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13章

作者:随遇而安

  但也不是没有困难。那就是广西有铁矿,柳州也有铁矿,但储量和开采规模都小,很难支撑年产量超过200万吨的钢铁厂。

  所以中国方面的意思是,既然是用在越南革命的钢铁,那就开通一条中越之间的运输通道。现在越南北部是有铁矿石开采的,但越南没有钢铁厂。接下来很有可能就要打仗,所以先缓一缓钢铁厂的建设。柳州钢铁厂在中国境内,肯定比越南建设的钢铁厂安全。把铁矿石先给柳州钢铁厂用用,生产出来的钢铁正好用在越南。

  苏联方面同意这种做法。但这个需要和越南方面达成协议。

  中苏两国谈判很多。魏红军代表党中央,和苏共党的一些领导也是频频见面。讨论未来越南战争当中的领导权问题。

  魏红军和苏共一些领导人见面谈判的时候,第一次提出能否扩大合作范围。不仅仅把越南纳入进来,也应该把老挝和柬埔寨也拉进来。

  不能把老挝和柬埔寨的革命领导权交给越南。中苏两国才是国际共运的领导者,对于中南半岛的革命应该统一领导。当然魏红军不会直接这么说,只是对于赤化中南半岛提出自己的想法。苏共方面的意思是,等中苏越三国一起开会的时候可以着重讨论这方面。

  整体来说双方的谈判进展很快,也很顺利。赫鲁晓夫有了决定之后,推进能力是很强大的。

  就像是他答应的工程机械和钢铁,已经是源源不断的从苏联进入中国。

  还有苏联派出的专家,飞到了广西,云南等地。实地考察怎么提高这里的交通。对于中国提出的方案,苏联专家进行了一些挑刺,要进行一些调整。

  但中国这边并不在意。因为不管苏联专家怎么调整,苏联第一个要考虑的不是物资怎么从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而是要考虑物资怎么从中国其他省份进入广西云南。然后才是怎么支援越南。

  所以不管如何调整,西南省份的交通都是要有一次大升级。

1068 安排

  “李学志同志,坐。”

  魏红军书记处日常工作很忙,而且还要准备中苏越三方党内会议。这不是中苏越三国第一次坐下来讨论越南问题。

  早在日内瓦会议的时候,三方就讨论过越南的问题。当时是中苏两国,特别是中国压着越南劳动党签下了“关于在越南停止敌对行动协定”。

  因为对于当时的中苏两国来说,越南继续打仗,并不符合两国的利益,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运也没有什么好处。

  而越南劳动党虽然不满意日内瓦会议,但他们实力有限,无法反抗中苏两国。所以只能是被动的接受日内瓦会议的决定。

  现在是要讨论越南统一战争的问题。中苏两国要分责任,对于越南的物资援助,谁负责哪一块。

  同样会议当中要成立联合指挥部的模式,指挥部要放在哪里,要以谁为主等等。

  所以魏红军一直在进行这一次会议准备。里面很多议题还需要政治局授权。

  不过魏红军虽然很忙,但还是抽空见了刚刚调到中央,和中组部谈完话的李学志。

  魏红军把金华的成绩整理了一份,交给了农村工作部和水电部,同时给他们推荐了金华地委书记李学志。

  经过农村工作部和水电部考察之后,今年3月份举行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水电部全国工作会议上,两个部门都是着重赞扬了金华的成绩。

  这绝对是农村工作部和水电部发自内心的,实在是因为金华的成绩太出色。

  金华农村的粮食产量,工商业发展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县乡农村的小水电发展更是全国第一。本来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可是金华没有靠着国家投资,完全是自力更生就发展为浙江的粮仓。金华农村工厂的产品除了在浙江销售,还远销上海,南京等大城市。

  这种成绩真的是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不管是农副产品自由市场,还是农村工商业发展,县乡农村小水电发展,都可以树立为典型的。

  所以在全国农村工作会议和水电部全国会议当中,李学志也是代表金华做了报告。与此同时李学志突然之间也成为了香饽饽。

  浙江方面是想让李学志担任担副省长兼农委主任,但水电部这边想让李学志担任水电部部长助理兼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连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志辉都对于李学志很感兴趣。

  水电部前身是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因为这几年中国大型水力发电站建设比较多。所以中央合并了水利部和电力工业部,变成了水利电力部。原燃料工业部,电力工业部部长林大峰担任了水利电力部部长。

  可以说现在的水利电力部在国务院是一个很庞大的部门。但想要调一名浙江干部,特别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都重视的干部,也不是那么容易。

  最后还是中组部和浙江省委做了协调,李学志才能够上调中央。

  李学志这一次上调中央之后,担任农村工作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同时担任水电部部长助理兼农村水利水电司司长。

  “李学志同志,你在金华的工作做的很不错。”

  “都是同志们努力的结果,我一个人的贡献微不足道。”

  李学志有些紧张。

  虽然参加革命二十年,但李学志也只是35岁,之前只是地方地委书记。面对魏红军这样党的领导人,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喝点水。给我说说,金华的小水电都是怎么规划的。”

