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硬核狠人征程 第114章

作者:使用键盘的人

1.这场乌萨斯内战中正面战场常规力量对决之外,还有着隐蔽战线里的超凡术士的对决。整合运动解放区内近期已经发生多起内卫渗透事件。

2.乌萨斯的大批新式武器装备,现在已经可以确定,来自......运营中的STC。

STC!

合上报告后,康曼德的目光变得灼灼逼人:“怎么说?”

“在超凡战斗力的问题上,我们就没办法了。这个只能靠领土里的随机刷新和定向培养。这一点还在仰仗人联的阿斯塔特们,我们的情报员们只能作为辅助。”

捷尔任斯基顿了一顿:“至于乌萨斯工业和科研力量的突然发展,这个方面的敌后工作将由地外兵团主导。我们会协助贵方的行动。”

乌里扬诺夫接着低声道:“113师决策委员会刚刚向我们发来了通报,点名要求你结束在这里的工作,立刻去阿特拉斯驻红旗城办事处报到。”

康曼德点着头:“涉及到这些事情,我们那边可一下子就来精神了。正面可就交给您了,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啊,放心去吧。我会把乌萨斯帝国的血放干的。”

一个小时后,康曼德坐在了办事处大楼的地下远程会议室中。

全息投影亮起。113师师长和师政战军士的画面出现在这远程会议室里。连敬礼和问候都省过,师长劈头就问:“以当前的资源投入级别,你认为整合运动有办法结束当前的僵局,夺取乌萨斯全国政权吗?”

“有。”康曼德利索地回答。

“你认为有什么可行性较高的方案吗?”

康曼德盯着已经在半空中显示出来的全息投影乌萨斯区域地图:“有两个并驾齐驱,可行性最高的方案。”

“要么,是在双方这条东北-西南走向战线的主要方向上,也即主要位于顿河流域的战线西南段上,发起战役级别的大规模进攻,歼灭并消灭顿河流域内云集的帝国军主力集团。帝国政权将失去自己赖以生存的最大支柱。

“要么,是在次要方向下手。在战线的东北段上发起攻击,歼灭当面实力较弱的帝国军集团,随即包抄顿河流域的敌人。”

师长回答:“这也的确是当前保民军联参,乃至我们师参谋部的主要意见,但很显然,这两点都不具备可行性。”

确实如此。

先谈在顿河流域正面突破的问题。技战术优势和武器装备优势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数量劣势,但这也是有极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抵消。当前经过数轮动员后,乌萨斯帝国武装力量的总数已经逼近百万,仅仅在顿河流域就已经集结了超过五十万人。

而保民军的动员却不急不慢,再加上本来就在可用人口上大大低于帝国政府,保民军在顿河流域的兵力也不过二十八万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之下,保民军的战线纹丝不动,甚至还能零敲碎打地缓缓推进,已经榨干了技术和物质优势的全部。贸然实施军事冒险,即使在顿河流域全面击败帝国军,很可能也无法给予对手决定性打击,只能咬住一部分敌人,任由大批敌军逃出生天组织新的防御。

指望以当前的30万兵力彻底歼灭对手的50万大军,不仅需要达到海量的硬性指标,还需要大量辅助因素和偶然因素的叠加。认真实施这类计划,说得好听些叫“孤注一掷”,说得难听些叫“赌徒”。

而在战线东北段上打主意则更像馊主意。为什么这里是次要战线?除了人烟稀少外,这里还密布着乌萨斯北部和东北部的大量山脉,并一路过渡向高原。那里有着陡峭的山体和狭长的山路,被河流、森林所包围,机动领域极为狭小,是整合运动与乌萨斯帝国战线上地形最复杂的地区,被认为不适合大规模军事行动。轻装步兵或许能通过,但成建制的部队、重型装备、辎重车队等单位却难以穿越。一旦攻击被迟滞,很容易陷入后继乏力的困境。即使选择最可行的路线,也依然要穿过上扬斯克、切尔斯基等山脉。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的大多数有军事常识者眼中,战线东北段上的地形和“不可逾越的天堑”是同义词。有谁告诉他们一支大军选择那里作为突破方向时,下意识的反应都是“不可能”。这其中同样包括了帝国军甚至保民军的参谋们。

