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63章

作者:随遇而安

  就像是现在的中外合资企业一样。

  中央目前对于这些中外合资企业的态度是,企业的投资人(包括政府)利润必须要与工厂、工人一起分享,实行“三三制”。同时中外合资企业必须要融入到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当中。

  只要满足这一点,中国在一些地方是支持中外合资企业的出现。

  有了这么多经济上的合作方案,所以戴高乐提出想要去中国各地看看。

  中央同意戴高乐的要求,让戴高乐自己决定去哪些地方看。戴高乐先是在北京转悠,看看北京的这些工厂。然后去天津,唐山等地。

  都是工厂。

  戴高乐看到了这些中国工业城市的发展。

  不过毕竟只是几个重要工业城市。戴高乐更像看看中国其他方面的情况。所以戴高乐请求,希望能够坐火车从北京南下广东,一路上到处看看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

  戴高乐既然想看,中央当然也不可能阻止。

  要是阻止就好像中国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东西一样。

  对于戴高乐的出行,中央很是重视。因为中国和戴高乐之间达成了太多的合作协议。从政治、经济、外交各方面都有了深入的合作想法。

  虽然现在只是空头上。

  但只要戴高乐重新出山,那么很多东西就会成为真正的协议。

  正因为和戴高乐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中法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会有突飞猛进的进步。所以主席批准,表示没有地方是戴高乐不能看的。

  就是戴高乐想要看看中国的军队,也可以协调让他看看。只要不是什么敏感的军工项目基地,那么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保密的。而且也不用担心戴高乐看到我国贫穷的农村,就会看不起我们。因为这就是现实情况。

  一路上只要戴高乐想看什么,都可以让他看。

  但这需要和地方、军队各方势力进行协调。所以最后决定的是,魏红军亲自陪着戴高乐南下一趟。一路上只要有戴高乐想看的东西,魏红军都帮忙协调。

  其实魏红军是不想南下的。

  现在工作这么忙。魏红军这个书记处第一书记南下,就会有一堆人跟着魏红军南下。魏红军要在火车专列上办公,片刻都没有休息的时刻。

  但没有办法。

  戴高乐目前是中国撕开帝国主义阵营最好的人选。

  中央很重视。

  本来以为只是让戴高乐看看中国目前日新月异的发展就可以。戴高乐本人其实也不是很清楚他到底想要看什么。一直到进入河南安阳的时候,戴高乐在火车上看到了很多人一起干活。一眼望去有几千人上万人,这让戴高乐都非常吃惊。

  戴高乐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多人一起做农活,而且还有一些人看起来是穿着军装的样子。

  也不清楚他们正在干什么。

  戴高乐很想知道他们在干什么。所以魏红军在火车进站之后,调动一些汽车,带着戴高乐去了那边。魏红军派人通知这边的干部。

  “魏书记,你怎么来了?”

1017 戴高乐的震惊

有一个穿着普通,全身上下浑身都是泥的中年人走了过来。

  看到魏红军伸出来的手,本来是想要握住。但看到自己手太脏,所以就缩了回去。在自己的衣服上擦了擦之后,再和魏红军握手。他看到魏红军是非常高兴,立马道:“魏书记,你怎么来了?我这边都没接到通知。”

  魏红军是党和国家领导人。

  魏红军要考察某个地方,中央办公厅那边肯定会提前通知下面的地方政府。在中央这些领导当中,只有主席是可以无视这种规矩,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行程。

  但其他领导不行。

  他们考察的行程,都会提前安排好。

  突然袭击下面的干部谁也不会太高兴。而且不同领导人不同的安保情况,调整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程序很是麻烦。不过罗伟林倒是没有不高兴,相反他很高兴。九大会议结束之后,罗伟林本来是想跟魏红军汇报在河南的工作,也听听魏红军对于自己工作的一些指导。可是当时实在是太多人想要找魏红军汇报工作,罗伟林不想麻烦魏红军,就先离开了北京。

  罗伟林比魏红军大三岁,今年四十五岁。

  但却是魏红军在盛县开办的农村讲习所第一期出来的学生,后来一直在晋察冀搞土改。新中国成立之后,又是在农村工作委员会、农村工作部给魏红军当政策研究室主任。

  二十年的革命友谊。

  虽然对于魏红军突然出现很是意外,但在这里能够看到魏红军,当然很高兴。

  “我陪同戴高乐将军到处转一转。”

  魏红军领着罗伟林来到了戴高乐这边,道:“戴高乐将军,他是这里的总负责。你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他。”

  “他是你们中国的官员?”

  “是。是”

  “什么官员?”

  戴高乐很是质疑。

  这是一名官员?从他的穿着根本看不出这是一名官员,更不用说一身都是脏兮兮的,看起来刚刚也在这里干活,就像是刚刚下地的农民。魏红军给戴高乐解释道:“他是我国河南省,类似于法国的大区。是河南省全权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之前在中央做农村问题调研工作,你可以叫他罗伟林。”

  戴高乐不敢置信。

  这是新中国的官员,还是一个省负责农村工作的干部,级别看起来不是很低。

  可是这哪里像是一个官员。

  更像是一个农民。

  戴高乐压住心中的震惊,问道:“罗,我能问问你们这是在干什么吗?”