  魏红军也发现了李学志的紧张,所以想让他放松下来,就问了他在金华的一些工作思路。

  果然谈起熟悉的领域,李学志慢慢的放松下来。

  开始给魏红军讲解在金华工作的思路,同时也给魏红军介绍如何在没有资金,没有技术的情况之下,发展出了金华小水电产业。

  现在的金华甚至已经有小发电机制造厂,能够仿制一些小型发电机。而且小水电项目上上下下的一系列环节,金华都可以自己解决。也就是说小水电在金华已经成为了一个产业。周围一些地方上马小水电,都会从金华购买零部件。

  魏红军偶尔插话,询问一些东西。大部分时间都是静静地听李学志说话。

  开始是谈小水电的发展,后来魏红军和李学志谈金华工商业发展的问题。

  实在是因为金华下属几个县的工商业发展都非常好。主要是金华的乡镇农村工商业非常有活力。

  “魏书记,我们都是紧跟中央的政策。主席在九大政治报告上说,中央要负责关系到重大国计民生的基础行业,其他一些次一等的工业要交给地方省份,以此来调动地方省份发展工业的积极性。”

  为啥把一些工业下放给地方省份,地方省份会高兴。

  是因为现在新中国的财政政策决定的。中央控制的大型国营企业上交的钱是中央财政的,地方控制的国营企业上交的钱是交给地方财政的。

  目前的中国政府财政当中,除了税收之外,最大的一块收入就是这些国营企业上交的资金。

  所以中央下放一部分国营企业,会迅速提高很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当然也会提升地方省份的积极性。

  “我们金华也采取这种方式。在金华的那些工厂当中,专区主要负责基础行业和保障行业。日用产品的生产工厂,都是交给县里负责。而且要求县里也不要直接负责这些日用产品的工厂。最好是用政策,资金支持的方式,让下面乡镇农村工厂发展。”

  “所以现在我们金华下面的乡镇农村工厂,我们专区和县里主要是做引导工作,以及给他们资金上的帮助。所以现在金华大部分乡镇农村工厂,股份是比较复杂的。专区和县里,还有乡镇都有一部分股份,但却不直接参与管理。”

  “其实现在金华地区很多工厂的发展也是完全超乎我们的预料之外。有些产品其实我们根本就没有想过,但却诞生在我们金华,销售也非常好。”

  说起这个李学志颇有感触。

  乡镇农村很多产品,专区和县里根本就没有想过,也没有引导这些企业生产这些产品。可是偏偏那些农村工厂就能够想出来,而且产品还销售那么好。

  就像是麻袋,李学志都没有想到金华生产的麻袋,能卖到周围好几个省。整个金华专区17个县当中直接或间接参与麻袋生意的有9个。可以想象金华麻袋生意做的有多大。

  “主席说过,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无限的,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金华的乡镇农村很多工厂蓬勃发展,就是因为你们金华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

  魏红军对于李学志有了更深的了解。

  做地方工作能收能放。需要的时候可以组织几万人十几万人进行大工程建设,但平时的时候又能够把政策放开,地方政府不会管理一切。

  能收能放,最能够提现干部的管理能力。现在很多地方的问题是,一旦政策收紧,收拢权力之后,很多干部就不愿意再放开。权力如果收拢到了省里,就不愿意放开给专区。权力要是收拢到了专区,那就不愿意放开给县里。都想把权力抓在自己手中。

  或者有些地方愿意把一些权力让出来。可是放开一定政策之后,就再也收不回来。一旦想要收回来,就会遭到反对,下面就会乱。就像是后来常说的那样,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偏偏金华这方面做的却非常好。放开政策之后,需要的时候还能够收回来。魏红军调查资料表明,1957年和1958年金华都有大工程上马的,主要是交通建设和良田建设。

  金华地委制定计划之后,下面的县里和农村生产合作社依旧是一呼百应,根本没耽误这些大工程建设。这种放开政策之后,还能够收回来,表明李学志为首的金华干部对于党员队伍的管理还是非常成功的。并没有因为放开一些政策,党组织也跟着溃散。

  我国的基层干部,有很多水平不足的干部,同样也有很多学习能力非常强的干部。显然李学志就是后一种干部。

  “我听说你们金华可是发生了大集体所有制企业,被小集体所有制企业吞并的事情。”

  “魏书记说的是?”