保民军或许有可能在这里实施突破,但对这个行动进行可行性论证本身,就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情况确实很复杂,还需要进一步讨论。所以,我们决定先处理一些非同寻常的地方。”

政战军士起身,星际战士动力装甲的护目镜里红光大盛:“乌萨斯帝国的集团军编号总共有八个。在全面战争开始后,现在的这位皇帝费奥多尔,凭借战争带来的权力集中,一定程度上收拢军队重新整顿编制,充实或重建了八个集团军。那些重建起来的集团军对皇帝比较忠诚,而原来延续下来的集团军们尾大不掉。

“但不论是哪个集团军,都得到了崭新的武器装备补给。在包括城防炮、舰炮、中小口径野战火炮在内的火炮生产,以及枪炮弹制造、精密加工、光学器材、烈性火工品、人造橡胶和润滑油、高性能材料、微电子产品等方面,乌萨斯帝国整体水平至少达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水平,部分还能达到更高。

“技术部门的评估认为,即使考虑到我们的技术刺激,和帝国本身就即将处于技术发展的前夜,这样成规模成体系的大幅度进步,而且立刻克服了诸多困难投入流水线生产,也是不符合逻辑的。唯一合理的逻辑是——”

“STC。”康曼德跟他一起念出了那个名词。

师长接过话头:“当前我们所关注的技术爆炸有关乌萨斯人员中,有这么几个级别最高:

“乌萨斯帝国工业部长,勋爵、大学士涅夫斯基。他直接用乌萨斯那本身也有一些的工业化底子,搭配他们所掌握的前文明类STC,建立起了支撑如今乌萨斯帝国军武器装备的军事工业体系。

“第六集团军陆行舰队司令官基里连科——简单地说,这个舰队派的将军正在努力把帝国军陆行舰队的技术水平从二十世纪初努力提升到三十年后的间战期。

“第六集团军步兵主任贝奥武夫——而这位在保民军的启发下,努力地想把自己的步兵们建设成能跟上时代的新式部队。”

照片和介绍文字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先后出现,康曼德做了朴素的评价:“有点意思。”

师长最后说:“康曼德同志,原本在乌萨斯帝国的敌后工作上,主要由整合运动负责。而现在,情况证明,这个方向需要我们的加强。这个任务,我们认为应该由你来负责。”

第二十一章 新较量的开始 刷新

STC,即“标准建造模板”。

很难给STC系统做出一个准确的定义。笼统地说,它是多啦A梦的百宝袋;较为准确地说,它是一种自动化生产、制造、建设系统。

在那个冰冷黑暗的宇宙的“科技黑暗时代”,STC是一种极其庞大的系统。为了让星际远航后的殖民者尽快建立起能自给自足的殖民地,STC应运而生。这玩意的整套系统综合了包括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工程系统在内的先进软硬件,完整版能在使用者没有任何相关知识的情况下,从选矿开矿开始,利用当地可用的一切材料提供人类社会所需的所有物质基础。

在软件上,这玩意涉及先进人工智能和海量技术资料;在硬件上,这玩意涉及先进的自动化生产、制造、建设系统。据说它包含了人类所有的技术。然而不幸的是,在黑暗时代的漫漫长夜、无数灾厄中,STC越来越稀有,直至完全消失。而在现在的帝国-人联时代,人类只拥有着STC的极少部分软件和设备,人们只能从这神乎其神的遗留中想象以往的光辉,并尽可能利用它们。

对如今的人类而言,STC(当然是整个系统的碎片)要么代表着古老技术的资料,要么代表着自动化制造系统。回收STC,对如今的人联全体军民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任务。

另一个宇宙的人类也会有相似的需求,所以人联地外兵团113师,对于泰拉前文明的类似遗物也归类为“STC”。但是,前文明的自动化制造系统毕竟与人联的STC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技术路线,所以铸造厅的技术军士、机油佬、研究员和工程师们对乌萨斯的自动化生产线并不非常急迫。

但是当地土著的技术爆炸的确是一个重要课题,尤其是当前最主要的敌人也发生了技术爆炸。所以,当康曼德正在忙着接手工作时,另外两位“穿越者特殊顾问”,星际战士连长憨狗与技术军士白夜,正在乌萨斯帝国最大的兵工厂里闲庭信步。

