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玛修就是天啊
毕竟,一想到自己普及教育可能会受到的种种阻力,这让张彦不得不对这件事情越发的慎重起来。
总而言之,截止到目前为止,庐江已经开始了中平六年的第一轮征兵工作,同时也是整个庐江自打张彦入住之后的第三轮大规模征兵工作。
由于现在庐江的粮食产量等基本物资都已经比当初丰足了不少,张彦的手底下又有着大量一处充斥着大量女工的纺织工厂,因此无论是从伙食待遇还是其他方面,这次征兵时士兵的基础待遇都比之前高了许多。
像是每顿饭两菜一汤、饭食管够这种事情已经成为了庐江目前征兵的标配了,或许在外地,这些东西对于那些农夫走卒还有些吸引力,可在庐江本地,这都是最基本的东西,根本就兴不起什么浪花出来。
为了诱骗……啊不,是为了吸引人们积极踊跃的报名参军,现在的庐江打出的旗号是所有士兵入伍之后免除所在家庭未来一年的一切税务,同时入伍送两套制式军装,送读书识字的夜校型启蒙教育。
换句话说,只要你够努力的话,在张彦手底下当上几年士兵,你甚至可以从一个文盲变成一个能读会写的读书人。
这种格局,一下子就和江东其他郡县的征兵计划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可对于张彦这种有些过度内卷一般的行为,豫章、九江等郡的令守们虽说眼红,却也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谁让现在整个江东六郡的文士读书人,有一半以上都聚集在有着大图书馆加持的庐江呢?
免税、送衣物鞋帽这种事情他们也能够跟上,但入伍伙食管饱以及免费的启蒙教育,就不是这些穷乡僻壤的“乡下人”能够学的来的了。
……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吧,也可能是因为张彦的一点小心思。
在兵种的来源上,这庐江第三兵马司的兵员并不只是来源于庐江一地,两万名的刀盾手中不乏有着不少丹阳、豫章一带出身的农民。
他们因为难以忍受山越的压迫,往往抱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思来到了江东唯一不受山越压迫的庐江,并在征兵官的宣传之下,踊跃加入到了张彦的军队里面。
虽然现在庐江的总人口数已经趋近百万,但总归没有人嫌弃自己的人口更多一些。
如果可能的话,对于狠狠的从自己邻居的身上“吸血”这件事,张彦从来都不感到排斥。
大家都是华夏人,如今大汉又没有什么禁止迁徙之类的禁令。你不能给你麾下的子民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那他主动“迁徙”到我这边,难道不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么?
至于这部兵马司的指挥者,在自己手底下寻觅了半天之后,张彦还是将之交到了他手底下的两位新来的将领,去年秋冬时节才投效他的李乐、胡才两人手中。
可能有些人早就已经忘了,大约在去年秋冬交替的时候,位于白波谷一带的黄巾残党便开始顶不住巨大的粮食压力,首领郭太更是不知所踪,一时间整个白波谷群龙无首。
而作为郭太手下的将领,李乐和胡才也是受限于饥荒没有办法,不得已才想到了前往庐江,投靠他们在这里唯一的熟人,也是当初白波黄巾四大猛将之首的杨奉。
在那时,作为庐江势力的最上层建筑,同时也作为杨奉的顶头上司,张彦自然是十分亲切的接待了这两者。随后,李乐和胡才也就就势,带着他们的一众手下在庐江住了下来。
第三十六章 驿通天下与难能可贵的决定
可能说,若不是张彦这次招募新军的时候有着杨奉在一旁提醒,他就直接忘记了自己手底下还有着这两员大将没有合理的应用。
不过也还好,既然想起了这两人,而且李乐和胡才本身的实力也值得肯定,那张彦干脆就将这两人启用了起来。
这次,这支新军便是由李乐担任庐江第三兵马司的都指挥使,胡才则担任副指挥使,也算是没有埋没了他们。
于此同时,这庐江第三兵马司两万余名刀盾手中,也是由李乐和胡才之前手底下的那群老一辈的黄巾作为骨干和指挥官构架,再用新征召的士兵作为血肉,将这个军团充实了起来。
