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31章

作者:随遇而安

  而且这种有着悲天悯人胸怀的知识分子,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国时期,基本上都参与了革命,要从上到下彻彻底底的改变中国,成为了革命知识分子。

  可以说真正把知识传播到“泥腿子”身上,把中国文化开始植根在全国人民身上的只有新中国。

  和扫盲一起的就是教育。

  新中国扫盲的同时,开始在全国推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高中教育、大学教育都发展的如火如荼,成绩斐然。一个一个数据摆出来,可以看出这八年当中新中国教育的发展。

  适龄儿童小学生入学率,把农村都加起来已经有81.2%。虽然没能够让适龄儿童都入学,但这样的成绩已经是建国时候的四倍以上。

  然后是初中生、高中生、中专生、技校生、大专大学生,每个数据都是建国时候的几倍、十几倍以上。

  当然真正大篇幅报道的,主要是三方面。

  抗美援朝、农村发展、工业发展。

  抗美援朝,一战让中国彻底摆脱了近代面对列强屡战屡败的局面。虽然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次战胜帝国主义,但毕竟是打了八年时间。

  是靠着空间和时间,国际环境的变化,最后赢下了日本。

  世界帝国主义并不把这样的中国放在眼里。但抗美援朝不一样。

  志愿军部队上去,咣咣咣几下就打的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晕头转向,给了美国军队最大的耻辱。二战结束之后,美国在世界上很是嚣张。一个是因为美国的经济实力,一个是因为美国的军队实力。

  很多国家都认为美国军队不可战胜。

  结果呢?

  志愿军部队在朝鲜半岛打的美国军队丢盔弃甲。美军好几个著名将领,死的都莫名其妙,或者说是非常憋屈。到最后美国只能是低头,和中国签署了停战协定。

  抗美援朝真的是值得大肆宣扬。

  人民日报开始宣传抗美援朝的时候,军队报刊也是立马跟上。“八一杂志”重点挑选一些抗美援朝经典战例,分析两军的情况。从两军武器装备,战术部署等方面分析。

  然后是刚刚成立不久的“解放军报”也是跟上去。

  都是参与宣传抗美援朝的。

  这是一场振奋人心,凝聚人心的大胜利。所以各种信件雪片一样的飞到了人民日报这边,都是对于人民日报宣传抗美援朝表示赞扬。

  还有一些人认为,外交部也好、宣传部也好,对于抗美援朝的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认为新中国应该大大方方,更加大规模的宣传抗美援朝。不仅要在国内宣传,也要在国外宣传。把抗美援朝期间拍摄的那些影像公开,同时应该拍摄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

  先在社会主义阵营当中大力宣传,然后拿到帝国主义阵营那边宣传。

  让他们看看中国军队是怎么战胜美军的。

  抗美援朝这种事情,最容易吸引目光,最容易让年轻人荷尔蒙爆发。现在的中国高校学生,每天都在关注新中国八年的成绩。宣传抗美援朝的文章一出来,整个高校都轰动。

  这个时候之前的教育改革发挥了作用。

  当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大规模从党政军系统抽调干部进入高校。这一次他们都接到了通知,为了应对“秘密报告”带来的冲击力,必须要时刻关注高校思想的变化。特别是高校的那些学生,一定要稳住他们的思想。

  杨秀封本身就是读书人出身。

  参加革命之前就已经是大学老师,领导过一二九运动,所以他很懂大学生的想法。他让高校的党员干部,积极组织高校学生参与新中国成立八周年活动当中。

  让他们看看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之下取得了多么了不起的成绩。让他们明白现在新中国建设需要他们,他们是新中国历史的一部分。中国未来的发展取决于他们这些年轻学生,国家的命运和大家的命运是联系在一起的。

  抗美援朝这种事情,更是能够迅速吸引高校学生的目光。

  这个时候高校党员干部在高校组织各种活动。现在高校学生都沉浸在新中国巨大的成绩当中,都在考虑自己学到的知识,以后要用在什么地方。哪里有时间管斯大林的问题。

  当然人民日报是有计划的,不可能只是宣传“抗美援朝”。抗美援朝之后就是农村经济报告。在这方面农村工作部完全配合宣传部,拿出了最真实的农村经济数据。

  农村工作最重要的就是粮食产量问题。

  1955年新中国粮食产量已经达到了3870亿斤,比1954年增长了270亿斤,相比起1948年建国的时候增长了近2000亿斤。光是从数据就可以看出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中国是从1951年开始进行统购统销,到了1953年左右就定下每年统购统销粮食900亿斤,之后的几年这个数字一直都没变。加上公粮,和多征收的一些粮食,每年从农村拿走大约1300亿斤到1500亿斤。留给农村大约2500亿斤左右的粮食。

