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869章

作者:随遇而安

  只要仔细调查,所谓“托派”的根据一个都找不出来。所有罪名都是瞎编乱造的。

  “马明芳同志,你们调查组的报告是要接受政治局、书记处的全面审核的。”

  魏红军很是严肃的和马明芳说话。

  马明芳明白魏红军的意思。历史上他和郭宏韬两个人是有过冲突的,特别是在陕北的革命路线,肃反问题上,双方的矛盾可不小。

  这一次调查就涉及到当时的山东分局书记郭宏韬。

  马明芳立马道:“我拿我的党性保证,这一次的调查客观公正,绝对没有任何的打击报复。而且此次调查不是我一个人,夏侯文同志、王从武同志、王金祥同志、刘志建同志都是一起参加调查的。所有的证据是大家一起整理,最后的结论也是大家一起拿出来的。”

  马明芳是不喜欢郭宏韬。

  但那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恩怨,他也不可能抓着不放。

  再说这一次调查,他虽然是调查组组长,但只是因为他是组织部副部长,并不是因为他的级别就比其他干部高。其他几个人各自代表自己的部门,特别是夏侯文那可是可以列席书记处会议的干部。又是出自晋察冀,和魏红军关系很深。马明芳怎么可能为了二十多年前的恩怨,在调查问题上做手脚,完全没有必要。

  听到魏红军和马明芳的话,调查组其他几个人也都是点头。

  夏侯文开口道:“魏书记,这一次调查我们没有事先预设立场,完全是按照我们调查的资料来做结论的。我们这份调查报告可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夏侯文很有信心。

  因为“湖西肃托”的事情,很多原始档案简单查一查,就已经是漏洞百出。加上他们去找当事人调查,整理出来的资料已经非常明显。

  只要是能够正常判断的,都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

  “嗯。”

  魏红军放下手中的资料问道:“陈谈秋同志,你怎么看?”

  “山东分局当年的结论可以推翻。‘湖西肃托’不是一次‘肃托’扩大化的问题,而是从开始时候的‘肃托’就是错误的。湖西党政军系统当中没有‘托派’,‘湖西肃托’就是一次错误的,当地领导人被蒙骗,做出的错误政策。山东分局战争年代没有深入调查,只是根据白子名同志的报告,做出了错误的结论,现在应该要彻底否定。”

  陈谈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湖西肃托”的问题,只有解决山东分局的结论,才能够彻底解决。这一次要是确定当年的“湖西肃托”本身就是错误的。那么所有受到“湖西肃托”问题困扰的党员干部,以后就彻底可以摆脱这个沉重的枷锁。

  旁边的谭振林开口道:“这个问题早就应该解决。彻底否定山东分局的结论,对于湖西干部来说可以让他们放下历史包袱,轻装前进,继续革命。我们这是对历史负责,对我们的党员干部负责。”

  “我也认为应该如此。”

  书记处几个人都是支持。

  大家对于革命各有各的理解,工作作风也各有各的不同。但对于“湖西肃托”事件的解决,大家的想法大致是一样的。这就是一次错误的“肃托”。

  要让那些深受这一次事件伤害的党员干部彻底平反。

  而且大家还有一个想法。

  那就是康盛这位大佬,还是不要回来了。

  康盛实在是太厉害。

  别看现在康盛只是处理一些简单的情报问题,不怎么出现在大家面前,但中央领导谁敢小觑他。毕竟这可是常年领导中国情报战线,领导中国党内纪律的干部。

  谁知道手中有没有大料。

  而且康盛手腕很强,能力也很强。他要是重新出山,很多干部都睡不好觉。

  这样的干部现在挺好。康盛在七大之后比较小心翼翼,就是因为在整风运动当中惹了众怒,得罪人太多。现在又把“肃托”问题翻出来,郭宏韬这种根本不在书记处这些大佬眼中。只有康盛这种级别的大佬,书记处干部才会注意。

  中国的“托派”有,党内也有过,但绝对不可能在抗战期间各个抗日根据地当中成建制的存在。但因为康盛当年要“肃托”,多少人都背着“托派”的罪名。

  此次把“肃托”问题提出来,会再一次把康盛拉进来。

  虽然不会大规模批判康盛,但会让很多中央领导想起康盛的威名。这样会进一步堵死康盛重新出山的路子。康盛的年纪不小,今年已经是59岁。再过一届十大的时候,他要是无法再进一步,也要退休。

