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硬核狠人征程 第30章

作者:使用键盘的人

“但是啊,但是。”康曼德突然话锋一转,“按照下一步计划,整合运动的工业部门将会建设起小发电厂、小纺织厂、小印刷厂,小自来水厂和小食品厂,用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在工业化社会日常运转所需要的最基本产品上完全实现自给自足。而现在,因为反围剿的需要,这些建设停止了。”

大家的激动被迎头浇了一盆冷水,爱国者开始动手挂起了规划图。让被浇个正着的人们感到头皮发麻,仿佛水里还扔了个电线:多个采矿、电力、冶金和军事工厂的选址都接近库尔斯克——这是当然的,库尔斯克是通向北原以外的咽喉要道。

康曼德摊开手:“让侵略者逼到家门口,多少企业要搬迁?生产建设还会拖后多少年?损失之大只怕还要超过一场全面战争!”

刺激的效果很好。生活在毫无工业的欠发达地区,整合运动是极度渴望强大的物质力量——和能造出这些东西的第二产业的。一想到帝国要把这些东西再剥夺掉,“谁敢来侵犯就要它灭亡”的气势从干部们身上迸发出来。

塔露拉从人群中缓缓起身,站到了康曼德身边,用自己千锤百炼的手势、动作和神情鼓动士气:“同志们,我要提醒大家,乌萨斯帝国,已经动用了最后的手段;他们动用了统治力量中最为重要的支柱——军队。他们的目的是很明确的:要从肉体和思想上彻底毁灭我们这些革命者!

“我们凭什么逃避?逃避有可能成功吗?

“人民保卫军是整合运动最为重视的部分。现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你们准备好了吗?”

已经横下一条心的干部们接二连三地跳起来:“时刻准备着!”

**

宣布散会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了帐篷。但他们的背后突然传来了康曼德的声音:“别尔康斯基、茹科夫,你们留一下。”

骑兵团的团长和政委回过头来,心里七上八下地走回了康曼德面前。此刻,其他人基本都已离开,除了康曼德和塔露拉,就只剩下了爱国者与这两位团主官。

康曼德用看见患了绝症的老友般的表情注视着别尔康斯基,用低沉的声音说:“安德烈,根据我们的情报,线列步兵第42团加入了这场围剿。它的团长是……”

安德烈的面庞突然变得惨白:“瓦列里……”

PS:无论如何,这句话是没错的:

人民万岁!

PS1:接着昨天的。

实际上,评价《流浪地球2》,停留在特效、画面、叙事、科幻、真实感,以及开拓新流派,科幻作品、电影工业、我国电影这样的层面,还远没有刨出所有东西。

我曾经所说的,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环境和近代以来历程的我国科幻,这不是已经出现了吗?

它是立足于五千年历史的未来史。

它继承和发扬的,不仅仅是科幻文学黄金年代的精神力量,也不仅仅是《2001太空漫游》等等伟大的科幻电影。它还是过往几千年历史文化环境的延伸体现,也是1840年以来我国人民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映射——《流浪地球2》的内核来自于大禹治水、愚公移山和充满苦难的近代史。

《流浪地球2》在现实层面介绍未来的我国如何面对世界性问题,我国人民在人类社会中如何与其他民族相处,又担任怎样的角色,要完成怎样的历史使命。

个人层面,它介绍一个普通人,在近未来的我国遭遇了严重的危机时,将如何生存,将如何其他国家和其他人民与共同应对。

历史层面,它告诉我们过往和现在的,怎么跟未来的发展血脉相连、保持一致。过往的历史,对决定我们走向何方有什么影响,又会对整个人类造成什么影响。

历史传承、民族精神、文化延续、电影工业、特效制作、科幻流派、故事叙述、人物构建、科幻点子和世界观设定……

真是太多的惊喜。

第二十九章 决战之前 1

总得来说,康曼德与特殊顾问小组的穿越众、113师先遣队兼泰拉人民保卫军的参谋部,选择的反围剿方针其实还是“诱敌深入”,不过是把根据地边境的库尔斯克山岭作为防御底线。之前削弱、疲惫敌人的流程,则是早从围剿部队大本营察里津城外就开始了。