唯独有些可惜的是,由于张彦手底下的人才还有些不大够,因此这庐江第三兵马指挥司的行军知事——也就是参谋目前还是空职,恐怕要等到张彦遇到合适的人才,才能够将这个缺陷补齐。
……
时间依旧在稳步的向前推进着。
除了在军事方面的种种调动之外,在这十几天的时间里,张彦也处理了一些其他的事务。
就比如说之前定下来的庐江内部道路的修筑工作,目前卫贤管理的一支工程队已经出发了,他们的目标便是从庐江的皖城起,直至庐江最北方的淮南工业区。
这条道路将会贯穿整个庐江的北方地区,预计修筑时间将长达数个月,甚至半年也说不定。
而这,也仅仅只是张彦在庐江内部铺路计划的第一期工程。
等到庐江皖城通往淮南的道路完工之后,张彦还会有着第二期、乃至第三期的工程等着那些处于“服刑期”的奴隶们。
这些道路都将从皖城出发,分别通往庐江境内的其他几个县城,甚至是通往那些相对贫穷落后的侯国,将皖城的先进产品与知识传播到那些侯国的居民群体里面。
于此同时,这些道路也会作为整个张彦统治网络的“神经”,让他的命令能够实实在在的传递到庐江的各个地方去。
或许这些道路将会修筑非常非常久的时间,这个时间在庐江的生产力没有什么显著进步的情况下,就算持续数年之久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可一旦这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到了那时,一个普通百姓再想像现在这样从皖城出发前往舒县,或是从舒县出发途径皖城前往庐江的其他侯国,就再也不需要在那些难行的土路上奔波了。
作为一种能够持续使用上千年的道路,“驿路”这种秦汉时期最高规格的“国道”将会作为现有土路的替代品,让庐江原本所有奔波难走的路途都变得如同康庄大道一般通顺流畅。
像是原本一个人坐在马车上从皖城出发前往淮南,两百公里的路途就算是像张彦那样的四驾马车、顶级好马也最少需要一整天的时间。
这个时间不仅仅受到了马匹健壮程度、车驾的结实程度的影响,更是会受到道路平坦度、天气甚至是时令年节的限制。
众所周知,在夏季草长莺飞的时候赶路,消耗的能量要远远高过春天杂草还没有生长的时候。
而驿路这种神奇的东西则和别的普通道路不同,在秦始皇当年下令驿通天下之时,为了能够长期使用这些道路,所有的驿路都经过了特殊处理,不但数百年时间里道路上寸草不生,更是无论风吹雨打,都不会出现一丝一毫的土质变化。
这和同时期的土路相比,几乎已经是高铁和谐号与绿皮车之间的区别了。
据史料记载,所谓的驿路为了能够实现这种最高标准的建筑要求,在铺路时候使用的所有土壤都是用煤窑烘焙、炒制过的熟土。
这种土壤比起生土更加松散、容易成型不说,在经过了高温烘焙之后,土壤中原本的植物种子和草根尽数被杀死,这让熟土铺成的道路生长杂草的周期与难度都要远远大过普通的土地。
最后,为了能够让修筑的土地不变形,秦始皇还下令让所有的驿路在没有足够石材的情况下使用碎瓦、砖块等建筑材料铺设路基。
这种行为一方面加强了驿路的排水能力,另一方面,也让驿路在面对极端天气爆发时,不至于因为过多的雨水而软化、坍塌、崩陷。
可以说,在这个百官都可以进行买卖,今天你当了官、明天就有可能会被人花钱顶替的时代,是很少有人会做出和张彦一样的决定的。
这种大规模修路的工作虽然有利于民生,但是却对从政生涯费力不讨好,更是见效极慢,很可能当一地太守卸任的时候,他在领地内修的桥,修的路都未必能够完工修好。
更别说在修路的期间,还会因为过度征调民力而爆发出一系列的内部矛盾与灾难了。
要知道秦朝为什么被称之为“暴秦”?
诚然,这其中自然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是受到了秦国本身国度“细化”的律法影响导致的,但于此同时,嬴政强行征调民夫走卒配合将士修建长城,也是这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君不见,孟姜女当年的故事让多少孩童落泪,只知道大秦无道强征民力,却不记得长城的存在庇护了整个中华民族多少岁月。
至于做出了“罪在当代、功在千秋”决定的隋炀帝杨广,更是被历朝历代的文人雅士们批判的一文不值。
……
“什么狗屁京杭大运河,我才不管你对华夏民族发展造成了多大的贡献,我只知道你让我们百姓干活累死了好多人。”
“垃圾皇帝,呸!”
