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在晋察冀 第981章

作者:随遇而安

北伐战争的时候,两湖地区的农民运动发展的如火如荼,参加农会的农民以百万为单位计算。

喀拉拉邦就是这种情况。这里的地主想要解决印共,印共在这里有基础,所以双方之间打的不可开交。不到二十天之内,双方死伤人数就迅速超过4000多人。

然后是西孟加拉邦。这里的情况和喀拉拉邦差不多。双方越打仇恨越深,死伤人数也是急速上升。

西孟加拉邦的经济,历史上也是问题最多的。早年西孟加拉邦是印度经济发展最好的一个地区,可是印度独立,印巴分治之后,经济是直线下降。本来好好的工业区,被人为的分为东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结果成为了印度最穷困的地区之后来印共在这里执政,推行了土改之后,这里的农业迅猛发展,吊打整个印度的农村发展。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是印度平均增长速度的两倍以上。

后来国大党右翼上任,他们开始进行经济改革,要大力接受外资。本来很多人都是看好西孟加拉邦的,因为这里的政治比较稳定,农业发展也好,又有一些工业基础。

但真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这里做什么事情都非常艰难,很多投资者很快撤离西孟加拉邦。因为这里的土地太散,印共在这里进行土地改革之后,一块一块的土地成为了农民私人的土地。

结果不管是什么样的建设,根本推进不下去。就连西孟加拉邦的基础建设,也是因为这样的原因,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西孟加拉邦的土改,只做到了分土地,让农民有了土地。所以西孟加拉邦的土地太细太碎,所有权太分散,啥也做不了。后面西孟加拉邦慢慢的又变成了印度的一个穷地方。

不过现在的西孟加拉邦,天天都发生流血冲突。西孟加拉邦的印共组织能织力很强,根本不怕发生武装冲突。

当然目前最严重的一个地区就是旁遮普地区。

这里是印度宗教冲突最严重的地区。

印度国防军撤离之后,这里的锡克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发生了混战。伊斯兰教得到了巴基斯坦的支持,锡克族占据此地

80%以上的人口,本身实力强大,他们对印度教教徒进行追杀。

这里的教派冲突才是最血腥的。根本不管男女老少,对于一些极端教徒来说,

只要不是信奉自己教的,都是敌人。

锡克族组成的阿卡利党,一直以来都是要成立一个以锡克族为主,说旁遮普语,也就是锡克语的自治政府。可是因为印度中央一直没有同意,所以双方打了很长时间。锡克族是一个能征善战的民族,

当年英印军当中,就数锡克族组建的部队战斗力最强大。

但随着印度国防军南撤之后,阿卡利党突然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所以放弃原来要成立自治政府的要求,反而是公开提出要成立一个旁遮普国。

锡克族的优势就是他们有钱,团结,

能征善战。所以阿卡利党在旁遮普地区迅速拉起了队伍,要真正为独立努力。

反而是热热闹闹的印度东北部真的是一盘散沙。

印度东北部地区,在印度内部来说孤悬在外,和印度没有什么渊源,所以非常排外。但同样这里的经济状况非常差。而且这一地区部落复杂,没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或者真正的大型部落。

最多就是不同部落构成“族群”,作为一个整体的“族群”排外。但这种“族群”又没有那么团结,相反非常割裂,各个部落之间谁也不服谁。

像泰卢固人、泰米尔人还有一个统一的民族意识,锡克教少数群体、穆斯林有一个宗教认同,但东北部这边恰恰缺少这种统一的东西。

结果东北部这边的一些实力派,一些大小部落一起讨论了很多天都拿不出一个统一的方案。

他们排外,他们不相信印度斯坦族,

所以想要脱离印度。但脱离印度之后,要怎么独立,独立之后怎么成立一个政府,

完全没有统一的方案。

可以说东北部除了独立方面达成一致之外,其他都是各说各话,不知道该怎么办。

最后因为谁也说服不了谁,利益分配也出现问题。所以大家最后的方案是成立一个阿萨姆国,但不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部落,各个实力派各管一摊。

可以说印度东北部依旧是一盘散沙。

说是要成立一个独立的国家,其实就是要成立一个独立于印度的部落联盟。

不过东北部目前的条件最好。因为中国军队目前就在藏南,印度国防军根本不敢过来。

所以东北部这些人,别看没什么实力,啥也不会干。但嗓门是一个比一个高。

当然国大党现在着急,不仅仅是因为各种独立势力,自治势力,国大党的反对派印共这些势力的崛起。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是国大党已经面临分裂。