  戴高乐不明白,动员了这么多人,到底在干嘛。戴高乐是军人出身,从小兵开始爬到了将军的位置。所以他一眼就已经看出这么多人一起干活,但并不是盲目的。

  是有组织性的。

  都是一圈一圈为一个小组,然后几个小圈为一个大组进行干活。

  罗伟林擦了擦汗,介绍道:“我们河南虽然说是平原地带,平原很多。但其实很多地方沟沟渠渠的很多,有的是天生的,原来就有。但也有不少是原来的地主和自耕农,为了明确自家耕地,所以挖出来的条条沟沟。虽然这样的沟沟渠渠看起来不占多少地方,但全都加起来面积很大。而且这样到处都有沟沟渠渠,对于大规模的农业发展是不利的。所以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对于这些沟沟渠渠进行填埋,把耕地平整化,进行良田建设。就这个地方之前不是这个样子,有不少小土包,也有沟沟渠渠,还有一些小型的沼泽。我们的目的就是彻底把这里填平。因为这个地方面积大,等整理好了最少能够有120万亩左右的良田。”

  “你的意思是,你们这是在造田?”

  “对。”

  罗伟林点头。

  罗伟林来到河南之后,在河南推动两个事情。一个是水利建设,一个是良田建设,而且这两个是互动的。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是平原,那么直接就是良田,其实并不是。不是说是平原,那么一大片都是良田。也不是说有山有丘陵,那么就不能有良田。

  短短两年多的时间,罗伟林领导河南人民已经扩建了超过700万亩的良田。把一个又一个耕地连接起来,如果中间有一些小土包,或者是有一些小沟渠,小的沼泽,就动员大家推平了。真正的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耕地。

  这样建立起来的大片耕地,配合水利建设,就是一片又一片的良田。

  河南人民是伟大的。

  当有了一个正确的领导和计划之后,他们迸发出来的力量是惊人的。

  就像是现在。

  罗伟林和地方政府沟通之后,利用没有农活的时间,动员了两万多人参与。男女老少都参与,而且分工明确。戴高乐看着这里这么多人井然有序的进行良田改造,心里开始“扑通扑通”的跳。

  因为实在是不敢置信。

  好一会之后,戴高乐指了指不同于老百姓的一群人,道:“他们是?”

  “哦,他们是河南省军区的部队。魏书记,刚刚忘了跟你说。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张总生同志在东边的指挥室当中。”

  “赵寒,通知他过来。”

  “是。”

  很快张总生跑步过来。

  1952年魏红军陪同主席南下考察的时候,张总生还是武汉军区公安第三师政治委员。没想到五年过去,他已经是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

  他也是一样。

  浑身上下脏兮兮的,应该是刚刚跟指战员一起干活。

  他看到魏红军之后,也是非常高兴。因此跑步过来,在魏红军面前立正敬礼道:“魏书记,河南省军区副政治委员张总生报道。”

  “影响你们工作了。”

  魏红军也是回了一个军礼。

  “首长,没有打扰我们的工作。你来这里我们只有高兴的。”

  戴高乐看着张总生敬礼,就知道张总生这是标准军人出身。所以戴高乐问道:“他是?”

  “原来是带兵打仗的将军,是我国陆军少将。现在是我国河南省军区的干部之一。”

  “那他们是军队?可是军队怎么还干农活?”

  戴高乐指了指那边干活的人。

  罗伟林立马回答道:“是省军区那边决定,每支部队每周抽出一天的时间义务劳动,参与地方建设。特别是目前河南省上上下下全力进行水利建设和良田建设,部队支援很多。”

  “是吗?”

  魏红军看向了张总生。

  “是。”

  张总生点头,道:“武汉军区那边已经批准同意。部队不会耽误平时的训练,只是每周抽一天作为义务劳动日。不仅仅是我们河南省军区,包括湖北省军区、湖南省军区,目前都有义务工作日,参与地方建设当中。”

  戴高乐在一旁张大了嘴巴。

  他实在是不理解。

  难道不应该军队是军队,地方是地方。

  戴高乐当兵这么多年,了解了欧美很多国家的军队情况。什么时候听说过军队还要参与地方建设,还要干农活。军队那是打仗的。

  再说动员这么多人参与,这得花多少钱。他不由得说出了自己的疑惑。魏红军笑着回答道:“将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国家和人民是一体的。现在进行的良田建设,即是为国家打造良田,也是为自己打造良田。粮食产量增加了,国家收入增加了,百姓的生活也会好起来。所以不存在你担心的那些问题。”

  “至于军队,他们是人民军队。从我们的军队成立开始,帮老百姓干活,参与地方建设,这都是最平常的事情,而且是应该做的事情。对于我们的人民军队来说,人民的利益至高无上,保护人民利益不受伤害是军队的最高使命。”

  戴高乐听到魏红军的话,心中不知道该怎么形容。

  但有一点他听懂了。

  那就是中国政府动员这么多人干活,竟然大部分都是免费的。而中国的人民群众免费给国家干活,还干的这么起劲。几万人干活竟然有条不紊,一点都没乱。

  戴高乐是带兵打过仗的,明白最困难的就是组织。

  现在这么多人一起干活,竟然能够如此井井有条,光是这种组织能力、动员能力就让戴高乐很是心惊胆战。戴高乐忽然想起来了朝鲜战争。

  那场另西方世界丢进脸面的战争。

  现在看到这些人,戴高乐忽然有一些明白了。拥有如此动员能力、组织能力的中国政府,还有他们的军队,战斗力当然会很强。不过戴高乐还是忍不住问道:“河南这边这种工程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