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35到2020 第142章

作者:半只青蛙

相对而言,冷欣部的情况却相当地不妙。

从一开战起,敌前总指挥徐帅,就把歼灭第四师作为首要目标:空袭时就是优先炸他,第一波突击时,目的就是首先要切断其和36师的联系,而后也成功做到这一点。

冷欣部第四师的人马,在当日第一波突击攻势中,就被分散切割在凤凰山、武乡县、阳城村三个不同的地点。

徐帅是山西人,对山西地形极为熟悉,而他出身红四方面军和卫立煌的十四军更是死对头。

1932年夏,常凯申调集30万人的兵力,再次对苏区与红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常凯申为激励部属,鼓振士气,曾许下诺言:谁先攻下金家寨,便以他的名字命名,建立一个新的县。

在这次反击常凯申党部队“围剿”的作战中,红军第四方面军苦战两个多月,终因敌强我弱与战略指导有误而没办法,才撤退。先占领金家寨的常凯申部队,是卫立煌所部第十四军八十三师。

常凯申按其承诺,下令鄂豫皖三省,在交界地区各划出一部分以设立“立煌县”。三省交界地区的民众听到消息,纷纷表示反对,六安的老百姓甚至呼喊:“宁为六安狗,不做立煌人! ”

新县的范围,终由常凯申在地图上圈定,隶属于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次年3月,常凯申内政部批准,并由豫皖鄂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和安徽省分别行文,立煌县改属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六安)。

苏区围剿时,卫立煌手上沾染的红军和老区人民的血,其实并不少——当然,在抗战时,他的功绩以及“真抗战”和对八路军的合作态度,也是要肯定的。

但在这个时期,一听说此战是伏击卫立煌部,所有红四方面军出身的同志,不用动员全体都兴奋起来了。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遭受重点突袭的冷欣部,就是首先要被吃掉的目标。

到目前为止,整个陕甘宁三省,红军共有十个主力军,外加八个独立师和一支中央警卫师(34师)。

林虎三的第一军目前正在巴彦淖尔,任务是开辟阴山根据地,保证外蒙交通线的安全同时牵制傅作义部。刚完成长征的二六军团改编的第二军和第六军,负责兰州、临夏、天水、银川一线的防御。

八个独立师中,一支在松潘,两支在秦岭山脉负责牵制游击,榆林方向一支,延安方面一支。

余下的七个主力军和三个独立师和中央警卫师,全部都进入了山西。

此番围歼卫立煌部,李润石主席一次性地就在太岳山和太行山之间的战场上,投入了六个主力军和两个独立师的部队,总兵力超过十万人。

其中战斗力最强的彭德怀部,董振堂部,孙志清部,余天云部等五个军,全部在第一时间投入到对冷欣的围歼作战。

徐帅的作战意图非常明确:对于宋希濂的36师暂时只是围而不打,压迫令其无法支援第四师即可。至于冷欣的第四师,则在第一时间以雷霆万钧之力猛烈攻击,务求在二十四小时内全歼其部。

至于榆社方向的新一军援军,以及未来会赶到的第三军,则是由罗炳辉部负责阻滞。

三月十五日,常凯申一觉醒来,刚吃两口早饭,就接到了石门机场遇袭,丢失十架战斗机,另外其余飞机全部损坏无法起飞的坏消息。

常秃子当场就气得掀了桌子,当正要怒吼着处份相关失职人员时,卫立煌部遭遇红军大部队突袭的消息也随之传来。

常凯申拿出地图一看,当场又惊又恐又喜又慌。

他开口问出的第一句话,不是卫立煌部的十四军现在如何了。而是.....

“东北军和五十七军和六十七军,他们现在在哪?”

手下一指地图。

“在榆次县附近!”

“怎么这么远?”——榆次到武乡的距离,后世高速要一百公里,这是高速公路的距离。

一旁的何应钦在心里嘀咕,这还不是你的意思,你一直在催促这两军快速行动冲到太原城下。

“东北军.......”

常凯申看着地图,疯狂地挠着头皮,心里矛盾无比。

“为何矛盾?”

他现 在的心情,是惊、慌、喜,惧,四味交集。

他算得太精了:按他的设想,是要六军会合,确切地说是九军会合后(加上北方南下的的两只杂牌军),以及正刚出石门,向行西进的十八军。用七支主力“押送”着,逼东北军在太原城下和红军先打一波,却没想到居然会在武乡这一带遇上伏击,一下子把他的如意算盘全打乱了。

他惊就惊在这里。

现在这个非常时期,常凯申突然又心慌了起来——担心这两支中了他银币弹的东北军翻脸再反水,这不是不可能的,石友三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就是他心慌的原因。

至于喜.......