真是闲庭信步,不带半点夸张。

从几乎无人知晓的小势力异形到阿尔法军团,再从阿尔法军团手中缴获而来。人联星际战士动力装甲的伪装渗透套件已经十分成熟。两人现在身着的动力装甲上,有安装在盔甲表面的光学立场层和声波干涉装置,盔甲本身也经过专门的消声改装;小型滑翔翼与反重力模块则让他们能轻而易举地跃出上千米距离,避开围墙、哨卡和巡逻队。

在光学立场的调整下,动力装甲表面与周遭的昏暗光线融为一提;尽可能脚步放轻的两人也在声波对消后字面意思地“悄然无声”,甚至直接站在人来人往的走道上进行观察。来回行走的乌萨斯警卫和工人只能靠迎头撞上钢铁的胸怀,才能发现这两位人联星际战士。

两个身高两米三起步的改造战士,此刻就在这人来人往,嘈杂繁忙的乌萨斯帝国工业移动城市中“考察”。

“稍微值得看上一眼了......”白夜一边在与憨狗的通信频道里低声感叹,一边打量着四周的环境。

这座名为“图拉”的新兴工业城市由两位数的移动城市模块组成。实际上,这里是连绵数百平方公里的炼钢厂、机械加工厂、化工厂和军工研究所组成的产学研复合体,乌萨斯帝国的一切新技术和新生产方式都会在这里被测试,有迫切需求的部门甚至会要求在此地直接投产。

这里就是乌萨斯帝国搏动不息的工业心脏。它的基础是数座被拆解开来的移动城市,无比宝贵的移动城市巨型源石动力炉被平均分配成六组,构成一个巨大六边形的六角,生产单位就以动力机组为中心向四周铺展。动力炉向四周辐射电缆、管道和铁轨,昼夜不息地为这头工业巨兽注入新鲜血液。

突如其来的全面内战,保民军的先进技术都起到了极大的刺激作用,让这座按规划还停留在纸面上的工业城市提前成型。

那些过于古典的工厂车间流水线并不是二人此行的目标。那些戒备更加森严的区域里,正容纳着被定性为STC的设备。

两位阿斯塔特将各自的动力装甲功耗降到最低,所有非必要系统全部关闭随时准备重启,所有的能量几乎都用到了伪装系统上。来自异形科技的光学立场与伪装层改变了颜色,像是变色龙一样,把红镰锤军团的水泥色调彻底调制为四周昏暗的光线。

两位星际战士轻而易举地掠过了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警戒。期间曾与扛着自动步枪的乌萨斯哨兵近在咫尺,足能切开他们的喉咙,而对方却看不到他们。

乌萨斯那极具19世纪下半叶风格的自研工业体系并不是这座宏伟工业都市的精华所在,它们只不过是标准建造模板STC的附庸。促进乌萨斯科技飞跃的背后推手不是涅夫斯基,更不是皇家科学院,而是直属工业部的考古学家和钻探队。他们在广袤的乌萨斯上到处钻探,以期听到一声激动人心的金石碰撞声——那是钻头撞上了STC的外壳。

近百年前的乌萨斯矿工第一次发掘到STC时,他们还以为挖到了一块巨大的火山岩。学者们惊奇地发现黑色的硅外壳竟然长出根须扎入岩盘,这异象是具有自修复、自适宜、自组装功能的纳米机械集群赋予STC的生物特质,这让它在泰拉人的心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厂区中每一个STC都被专门划定了一大片空地,它被半埋在洁净的砂子中,砂子的外围是可产生高温的屏蔽墙。进料口大摆在“火山岩”的一端,像巨蛇般贪婪地把工业都市各工厂里运输来的精制工业原料全数吞下。若是此时探头去查看内部的光景,则可看到无数摆动的纤毛将原料运输至体内深处。

不像乌萨斯人自建的生产线如同一支敲锣打鼓的军乐团般发出各种巨大噪音,STC只有让乌萨斯人费解的一片死寂,这是它优越性的证明之一。因为在STC的内部,高度复杂的生化反应将原材料分解至分子状态,再从微观层面上进行组装,以泰拉人无法理解的方式将超材料巨构和微观精细结构制造出来。