  这也是很多人的想法。

  魏红军看大家都是同意,所以道:“那么‘湖西肃托’的事情我们就做一个结论,上报给政治局。”

  在魏红军处理“湖西肃托”问题的时候,戴高乐也回到了法国。回到法国之后,戴高乐和不少人开始频频接触。因为法国在殖民地的很多部队都已经开始慢慢的不听话,法国政府的命令他们都敢反对。他们认为法国政府太软弱,出卖法国的利益。

  所以对于戴高乐出山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因为大家都相信,现在的法国只有戴高乐能够拯救。法国总统勒内·科蒂在戴高乐回国之后,几次拜访戴高乐。其实就是想听听戴高乐的想法,同时也表达想要请戴高乐出山的诚意。

  戴高乐的话也是分量越来越重。法国工商界不少巨头和戴高乐交谈之后,组建了法国工商界访华代表团。上一次如此大规模的欧洲工商界访华代表团是英国商人组织的,但这一次不仅有法国商人,也有法国政府部门的官员。

  他们都相信戴高乐。

  所以都想要来中国,来亚洲这边找一个合作的机会。

1022 党的发展

本来大家以为九大确定发展方针之后,工作会有所轻松。

  结果是大家比九大之前更忙。

  修养同志负责人大筹备工作,相比起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次会议要讨论的内容更重要。而且要处理的事情,比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要多。

  因为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主要是确认政协会议通过的那些内容,权力从政协会议转移到人大会议。会议当中需要确认的大部分东西都是政协会议已经确定过的,人大会议只要举手通过就可以。

  但这一次人大会议要讨论的很多新的东西。

  还有就是关于那么多干部的退休问题。特别是很多民主党派的干部,如何稳定他们的情绪,不要在人大会议上出什么事情,是需要修养同志把握住的。所以九大结束之后,修养同志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这方面。人大会议越来越近,修养同志的工作就越忙。

  还有总理。

  九大之后好像总理在国务院的权力大大削减,但其实总理比九大之前更忙。

  国务院的权力虽然削弱,但依旧有很多事情要处理。还有马上要进行的苏联十月革命四十年纪念,中国肯定是要派出庞大的代表团去苏联。特别是社会主义阵营不稳的时候,中苏两国要如何配合稳住社会主义阵营,双方必须要加强交流,这个问题也是总理负责。以及和法国方面继续接触也需要总理过问。再说总理还是研制“两弹”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的负责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协调,而且军委出现问题也要他处理。

  总理的工作,并不仅仅是这些。些

  他还是接下来要召开的政协会议筹备委员会的主席。这里面的工作就更琐碎。总理要安抚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要顺利召开人大和政协会议。

  中央方方面面的事情,总理都要插一手,都要去过问。结果现在总理休息时间更少。

  但没办法。

  中央很多协调工作,正需要总理这样有威望,可以协调各方面力量的中央领导负责。在目前的中央当中,还没有一个人可以替代总理的作用。

  而陈运和邓希贤两个人不仅要负责全国财经工作,邓希贤还要全权负责和法国代表团的谈判工作。因为法国代表团此次来中国,是真的要在经济方面和中国合作。

  所以邓希贤、李福春、李先年、周彬几个人组成了一个小组,专门负责和法国那边对接。

  看看这一次合作都能够达成什么样的正式协议。

  聂帅则是忙着在全国建设政法委。

  九大当中,中央是承认了聂帅关于加强政法工作的报告。但同时也对于政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提高政法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最起码政法单位的工作人员,对于国家制定的法律,自己本身要熟悉。不能连政法单位的工作人员,也不熟悉法律。

  但这就是现状。

  目前全国很多政法单位的工作人员,本身对于法律并不熟悉。他们工作主要是靠着经验。因此九大要求政法委,必须要改变这种情况。

  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事情。

  所以聂帅现在也很忙。

  随着成立政法委,各省也开始成立省政法委。很多省份为了提高政法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想要成立省内政法学校。成立正规大学实力不足,所以各省的意思是成立省内政法大专学院。以此来培养更多正规院校毕业的政法工作人员。

  聂帅需要一个一个考察和确认。

  有些省份没有实力,就不能盲目开办这种学校。

  大家都是这么忙。

  魏红军也不例外。不过不管是处理“教条主义”的问题,还是处理“托派”问题,都是临时性的问题。魏红军更重视的工作是,在书记处建立成熟的党建、党的宣传、干部的管理等等。