卫立煌部是中央军中最能打的强军之一。

两师共有三万人(常凯申忘记卫立煌前面分兵了),三万人,红军短时间里哪里可能吃得下。

前方来报,卫立煌部所在的36师已稳住防线,据山而守。短时间内红军吃不下他。

也因为如此,在常凯申看来,这是天赐良机啊!

“中心开花,四面包围,就可以聚歼李润石红军主力于上党地区了!”

惧却是因为,卫立煌部似乎情况不是太好,主力部队被一分为二,另一支主力第四师,现在的情况好象相当糟糕。

不过情况可令他稍感放心的地方却是,在距离武乡不到二十公里处,孙元良的第一军就在那里。更让常凯申开心的是,就在前日,朱培德的第三军和汤恩伯部,已经完成了会师。两军主力现在离武乡也不过五十公里。

而在南边的长治,关麟征的二十五师,此时也已渡河入晋,进入上党的屯留县,主力离武乡也不过数十公里远。关麟征的二十五师虽然叫师,其实却是军的兵力——他是最早按德械师标准整编的中央军之一。过去半年在河南休整时,其一直在不断地扩军。入晋前如今全师也有近三万人——和曾经的第一师类似,这是一支超编的师。

在常凯申看来,卫立煌部虽然被红军四面八方包围,但他只要能坚持三天,援军就可以由四面八方赶到,将包围他的共军反包围,然后围歼。

“新一军呢?他们离武乡最近的,马上联系孙元良,叫新一军立刻南下,所有部队全部向武乡进军!立刻,马上!”

当常凯申拍着桌子下达一条又一条军令的时候,电报员小声嘀咕了一声。

“报告委座,新一军新一师,已经失联超过半小时了.....”

常凯申“……”

-------------------- 第151章局势骤变 --------------------

围歼卫立煌部时,负责执行的阻击任务的,是由刘帅、罗炳辉(任政委)指挥的第七军和一个独立师,两部人马加起来只有一万五千人。

常凯申的中央军援军的距离有远有近,正次递接近武乡。

庸将在面对这种局面时只会拼命的挖战壕打呆仗,而名将则是主动出击,以攻为守的“弹性防御”。

负责打阻击的二人,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趁汤恩伯、陈诚、朱培德三军主力还未上来,先一步拿下榆社,把驻扎在那儿的新一军虎口拔牙,抢先吃掉。

新一军是什么德性,战斗力如何,作为老对手,战前罗炳辉、刘帅是一清二楚。而过去几个月里,发生在新一军官兵身上的事,二人更是通过潘汉年的情报网,了解得异常清楚。

“常凯申把毫无士气的新一军编入中央军,送进山西,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就在冷欣部头上挨炸弹的同时,主动出击的罗、刘红军,也同一时间发动了对新一军全面猛攻。

红军一万五千人的阻击部队,是实打实,没有任何水分的一万五千人。

而号称两万两千人的新一军,实额仅有一万五千余人,而入晋之后,前期按常凯申的指示,一路分兵占领各地,兵力递减,挨打时仅余一万三千人。

而这一万三千人中,又有上千最能打的“精锐之士”,作为长官孙元良的护卫部队,远远地拉在距离榆社二十公里的“后方”。

“新一师,新二师,全是毫无士气战斗力的土鸡瓦狗!只要一次猛烈地突击,我们就可以轻易地打垮他们,半天就可以全歼其部,活抓孙元良。”

这是战前罗,刘二人的谋划,野心极大,想法很好,结局稍有些意外。

驻扎在榆社周边的新一军两师,两师驻地相距不过几里地。当时罗炳辉和刘帅制定的作战计划,是兵力不足三千人的独立师打穿插阻击以防新二师来援,第七军全力猛攻新一师。

结果大炮一响,战火一开,新一师那边就直接全面崩盘。轻松地被第七军打个对穿,遍地举白旗,拉垮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而更让执行阻击任务的独立师红军目瞪口呆的是,榆社县外驻扎的新二师见到新一师遭遇大批红军围攻,而自己面前有一支红军正在穿插(为了阻截两师联系),居然不打自崩,直接向后转,然后飞快地后撤“转进”。

接下来的场面就是:不足三千人的红军独立师,追着六千人的新二师在山西的山路上跑,追了一个上午后,仅抓到三千多俘虏,余部竟让他们成功跑掉了。

为何?

无他,这帮人为了跑得快,沿途大都把身上的枪械弹药全部丢光,轻装上路,而追击的红军,却被身上的枪枝弹药所拖累......

跑不动跑不快不想跑的人,直接早早地原地留下,嘻嘻哈哈地向追上来的红军投降。那些身体素质较好,没有枪械负重拖累,则双脚生风,跑掉了.....

