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开局认贼做父,敲奇观,顺便追小乔 第238章

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并非基础素质,而是文化素质。

……

“主公,炮兵虽好,可据我前日一观,凡掌炮者莫不是要学习数算、几何等科目。”

“民众愚昧,若是今年真的会发生那一系列的大事……我们现在招募炮兵进行学习训练的话,真的还来得及吗?”

……

这是当初鲁肃语重心长的对张彦所说的一番话,也是说到了张彦的心坎里面。

是的,和大多数只需要训练列阵、作战的士兵不同,在这个时代想要使用火炮这种超规格的武器的话,简单的几何数学原理是必须要知道的东西。

无论是简单的计算落点、计算射程还是什么,张彦之前都是通过招聘外面的匠师,或是直接找张雎之类的数学家对士兵进行简易授课,可即便是这样,一支炮兵想要形成战斗力,还是要将近一年左右的磨炼学习才行。

就以庐江现有的两支炮兵共计十个大营来说,庐江兵马司的炮兵营成型早,装备也是优先提供,因此直至现在公元189年,总算才是初步形成了一些战斗力。

而和庐江兵马司相比,由于讨逆兵马司设立的晚,炮兵营也是重新组建,并没有之前庐江兵马司那种弓兵的底子,因此训练起来,进度缓慢不说,战斗力的形成也慢的可怕。

这第二兵马司倒是还好,毕竟在张彦的规划里,这支部队主要承担的是江东的内部作战,特别是对于祖郎、严白虎这种占据了一地城池的山越势力。

因此,训练的速度慢点也就慢点了,大不了张彦多等上几个月,等到这些人全都训练有素之后,他再去发动对于山越的镇压计划。

可这同样的事情若是发生在了第三支即将组建的兵马指挥司身上……

那问题可就大得多了。

这第三支军队,张彦可是指望着他们能够配合庐江兵马司,在明年讨董的时候大放异彩,打出庐江军队的威风来的。

……

“唉,说到底,还是百姓的文盲率太高了啊……”

“提前点出关键科技看起来是爽,可是民众素质作为基础配套没有跟上的话,痛苦也是真的很痛苦。”

……

其实对于这件事,张彦不用鲁肃多说,他很早就已经感受到了。

要知道,真正决定一个军队战斗力的标准是什么?

有人会说是思想上的先进,有人会说是火力上的强大,还有些人会说,决定一个军队战斗力的是士兵们是否有着誓死一战的士气和勇气。

可说到底,影响一个军队战斗力的是这些,但也不是。

思想、火力和士气都会影响战斗力,但作为根本影响上述这三点的,则是组成这只军队的人口所拥有的知识水平。

士兵的基础教育跟上了,军队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向着战场泼洒火力。

士兵的思想教育跟上了,他们才能够理解荣誉耻辱,才能够拥有思想作为自己的武器。

士兵的爱国主义教育跟上了,他们才能够明白什么叫家国,什么叫信念。

用金银堆叠起来的士气一触即溃,但通过理念获得的士气却能让人顶着枪林弹雨一往无前。

可以说,作为一个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因素,文盲率和受教育程度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要素,并不明显,但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一只军队的实际水准。

就比如说TG,之所以能够在后来和KMT的战斗之中连续不断的取得胜利,除了一系列领导人的英明指挥,很容易被人忽略的一个要素就是TG将领士兵的受教育程度要远远高于当时的KMT,甚至是比起那些发达国家的军队都不逞多让。

没错,被誉为工农子弟兵的那支军队虽然有着极高的入伍文盲率,但在教育的加持之下,成型之后的军队战斗力也远远不是那些KMT的走狗能够比拟的。

相比之下,作为另一个反面极端教材的,便是华夏历史上烂到出名,烂到古今皆知的带清国军队主力——绿营老爷们了。

懒惰、内斗、抽大鸦……

可以说所有低素质人群容易沾染上的坏习惯,这些绿营老爷们都占了一个遍。

而张彦为了不然自己麾下的士兵陷入到这样的窘境之中,便只能咬着牙对所有入伍的士兵进行再教育了。

可悲的是,这个年代募集兵员的文盲率,是完美的百分之百。

真的是百分之百。

……

总而言之,为了解决之前张彦所面临的士兵招募成本与培训成本太高的问题,鲁肃最终选择了让张彦进行有限的招募,也就是一口气招募了两万人的普通刀盾手士兵,并按照“前排抗线兵种”的方法进行训练。