不过“无法理解”是对泰拉人而言。

在启用了技术军士的个人赛博植入物后,白夜的眼膜显示器里稀里哗啦地跳出了分析结果。而即使不用智能辅助设备,白夜也能瞟一眼就判断出这种STC的类型:这种以纳米机器集群为主体的泛用型自动化生产线,是人联各类泛用型自动化生产线里最经典的构型。

两名星际战士钻入STC主体侧面的走道,成室内搜索队形,以星际战士标准的“稍慢”速度,向着STC另一侧的成品整理车间前进。

STC的另一端也是一个巨口:在那里,裹着薄膜的产品被蠕动的柔性管道推出。工人们用长短不一的利刃破开薄膜来收获产品——东正教的神父们声称,这象征着圣子的分娩与降世,获得了为数不少的工人的认同。因为从宏伟的移动城市到计算机的集成电路,无不仰仗这活物。

然而这样极端先进的自动工厂并不能帮助空想家们实现乌托邦。血的教训告诉泰拉人:对STC的启用要慎之又慎。没有人知道STC开动后会制造出什么,也不确定STC是否损坏,更不清楚损坏后的后果将会是什么。而现在,灾难性的后果之一发生了。

当两名渗透者悄无声息地来到成品整理车间,在角落观察忙碌的乌萨斯工人时。一声沉闷的爆炸声突然响起。

那是从STC主体的方向传来。因为隔着全套防护层与好几道墙壁、走廊而显得沉闷。

工人们先是停下手中的工作面面相觑,然后发现出料流程停止了。尖利的疏散警报突然响起,值班安全员几乎是连滚带爬地从走道里跑了出来。

于是人们扔下手头的工作一哄而散。

两名星际战士却一直停留在角落里。随着工人们逃出车间,白夜启用了动力装甲的通信系统,采用伪装渗透模式下的直接电子信号通信:“你想撤吗?”

憨狗左手解下动力装甲腰间磁力挂点上的等离子脉冲卡宾枪,右手从腰间的皮套里抽出一把枪管有着固定消音结构的微声爆弹手枪,满满一匣微声爆弹蓄势待发:“我们的任务是近距离观察敌人掌握的STC,我的任务是保护你完成这个任务。所以,听你的。”

白夜的小白脸在头盔下微笑,他的双手一翻,一把短柄欧米尼塞亚动力斧和一支重型激光手枪出现在他的手上:“我们先去确认情况,收集情报。有可能的话就——采集样本。”

**

一阵刺耳的铃声响起。

涅夫斯基正在伏案处理堆成山的报表和实验数据。他不满地接起电话听筒,心想着一定要换掉这恼人的铃声系统。

但话筒里的声音让他立刻忘记了这微不足道的细节:“部长阁下,小型动力炉的自动生产机出现异常增殖和穿孔现象,并且有活汞泄露,请您立刻来一趟。”

这位乌萨斯帝国的工业部长大惊失色,草草套上大衣后便奔赴现场。

自动生产机的含义显而易见,而“活汞”则是已分化的纳米机械再次分化为繁殖体状态的产物。理论上,基于纳米科技的STC永生不灭,只要给予它足够的建造材料、输入特定的指令它就能自组装出另一台全新的STC,而如果能对STC进行再编辑,它将几乎无所不能——制造各种物品只是它的小小用途,在分子层面上的操作允许它治愈任何已知疾病、作为武器来销毁大多数常规物质、以极低成本进行对外星球进行环境改造。

然而以乌萨斯以及其余国家的科技水平无法理解STC那高度复杂的分子计算机,因此它们能做的也只有给STC接上电源,操控其自带的简单控制面板,并祈祷这神的造物降下福音。

“情况就是您看到的这样,大人。我们听到了爆炸声才赶来现场,发现自动生产机开始泄露活汞。”

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全身套着橡胶衣,头上带着钢盔和防毒面具,长长的呼吸管连到腰间的滤罐。涅夫斯基站在一个脚手架上,用望远镜观望着一百米外的事故现场。

这几组和集装箱差不多大的STC是两年前才出土的,在一年半前才由他亲自开发的通用控制程序调试完毕进行投产。其中四台能以年产量10万吨的速度合成纯净的苯,剩下那台的产品则让工业部门大喜过望:它生产的是性能极高的小型化源石动力炉——尽管高性能的代价是消耗极多的贵金属和稀土。