大战过后,独立师的红军人人都成了“双枪兵”,有的甚至是“三枪兵”,然后押着大批一点都不害怕的白军俘虏,让他们扛着弹药箱和缴获,向罗炳辉和刘帅报功。

而刚刚全歼了新一师的两人,在俘虏中看到大批熟悉的面孔。

被俘的众军士,见到二人时,一起大声地讨好道:“我们知道红军的政策,所以我们不抵抗,直接投降了,你们一定要优待俘虏啊!”

而被押上来的新一师的俘虏,几个看似军官的“熟面孔”,一见到罗炳辉和刘帅,就急急忙忙地道:“罗长官,刘长官,我的部下可以作证,当时我们全体都是朝天打枪放枪个响的,真的没有抵抗啊!”

两个师,一万多人,一个小时不到就崩溃了,反而是后来抓俘虏和打扫战场的时间花得更多些。

事后罗柄辉询问被俘的第二师军官,为何不战而逃。

其中一人是电报员,他回答道:“在红军进攻前不久,接到孙长官来电,要我们立刻后撤,所以师长程开淳就在第一时间就骑马跑了。”

罗炳辉大惊:“孙元良这鼠辈竟能提前看破我军计策?”

从黄克那儿知道得更多的刘帅哈哈大笑道:“哪里哪里,孙元良这鼠辈别的本事没有,闻风而逃的本事倒是一流!人的名字会取错,外号却不会错,你以为小黄为什么叫他长腿将军,神行太保?”

罗炳辉又询问了一轮俘虏,方才得知大军行动之时,孙元良此人竟远远地在躲在主力大军后方二十公里外。罗炳辉自以为此次主动出击,能象上次活抓胡宗南般,生擒孙元良,二次全歼“第一师”,兼活抓其最高长官讨个“双杀”,谁知居然是这样一个“美玉有瑕”的胜利法。

事后清点战果,俘虏竟高达近万人。红军伤亡不过两百,对手伤亡也不过两百,不算俘虏的话,两边居然打出了一比一的伤亡比.......

战后,罗炳辉将战果向主席报告,接到战报的主席笑着对身边的同志道:“打得好,放得好,跑得好,象孙元良这样的敌人是越多越好!”

从黄克那儿知道孙元良是啥德性的众人,一起点头称是。

事后,主席发出指示:“宣布战果的时候,不要说是全歼,而要说是重创,不,是击溃。还有就是,那些俘虏兵,不愿意跟红军走的,马上放了,让他们尽早归建,这样孙飞腿受到的处份,也许会更轻一些,这样的友军太珍贵了!”

众人皆叹服。

不仅如此,在战斗中还多次发生,红军还没有冲锋,对面阵地的白军士兵就主动举旗“战场起义”的事件,红军也对这群人以“起义官兵”对待。事后一问,却得知是几个月前的换俘后,宪兵队的人竟把这些被俘官兵在天水打工获得的血汗工钱,以及红军发放的路费全部没收夺走.......

有这样的长官,这样的待遇,整个新一军还能有多少战力?

因为都是“老熟人”了,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和俘虏安排工作就变得极为简单。

先刘帅出面,拿着大嗽叭对着下面站了足足“十亩地”的士兵和“一分地”的军官大声喊话。

“愿意跟红军走的出列站到左边,不想打仗想要回家的站到右边,想帮红军干活,当个临时挑夫伙头兵的原地不动。”

几分钟的混乱过后,上万人很快就分成了三个群体,站左边的有两千多人,原地不动的也有两千人,余下的人,刘帅二话不说,下令开饭。吃完饭后,站右边的俘虏每人发两个银元,当场释放。

令刘帅意外的是,这些被释放的人中又有百多号人,陆陆续续地跑回来问现在红军还收人不?一问之下,方才知道:“先前的最后一顿俘虏散伙饭”吃得太好了,他们觉得红军才是把士兵当成人的部队,决定以后跟着红军干了。

至于被俘的新一军的军官,基本都是不久前的“黄埔生,老熟人”,罗、刘二人也没有为难他们,告诉他们先“再当几天”的俘虏,等山西战役打完后就会把他们全放了。

至于被俘的第一师师长汪震,看着那两千多名主动投红的部下,还有同样数目,主动要求“当伙夫挑夫”的手下,却是一脸郁闷。

他算是全师中,抵抗意志最坚决的人,却未曾想到,自己接手的是这样一支毫无斗志,甚至是满脑子降意的部队,完全是一副哀莫过于心死的表情。

---------

“娘希匹的,我的第一师,就这么又完蛋了?”

当天下午,拿到榆社战报,新一军大败的消息。愤怒的常凯申此时还是将这支部队当成是“第一师”来看。

当晚,对面的红军通电宣布:“榆社战役歼灭新一军主力部队四千余人,活抓师长汪震,孙元良带着新二师狼狈突围而走,余部溃散,......”