  也就是说现在光是每年留在农村的粮食,就比建国初期全国粮食产量还要多。

  这就是生活水平的提高。

  当然说起农村肯定是离不开农村牲畜的数量,农村水利设施,农村公路的建设等等。对于这些农村工作部都有最详细的数据,报纸上都做了专题。

  一个数据,一个数据的摆了出来。和1948年相比较,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成绩。

  然后是关于农村医疗情况的通报。

  中央制定了“基层医生培养计划”之后,到目前为止培养了大约三万名左右的“赤脚医生”。之所以没有大规模上马,一个是担心乡镇农村经济接不住太多的“赤脚医生”,一个是毕竟刚刚开始,还有很多地方不完善。

  就算如此谨慎的推行,“基层医生培养计划”开始之后,已经给三万多个合作社培养了“初级医生”。

  卫生部一直在和这些派到乡镇农村的医生交流,看看他们到了乡镇农村之后碰到了什么样的问题,还有什么常见病是没有记录在教科书上的。当然这些基层医生到了乡镇农村之后,除了给百姓看病之外,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传播卫生知识。

  让根本没有卫生知识的乡镇农村的百姓开始接触现代卫生知识。其实这才是更大的功劳。很多疾病的发生,就是因为缺乏现代卫生知识导致的。

  为什么农村地区传染病严重,其实大部分都是因为卫生问题引起的。而这些“赤脚医生”去乡镇农村传播卫生知识,对于乡镇农村传染病的防御作用非常大。

  最后是工业发展。

  对于工业,广大的人民群众认识不足。所以人民日报拿出一些主要重工业数据,以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当中可以看到的轻工业数据。

  数据非常好看。

  首先就是钢铁产量。

  新中国成立之后这八年当中,国家重点钢铁项目包括鞍钢扩建、本钢扩建、宣钢扩建、重钢扩建、首钢扩建、唐钢扩建,以及苏联援建的包钢、武钢、邯钢,以及一些特殊钢材工厂如北钢(富拉尔基特钢厂)、抚顺特钢厂、吉林铁合金厂、热河钒钛厂等等。

  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钢铁布局一般都在东北和华北。

  除了这些钢铁厂之外,东北还有通化钢铁厂、大连钢铁厂,都是当年日本人留下来的钢铁厂。不过都是小型钢铁厂,目前一年的钢铁产量在十几万吨左右,不过可以生产一些不同的钢材。

  还有山西的太钢,是阎锡山早年建立的钢厂。

  东北基础是真好。

  因为完整的接过了鞍钢、本钢,所以经过苏联技术的援建之后,生铁产量、钢产量迅速提升。特别是鞍钢,日本人在这里建设了9个高炉,战争年代有两个高炉受到破坏。不过解放军接收之后,和当时留在中国的日本工程师一起,重修了被破坏的两个高炉。

  后来苏联开始援建之后,对于其中的四个高炉进行了改建,比日本留下的高炉大了近三倍。然后给鞍钢提供了三个高炉设备,以及完整的高炉设备图纸。

  所以到现在鞍钢拥有12个高炉。

  包括炼钢平炉的建设。

  日本留在鞍钢的炼钢平炉只是60吨到100吨大小的平炉,可是苏联援建鞍钢的炼钢平炉都是500吨的。苏联给的炼铁、炼钢方面的技术,都是属于比较先进的。

  可以说鞍钢一家就承担了全国近半的钢铁任务,一年的粗钢产量有370万吨左右。其他本钢、宣钢、包钢、武钢目前的粗钢产量都在100万吨以上。本钢是日本人在本溪留下的钢铁厂,宣钢是抗战时期八路军打下宣化之后就开始发展的钢铁厂。其他包钢和武钢都是苏联援建的项目,从设计图纸开始,机器设备,技术指导都是苏联一手包办的。