  “金华火腿厂。我听说你们金华把金华火腿厂进行了新的股份改制。和其他做火腿的工厂合并。金华专区的股份就剩下了31%。说说具体情况。”

  李学志听魏红军说起这个,变得更加严肃。

  开口道:“魏书记,金华火腿一直是我们金华最有名的。不过因为受到战争影响,解放的时候金华火腿一年销售只有四万只左右。”

  金华火腿,金华的驰名商标,名气已经延续千年以上。

  隋唐时期就已经有文字记载。而且传闻南宋金华籍抗金名将宗泽把家乡腌腿带到前线犒劳将士,宋高宗赵构赐名“金华火腿”。当然这只是传闻,但金华火腿很多都是奉宗泽为祖师爷。可以想象金华火腿的历史。

  民国时期金华火腿最高峰一年卖出过80万只。1943年,在日占区的杭州,甚至出现了一家专为火腿业服务的“江浙火腿业银行”。可以想象金华火腿的名气。当时金华火腿“一腿顶十茅”,也就是一只金华火腿顶十瓶茅台的价格。

  “解放后进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我们金华也合并那些腿栈腌制小厂,成立了公私合营的国营火腿厂。1954年的时候产量已经达到20万只,1955年达到27万只。”

  “可是中央决定发展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后面又支持农村工商业发展之后,金华地区那些农村合作社都开办火腿厂。1956年的时候,整个金华地区拥有300多个农村合作社开办的火腿厂。他们不仅自己生产火腿,还鼓励社员家里弄火腿,结果当年的火腿产量就提高到了70万只。”

  “后面两年不少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互相进行合作,实力越发强大。1958年金华火腿产量达到了130万只。而且这些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不仅产量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自己的供销社卖产品,一点不愁销量。但我们国营火腿厂的火腿,之前都是卖给国家供销社的。”

  “但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是自产自销,没有多余的中间环节,价格上就非常有利。最后连国家供销社都是从农村合作社这边购买。”

  “所以我们的国营火腿厂不仅容易积压产品,而且销售渠道也不好。很多农村合作社联合起来,好多城市都有他们的供销社。这方面我们的金华国营火腿厂完全处于下风,所以我才对国营火腿厂进行了一些改革。引入了好多个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也是为了销售渠道。”

  谁能够想到原来只是为了发展农村农副产品,发展起来的自由市场,影响力是越来越大。

  特别是农村合作社发展起来的供销社,开始只是售卖农副产品。但现在越来越成为一个个销售点。如果放在几十年后,他们这些供销社,就是一个个小超市。

  虽然无法撼动国家供销社的地位,但在日用品市场上,却已经明显跟国家供销社竞争。国家供销社掌管的物品实在是太多,在一些具体日用品竞争上,完全不是这些农村小供销社的对手,

  金华国营火腿厂以前只跟国家供销社合作,生产之后就卖给国家供销社,自己完全没有铺设过什么销售通道。可是人家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直接就是自产自销,连国家供销社都要退避三尺。

  连当初一手发展农副产品自由市场,农村工商业的魏红军都没有想到,短短几年之内已经有如此的发展。

  这是金华火腿的情况。其他地区的日用商品,会不会也有这种情况?

  这就是市场倒逼国家一些机构改革。国家供销社已经从农副产品市场退出,按照现在的情况发展,很快就要从一些日用品市场也要退出。不过这种退出是好事情。

  国家供销社控制主要产品,供应不足的产品,来稳定市场。一些不适合国家供销社参与的一些日用产品,交给其他所有制的供销社,也是一种发展。

  魏红军不说话,李学志也是紧张。好一会之后,魏红军道:“自从改革之后,国营火腿厂的问题都解决了?”

  “大致上解决了。国营火腿厂的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比大部分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在质量和卫生方面是更好的。而且在一些大城市,品牌也是受到认可的。现在又能够进入农村供销社进行销售,再也不用担心销量问题。”

  魏红军点点头。

  看着李学志还年轻的面孔,还是感叹李学志胆子不小。这个事情往小了说,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毕竟没有任何私人股份,走的是大集体所有制和小集体所有制之间的一次合作。甚至也可以说是国营金华火腿厂和农村合作社火腿厂的一次合并。只不过农村合作社的火腿厂数量较多,所以大集体的股份下降比较多。

  但如果往大了说,那就是小集体所有制企业联合起来吞并了大集体所有制企业。上纲上线的话,能直接毁了他的政治前途。

  所以魏红军道:“发生这种问题,以后不要自作主张。要做好记录,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上交给能够处理的领导或者部门。因为这种问题可能不仅仅出现在你们金华,有可能是全国普遍问题。”

  “是。”

  “回去之后把金华火腿发生的问题详细的写份报告,分成两份。一份交给我,一份交给邓志辉同志。还有告诉邓志辉同志,就说是我说的。这种问题在地方很有可能是普遍的问题,必须要重视起来。包括国家供销社,面对这种情况也需要调整。”

  “是。”

  李学志瞬间明白魏红军的意思。这件事情魏红军和农村工作部会给他背书,这样以后也不会有人拿着这个事情说什么。

  所以李学志非常感谢魏红军。

  “你应该知道下一步工作要干什么?”

  “是。林部长跟我谈过。”

  “现在全国都在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以及很多县乡农村都在进行小水电项目。但你们金华的成绩最好。不过在你要去水电部之前,我还是想要嘱咐你几点。”

  李学志立马坐直了身子。

  李学志大致也明白自己这一次能够调到中央的原因。夏侯文汇报了金华的成绩,魏红军把自己推荐给了农村工作部和水电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