那些民族激进势力,宗教激进势力疯狂的对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族进行打击之后,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族的激进势力当然不能忍受。

以前是因为有尼赫鲁,所以压制住了印度教和印度斯坦族的激进势力,压制了国大党内部的激进势力。但现在没有人能够压制得住他们。所以国大党内部现在是左翼力量,右翼力量,中间派,极端激进派,大家开始内讧。

极端激进派要求国大党必须要对于那些反对力量进行以血还血的血腥报复。但左翼力量和中间派依旧认为应该遵循尼赫鲁路线,调和国内矛盾,稳住印度。而右翼力量认为应该彻底放开经济,让经济自由发展。

没有了尼赫鲁的国大党,正面临分裂的危险。

夏斯特里很急,没时间也没有精力和中国讨价还价。所以在莫斯科夏斯特里非常痛快,能让的基本上都选择让步。

1961年10月22日,总理和印度总理夏斯特里两个人在莫斯科正式签署了“中印边界条约”。出差,晚点更新

早晨突然出差,得晚上六点左右才能到家。

1128风起云涌

调停中印两国战争之后,赫鲁晓夫还是不满足。

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先是解决贝利亚等政敌,然后在苏共二十大否定斯大林,造成一片混乱。赫鲁晓夫执政前期光是解决这些问题,就已经让赫鲁晓夫晕头转向。一直到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

赫鲁晓夫才算是真正大权在握。

然后赫鲁晓夫开始推行全面的改革,

到了1961年各条战线上都传来好消息。

1961年绝对是赫鲁晓夫执政巅峰。

赫鲁晓夫策划并推进的中南半岛战火让美国措手不及。虽然美国稳住了越南局势,但也仅仅是稳住了初期的溃败,并没有反败为胜,而且自身伤亡很大。

赫鲁晓夫的中南半岛战略没有达到他的预期,但整体来说还是非常成功的。

在柏林问题上,美国本来是很强硬的。但中印战争爆发之后,肯尼迪只能是选择在柏林问题上退让,换取苏联出面。

所以美国原来武装联邦德国的计划都被迫放弃。

还有就是中东地区。

苏联牵头的石油出口组织,因为控制石油多,所以影响力是越发强大。正好碰上五六十年代欧洲经济大发展,对于石油的需求大涨。导致石油出口组织话语权越来越大。

大家联合起来从欧美石油大财团手中抢到了不少利润。以前中东地区很多都是二八分,三七分,五五分,但自从苏联强势介入中东之后,现在普遍成为七三分,

八二分。可以说中东产油国家分到的利润猛涨,手中开始积累大笔资金。

中东的石油王爷有了钱怎么办?除了要享受生活,当然是要买武器发展国防,

准备和以色列再干一架。

自从以色列成立,中东这些阿拉伯国家都憋着一口气。因为被以色列三番两次欺负,主要是这么多国家,这么多人都打不过人家。特别是抗击以色列带头大哥埃及在苏伊士运河之战被以色列暴揍一顿之后,中东国家都想要回击以色列。

以前他们的经济水平也是一般般,所以也没什么能做的。但现在不一样,他们这几年挣了一大笔钱。

所以这些中东国家挥舞着钞票,从苏联购买不少飞机和坦克,大炮。而且因为被以色列的飞机欺负过,所以还购买了不少苏联地空导弹。中东这些石油国家的土豪作风,让苏联的军火出口贸易短时间之内激增。

这一下赫鲁晓夫在苏联军工集团大佬眼中威信大涨。

当然更让苏联满意的是,美国后花园出来了一个和美国针锋相对的国家。

古巴革命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卡斯特罗闹革命的时候也不知道马列主义,和苏联也没关系。古巴一直以来都是亲美政权,卡斯特罗本人也不例外。

所以卡斯特罗建立政权之后第一个动作就是去美国拜码头。不是卡斯特罗要亲美,而是古巴的位置决定,古巴只能和美国交好。可是卡斯特罗兴冲冲的去拜码头,结果美国直接冷落了他。因为卡斯特罗虽然不懂社会主义,不懂马列主义,但他革命就是因为古巴百姓生活太差。