……
由此可见,在华夏……最起码是华夏的上古封建时期,有些时候做官,不作为才是最为主流的一种执政策略。
毫无疑问这样做是非常错误的,但在做了不一定有功,还反而可能出现罪过的情况下,许许多多的地方执政者只知道短平快的赚取政绩,不愿意承担风险着手于长期工程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了。
也正是因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够彰显出张彦这位愿意沉下心来为百姓做事的执政者是多么难能可贵。
第三十七章 路轨
对于这些事情,张彦知道吗?
毫无疑问,他肯定是知道的。
长期浸淫历史多年的他,自然在心中有着自己的一杆秤。
……
那对于这些事情,张彦担心吗?
他担心个屁……
张彦有着整个东汉几乎最强横的后台与支柱,自己的干爹张让就是汉天子心中最信任的人,因此像是那些寻常太守需要担心的诸如被他人顶替的事情,在张彦的身上几乎没有任何可能发生。
只要东汉不崩盘,只要刘宏还没死的话,就绝对没有任何人有这个能力将他从庐江太守的位置上拽下来!
说句不好听的,只要刘宏和张让这两位不先走一步,那他就可以在庐江太守的位置上做到自己老死为止。
而若是东汉不在了呢?
或者说……若是等到未来,张让和刘宏这两大靠山倒了之后呢?
真到了那时候,这东汉也不再是之前的东汉了。
想要再把他拿下的话,恐怕还得先问问他手底下的六万大军,以及那一众将领同不同意才行。
……
可以说,正是因为张彦不担心自己的仕途会因为一些事情而中断,因此他在下达一些命令的时候,是有着足够的耐心和潜力去做一些长时间的工作的。
修桥、修路甚至是投资建厂,这些通通都是如此。
而又因为庐江的位置正好处在江东通往中原的咽喉地带,因此庐江这路张彦不但要修,还要修的多,修的好。
谁让他在一开始的时候,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根据地,以及未来入主中原时候所依靠的基石呢。
在这次派遣工人修路的时候,张彦便是考虑到了上面的这诸多的因素,因此在最后,才选择了“驿路”这种秦汉时期的最顶级国道来作为自己修路的标准,将皖城的力量通过这些道路辐射到了庐江的每一处地方。
更夸张的是,为了能够加快庐江内部的物资流通和运输工作,张彦还下令在所有的驿路,也就是现在庐江的“省道”上全部都修建了四排并列而行的路轨。
这就很可怕了。
要知道,什么叫做路轨?
路轨就是用较为修长的树木制成木板铺设在道路上,再在两块木板之间留出专门的位置用来卡住马车的轮胎,保证马车在道路上行驶的时候更加稳定,也更加流畅。
这种道路附属设施最开始起源于西周时期,并在战国时候发展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状态。
在那个有些混乱的年代里,“礼崩乐坏”已经是一种最为文雅的表现方式。所有的国君们无论大小地位都在使用着不符合自己规制的器具,连带着各自国家内部的道路也是千奇百怪,各自车轴宽度的道路都有。
而待到秦王嬴政奋六世之余烈横扫六合之后,便将路轨这种堪称“中古磁悬浮”的道路科技发展到了巅峰。
这便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之中的车同轨了。
和最为出名也最容易理解的书同文不同,车同轨中的轨指的便是马车两个轮子之间的距离,这个距离不管马车的装饰有多么豪华、马车的主人地位又多么尊贵,都是一个被固定死了的数值,完全不能够进行更改。
而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决定,秦始皇帝当年便是为了他的百千条驿路准备的。
自咸阳宫出发,沿着驿路可以抵达大秦的每一寸国土之上。
为了能够让所有驿路的路轨都发挥作用,这种如同后世“华夏马车制造标准”一般的规矩就这样确定了下来,并且被两汉帝国一直沿用至今。
当然了,路轨虽好,但这个世界上又不存在什么奇迹和魔法,因此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享受到路轨的便利,自然也要承担路轨那相比去寻常道路来说更加高昂的修建费用和维护成本。
幸运的是,张彦的手底下是有着大量的山越投降者作为囚犯的。
在一个合格的P社林登万的眼中,囚犯毫无疑问代表的便是免费的劳动力和低廉的使用成本——这也让张彦免于过度徭役自己境内的领民,并避免了不少因此而衍生出来的麻烦事情。
上一篇:综漫:从截胡阿克娅开始
下一篇:影视:从狂飙开始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