按照他所说,这炮兵的作战方式主要是在战场的后方向前方投放火力杀伤敌人,同时用隆隆的炮声和弹药消磨敌人的战斗意志。而前排的刀盾兵在火炮加入战场之后,更多的是承担起了一种保护后排,以及对地方进行反冲锋的“抗线”作用。

在这样的情况下,经过了鲁肃和一众实际带兵的将领数日的讨论,一种崭新的“添油”战术便被开发了出来。

众所周知,在海军交战之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概念叫做接战宽度。

用人话去说,就是在进入战斗的第一时间里,到底又多少梯队能够迅速进入战斗,并且对敌军输出自己的火力。

而将这种概念引申到了陆战之中,接战宽度——或者说战场宽度的概念依然有效。

在战场宽度受限的情况下,只需要保证后排的炮兵完全铺开阵型,接下来便一股脑的往前排填补刀盾手就行了。

第三十四章 战场规模与接战宽度

要知道,在现有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限制下,华夏大地的战场规模一般只有一千人到数千人不等。

只有像是前些年黄巾三杰与卢植、皇甫嵩在巨鹿的大战,或是像汉王朝对外寇发动惩戒战争时,才会一次性投入数万人以上的兵力。

而在没有对外战争的现在,即便是未来十八路诸侯联军一同讨董,也才将将凑出了几十万的兵力出来。

就和三国演义中所描写的那样,十八路关东诸侯之中实力强横者如同孙坚、陶谦、公孙瓒等人,大多是携带了一万到三万人不等的将士去参与这场大战。

相比之下,像是一些名不见经传小势力,能够拥兵数千参与这场战事,便已经算得上是一路小诸侯了。

君不见,当年刘备在公孙瓒离去之后不过是暂时负责指挥对方的数千将士,地位就从一个普通的跟班直接跃升到了能够进入帐内,和陶谦、孔融等人谈笑风生的地步。

由此可见,像是小说之中那种一次性投入数十万人乃至上百万人的大型战役,在整个东汉末年的历史上也不算常见,不过寥寥三次而已。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打响。曹操拥兵两万抵抗十一万袁军大胜,成功统一黄河以北的广袤土地。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打响。孙权、刘备联军五万余人在长江赤壁口大战曹军二十余万大胜,三国鼎立局面初步形成。

公元221年,夷陵之战打响。刘备联合五溪水蛮夷与孙权在夷陵大战后落败,蜀汉彻底退守益州,失去和曹、吴两家在中原竞技的资本。

三场大战,便已经是整个东汉末年规模最大的战役。而相比之下,一些很有名的大战比如江夏之战、兖州之战、宛城之战等等,则大多只是投入了数千到上万兵力不等,根本就没有这些战役在历史长河中的名声那样响亮。

总而言之,在公元189年的现在,整个华夏地区的诸侯有一个算一个,能够一次性掏出上万人的都已经是孙坚这样的不二强者了。

像是张彦这样拥兵四万还想着继续扩军的,恐怕除了北边的三大边军之外,整个华夏翻个底朝天也找不出多少出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几乎可以确定,在未来的十年里庐江几乎不会参与到什么数十万人以上规模的大型战役里面,而战场规模一旦被限制住,那通过简单的计算,两只军队之间的接战宽度有多大,便一目了然了。

以当初张彦带兵攻打白波黄巾占据的太原、河东两地的那次经历为例,虽然当初张彦的主要战斗都是放在攻城战上,但是遭遇战或是追逐战他也不是没有打过。

为了能够保证自己的阵型厚度不至于被敌军一冲就散,几乎所有的战役,指挥官都会下意识的将自己的阵型布置成长方形或是正方形,这样才能足够厚实,不至于被轻易切开、斩断、剁碎。

假设未来的战场规模最大为五万人左右,那在保证自己阵型足够密集的情况下,三步间为一人,整个军队的战场宽度也不过一百四五十人左右,撑死了也就两三百米……

可现在张彦手底下的火炮装备率呢?

庐江兵马指挥司全员两万余人,拥有炮兵营五个,常备火炮五十门。

整整五十门啊!