如果乌萨斯帝国军队是全军“机械化”,部队以大型陆行舰艇为主体,辅以大量机动车辆作为交通和战斗工具,那只凭泰拉保民军的实力是连袭扰敌人的资格都没有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如今的乌萨斯帝国军队当中,只有那些最为精锐的部队和最为重要的物资可以搭载运输陆行舰,而大多数,或者说,绝大多数部队,只能用自己的双脚丈量乌萨斯母亲的广阔胸怀。

早在很久很久以前,泰拉大地上的各国军队就都认识到,“要依靠士兵们的脚底板来赢得胜利”,必须在战机、行军速度、人员体力等复杂的因素间权衡。通常而言,师级兵团的徒步行军时速应当为5公里,负重10公斤士兵的日行程为30到40公里;“急行军”为时速10公里左右;“强行军”为日行50公里以上,一昼夜连续行军12小时以上。

通常状况下,步兵正常每行军2到3小时,休息一次,大约20到30分钟。一昼夜行程后大体2到4小时;强行军时,连续行军4小时以上时,每行军2天后休息一天。

对于用畜力牵引的炮兵而言,速度稍微慢些,时速4公里左右;至于骑兵,时速能达到20公里以上。当然,这种关联并不是一定的。例如在平原地带行军与在山区丛林地带行军,对速度的要求不可同日而语。

从察里津到西北冻原的所谓“叛匪首府”,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行军总里程约为四百八十公里,在留下充足空余后计划二十天内抵达。期间途径库尔斯克山岭,后者差不多位于起点与终点两端的中间位置。

在从察里津到库尔斯克的途中,地形多为平原和高地,道路平坦。三百五十公里的路程最多只需一个礼拜左右便可抵达目的地;然而从库尔斯克起,明明更短的距离,所花费的时间就要多得多。

因此,乌萨斯第四集团军第六军的全体官兵,从军长弗兰格尔伯爵,到参谋部的参谋和各师、旅、团主官,再到基层军官和士兵,在行军问题上都是在考虑进入西北冻原后有多麻烦。

可现实却完全出乎意料。还没走出察里津,麻烦就像影子一样怎么都甩不掉。

作为前期准备,泰拉保民军再度祭出了武工队,用这些小股力量渗入了帝国统治区的纵深。

这里的情况与西北冻原完全不同,乌萨斯北部的农村远比西北冻原复杂。因为这里实行的是地主监管下的村社制度,甚至还有许多是农奴制。

所谓地主监管下的村社,牲畜、农具、住宅、生产物私有,但土地归村社支配,定期在农户中间重新分配土地。地主是村社的“保护人”,负责监督和维护其土地范围内的秩序和安全,有权撤换村长或其他公职人员,有权向村社提议开除农民,直至将其驱逐出村社。未经地主允许,村社不得改变轮作形式和开垦空闲土地。

简而言之,这是乌萨斯以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的基层生产和行政单位。有着大量的农奴制残余。

为了给敌人制造困难,也因为这里暂时不会是根据地,各路武工队在这里采取了“走马点火”的招数——部队每到一处,立即开展“斗地主”、“分浮财”,粉碎地主民团武装,把地主和农奴主的财物和粮食分给贫农农奴,征募人员。

这样的“急性土改”当然可以最快地唤起贫困农民和农奴的革命热情,粉碎乌萨斯帝国的基层组织,扩充了整合运动的可用人力。但它作为一种缺少细致工作追求见效快的手段,问题多多——

首先,这种方法只能是一次性的,只破坏却不留下来组织基层恢复生产,下回再来时就无钱可收、无粮可征,不用投入资源协助恢复都是好运气;其次,铲掉了原来的统治结构,却没有确立新的政权,会使地方的社会治安与社会秩序迅速恶化。最后,说得难听些,没有能配合搞“跑反”的基层,又不强制迁移,当地群众就算有参军和害怕报复往老根据地跑的,还是会有许多人留下,这样一来就是把他们扔给了来犯的乌萨斯军队……

不过还会有些时间。

人联地外兵团113师的战斗步兵和工兵们带着整合运动的狙击手、特战兵开始迟滞敌军,降低他们的行军速度。第六军出发,却惊恐地发现自己似乎是走在通往地狱的道路上。

迟滞部队在有公路通过的森林中多处纵火,把所有桥梁连桥墩都炸光,行军大道更是各种陷阱的集大成者——和马蹄一样大小,专门用来折断驮兽蹄子的小陷坑;能塞进一辆重型坦克,底部插满涂了粪便的削尖木棍的陷坑;样式各异效果不同的地雷,甚至各种赶制的IED……

