把他们扩建为年处理300万吨原油的炼油厂。
除了扩建项目之外,中国还需要苏联帮忙在抚顺建立石油加工基地。
抚顺一直是中国人造油最重要基地,一年的页岩油产量大约在70万吨左右。同时也是目前全国炼油能力最强的地方。目前全国的汽油、航空油一大半都是抚顺这边生产的。
集中了中国石化工业大量的人才。
这也和抚顺的历史有关系。
抚顺不仅有丰富的煤炭,也是抗战期间日本生产人造油,以及炼汽油的地方。八路军当时完整的接管了抚顺,后来解放战争虽然有一些损坏,但损坏不多。所以在东北解放之后恢复非常快。解放抚顺之后,在这里建立了抚顺石油一厂、二厂、三厂,都是当年日本人留下的炼油厂。
所以这里一直以来培养的就是炼油产业的技术工人。
现在松辽油田(大庆油田)大规模开发近在咫尺。所以魏红军和石油部商量之后,给中央提出了在抚顺建立全中国最大的石油加工基地的建议,得到了中央的批准。
因此这一次和苏联谈判,中国希望苏联帮忙建立松辽油田到抚顺的运输管道,以及在抚顺建立炼油厂,石油加工产业。
除了化工产业之外,就是机械加工行业。
帮助中国建立更完善的,很多工业部门都需要的仪器厂、仪表厂,以及帮忙建立大型的电缆厂、轴承厂、机床厂等等。这些工厂目前中国都有,但布局还不够完整。
此次和苏联合作,就是希望能够更完整的布局全国工业,填补一些工业的不足。
同时提出,希望苏联转交给中国载重量1万吨和载重量2.5万吨的货轮和油轮的技术设计以及施工图。如果苏联能够派专家过来指导中国制造万吨货轮和油轮,中国就更欢迎。
在技术转让方面,关于大型热电厂、水电厂的施工图和说明书,关于各种冶金工业、机器制造业的技术计算书、工艺图纸和设计制造图,以及一些大型工厂的车间初步设计及施工图等等。
涵盖了方方面面。
这些技术转让的工厂,目前中国自己都有。但都是苏联援建的项目,都是苏联的机器设备,加上苏联专家手把手教的。所以中国想要这些技术转让。看看苏联是怎么建设这些工厂,怎么制造这些机器设备的。然后把这些变成国产化。
当然这是关于工业建设的。
然后是杨全武。
杨全武不仅是核工业部部长,还是军委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主任,分管核工业和航空工业。两弹一星当中,一星目前还是大家的想象当中,两弹则是原子弹和导弹。
原子弹研制目前比较顺利。
但导弹研制,目前磕磕绊绊。中国已经开始仿制苏联导弹,也仿制出了导弹。但这只是仿制了一颗导弹,和量产导弹是两回事情。想要量产导弹,还是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所以杨全武很重视这一次机会,想要抓住这一次机会,和苏联达成关于导弹方面的合作,加快中国的导弹研制工作。
包括购买一批苏联导弹,从苏联引入导弹方面的技术,完善中国的导弹配套工厂。
最后才是周彬。
周彬和米高阳谈的是,关于这些合作项目当中的苏联机器设备和技术人员,还有就是技术转让的资金问题。周彬希望此次合作可以效仿主席1948年和1949年根斯大林同志谈的合作,以及1953年和赫鲁晓夫完成的合作。
那就是这笔资金苏联先贷款给中国。
然后中国分期还款。
这笔资金涉及到17亿卢布。当然看起来17亿卢布很多,但换成人民币其实不足4亿人民币。而且就这样中国还是吃亏的。因为目前的汇率来说,100卢布可以换取21人民币左右。但这个比例明显是卢布高估,人民币吃亏。
这已经是调整之后的汇率,但卢布还是太高。
按照物价重新计算汇率,100卢布大约应该在16人民币到17人民币之间。17亿卢布,真实的价格其实也就3亿人民币上下。
不过谁让苏联是老大哥。
在这方面还是有优势的。不过现在社会主义阵营之内,因为各国货币的汇率问题,互相之间吵架比较厉害。这些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一直在调整各国汇率,但还是无法让大家都满意。
周彬提出的意见是,从签订合约计算,三年之后开始还款,分期十年。至于贷款利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这种贷款利息,一向是不怎么高的。属于是低息贷款。
关于贷款的还款问题,米高阳对于中国还是很信任的。因为这几年中苏两国的贸易额一再的扩大,中国的还款能力米高阳还是心里有数的。
米高阳整个一天都是浑浑噩噩的。