就算将这些炮兵交错布置成前后两百,五十门火炮在两三百米的作战宽度上也可以做到每隔十米就是一门大炮了!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目前的战场宽度限制下,即便是张彦的炮兵营火炮配备率为百人一炮,五十门火炮的总数量都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数万人规模的战场需求。

甚至在未来诸侯联合讨董的时候,众人在虎牢关前摆开阵势,也就是这种水平的战斗罢了。

既然现有的炮兵已经完全足以填满战线,那张彦只需要在开战之后远远不断的向着前线填充刀盾兵,保证自己的锋线不会轻易溃散,就能够在两军交战之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和那种专门打“保排”的阵容一样,前排的刀盾手负责抵抗对方的锋线,而在敌军密集的地方,后排的炮兵则可以大肆进行输出。

这种作战方式一经鲁肃提出,便迅速受到了包括张彦在内的所有人的认可。

要知道,这也还仅仅只是百人一炮的火炮配置情况下,还远远没有达到正常千人炮兵营该有的火力密度。

未来若是华夏的战场规模变大、作战宽度加深的话,张彦也不需要额外再去招募整只的炮兵队伍,只需要在现有的炮兵营基础上,增加火炮的配置率就可以了。

从百人一炮到五十人一炮、二十人一炮甚至是十人一门火炮,当张彦手底下的炮兵营火炮持有率达到极限时,现有五千人的炮兵就可以支撑起一场赤壁之战级别的顶级战役。

而在耳濡目染之下,这些先前负责运输弹药、清理炮膛、配合炮手点火的士兵也对火炮更加熟悉,训练难度要比起新兵小上不少。

截止目前为止,在鲁肃的建议下,整个庐江第三兵马指挥司就是这样一支单纯负责抗线的军团,整体由二十个刀盾手大营组成,目前正在张彦手下诸将的操持下进行着招募和训练。

或许这样一直纯纯的步兵在单独作战时的战斗力远远不如拥有炮兵的第二兵马指挥司也就是讨逆兵马司,但是在和庐江第一兵马司的配合之下,却可以发挥出四号不弱于后者的力量出来。

更为夸张的是,即便如此,这两万名刀盾手的组建费用也不足讨逆兵马司的二分之一,训练所需的时间更是短到可怕。

从战斗力和适合的战场情况来看,同时拥有火炮的攻坚能力和骑兵机动力的庐江兵马司毫无疑问是进攻的利器,也是在未来诸侯讨董期间,真正的一支庐江的主力部队。

而和庐江兵马司相比,讨逆兵马司并没有骑兵部队,因此在野战时候的机动能力并不出色,甚至沉重的火炮还会拖累这只军队的战场机动性。

适合这支部队的,其实是依据与据点的防守作战,因此在未来张彦带领一众人等北上之时,讨逆兵马司就会被临时从东边调回到皖城进行防守,时刻提防在张彦离开期间,那些原本就已经蠢蠢欲动的山越向庐江发难。

第三十五章 新的兵马司

张彦可还记着呢,在当初自己发兵粉碎掉位于潜山的山越之后,糜芳就给自己带来了消息,说丹阳一带的山越正在集结,说不定哪天就会西进侵犯庐江的百姓。

可这尴尬的是,山越这一集结就集结了半年多的时间,从中平五年集结到了中平六年不说,祖郎更是在张彦招募了第二支军队,也就是讨逆兵马司之后没了消息,就好像之前的蠢蠢欲动都不存在一样。

不过对于这种事情张彦也不会因为对方销声匿迹就掉以轻心,在自己未来离开庐江的那段时间,庐江的防务工作肯定是要正常进行的。

至于这庐江的第三兵马指挥司……

不同于两位老大哥一位能冲一位能守,作为小弟的他,最大的特点或者说优势,可能便是便宜了。

或许有人会觉得,那这样为什么不干脆将两支军队合并到一起,变成一支三十二步三骑五炮的四万人的军队呢?

其实说到底,就和战场规模一样,这也是当下华夏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所造成的限制。

无论是曹操、孙权还是袁绍等人,自然是明白一万人打不过两万,十万人打不过一百万的道理的。

可是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下,若是将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堆在一个大营里,那每天消耗的后勤就能直接将这些士兵全部拖死。

再加上火炮等军装的重量本就远大于寻常装备,因此想要让士兵不至于因为补给不足而士气低落,像是现在这样两三万人一支军队,就已经是庐江所能够供养的极限了。

当然了,也不是说现在这支第三兵马指挥司就真的没有崛起的机会,只能够作为第一兵马司的附庸存在。等到后面这只军队的战场经验丰富一些,同时张彦手底下的教育资源稍微宽裕起来之后,这支军队便可以像他的两位前辈那样进行改组,成为一支能够独当一面的强军了。

其实这也算是没办法的事情吧,毕竟当初张彦在刚刚接手庐江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典型的人口密集型农业城市。

用人话形容,那就是庐江的人口众多,生产力却很底下,教育水平更是处在整个东汉的中下层次水准。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人数去弥补武器装备的缺失,走一种大量征兵的“数量”路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而事到如今,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庐江的人口依旧密集,生产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教育一事,却还迟迟没有任何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