  除了他们之外,首钢、唐钢、邯钢这些钢铁厂产量就比较低,都只在二三十万吨左右。还有很多产量只有几万吨、十几万吨的小型钢铁厂数量也不少。

  1955年全国粗钢产量在914万吨。

  然后是煤炭产量。

  1955年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一五计划对于煤炭工业部的要求是煤炭产量达到2.7亿吨,结果1955年的时候煤炭产量就突破了3亿吨,达到了3.13亿吨。

  煤炭工业的发展,和当初从苏联“捡破烂”是有密切关系的。

  从1948年开始,新中国从苏联购买了大量的二手煤矿设备。很多都是苏联二战缴获的煤矿设备,白菜价卖给了中国。中国用这些二手设备,一边扩建煤矿基地,一边集中力量仿制这些煤矿设备。短时间之内东北和山西的大型煤矿,就改建为机械化挖煤运煤,煤炭产量大增。

  然后是1948年、1949年主席两次奔赴苏联,得到了苏联的援助。

  当时援助项目当中,三分之一都是煤炭项目。

  结果新中国的煤炭产量迅速提升。

  还有一个原因是,魏红军和煤炭工业部商量之后,给地方政府下放了一部分的煤矿建设项目。实在是因为新煤矿的建设和旧煤矿的扩建要花太多钱,煤炭工业部负担不起。所以只能是把一部分项目下放给地方,允许地方政府拥有这些煤矿的管理权和分配权。其实就是让地方政府出钱完成一五计划的这些项目。

  就像是山西这边。

  煤炭工业部一五计划要在这里打造八个煤炭基地,后来实在是拿不出钱,所以把其中两个项目留给了山西省政府。山西省政府是非常高兴的。

  因为这样这两个煤炭基地就是省政府下面的产业。

  目前工业重大项目都在中央手中,能够从中央抠出两个煤炭基地项目,对于省政府的财政都是好事情。利用这种方式,煤炭工业部已经提前一年圆满的完成了一五计划。

  还有石油。

  一五计划原油产量的目标是300万吨。

  不过1955年的时候,全国原油产量已经有了490万吨。目前新中国主要石油基地是延长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辽河油田,正在大规模建设的松辽油田,一边勘探一边建设的青海油田,抚顺人造石油。

  辽河油田目前是全国产量最高的油田。

  毕竟开发时间长。

  1955年的时候,原油产量已经有230万吨。

  但这只是开始。

  松辽油田(大庆油田)才是大油田。从1951开始就进行小会战勘探石油,经过几年的勘探,1954年黄吉庆就已经写了一份报告,表示松辽油田是储量惊人的大油田。

  所以1955年已经调三万人左右进入松辽油田进行基础建设,1956年再次抽调三万人左右开始进行松辽油田大会战。石油工业部的计划是,两年之内在松辽油田建设600万吨产量的原油基地。

  这样两年之后,新中国的石油就可以完全自给自足,不需要花费大量的外汇购买。

  当然“人民日报”对于工业建设的介绍还在进行。

  但随着“秘密报告”传播时间的增加,有些人开始蠢蠢欲动。终于在统战部座谈会上,有人正面表达了对于这件事情的看法。

991 联合政府

魏红军翻看统战部报告,脸色是越来越差。

  统战部这都是什么妖魔鬼怪。

  一次座谈会,什么言论都有。书记处其他人看着这份材料,也都是紧皱眉头。魏红军一边看一边记录,把里面的内容大致上归纳了一下。

  书记处会议总不能对里面所有的言论都讨论。

  肯定是要抽出重点来讨论。

  魏红军一边看,一边道:“李伟汉同志,这份材料我只看到民主党派的发言,怎么没有看到几次统战部的发言。”

  “是我们没有准备好,一时之间被打了措手不及。”

  统战部部长李伟汉很是难堪。

  这一次统战部举行的座谈会,本来只是一次日常的座谈会。统战部隔一段时间就会召开一次,大家联络一下感情。这些年座谈会的气氛一直都是不错的。

  因为“秘密报告”的事情,李伟汉这一次也是比较谨慎的。可虽然谨慎,但也没有想到会被人“群起而攻”,一时之间忘记了怎么回答。

  可以说这一次的座谈会的节奏,完全掌握在了那些民主人士当中。统战部变成了哑巴,只能是被人牵着走。这一次统战部座谈会可以说是非常失败。

  事情传的沸沸扬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