实在是因为中国这边的准备太充分。一个系统一个系统的过来和他谈判,根本不给他休息的时间。提出的要求的确是多,但又没有完全触及底线。
米高阳做了一些计算。
来中国之前,赫鲁晓夫和米高阳就商量过。当时两个人商量的是,中国的工业发展还算是比较快。所以肯定是非常缺乏电和能源。
所以此次过来表态,给中国援建十几个热电厂,十几个煤矿,帮忙打造石油基地,加上钢铁厂、有色金属工厂等。如果需要打造一些军工厂,赫鲁晓夫也不会拒绝。在赫鲁晓夫和米高阳看来,这样的条件中国应该会满意。意
说白了赫鲁晓夫和米高阳虽然来中国之后姿态放得低,但他们对于中国依旧是轻视的,还是一种施舍的态度。加上时间紧迫,他们其实并没有做好实际上的谈判准备。只是想要用一些工业援助,来获得主席和中国的支持罢了。
可是来到中国之后,事情和他们想的完全不一样。这一次谈判中国这边是有了非常完整的准备,所以谈判的过程完全是按照中国这边的思路走。按照主要谈判代表魏红军和邓希贤、李福春他们的说法,是中国已经制定了“二五计划草案”。所以正好用在这一次谈判上。
米高阳整体计算之后发现,中国想要的并没有超过赫鲁晓夫本来就想要给中国的项目多少。而且中国想要的也没有什么敏感的,不能接受的东西。
大部分合作项目,米高阳自己就能够拍板。当中米高阳不能自己拍板的就是贷款问题和导弹问题。
毕竟是涉及到近20亿卢布的贷款。虽然这笔贷款只是账面上的数字,但还是要划给那些工厂的。还有导弹问题毕竟涉及到军方,米高阳还是要谨慎。所以利用休息时间和赫鲁晓夫商量。
结果赫鲁晓夫大手一挥,就同意了这些。
赫鲁晓夫根本不在意这些。
因为赫鲁晓夫很忙。
他现在的情况,也不好离开莫斯科太长时间。谁知道自己离开莫斯科时间长了,莫斯科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不会自己刚刚回到莫斯科,就被人给逮捕了。所以他在中国需要速战速决,迅速完成拉拢主席的计划。至于其他的,都是次要矛盾。
他对于主席想要听的“三和平”理论没什么兴趣,他现在只想要得到主席在“秘密报告”上的支持。但主席明确的表示,不认同苏共中央对于斯大林同志进行全面否定的结论。
主席很直接的提出,现在苏联党内外发生的事情,都是因为对于斯大林同志的全盘否定引起的。对待斯大林同志上面,一定要客观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两个人一直谈不拢。
主席不着急。
但赫鲁晓夫着急。
因此中国这边的合作要求,虽然数量不少,但赫鲁晓夫并不斤斤计较。甚至赫鲁晓夫的意思是,如果中国需要他还能够支持更多。就连主席和赫鲁晓夫谈的原子弹模型的问题,赫鲁晓夫都是同意。
而且赫鲁晓夫表示,1957年1月1日之前,一定会把原子弹模型送到中国。
现在赫鲁晓夫就需要主席一句肯定的话。
主席在谈话中间,也是和中国这边的干部交流。到了晚上主席再次和赫鲁晓夫见面。此次见面出席的人就少了很多,主席、修养同志、总理、魏红军、邓希贤、陈老总六个人。
这一次主席给了赫鲁晓夫明确的态度。
那就是主席认同赫鲁晓夫同志和苏共中央批判“个人崇拜”的态度,认为“个人崇拜”会压制党内民主,破坏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摆脱“个人崇拜”的问题,才能够健康的发展。
主席也愿意写文章批评“个人崇拜”的问题。
但关于斯大林同志的评价问题,主席始终是没有松口。主席劝赫鲁晓夫同志,在斯大林同志的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苏共中央应该重新考虑评价斯大林同志。不过虽然主席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同志,但光是愿意写文章支持批判“个人崇拜”,赫鲁晓夫已经是相当满意。
只要主席这篇文章送过来,赫鲁晓夫就要在苏共党报上大肆报道。
这也是他来中国的目的。
同时他已经感受到了全面否定斯大林同志,自己有些冲动了。特别是看到中共中央发表的那份“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这篇文章之后,赫鲁晓夫心中也是懊恼。
1956年4月10日,赫鲁晓夫和米高阳就离开了北京。
上一篇:盗墓:传承神龙,开局杀穿将军墓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