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魔女的我,却掀起工业革命 第194章

作者:棠梨不煎雪

  随着电气化的推进,联盟逐步开始对各种力尝试应用,磁力就是细化分类中研究占比最大的。

  不过磁悬浮列车对于联盟来说还是太过于超前了一些,再此之前的进展也很是一般。

  直到后面魔法研究领域开始跟上进度后,磁悬浮项目组才迎来了180度大转向,并且飞速的完成了理论攻克与实物落地运行实验。

  磁悬浮列车之前遇到的难题总共分类三类,磁力磁场的测试使用,低温超导的绝对温度控制,与电车内部供电。

  而这三个问题又是互相关联的,如磁力磁场的测试,普通电磁体的制造成本非常低廉,但应用到列车领域中就碰到了很大的阻碍。

  众所众知磁体的磁力越强,升力和推进力就越大,从而实现更高的速度和悬浮度。

  但普通电磁体无法将电流值增加到极限,由于热涡流效应电流值越大电磁体温度就会越高,进而磁力会快速衰减变弱,为了维持住其磁力强度和磁力就得加大能源供给的同时为其降温。

  为此只能换掉应用另一种超导磁体,超导磁体分为高温超导与低温超导,这辆列车采用的就是低温超导体。

  导体材料达到临界低温以下后突然产出零电阻的巨大电流,也就是说只要你给它通过一次电流,零电阻下超导线圈将会永远循环这股电流,没有能量损耗,并且超导线圈内部流通的电流是远超普通永磁体的。

  在米蒂亚的前世,为了使磁悬浮列车下的超导线圈一直保持零电阻超低温状态,那么必须为此配套降温系统,比如液氦制冷系统。

  液氧经过超导体外壳带走其温度,其实超导体本身完成电流灌入后就已经不在需要能源补充,但为了保持其超低温状态的这套降温装置要浪费大量的电力。

  加上每一侧带有超导线圈的位置都要安装一组,多层叠加下的重量提升又需要更强大的磁力去平衡,变成了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的难题,也让其几乎没有任何经济适用性。

  同时为了提供磁悬浮力,还要在轨道上密集安装反8字线圈为列车提供悬浮磁力,这又是一样吞电怪兽。

  但这些问题对于魔法世界而言是不存在的,低温超导状态需要的低温通过魔法铭文就能常态维持住,同时矩阵能源水晶的体积小、能量密度高、便于更换等特点也吊打了液氦制冷系统。

  取消液氦制冷后留出的空间用来加装复合反重力装置,供能组统一由能源水晶提供,搭配上轨道中普通磁体组成的推进系统,以及反重力铭文阵列后反重力列车就从图纸走向了现实。

  在实验性测试中,在最高功率下的反重力列车跑出了最高时速798公里,是名副其实的贴地飞行。

  不过这个速度没有太大的实战意义,正式投入运行后时速会一直保持在500公里上下,并且还得是超导专线车道。

  毕竟500公里以上的速度人工调度中心基本上没有任何用处了,从反馈到列车司机接收到消息这段时间够列车死上三四次,要等到后续计算机系统得到大规模革新后才有可能开放500公里以上的运行速度。

  但500公里也是颠覆性的速度,现有的联盟列车最高时速还在250公里左右,实验室产品和使用的产品技术代差上至少差了三代。

  目前而言联盟境内几个经济特区都有建设反重力超导列车的需求,500公里的时速已经可以让各个经济特区形成三小时甚至一小时的环经济辐射圈。

  在未来通过高架立柱建设真空轨道的方式建设洲际航线,排除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反重力超导列车跑出亚音速甚至超音速也不是不可能。