  所以魏红军在处理这些事情的同时,一直都和陈谈秋一起讨论党员入党问题,考察问题,监督问题。

  “陈谈秋同志,党员数量的增加是好事情,但增加速度太快却不是好事情。”

  魏红军看着资料和陈谈秋说话。

  陈谈秋点头。

  道:“我们当年成立共产党的时候,想的最多的就是扩大党组织,增加党员数量。没想到三十多年过去,我们党已经有千万党员了。我最近也在想这个问题。48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党党员数量不过400万人左右。可是建国还不到十年,我党党员数量已经膨胀到1000万。新中国成立这段时间,我们党的党员数量增加速度的确是太快了。”

  “我党历史上党员数量迅速增加也有过好几次。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我党从只有几百名党员的小党,不到三年之内就拥有了近六万名党员。不过经过汪蒋叛变革命,经历了大屠杀之后,大量的党员选择脱党,党员数量锐减到一万人左右。但越是这种时刻,越是有更多坚定革命的人入党。短短一年之后,我党就拥有四万多名党员。1934年我党党员数量恢复到了30万人。不过左倾错误的领导之下,抗战之前我党党员人数再次降到了4万人左右。”

  “抗战时期我党也是从四万多党员,1940年左右拥有了80多万党员。不过随着日伪军和蒋匪军对于我军的打击,一直到1945年我党才拥有140万党员。可以看出每次形势发展好的时候,党员增加速度就会加快。而碰到困难局面的时候,党员数量就会迅速减少。越是困难当中,越能够看出党员干部的革命性。”

  陈谈秋回顾了一下党的历史。

  革命形势好的时候,党员数量就会膨胀。可是一旦革命陷入低潮,脱党人员数量就会激增。可以说战争年代考验一个人的革命性,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因为他是用生命来考验你的革命性。

  “最大的问题其实在后面。”

  陈谈秋皱眉道:“解放战争爆发之后,华北、东北地区很快就占据了优势,让解放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结果1946年、1947年、1948年、1949年,这四年当中我党党员人数平均以每年七八十万的规模增长。特别是1948年、1949年这两年,党员人数以百万的规模增长。”

  “而八大之后,我党党员人数已经达到了600万人。这一轮的党员数量的膨胀,是有一定的隐患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战时期,我们的党员是经过残酷战争的洗礼。一些意志不坚定的党员,都离开了党,放弃了革命。但从1947年开始党员数量大膨胀,却没有经历过太多的考验。甚至你也知道,1948年地下党党员数量远比中央本来猜测的人数多。当中不少都是趁着革命胜利突击入党的。虽然后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清理,但不可能全都清理干净。”

  “当初饶书石同志批评组织部在入党问题上把关不严,闹出了不少风波。当时饶书石同志的报告里面,虽然带有一些个人恩怨,但整体的意思其实是没有错误的。饶书石同志是摸住了当时组织部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种话也就陈谈秋能这样说出来。

  其他领导干部,都会避讳饶书石的事情。而且就算是提起饶书石,也不会说饶书石好话。

  其实这也是陈谈秋最近才有的一些想法。饶书石当初批评组织部,有攻击彭珍的想法。但里面的很多观点陈谈秋现在回忆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

  只是盲目的扩大党的影响力,盲目的增加党员数量,这样后患无穷。

  “当时出问题的是天津组织部那边。但除了天津,其他地方没有问题吗?当然不是,其他地方问题也严重。战争年代入党那么艰难,革命胜利了、新中国成立了,就这么轻轻松松入党。”

  “能不能限制一下?”

  “比较困难。”

  陈谈秋摇头道:“我负责组织部之后,也想过限制一下。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成立了那么多的农村合作社,合作社总得有党组织管吧。还有成立了那么多的工厂,每个工厂都应该有自己的党组织。还有全国各个机关都要有自己的机关党组织。中央一再强调党的领导,所以对于党员的需求就高,每个机构都需要党员。这样党员数量肯定就会膨胀。”

  陈谈秋指出了现在的问题。

  不像是打仗的时候,党员都用在钢刃上。但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种单位机构也多了起来。每个单位机构都要有党组织,最起码也要有党小组领导。

  还有现在百万农村合作社,你能让他们随意发展吗?

  当然不能。

  农村合作社要在党的领导之下。

  那么农村合作社就要有党员。这样下来对于党员的需求越来越高,党员数量自然而然就会膨胀。

  “我觉得还是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