现在这台宝贝STC的惨况让涅夫斯基的心在滴血:它原本完好的硅外壳上出现了一个深孔,周围呈放射状分布着无数闪闪发亮的凹坑。水银般的纳米机械从孔中汩汩流出,滴到地上的纳米机械显露出它的生物特性。它们集聚成闪亮的一堆,底部长出根须深入周围的沙池,搬运起其中大量的二氧化硅。

水晶般闪耀的框架以分形的模式被搭建起来,液态纳米机械渗入框架的多孔结构中,漆黑油亮的叶片从框架上伸展开来汲取探照灯的光能——那是太阳能板。若是想象力丰富的神甫见到此景,绝对会声称这是创造生命的神之血。

如果只有这些,还不至于让在场者们武装成毒气泄漏的画风。让涅夫斯基和工人们全副武装的,还真是在地面上沉降的那厚厚一层氯气。

STC的创口周围长出了死灰色长管,此时它顺着外壳蜿蜒攀爬,在STC的最顶端高高耸立,喷射出黄绿色的毒雾。博闻强识的涅夫斯基此时联想到了海螺身上的龙介虫,然而更多的人觉得那更像钢铁厂的烟囱。

见此情形,涅夫斯基斩铁截钉地下令:“立刻封住那个破口,然后把活汞连着铲子丢到进料口里!”

事故应急处理队把薄膜裹在钢筋上,当作楔子狠狠地钉进创口中,又用乙炔焰熔化钢筋的末端,使其熔化并封死缝隙;乌萨斯工人们又大无畏地爬上STC,砸碎喷射毒气的钙质长管,用楔子封死残留的喷口;至于那漂亮的水晶树则被铲子挖走,连带着铲子一同丢入进料口中,再用铝热剂对沙池灭活。

STC制造的生化危机暂时解除了。

负责采集样本的先遣队员打开金属罐的保护罩,里头装着采集来的新鲜样本:“大人,这些是刚才故障时制造的东西,请您过目。”

透过厚厚的玻璃,涅夫斯基得以一窥这病中母亲诞下的畸形儿:动力炉原本规则光滑的散热鳍片扭曲、起泡,仿佛得了天花;理应僵硬的粗电缆却像大动脉一样搏动着,并分叉出几路胡乱地钻入引擎的不同部位;动力炉核心则最为可怖:上面长出几条蜘蛛腿似的肢体敲打着玻璃内衬,还有一个鼓包裂开一条缝,露出一只无神的眼睛。

“真是恶心的东西。”涅夫斯基汗毛倒竖,他回忆起十几年前自己曾看过的档案:一个粗心大意的家伙离岗了几个小时,没有注意产品的异象。结果转变为异形生物的产品杀死了数百工人,最后只能将一片厂区付之一炬来终结这场灾难。当时还是学生的他对此奇谭半信半疑,可如今活体样本摆在了他面前。

工业部长眉头紧锁,思忖片刻,然后在对讲机中大喊:“立刻物理切断电力供应,这台该死的机器暂时不能用了!”

决心已经下定,他毫不犹豫地按下了操作面板上的“紧急停运”,随后在工作日志中潦草地写到:“......基于以上现象,我判定继续生产是极端危险的。小型动力炉的自动生产机从今日起关停100日,等待自行修复。”

小型动力炉生产的暂时瘫痪激怒了涅夫斯基。他不允许任何人染指这世上最先进最伟大的工厂,这不仅仅是关系到帝国的命运,更是因为这座工厂是他的心血,是个人价值的最高证明。

匆匆消洗后脱下了防护服,涅夫斯基苦苦思索,回到办公室后坐了下来:为什么会这样?

不,是谁干的破坏行动?——这才是应该思考的问题。

外壳上的破孔显然是聚能破甲战斗部的杰作,而大量的氯气泄露更是不合常理,既然原料中从来没有氯元素,又谈何制造这样大量的毒气?这肯定是人为破坏。

涅夫斯基拿出一张纸,借此梳理思路。他先在上面用铅笔画出“东之丸”的标志,自言自语道:“是东国?”

然后他把这个标志划去。

针对源石技艺的警戒系统是泰拉人的术业专攻,再厉害的超凡英雄、天灾术士也很难钻过去。涅夫斯基上任以来的第一个举措又是极大加强了护厂队的力量,加强了针对凡人常规渗透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