  不过这玩意儿看着牛逼实际上也就是给那些外国人看看,技术输出是不可能的,联盟中央列车厂秀了一下肌肉,最主要的外卖产品是另一个洲际宽轨双层重装列车。

  联盟内部一部分官员提出了个计划,未来在主大陆建造至少3-5条总长度万公里级的超远程列车干线,直接将主大陆同盟国互相连通起来。

  他们的想法是空艇速度太慢,空中体积过大也影响其安全性,飞机的航程与运载能力有限,海运又无法深入大陆内部,算来算去还是火车最划算,所以衍生出了这个世纪计划。

  2200毫米轴距的宽体铁轨下火车可以做到非常大,列车高度会在七米上下,客运双层车厢长度大约420m,货运会加长到一公里左右,最高时速达200公里以上每小时。

  不过这项技术属于有些异想天开,被技术专家在会上怼了回去。

  这项计划基本是不可能的,不止有各国同不同意的问题,就算全同意,在主大陆修建出这么跨度极长的玩意儿本身就是个大问题。

  怎么施工?材料从哪里来?人工从哪来?而且能承重七米高双层车厢的轨道对钢材的要求非常苛刻。

  就算真修好了,日常的养护巡逻谁来做?漫长的铁轨线被谁偷一截那就有乐子看了,400多米的车厢上千名乘客肯定是有的,只要发生一次重大事故造成民众恐慌,那整个轨道运营就得出问题。

  这项计划的总投资就是一笔天文数字,如果回收不回来那亏损足够几个国家瞬间垮台,联盟自身都可能吃不消。

  不过现在全大陆打出一片废墟,这项计划改改离谱的地方貌似还真能上马。

  首先随着各个建设计划分包出去,大量基建人员与公司会密布大半个大陆,基建需要的材料也满足了铁路建设的要求,那以他们为链条节点每个地区承建一部分理论上是可行的。

  不过万公里级别的超级铁路网还是不切实际,但是以各个城市为站点的曲折分段碎片化建设,总体上又能够连成铁路网确实可以。

  类似于洲际物流专线列车,2200毫米的轨距能让它轻松拉走更多的资源,战时也可以被直接征召使用成为联盟机动兵力快速流转部署的有力支撑。

  加上配套的洲际不限速高速公路,全大陆不敢说但七国同盟内部各个国家依靠铁路和公路确实一定程度上在陆地上被连通了起来,近一步缩减物资运输途中时间上的损耗。

  不过除了它以外,大陆通行标准轨距还是会采用1435毫米的标准,1435已经足够大部分情况下的需求,同时也显著降低了复杂地形下开山凿洞架桥的工程难度。

  希维亚斯州的交通博览会只是一个小插曲,为了最大程度消解各个种族民族代表心中对联盟干预分配可能引发的不满情绪,军方也举办了一次军武展览会。

  展会上圣龙级多管火箭炮,各式重装机甲,坦克战机都拉出来给大伙瞅瞅降降火,除了这些大家多多少少见过一两次的老朋友以外,一直没有正式列装部队的喷气式战斗机也在展会中亮相,并且还在基地现场举行了一次小型试飞表演。

  众人刚一到机场跑道就对亮相的战机一阵惊叹与围观,完全不同于现有战机的设计,极简的外形甚至让看到的众人怀疑它到底该如何飞起来。

  群众和代表们的惊叹理由是一样的,就连他们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东西,虽然现在距离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制造出来时已经过去了约十个年头。

  少女形态的黑皮妞艾莎在众人惊异的眼神中施施然走进跑道内,完全无视了外面人群炯炯有神的目光,各族代表也是第一次深切体会到了联盟内部的大胆与开放。

  最尖端的科技与一个异族女性在同一个画面中出现,这场景属实有点挑战老古董们的小心脏了。

  但是联盟内部还真就艾莎的飞行技术最好

  没办法,不是谁做试飞员这种高危职业可以无伤摔机几十次的。

  联盟飞行器中领域绝大部分的宝贵数据都是艾莎操作出来的,她半神的躯体能够支撑到各种作死,飞出机器所能承受的最大极限值。

  这些数据会反哺给飞行学校,每个出来的飞行员都能知道自己的座驾抛开理论数据,在现实中的最大承载力到底是多少,超过什么值会解体崩溃,而这些数据都是艾莎摔出来的。

第347章 技术抄底

  艾莎无视了场外众人的目光,和两位站在机头下方守着登机梯的地勤工作人员互相击了击掌,然后才开始绕机一周进行自检。

  亮灰色的三角翼机身,半圆双进气道位于机翼连接处,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主要骨架铣切加工而成,次要桁条与气密隔板用点焊,其余采用钛合金埋头铆钉或螺栓连接,并进行了密封。