雪怪和工兵们的努力给第六军带来了巨大的麻烦,三万大军每前进一步都必须小心谨慎,每一片草丛、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石子都要仔细检查。伤亡者名单和折磨士气的惨叫在不断增加,重要的食物、药品和水却难得一见——这些都要从遥远的后方筹措,然后慢腾腾的送过来。完全可以想见,在这种“牲口都没法走”的道路上,部队的行动变得非常缓慢。

当然了,毕竟这里很快又会是整合运动的新根据地,搞出过多的山火、雷区和陷阱容易到头来给自己找麻烦。所以这些东西只是迫使第六军疑神疑鬼的添头,数量和规模都十分有限。迟滞任务的主力,还是部队自己的偷袭。

西北冻原的贫瘠,让打猎在这里成为了重要的生产手段。冻原人盛产优秀射手,还有一套代代相传、不断摸索完善的野外生存、伪装技术。无论是当年的游击队还是现在的保民军,从众多猎户子弟里精挑细选出一批好射手,然后用严格的军事训练和纪律加以磨练约束,最终组成一批精锐狙击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群“看不见的魔鬼”用一个又一个乌萨斯官兵的性命,为自己铺设着通往战功的地毯。要在乌萨斯帝国军队的队列中找出一个衣着华丽光鲜的靶子非常容易,在队列两侧来回奔波的传令兵也是很棒的目标。一个个双人狙击小组就这样兴高采烈地挑选猎物,用“德拉贡诺夫”7.62MM半自动狙击步枪,8.6和12.7mm高精度狙击步枪把目标送到不知哪路神灵的身边。

到了行军第一天的傍晚,第六军的开路先锋线列步兵第33团就已经没几个班排连长可用了。团长绝望地告诉师部和军部,自己失去了对部队的控制,所有士兵在乱七八糟地做不同的事情:从开小差逃跑到抱着脑袋缩在自认为安全的角落不敢动弹,再到不顾一切寻找可以解渴果腹的东西。

而原本能防止混乱继续扩大的关键,应当传递命令的传令兵和保证命令执行的军官,因为过于惹眼的装扮,他们都成了狙击手战绩单上的“正”字,相当一部分尸体身边还躺着三五个试图救助,结果被射杀的战友……

到了夜间,情况进一步恶化。作为全整合运动精中选精,优中选优的特战与侦察力量,雪怪兴高采烈地开始了夜战。

作为得到整合运动重点建设的特战部队,雪怪实在有着太多太多的优势:有更多的自动武器和爆炸物,有人员的技战术优势,有更高的通信设备密度,拥有特种车辆的高机动性,有高性能夜视设备和包括小型无人机在内的多种传感器。这样一来,在情报、机动力和瞬间火力上,雪怪便有着压倒性的优势——哪怕整支雪怪只有二百余人,而仅一个33团就有近三千人。

雪怪不断发起渗透和短促突击。用装着夜视仪的狙击步枪在单向透明的战场上给敌人点名,或者开着塞满机枪的越野车悄悄摸过去,一通乱扫就跑。有时胆大包天地摸进敌人队形之中,突然向四面八方开火然后溜之大吉,留下一片混乱中开始疑神疑鬼自相残杀的乌萨斯帝国军,甚至干脆开着装了高射机枪的卡车在两公里外打一条弹链就走,只留下了远方的一地碎肉和在碎肉里尿裤子的乌萨斯士兵……

头戴夜视仪身穿外骨骼,扔进近未来科幻片场也毫不违和的雪怪,正不断吊打着还顶盔掼甲手握火枪的乌萨斯士兵。每一次打击给成了惊弓之鸟的第33团一定损失和严重得多的士气打击。

事实上,特种兵远不是没办法对付的。如果单纯对比兵力和承受伤亡能力,第33团现在也大大超过雪怪。但他们却没办法黏住雪怪,然后用自己的人数优势直接吃掉雪怪。

难度就在于“黏”。

相对于一般的地方治安部队甚至野战部队,特种部队总会有短暂的爆发优势,因为他们有着更高的装备和训练等级,经过精心筹划会有短时间内的兵力优势,通信、情报也更强大,而且还有高等级的投送与回收手段。简单地说,便是突然冒出来,狠狠咬一口就跑得没了影。

让常规步兵甚至二线治安部队拥有和特种部队同等的战斗力是很困难的——人家比你多花钱、多训练、多装备那么多东西。所以关键在于反特种作战的常规部队要有顺畅运行的指挥链,让部队快速反应;还要有合理的兵力部署以便及时赶到。

那么问题来了——第33团现在还有“指挥链”这种东西吗?