因此他的思想偏左,政策也是偏左。

在美苏冷战的大背景之下,你的思想和政策“左”,美国就认为你要走苏联道路。

古巴和美国最近的距离还不到七十公里,美国怎么能够允许自己的地盘上出现亲苏联的政权出现。

所以美国和古巴发生了冲突,还发生了美国支持古巴反政府武装的事情。卡斯特罗一看美国的态度就知道美国是一定要把自己赶下台,卡斯特罗当然不能接受。

但古巴是小国家,哪里有实力对抗美国。所以他只能是找一个能够保护古巴的新大哥,那就是苏联。就在今年卡斯特罗公开宣布,是美国逼着古巴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美国的后花园,历来亲美的古巴突然选择苏联,选择加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对于赫鲁晓夫简直是天上掉馅饼。

所以赫鲁晓夫立马给卡斯特罗保证,

只要卡斯特罗愿意带着古巴走社会主义道路,那么古巴的一切苏联都包了。

赫鲁晓夫和苏联就是如此的豪横。一个小小的古巴,苏联养得起。

历史上苏联经济出现问题之前,古巴的生活水平是非常不错的,在社会主义阵营名列前茅。因为古巴缺啥,苏联就送啥。

可以说1961年,绝对是赫鲁晓夫最为风光的年份。四面出击,结果效果都好得不得了。赫鲁晓夫目前不仅在国际上风光无限,让肯尼迪几次吃瘪。而且在国内也开始摆脱当初“秘密报告”带来的恶劣影响,党内地位越来越稳固。

不过赫鲁晓夫看着自己的小弟中国在

1961年更是混得风生水起,就又是坐不住了。

中印战争暴打印度不说,中国支持的老挝人民军和缅甸人民军发展都非常好,

控制的地盘在稳步增加。这让赫鲁晓夫有些压力。

小弟实力太弱,帮不了大哥,这种小弟并不受大哥的喜欢。可是小弟实力太强,对大哥的压力太大,也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作为大哥,赫鲁晓夫不能落后于小弟。

赫鲁晓夫本来就是说干就干的性格,因此立马和越南劳动党讨论。

赫鲁晓夫的意思是,越南人民军这段时间又训练一批军队,在南部地区打游击的部队也开始恢复元气。那些之前被打散的部队,扎根越南南部地区,几个月下来越来越适应当地情况。

越南南部地区的农村大力支持越南人民军打游击,而且积极参军。所以别看越南人民军几个月前被打散了,现在兵力恢复速度非常快。

所以赫鲁晓夫认为越南人民军应该发动几次大的战役,狠狠地打击介入越南统一战争的美帝国主义。美帝国主义是无法承受太严重的伤亡,所以只要造成美帝国主义军队大量的伤亡,他们只能是撤离越南。

榜一大哥都发话了,越南劳动党当然非常重视。越南劳动党中央召开会议之后,认为赫鲁晓夫的提议是“正确”的,

是符合现在越南情况的,所以决定发起一场大战役。

越南人民军总司令武元甲在苏联军事顾问团的帮助之下迅速整顿部队。这一次越南人民军准备动员近20万人左右的部队,对于美军控制的城市和军事基地进行全方位的打击。

越南劳动党认为,此战会是越南统一战争胜利的转折点,会大量的歼灭美军和他的狗腿子部队。所以给这一次战役取名为“胜利攻势”。

赫鲁晓夫对于越南劳动党的态度很满意。但光是看着越南人民军,很多方面还是非常不足。

所以赫鲁晓夫要求中国派出15个到20个高炮高团,全面接管北越城市和交通线的防空。这样越南人民军防空部队就可以毫无负担的全部投入到前线战争当中。

同时要求中国派出最少五万人的工程兵部队,帮助越南修复这段时间被美军轰炸的城市和交通线。

除了要求中国派遣10万部队进入越南之外,还有很多物资要求。其中光是自行车,越南方面就要10万辆。

美军的轰炸实在是太严重,所以越南劳动党组建自行车运输队。

越南人民军突然要发动20万规模的大战役,中国这边当然也是非常重视。所以魏红军召开军委会议,讨论1962年越南,乃至于中南半岛的战争走向。

“我们并不看好苏联和越南劳动党制定的‘胜利攻势’。”

徐向千作为中南半岛问题研究组长,

说出自己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