  起落架主轴颈和发动机防火壁板以及一些重要构件采用了钛合金,除了必要构件尽量采用了轻量化合金构件。

  F1战斗机(试生产型)

  长度/高度/翼展:16.2m/8.6m/4.5m。

  动力系统:LM-50加力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50千牛,加力推力95千牛。

  空重54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620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2.4马赫,航程4400千米。

  武器配置:无。

  几名机械师在不远处闲聊,顺便看着艾莎自己绕机检查。

  早在艾莎过来之前他们就已经提前将战机的状态调试到了最佳,艾莎作为驾驶飞机的飞行员,自己在重复检查一遍既是流程,也是为了给自己负责。

  完成检查后艾莎快步走到机头处,取下挂在机头下的抗荷飞行服穿戴了起来。

  这件飞行服不仅防火防水,还会在腹部,腿部与臀部都内衬了橡胶气囊,当飞行员在高空作出机动过载动作时气囊会自动加压收紧,保证飞行员的脑补供血量充裕。

  同时也起到了固定内脏器官不会因为大过载机动产生位移造成不适,有效缓解过载机动下产生的灰视和黑视状态,让飞行员能够时刻保持清醒。

  这套抗荷服在理论上可以让飞机驾驶员在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多承受10个G的过载。

  个人准备工作做完,艾莎阔步向前准备登机,与守在登机梯口的工作人员相互敬礼击掌,沿着登机梯爬进飞机座舱。

  坐进驾驶舱后艾莎戴上通讯耳塞,伸出右手勾动右侧腿前屏幕上的橙色按钮启动主电源供电,周围仪表灯依次亮起红灯检测。

  拉开手刹,依次打开燃油阀、左右燃油增压泵、启动机油泵、铭文供能装置,再打开被薄片隐藏住的开关盖摁下按钮,2秒后机身一震发动机启动,飞机引擎开始发出嗡嗡的轰鸣声。

  等待发动机转速达到11%后艾莎将左腿侧油门推至怠速位,快速将左侧按钮依次开启旋转、启动惯性导航系统、打开空速管加热和应急液压泵、开启雷达调至待机。

  最后依次打开防撞灯、航行灯以及编队灯,将电台调整到塔台接收频道,打开前方平视显示器、在显示器下方打开雷达高度表、解锁姿态显示仪。

  嘴里嚼着口香糖的艾莎呼了口气,想当初她第一次看到眼前这些密密麻麻的按钮时天知道她到底有多崩溃,不止要记住位置,名词,她还要熟悉每个按钮背后所代表的东西含义。

  她发誓她这辈子读过的书籍加起来都没当初那本飞行员手册厚...

  不过...当一切都烂熟于心后她每次都能从容顺利的完成所有准备工作,然后就会从心底慢慢涌出一股快感。

  按下最后一个按钮,座舱盖缓缓下降闭合自动密封加压,艾莎开始佩戴飞行员头盔,引擎在自动热车模式下功率输出不断提升,发动机转速提高。

  之前的嗡嗡声不断扩大后面逐渐开始变成啸叫,刺耳的声音让现场围观的人群略感不适,不过他们都不舍得后退一步。

  毕竟这一次近距离观察联盟新式装备的机会太难得了,多看两眼也好回去让手底下的工匠尝试造个看看。

  带好头盔后检查了一下氧气供应正常后艾莎就呼叫守在周围的地勤移除轮档,接通前轮转向拨片,在地勤拿着轮档侧走给出提示后,她这才松开刹车推动油门。

  整架战机机身微微一震开始缓缓前进,朝着飞机跑道驶去。

  随着艾莎油门推到底部,战斗机尾喷口顿时爆发出耀眼的红光,整架战机全速滑行,不到300m的距离飞机抬头离地,紧接着艾莎便收起了起落架。

  随着艾莎按下加力按钮,进气口附近铭文阵纹激活,游离在周围的魔法元素顿时转化为高速气体被喷进气道,进气道尾端气道喷管喷出燃油将高热空气二次燃烧。

  随着加力的打开,动力源在魔法和复燃加力共同做功下再次爆发出接近发动机本身一倍的动能,让战机在离地不到10米的间隙贴地飞行100米随后凌空昂首抬头,以90度笔直朝着空中冲刺爬升。