看看乌萨斯军队那感人肺腑的基层无线电配置率,他们野战通信的主力还是声光信号甚至传令兵。所以答案很明显:

雪怪开始了单方面屠杀。

漫长而混乱的一夜终于过去,太阳再度升起时,整个第六军都被震惊了。

**

“我的团已经丧失了战斗力。”

在野地里趴了一夜,浑身脏兮兮的第33团团长表情麻木、空洞,活像一具被抽走了灵魂的行尸走肉。瓦列里·别尔康斯基想起了其他撤换下来的第33团士兵。无一例外,大多也是那副样子,对周围不理不睬,任由友军一脸晦气地看着他们从身边走过。

团长先生麻木地介绍着昨晚遭遇的一切:各种阴险狡猾的陷阱,突如其来的爆炸。不知从何处射来的子弹专挑传令兵和军官,偶尔会故意稍稍偏离要害位置,然后将冲过来救援的人一个个射杀。

扎营、用餐、如厕、睡觉——任何可能松懈的时候,都会有个倒霉蛋的脑袋突然爆开来,血和脑浆喷了最近的家伙一脸。袭击者用这种方式提醒乌萨斯帝国军的官兵,任何时候都别忘了他们的存在。唯一有组织的反应就是几次骑兵围捕追击,但效果并不好,反倒把优秀的轻骑兵送到了自动武器的火网里。

这种近乎无休止的猫鼠游戏几乎拉断了开路先锋第33团的神经。在找到和杀光袭击的叛匪之前,他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包括生理需求在内的一切活动全部以班组为单位集体行动,分班轮换进行。所有士兵睁大眼睛,仔细搜索任何可能是敌人藏身的所在,在疑神疑鬼中掰着指头计算时间流逝,满怀期盼的等待夜晚或是撤退命令的到来……

只听这么几句,弗兰格尔伯爵就不再对第33团团长怀着什么猛烈的情绪了。他完全清楚这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心理压力。军长挥挥手让他就坐,接着环视运输舰会议舱室里的各师长、旅长、团长们。

“整合运动,是吗……你们怎么看,各位?”中将低沉嘶哑的嗓子在震动。

“这次的对手有些麻烦啊,有点像萨米人,但萨米人跟这群家伙比简直就是群刚学会开枪的小孩。”

说话的是军参谋长科罗佩夫。三十岁出头的上校也是个伯爵儿子,从军校毕业后就获少校军衔,从事参谋工作——在这方面他简直是个天才,成功击败了一众老练参谋升任军参谋长。

至于萨米则是个临近乌萨斯的北境小国,湖泊密布山地起伏,寒带森林遍布整个国境,同样盛产猎人、神枪手和精锐轻步兵。萨米猎兵们在数次反侵略战争和两边各自挑起的几场边境冲突中都让乌萨斯军人们印象深刻。

“我们参谋部简单地做了个调查。”科佩洛夫回答,“从结果看,敌人主要的办法是营造敌暗我明的战场环境,让自己能了解战场情况,而第33团却一头雾水。甚至故意引发我军识别困难下的自相残杀。他们实际的攻击力度,在正常情况下远不能给整整一个线列步兵团造成这等杀伤。”

“以往用轻步兵对抗萨米轻步兵的办法看来是不可行了。”弗兰格尔摇头,“敌人有着很大的装备和技术优势,否则不可能造成这样的效果。”

“骑兵也不行。一头雾水地冲出去只会掉进埋伏里。”几名骑兵军官眉头紧皱。

“那么看来我们这些步骡子得拉下脸来,求求舰队老爷们伸手帮忙了。”弗兰格尔伯爵苦笑起来。

(PS:有文案描写卡西米尔骑士一昼夜奔袭四百公里在某个山谷堵截乌萨斯的入侵先头部队。这……卡西米尔骑士骑的都是克里格的生化兽吗?)