  一个标准到苛刻的90度旱地拔葱让观众们顿时一阵惊呼,随后在爬升到高点艾莎操控着战机后空翻调头向下冲刺。

  光是这三样动作做下来周围几个看热闹的联盟飞行员都泪目了,三个之前还再闲聊的机械师也感觉自己的腿有点软,完全没了闲聊的性质。

  艾莎这完全视飞机如RBQ粗暴到不行。

  起飞加力,旱地拔葱,快速爬升后凌空后空翻加速冲刺,分别对自己的抗过载能力,战机的机身结构,发动机的功率,以及动力输出稳定性都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光这第一轮加力飞砖旱地拔葱凌空后空翻冲刺的丝滑小连招,但凡战机自身的强度不足或者维护保养不到位,就算不会出现最惨烈的机身结构性裂解,发动机也有概率出现故障空中停车或者干脆直接失速。

  这放哪个机械师看着不吓出点心理问题?对自己的技术和专注度在自信,亲眼看着驾驶员这么折腾也得在内心里不断复盘自己的维修过程,想想自己有没有犯啥错误。

  ...

  艾莎简单的热了个身后,顺着俯冲的势能转为平飞来了个转场机动,让下方观看表演的观众能够清晰的看清战机腹部。

  随着首个过场流程走完,艾莎重新调头将油门推满提速一个正向360度旋转起手然后反向360旋转在接正向360度,死亡翻滚机动过场。

  然后又是打开引擎加力急速通过会场,在会场观众席尽头正向360度翻滚再接转向大角度转弯机动调头对向会场,再一次空中加力,引擎尾喷口爆出红光极速过场接小半径转弯。

  这些动作看似简单,但再空中高速飞行的情况下对战机机身结构有着极高的要求,并且这样的转向机动实现的过程里艾莎无时不刻都得承受8-10个G左右的载荷。

  转过弯后一个大仰角垂直爬升在接后空翻机动都很顺利的完成,然后就是最后的空中慢速进场。

  战机机身向上倾斜30度,发动机以30度角斜向输出推力让机身水平移动缓慢的从众人上空飞过,从机头正面看就像是眼镜蛇抬头做成攻击姿态一样。

  这个动作不仅考验飞行员,对发动机也是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需要它在提供强大动力支持的同时还能维持住输出功率的稳定。

  在进行了大约三十分钟的空中表演之后,艾莎才驾驶着战斗机缓缓降落到机场跑道,随着戴着飞行员头盔的艾莎顺着悬梯爬下飞机,周围再次引起一阵剧烈的掌声与欢呼。

  只不过各国代表的脸色并不算多好看,这种飞行器属实是有点看不懂了,不知道通过魔法能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

  引擎:“这把我血妈C!”

  新型的喷气式战斗机目前在实战层面上基本约等于无,到现在为止联盟在空中战场上都还是无敌的,论都轮不到喷气式战斗机出马。

  喷气式战斗机的速度更快更强,但联盟的导弹技术还没跟上发展,暂时还没有多好的实战发挥。

  尴尬点在于它也没有对应的同等层次的对手,用喷气式战机打普通螺旋桨飞机纯属高射炮打蚊子,又费钱又没有效率。

  说句不好听的,光演习中打出的那枚初代空空导弹都够买三架联盟现役的战斗机了,如果纯靠机炮输出那还不如多造几架螺旋桨战斗机。

  螺旋桨战斗机技术应用按照联盟的预计在过个二十年估计还会处于领先状态,一直维持喷气式战斗机的发展,更多的是为了前沿科技的探索和技术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