第三十章 决战之前 2

从前装线膛击发枪到现在的后装栓动步枪,其实中间还有着许多革命性的枪械技术进步。比如前装枪的纸包弹只是为了容纳定量的弹丸和火药,方便快速装填和防止装药误差,在装填时需要射手用牙撕开包装再用通条把火药和弹丸从枪口装进去。

而现在乌萨斯帝国第六军使用的“伯丹1型”是所谓针发枪(needle-gun),扣动扳机后,枪机的长杆形击针刺破硬纸弹壳,撞击底火,引燃发射药,将弹丸射出,其硬纸壳弹不用牙咬,外面这层纸是在发挥弹壳的部分作用。这种枪机构型的缺点是其枪机气密性很差,泻出的高温高压火药燃气会干扰射手瞄准,严重的甚至会灼伤皮肤。至于解决办法,治标的是加装橡胶闭气圈阻止燃气泄漏,治本的办法是使用金属弹壳解决气密性问题。(见章末PS)

作为新式后装枪的第一批试用部队,第六军虽然“早换早享受”,但其他军“晚换更先进”,都在用改进枪机发射金属定装弹的“伯丹2型”步枪了,第六军却得先把纸包弹消耗完了才能把这些伯丹1型退回去换新枪——对于换新批次伯丹2型步枪的申请,军械局永远只会这么回答:

“又不是不能用”。

这个流程需要时间,所以第六军现在居然在同时使用两种战斗性能相似却完全不能通用的弹药,而两种步枪也是相当一部分零部件不能通用。

平心而论,乌萨斯帝国从上面的统治机构到下面的基础组织虽然问题多多,但其工作效率甚至在封建帝国里还能算不错。而其统治阶级并不缺乏能力杰出的精英,平均水平也还说得过去。

以换装新式步枪为例,现在的伯丹步枪,单支步枪的成本大约是旧式步枪的3倍,一分钟消耗的弹药大约是过去的4~5倍。以一支步枪来说,这算不了什么,但将这个倍数乘以乌萨斯现役军队总人数以及库存储备需要量这两个基数,就会形成一个恐怖的数字。

“后装枪”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老式前装枪在后膛靠近枪机处切开,改装成有简易闭锁装置的活门结构,这么一改动也是个能趴着装子弹的后膛枪,射速同样比前装枪快;而且从部队换装到工厂生产线无论哪个方面都是见效快成本低——但是活门后装枪操作繁琐、漏气严重、性能低下,最多算个权宜之计。

而更先进的,乌萨斯帝国皇家科学院的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硝化谷物、硝化淀粉和硝化纤维等初代硝基发射药/爆炸物的优异性能,又发现了原始的钝化剂,正在实验室里试制早期无烟火药,现在的样品枪械和弹药已经得到了军方的狂热追捧。

若是再给几年时间,乌萨斯帝国完全可以制造技术水平等同莫辛纳甘的步枪——但是,样品枪是靠特殊的源石技艺加工工艺才达到了所需的加工精度,无烟火药也还处在实验室制造阶段。

样品枪想要投入大规模生产,需要新的泛用生产工艺和更高精度机床,而不是靠寥寥几个有独特源石技艺天赋的相关术士手搓枪栓;新型定装弹药大规模生产,也需要更好的发射药成熟到工业化生产……总而言之,就是需要比其他选择高一个数量级的熟练技工、机床设备、化学工业、还有资金和时间。

综合考虑了武器换代需求、战斗性能、生产性能和技术水平等诸多相关条件的限制,乌萨斯帝国的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做出了根据乌萨斯当前状况的最优解。

……

正当康曼德指着桌子上前两天刚缴获送来的两支步枪,从轻武器技术发展到强调乌萨斯帝国还不能轻视,对着塔露拉开始长篇大论时,一声呼喊打断了他的话。

“敌人换招了!”

匆匆冲进地下掩蔽部的霜星立正,敬礼,连口水都没喝就开始急促地报告情况:“现在,敌人开始用陆行舰只护卫行军路线。

“他们用巡逻舰、护卫舰一类的小型陆行舰艇加上骑兵和轻装步兵,作为行军纵队的侧翼巡逻力量;同时用类似的组合在敌人纵队的前方提前建立有防御工事的营地,每日黄昏时主力正好赶到营地休整,夜晚严格警戒,照明弹从不间断。

“只凭雪怪的轻火力是没有办法对付陆行舰的,而敌人的炮火却能对我们造成很大杀伤。这种情况下,任何贸然出击都容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我们的袭扰效率在直线下降,只是基本把敌人的骑兵打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